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基因型的硫效率差异及氮硫互作对产量、品质影响的研究

玉米基因型的硫效率差异及氮硫互作对产量、品质影响的研究

谢瑞芝[1]2002年在《玉米基因型的硫效率差异及氮硫互作对产量、品质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搜集了我国夏玉米主产区的34个基因型玉米(24个推广杂交种,4个特用玉米和6个骨干自交系),进行水培试验、盆栽砂培试验和大田试验,对不同基因型玉米的硫效率进行鉴定和筛选。在此基础上,选择鲁玉16(代表对硫肥敏感的类型)和农大108(代表对硫肥不敏感的类型)两个硫效率差别比较大的基因型做试验材料进行池栽试验。试验采用田间试验与控制条件相结合、常规生理测定与~(35)S示踪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取得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和检验。研究内容包括:玉米根系硫素吸收动力学参数,玉米硫效率的基因型差异,硫素对玉米N、P、K等营养元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硫素对玉米产量、品质的影响,以及硫素对玉米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玉米幼苗根系硫素吸收动力学参数V_(max)和K_m的差别很大,通过聚类分析,将参试的34个基因型划分为4类:类型1,高V_(max)和低K_m;类型2,高V_(max)和高K_m;类型3,低V_(max)和低K_m;类型4,低V_(max)和高K_m。 2.不同基因型玉米的硫素吸收量和籽粒产量差别均很大,但是产量与根系吸收动力学参数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对施用硫肥后玉米硫素积累量和籽粒产量的变化进行聚类分析,也将34个基因型划分为4类。以两种指标进行的聚类分析,相对应的类型包括的基因型完全一致,只是同种类型的基因型间的相对距离略有不同。由此推断,不同基因型玉米对施用硫肥的响应程度与根系硫素吸收动力学参数存在密切联系,根系硫素吸收动力学参数可以作为鉴定玉米对硫肥反应的指标。参照两种分类的指标,将玉米对硫肥吸收类型分为四种:硫素特敏感型,全部为自交系;硫素敏感型;硫素较敏感型和硫素迟钝型。 3.施用硫肥增加了植株硫素吸收总量,但降低了硫素利用效率。通径分析表明,在籽粒产量与硫素吸收量、硫素利用效率的关系中,无论是相关系数还是直接通径系数,硫素吸收总量总是大于硫素利用效率,说明玉米的硫素吸收利用过程由吸收阶段决定。在34个参试基因型中,自交系和甜玉米的籽粒产量低,单株的硫素-2-锄4这:玉米基因型的硫效率差异及氰硫互作对产量、品质影一的研究吸收总量低,而且硫素利用效率低,属于硫素利用低效类型。杂交种可以划分为3类:硫素吸收总量高,硫素利用效率低的基因型;吸收硫素总量低,硫素利用效率高的基因型:以及硫素吸收总量和硫素利用效率均在二者之间的中间类型。 4.施用硫肥促进了玉米对凡P、K的吸收,提高了肥料的利用效率,碱少了肥料的流失,适应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硫肥对玉米不同营养元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不完全相同,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同一营养元素的吸收也存在基因型差异。施用硫肥后,自交系提高了N、P、K的经济系数和生产效率。对杂交种而言,施用硫肥后氮素的经济系数提高,以籽粒产量为基础的生产效率也略有增加:磷素生产效率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钾素的变化比较复杂,有些基因型表现为降低,有些则提高。 5.硫肥的施用可以提高玉米植株的生产效率,增加干物质产量,促进光合产物向籽粒运输,收获指数略有增加,最终提高了玉米籽粒产量。在氮肥供应水平比较高的条件下,硫肥的效果更为明显。硫肥的施用对籽粒粒重的影响不大,主要是增加了穗粒数。不同基因型玉米穗粒数的变化原因各不相同:多数基因型玉米穗粒数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增加了行粒数;有些基因型玉米的穗行数和行粒数均衡增加;也有少数基因型主要是增加了穗行数。 6.硫肥的施用改善了玉米籽粒品质。籽粒的总蛋白质含量提高,清蛋白和谷蛋白的比例增加:籽粒中氨基酸的含量增加,其中含硫氨基酸和人体必需氨基酸如蛋氨酸、眈氨酸、精氨酸、亮氨酸、赖氨酸等的含量增加,而天冬氨酸、甘氨酸、丝氨酸和游离态氨的含量减少。微量元素、粗脂肪、粗灰分、油分和可溶性糖的含量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淀粉的含量降低,但是支链淀粉在总淀粉中的比例提高。虽然两种氮肥水平下施用硫肥对玉米籽粒品质的改善都有一定的作用,氮肥供应水平高时,硫肥的效果更为明显。 7.硫肥的施用,增加了玉米的叶面积和比叶重,提高了功能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和光合色素的含量,叶片的光合速率提高。施用氮肥和硫肥提高了RuBPCase,PEPCase,NR,GS的活性,但是降低了GDH的活性。施用氮肥可以提高ATPS和OASS的活性,而施用硫肥则降低了ATPS和OASS的活性。硫肥的施用协调了不同生理生化过程,充分利用生长因素,从而提高了产量,改善了品质。 8.不同硫效率的玉米对施用硫肥的反应趋势一致,但是鲁玉16对硫肥比较敏感,对环境中硫肥供应水平的依赖性比较强,施用硫肥后各项指标变动比较大,增产幅度也比较大,对硫肥的利用效率高:而农大108对土壤硫素供应状况的适应性比较好,在硫肥供应水平比较低的环境下,仍然能够维持相对正常的生长,施用硫肥后的增产幅度较小,对硫肥的利用效率低。

