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基础知识复习与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创造性论文,基础知识论文,思维能力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总复习之目的,绝不仅仅是知识的再现与记忆。更主要的是通过复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总复习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不但必要,而且可能。这是因为历年的历史课程学习,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历史知识。知识是创造思维的依据,没有知识或知识贫乏,创造思维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于进行。其次,创造思维能力是在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学阶段的学习,学生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都有大幅度提高,这就为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复习基础知识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一、联想和总结
创造思维的突出特点之一是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思考,使思维朝着前向、逆向、纵向、横向流动,从而总结出事物发展的原因和规律、构成对事物的立体认识。复习基础知识既要紧扣教材,又要避免单纯的逐章节重复教材。应该对五本历史教材的基础知识融会贯通地联想和总结。相似联想、相近联想、相反联想是创造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既可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又可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总结能使学过的分散性、单一性的知识向结构化、系统化、规律化的知识过渡。
例如,以“东北地区”为地理概念,将发生在该地的历史事件以时间为序进行联想:唐朝在此设黑水和渤海都督府;元朝设辽阳行省;明朝设奴尔干都有司并驻军;清军两次在雅克萨击败沙俄并与之订立《尼布楚条约》、沙俄通过《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强占东北100多平方公里的领土、沙俄强租旅顺大连并将此作为势力范围;日本利用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在南满享有特权、日本通过段祺瑞政府控制东北;“九一八”事变、伪“满洲国”的建立;东北抗日联军、辽沈战役等。这样使学生从一个地区的角度,把史实串起来,然后再截成古代与近代两段,就不难发现古代史上东北问题的核心是民族和巩固边疆的问题,近代史是争夺东北地区。当然这仅是概括地分析,给学生一个新角度。如此联想、总结,可以扩大思维的流畅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二、抽象和归纳推理
创造思维能力还包括对密集知识的抽象和归纳推理。从众多零乱的知识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属性,从众多的零乱的知识中除去糟粕,保存精华归纳出规律。所谓抽象就是抽出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原始社会的本质特征就是生产力低下,因此没有阶级、没有剥削。复习时,可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原始社会的各种现象,从而认识本质特征。
如:1.北京人、山顶洞人、半坡和河姆渡氏族各使用什么劳动工具?说明了什么?学生容易找到答案:北京人使用打制的石器和木棒、山顶洞人则使用磨制的石器并知道人工取火、半坡和河姆渡氏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说明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弱。2.原始社会的分配原则是什么?人与人的关系怎样?为什么?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回答说:人们共同劳动共同消费;人与人是平等的关系,没剥削没压迫。所以如此,就是因为生产力水平低下。通过这两个设疑,学生不仅将原始社会基本知识掌握下来,而且也自觉将原始社会的本质属性抽象出来。
归纳推理,就是由个别事物或现象归纳出该类事物或现象的普遍性规律推理。在教学中就是要学生从众多相关的历史现象中归纳出规律性的东西。例如,光武帝的哪些措施发展了生产力?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学生回答出:他亲自参加西汉末年的农民战争,看到了农民战争的巨大力量。因此,他接受教训,为缓和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而调整了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我继续启发:阶级矛盾的尖锐最后激化成农民战争,结果迫使以后的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缓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那么什么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集中表现?学生立刻回答: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学生能归纳推理出这个结论,说明认识水平已提高到反映事物发展规律的高度。
由上可知,每个课题的抽象、归纳推理既是知识系统总结过程,又是思维独创性提高、兴趣激发的过程。
三、争论和辨析
创造性思维是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的活动,所以总复习时不仅要再现学过的知识,更主要的是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由一个学生创造思维过程和成果、引导、激励全体学生的创造思维。争论和辨析是学生每个人在众人面前展现思维程序的极佳方法。教师要做激发争论的有心人,积极创造争论的气氛,激发辨析的情境。复习秦灭六国知识时,我提出三个问题,请同学们辨析。1.秦统一中国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多民族的集权国家。2.秦统一全国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3.秦统一六国后,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学生展开讨论,课堂气氛活跃,通过讨论、辨析,最后得出一致的看法。
学生通过争论辨析,不仅将有关的基础知识掌握下来,进一步明确和理解社会前进的动力,而且从中锻炼了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
四、质疑和探索
对已知事物敢于质疑,敢于否定书本和前人的某些结论,这是构成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只有大胆质疑,才有可能产生超出课本的独创性的见解,突破思维的定势。质疑是产生独立见解的前提,总复习时组织学生钻研教材,在透彻理解每一个知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
例如,学生对现行《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11页“年底,英法联军攻陷广州城……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地方傀儡政权”。提出质疑:认为教材对什么是最早的地方傀儡政权的表述模糊、不准确。人们容易产生误解认为最早地方傀儡政权是“联军委员会”。这是错误的,“联军委员会”是英法联军在广州的殖民统治机构。认为应将该段文字中“这”改为“柏贵为首的广东巡抚衙门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地方傀儡政权”。
无独有偶。学生认为现行《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97页“张勋复辟”的提法有误,应将其改为“张勋拥戴溥仪复辟”。学生质疑是有道理的,“复辟”的“辟”是指君王,“复辟”之意是退位之君再登基复位。张勋是封建军阀,1917年他以调停“府院之争”为借口,统率“辫子军”进京。先逼迫黎元洪解散国会,后拥戴溥仪复辟,恢复“宣统”年号。可见,面对教材结论、提法进行质疑,对突破思维定势,培养创造型的人才都是很有益的。
不仅要会质疑,还要勇于探索,在探索中发现规律,培养创造思维能力。例如,世界历史上资本主义最早萌芽产生于意大利,但意大利为什么没有最早发生资产阶级革命呢?对此,教材没给出答案。而每一届的学生都会向教师提出这问题。因此,教师应创设教学情境,鼓励、引导学生对其中的原因自觉进行探究:1.为什么说意大利在政治上只是一个历史名词?产生什么影响?学生在教师启发下作出回答:国家长期四分五裂,大多数地区被外国势力控制。虽有以马基雅利为代表的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建立统一的意大利国家的愿望,但政治上的分裂,使意大利难以形成较为集中的反封建的政治力量。缺少革命的政治基础。2.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发生了什么变化?对意大利有何影响?学生很快出回答: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移到大西洋沿岸。影响了意大利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教师进一步启发说:资本主义萌芽虽最早出现在意大利,但由于世界贸易中心转向大西洋沿岸,英国、尼德兰利用优越地理位置大力发展经济,就逐步取代了意大利的商业地位。因此,意大利缺少革命的经济基础。3.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反封建有什么差异?学生在教师启发下,经过阅读教材,找到答案: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文主义为核心,其实质是使宗教世俗化,肯定人生、人的价值、尊严,其参与者主要是知识界的上层及某些权贵,缺少民众基础。而宗教改革,实质上是使世俗的一切神圣化,而充分肯定人生、人的价值、尊严,因此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具有广泛的民众基础,是新资产阶级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的一场反封建的社会运动。尼德兰利用宗教改革中产生的激进的加尔文教作为反封建的革命指导思想,比文艺复兴运动更锐利、更强大。学生明确了在意大利既缺少革命的群众基础,又缺少锐利的革命指导思想。
由此可见,只要教师精心准备并善于从现象与本质的联系中引发问题,注意问题设置的连贯性和层次性,并适时加以点拨诱导,把握思维方向,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其思维得到训练,学习效果得到提高。
总之,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由已知迅速地探求未知的能力,是一种开发力,是终生受益的能力。因此,总复习中要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上狠下功夫,这样才能适应变化万千的题目;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