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栓前体蛋白和肌酸激酶的检测分析论文_1.肖四海 2.王晓玲 3.张立杰 4.宋巧凤 5.夏英杰6

唐山市人民医院心内科 河北 唐山 063000

【摘要】:目的:研究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栓前体蛋白和肌酸激酶的检测意义。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将60例患者简单随机分为2组,3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为一组。依据患者的病情,将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血栓前体蛋白、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的浓度。结果:在发病<6h时,观察组患者的血栓前体蛋白较对照组更高,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较对照组更低,在发病24h时,观察组患者的血栓前体蛋白、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的浓度较对照组更高(P<0.05)。结论:血栓前体蛋白和肌酸激酶联合检测有利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血栓前体蛋白;肌酸激酶

【中图分类号】R14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213(2016)09-0094-01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心血管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1],常见于老年、男性及绝经后女性、吸烟、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腹型肥胖等患者。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常常表现为发作性胸痛[2]、胸闷等症状,可导致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甚至猝死[3],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非常重要。我院将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60例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以下是详细报告:

1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检测方法

1.1基线资料

将我院收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60例(属于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期间),随机分为观察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对照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一组患者30例。

观察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36~87(66.87±9.25)岁。

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36~88(66.91±9.28)岁。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除疾病外,其他基线资料方面比较差异不明显,P值大于0.05。

1.2检测方法

血栓前体蛋白的测定方法:采集两组患者的血液样本,采集时间为症状发作6小时内及24小时,采集患者的静脉血液1.8ml并与0.2ml抗凝剂混合,在将血清分离后,将血浆取出并放置在-80℃的空间内以备测。使用仪器为血栓前体蛋白试剂盒(康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和检测试剂,对血浆中血栓前体蛋白用ELASA方法测定。血栓前体蛋白的正常参考值为≤6.0μg/ml。

肌酸激酶和同工酶的检测方法: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两组患者血浆中的肌酸激酶和同工酶进行检测,肌酸激酶在40~130U/L之间为正常参考值,肌酸激酶同工酶<16U/L为正常参考值。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不同时间段血栓前体蛋白、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的浓度。

1.4统计学处理

将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血栓前体蛋白、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的浓度数据录入到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血栓前体蛋白、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的浓度,用t进行检验。当P小于0.05时,表示两组患者的各项资料数据对比有明显的差异,统计学具有意义。

2结果

2.1不同时间段血栓前体蛋白、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的浓度

在经过不同时间段的检测之后得知,观察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6h的血栓前体蛋白浓度高于对照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的浓度低于对照组,且对照组在发病24h时血栓前体蛋白、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的浓度均低于观察组,统计学具有意义。

见表1所示:

3讨论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一组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袭,导致血栓形成的临床综合征[4],其危险因素主要是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及吸烟等,新近发现的危险因素为胰岛素抵抗增强、血中同型半胱氨酸增高、血中纤维蛋白原及一些凝血因子增高等,患者会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可分为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早期诊断困难,不利于对症治疗且耽误治疗时间。临床一般根据心肌损伤血清生物标志物[5](肌酸激酶同工酶质量和肌钙蛋白T等)和心电图来诊断这两种疾病。

血栓前体蛋白是一种可溶性纤维蛋白多聚体,其是由纤维蛋白原受到凝血酶的影响,聚合纤维蛋白单体而形成的,且可能形成不溶性纤维蛋白导致出现血栓。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形成过程中,会形成急性血栓。有研究表明,血栓前体蛋白含量是判断血栓形成的证据之一[6-7],且有利于脑栓塞、下肢静脉栓塞及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由于患者在临床症状发作时,血液能快速的检测到心肌损伤血清生物标志物[8],因此在疾病早期进行血栓前体蛋白含量有利于疾病的诊断和对症治疗。

肌酸激酶是一个与细胞内能量运转、肌肉收缩、ATP再生有直接关系的重要激酶[9],广泛分布于心脏、肌肉以及脑等组织的细胞中。肌酸激酶同工酶具有较好的特异性[10],在患者出现心肌梗死时,肌酸激酶在起病6小时内升高,24小时达高峰,能够较好的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在临床上,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血清总肌酸激酶值和肌酸激酶同工酶往往同时升高,其总肌酸激酶值的动态变化和临床表现符合心肌梗死的标准。

在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均进行血栓前体蛋白、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检测。在患者症状发作6小时内,对照组患者的血栓前体蛋白浓度(3.44±2.53μg/ml)低于观察组,肌酸激酶(54.49±19.84U/L)及其同工酶(6.75±5.24U/L)的浓度高于观察组,表明在患者发病6h内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处于正常值。对照组在发病24h时血栓前体蛋白(2.05±0.86μg/ml)、肌酸激酶(136.48±42.00U/L)及其同工酶(12.06±7.86U/L)的浓度均比观察组低(P<0.05),表明观察组患者的形成血栓的时间比心肌坏死的时间早,肌酸激酶值高于正常参考值的上限则表明其对心肌梗死有诊断价值,同时也表示血栓前体蛋白能够有效辅助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正确区分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能够给临床对患者病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和指导,及时进行溶栓治疗和再灌注心肌疗法,可有效减少心血管事件,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总而言之,血栓前体蛋白和肌酸激酶联合检测能够准确地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有利于及早的进行对症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适合在临床上应用。

【参考文献】:

[1]刘兆奕.血栓前体蛋白与P选择素对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预测价值[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3,11(1):10-12.

[2]]黄赞鸿,刘昱,张惜铃.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36(6):778-779.

[3]付东亮,刘晓飞,杜英.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诊断中的意义[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14,28(4):244-246.

[4]梁东红.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肌酸激酶、肌钙蛋白Ⅰ水平变化分析[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3,35(3):342-343.

[5]刘亚娟.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和肌酸激酶同工酶联合检测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早期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12,7(14):129-130.

[6]崔广凯.cTnI、CK-MB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9):1089-1090.

[7]陈宇锋,钟静敏,唐香祝.缺血修饰白蛋白联合其他心肌标志物检测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早期诊断价值[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5,33(4):410-412.

[8]赵东升.缺血修饰蛋白、胱抑素C联合检测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意义[J].现代仪器与医疗,2015,21(3):93-94.

[9]李文庆,程志勇,魏明霞等.联合检测cTnI和BNP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意义[J].中国伤残医学,2015,23(16):88-89.

[10] 黄江山,欧阳文波.IMA、CTNI、hsCRP、CK-MB检测在早期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的比较[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31):202-203.

论文作者:1.肖四海 2.王晓玲 3.张立杰 4.宋巧凤 5.夏英杰6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6年9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31

标签:;  ;  ;  ;  ;  ;  ;  ;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栓前体蛋白和肌酸激酶的检测分析论文_1.肖四海 2.王晓玲 3.张立杰 4.宋巧凤 5.夏英杰6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