伍利[2]2010年在《硫氮配施对冬小麦物质积累转运及产量的调控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试验在2007-2009年在河南农业大学科教园区进行,以两个具有高产潜力的冬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在大田试验和盆栽试验条件下,设置施氮0、180和360 kg N /ha,施硫0、60 kg S/ha水平,研究了不同硫氮肥配施水平对高产小麦物质积累转运、根际生态及产量的影响。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对干物质积累及转运的影响。不同硫氮配施水平下,氮影响效应较硫及硫氮交互要强,对两冬小麦品种开花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均有极显着的影响。开花期,干物质积累效应两品种均表现为中氮水平(N180)下,增施硫(S60)最有利于提高干物质积累;两品种小麦各营养器官花前贮藏物质的运转量均表现为茎和叶较高,鞘和穗轴+颖壳较低,在同一氮素营养水平下,S60均较S0提高了花前贮藏物质的总运转量,且花后光合同化物对籽粒的贡献率远大于花前贮藏物质总运转量对籽粒的贡献率,兰考矮早8平均表现为62.28%和37.72%。豫麦49-198为65.40%和34.60%。2、对花前贮藏氮素转运及花后氮积累的影响。品种、S、N及其互作中,氮是对试验冬小麦茎、鞘、籽粒及合计氮素积累量影响效应最大的影响因素,且影响均达极显着水平。在同一硫水平下,两品种各营养器官中氮积累量及运转量均为叶和穗较高,茎和鞘较低;在同一氮水平下,S60较S0均降低了兰考矮早8地上部全氮总积累量及运转量,而豫麦49-198则表现不同,地上部氮素总积累量S60较S0低;从贡献率来看,施硫均提高了两品种冬小麦同一氮水平下氮素总运转量对籽粒氮的贡献率,且差异均不显着,花后则反应不一。3、对花前贮藏碳运转及花后光合同化碳积累的影响。两品种均表现为氮素营养的影响效应最大,而硫及硫氮互作的影响效应均很小,且兰考矮早8大于豫麦49-198。开花期时,兰考矮早8各处理地上部碳总积累量为:S60N360>S0N360>S60N180>S0N180>S6N0>S0N0,豫麦49-198则表现为S60N180最高,其次为S0N180和S60N360,S0N0最低;茎是两品种冬小麦花前碳主要贮存器官,其次为穗;在同一氮水平下,施硫较不施硫提高了兰考矮早8地上部碳总运转量,而豫麦49-198表现规律不太明显;两穗型品种冬小麦籽粒碳素主要来自花后光合同化,兰考矮早8花后碳积累对籽粒碳贡献率平均为58.05%,豫麦49-198为60.46%,在同一氮水平下,施硫均降低了两品种小麦花后光合同化碳对籽粒碳的贡献率。4、硫积累及分配的影响。氮和硫均极显着影响了两冬小麦茎、鞘、叶、穗轴+颖壳及籽粒中硫素积累,且氮的影响效应高于硫;品种对茎、鞘、叶及籽粒中硫的累积量的影响效应也均达到了1%水平差异。两品种冬小麦各处理地上部器官的硫素于开花期主要分配于叶片中,其次为穗,鞘中最少。兰考矮早8在同一硫水平上,3个氮水平间均达显着或极显着差异,且均表现为N180>N360>N0,而豫麦49-198S60下规律不明显,但S0下,分配率也表现为N180最高,N0最低。5、对根际生物学活性的影响。硫氮配施对小麦根际微生物总量有显着的影响,在对两个小麦品种不同生育期根际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的影响方面以兰考矮早八较为显着。硫氮配施对兰考矮早8各生育时期根际土壤蛋白酶和脲酶活性均有极显着或极显着影响,而豫麦49-198根际土壤蛋白酶和脲酶活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拔节期和灌浆期。6、在同一氮素营养水平下,两穗型小麦品种对硫肥的响应不同,兰考矮早8施硫(S60)均较相应不施硫(S0)处理显着提高了产量,平均增产幅度为10.19%,而豫麦49-198则相反,N360、N180下的下降幅度分别为3.20%和2.96%,且达到了5%的差异水平。两品种冬小麦产量均表现为表现为S0N0最低,其次为S60N0,兰考矮早8于S60N360下达到最高产,为8721.41Kg/ha,S60N180略低,为8679.14Kg/ha,豫麦49-198则为S0N180,产量为8186.11Kg/ha,S0N360和S60N180略低,分别为7972.95Kg/ha和7943.63Kg/ha。鉴于经济环保高效的角度上讲,兰考矮早8与豫麦49-198均为S60N180(S60Kg/ha、N180Kg/ha)的效果最好。

参考文献:

[1]. 玉米基因型的硫效率差异及氮硫互作对产量、品质影响的研究[D]. 谢瑞芝. 山东农业大学. 2002

[2]. 硫氮配施对冬小麦物质积累转运及产量的调控效应研究[D]. 伍利. 河南农业大学. 2010

标签:;  ;  ;  ;  

玉米基因型的硫效率差异及氮硫互作对产量、品质影响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