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货紧缩现象所产生的经济、金融效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通货紧缩论文,中国论文,效应论文,现象论文,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633(2002)02—015—03
通货紧缩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对消费者而言,一方面,通货紧缩使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得便宜,消费者可以用同样的钱在市场上购买到更多的商品和劳务产品,也就是说,从单项购买行为来看,通货紧缩能给消费者带来收益。但另一方面,在通货紧缩时,也会出现人均收入增长减速,消费需求受到抑制的现象。
由于通货紧缩引起的价格下降并非源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因此必然要减少经营收入,并相应减少员工收入,甚至出现企业因经营困难而裁员。个人收入增长缓慢以及大量职工下岗失业,必然影响社会消费,消费需求不足进一步加剧通货紧缩;由于通货紧缩,人们看淡经济前景,这又将影响企业投资。例如1995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增长22%5%和29.4%,1998年上半年分别只有6%和2%左右,国家银行现金工资性支出出现连续负增长,就是这种情况。如果单个购买成本降低不足以弥补因总的可支配收入下降减少的购买机会,那么可以说,通货紧缩给消费者的收益是有限的。因此,尽管通货紧缩会使名义收入水平不变的人们从物价下降中获得某些实惠,但通货紧缩的负效应最终会在全社会范围内抵消通货紧缩带来的好处,并使经济陷入困境。
对生产者而言,通货紧缩更是弊大于利,它导致许多企业微利或者亏损。通货紧缩持续时间越长,全社会的企业亏损面越大,亏损程度越高,潜在破产的企业越多。人们的通货紧缩预期将导致当期居民消费需求和私人投资需求减少,并进一步加剧有效需求不足,使供求进一步失衡。而且由于价格总水平的下降破坏了正常的市场运行机制,各种市场关系难以协调,使得失衡的供求矛盾难以恢复均衡,导致市场供求关系更加错综复杂,从而增加了企业经济决策的难度。
持续性通货紧缩对企业来说,就意味着危机。特别是对于进出口部门而言,通货紧缩的影响主要是负面的。一方面,由于国内市场疲软,在外资投入减少的同时,国内资金出现外逃,加剧了市场的不振;另一方面,由于企业效益下滑,产品出口竞争能力下降,先进设备的进口资金供应不足,也直接加大了进出口部门的压力。更值得一提的是,通货紧缩会对我国币值稳定构成严重威胁,从而影响企业的换汇行为,加大外汇占款的数额。
对政府而言,通货紧缩也会产生不利影响。首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水严的高低是衡量政府工作绩效的基本标准之一。政府的责任是通过实施稳定增长政策,增加就业,提高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一个失业率很高的国家,很难说它的政府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在持续的通货紧缩条件下,必然存在高失业率。其次,通货紧缩条件下,企业产品卖不出去,企业的微利和亏损导致所得税减少和财政收入减少,从而影响各级政府的财政开支计划,政府只好加大税收力度,千方百计增加对企业的费项,使企业的负担更加沉重。同时,在通货紧缩下,企业因微利或亏损,难于进行社会统筹等方面的改革,无力增加自己的资本金;职工下岗或者收入减少,无力承受住房、医疗、养老等制度的改革,财政收入紧张,无法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将企业办社会的分离承担起来;人们对预期不明,储蓄倾向强化,投资股票和基金的兴趣下降,使直接融资、降低企业负债、扩大投资需求的政策效力失去作用。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在看到通货紧缩的负面效益时,也要看到它对国民经济产生的一些正面影响。如在固定汇率制度下,通货紧缩提高了用本币表示的进口商品的实际价格,而降低了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在进出口需求弹性大于1的时候,这将扩大出口需求,从而有利于产量和就业水平的提高。同时,通货紧缩对结构调整的正面效应,也有利于经济的长期增长。具体而言,第一,通货紧缩使得市场空间变小,重复投资、重复建设的必然压缩甚至暂时消失,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资本增量调整,有效地避免了盲目投资,也有利于促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高本企业技术水平,增加产品及服务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在通货紧缩的宏观态势下,政府一般会选择“瓶颈”产业、基础产业和公用设施来增加投资以刺激经济。这有利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同时也有利于经济的长期增长。
总之,从总体经济发展来看,通货紧缩既有有利的一面,即促进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更新与调整,有助于技术进步、组织创新,甚至可以缓冲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通货膨胀过程对经济的损害。但同时,对通货紧缩的消极影响绝不可忽视。长期的通货紧缩将导致微观方面的企业效益下滑,亏损增多,投资收缩,居民收入减少,消费锐减,投资、消费者预期悲观及宏观方面的失业率增加,经济增长减速,市场疲软加剧,财政收支、国际收支恶化等不良后果。在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健全之前,还将会引发各种危害社会稳定的问题。
通货紧缩对中国金融发展的影响
通货紧缩使得金融业蒙受重大损失,影响金融的良性运行。
通货紧缩使企业经济状况恶化,将直接影响银行信贷资产的质量,加剧金融风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主要靠利用银行贷款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企业的资产大部分是银行的资产,银行信贷资金是企业经营资金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货紧缩造成商品价格下降,销售减少,企业生产能力闲置,效益下降,经营状况恶化,无力偿还对银行的债务,直接影响银行的收息率和贷款回收率,并使货币流通速度进一步下降。商业银行不良债权比例上升和收息率下降,导致银行资产事实上的缩水,金融风险加剧。这种状况一旦超过银行的承受能力,就会导致严重后果。
此外,通货紧缩也不利于汇率稳定,增加了货币政策操作的难度。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是稳定货币币值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稳定货币币值,既要反对通货膨胀,也要反对通货紧缩。日益严重的通货紧缩正是货币币值不稳的一种表现。
通货紧缩势必导致企业间的资金拖欠不断增多,市场信用和信誉严重下降。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企业生产的产品,一般不是滞销和增加库存积压,就是低于合理的价格水平削价销售,致使各种成本消耗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及时的补偿,从而形成资金紧张。为此,企业要继续生产经营,只好采取两种方法:一是不断增加银行贷款,二是尽可能拖欠他人资金。这样不仅将正常的信用和信誉破坏无遗,而且使银行的不良贷款越积越多,互相拖欠的“三角债”规模越滚越大。近几年,我国企业间的相互拖欠已从二、三千亿元猛增到一万多亿元。
在通货紧缩中,物价水平持续下跌,造成实际利率不断提高,引起需求不振。与此同时,通货紧缩以及随之而来的本国银行名义利率的下调有可能加剧本国货币对外币汇率下降的预期。正因如此,通货紧缩又往往被认为是下一轮经济衰退的先兆。
在看到通货紧缩对我国金融带来不利影响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通货紧缩也许会是我国加快推行利率改革的一个好时机。物价上涨水平低时,适当放松银行利率管理,利率失控的可能性不大。实际上,1996年以来,随着通胀率逐渐回落,客观上利率已有下降走势,因此中国人民银行自1996年以来,已8次下调了银行存贷款利率。利率下调后,尽管有部分银行储蓄资源被分流,但银行的资金来源仍保持了稳定。这表明银行存贷款利率有下调的客观需要。在此情况下,适当放宽银行存贷款利率管制,不会造成银行利的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