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 打破自我的“魔咒”
一、被“推荐”的学生
小敏(化名)性格比较敏感,缺乏自信,不爱说话,缺少良好的同伴关系。进入高一下学期,她一直很焦虑,无法专心听课,成绩下降得厉害。班主任推荐她到学校心理咨询室进行咨询。
小敏的家庭经济条件一般,母亲常年在外工作,小敏小的时候主要与父亲生活在一起。父亲平时工作繁忙,没有时间照顾她,经常将她放在亲戚家里。上小学时,小敏曾经因为作业的事情被老师惩罚,对老师比较害怕。初中阶段,小敏学习专心,成绩比较好,但缺乏同伴。小敏遇到困难时会向父亲求助,但父亲总是简单回应几句,她感觉从父亲那里得不到有效的帮助。
依据心理成长需要理论,在小敏早期的成长环境中,由于母亲缺位、父亲忽视,经常住在亲戚家里,受到别的孩子欺负,小敏缺乏良好的心理支持系统,她主动表达的愿望被压抑,导致内在的需求无法满足,从而形成低自尊的自我认同模式。进入高一,小敏面临强调合作与竞争的新环境,内心产生焦虑、不适应,出现生理和情绪上的“症状”反应。应给予小敏足够的心理支持,帮助她重新建构内在资源,形成更具灵活性、适应性的心理结构。
2012年11月20日,落马官员雷政富的一段不雅视频在网上流传,引发了网民的热议。许多网民对雷政富的贪腐行为表达了强烈不满。但值得玩味的是,网民参与该事件的方式却是娱乐化的。如2013年6月20日,一位名为“燃烧的火炬”的网友在凯迪社区发表了一篇《2013年感动中国人物——雷政富》的帖子。作者模仿《感动中国》栏目颁奖词的结构,在帖子中将雷政富描写成“一个重情义、敢担当的中国男人,狱中一别,他让整个中国刮目相看!”[2]该帖一经发布就被大量转发和关注,许多网民纷纷跟帖,诸如“雷哥,好样的!”、“中国二个够男人的男人,雷政富,赖昌星”等娱乐性回复充斥着网络。
二、自我的“魔咒”
因为是被班主任推荐来的,小敏刚到心理咨询室的时候内心有些防御。为了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我采取“跟”的策略,引导小敏进行情绪表达。小敏谈了近期自己的情况,感觉无法集中精力学习,总是会被一些细小的事情所影响;班级实行小组合作学习,因为不爱交流,她在课堂讨论时不能融入同学,感觉总是被孤立在外。在这个过程中,我进一步引导小敏分享在小组合作中的心理感受,理解其内在情绪,为良好咨访关系的建立铺垫基础。
传输线理论也适用于传统的金属同轴谐振器,所以在设计单腔时必须兼顾大功率与小衰减两个要求[2],此时的内外导体半径比值在1.65~3.59之间。
小敏脆弱的心理防御导致她无法面对现实压力,产生一些回避性反应,主要表现为不敢进班级,无法集中听课,经常会一个人跑到阅览室看书;感觉班上有个男生好像总是针对她,比如碰她东西,经常影响到她。在不敢进班级的问题上,我带着小敏一起探讨人际交往技巧,鼓励她尝试与同学进行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在现实交往中,小敏发现同学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在与“讨厌”男生的关系处理上,我引导她学着保护自己,必要时表达自己的态度。随着与周围同学关系的改善,小敏发现同学并不是针对自己,现实与原有的想象是不一样的。小敏有着很好的领悟能力,逐渐学会寻求帮助,并愿意去行动,不断发现自己的能力,从而慢慢建立起信心。
三、被确诊“问题的自我”
小敏第二次来咨询室已是一个学期之后。在这期间,小敏去医院做过检查,这次来咨询室是小敏主动要求,想找我谈谈自己的情况。她的检查结果显示焦虑与抑郁分值比较高,我将检查结果“外化”,并作为问题焦点,与小敏探讨这个诊断结果的意义及其对情绪的影响。从小敏的反应来看,诊断结果对她产生了不小的压力,我引导她接纳自己的情绪,给她理解和支持,并试着挖掘她的积极心理品质。
四、在现实情境中“突破自我”
在交流中,我与小敏进一步核实独处时的内心感受。小敏反映过去并没有感觉到有什么问题,尽管有时会孤独,但不像现在这样不能静下心来生活与学习。我对她现在的状态进行正常化解释处理,让小敏认识到由于情境发生变化,原有的学习生活模式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随着交流的深入,小敏能够比较清晰地说出自己的感受,我对小敏的表达给予支持性的反馈,肯定她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能够考上比较满意的高中,引导她发现自己的内在稳定资源。
五、在亲子关系中“理解自我”
亲子关系在小敏的自我认同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小敏认识自我的重要方式,内在亲子关系的重构,亦是内在自我的蜕变。在与母亲的关系上,小敏首先谈了对母亲的认知与感受,我采取具体化的情境,让小敏将内心对母亲的抱怨与不理解的感觉呈现出来,重新认识到母亲在外工作的重要意义,同时也重新发现母亲的爱。在与父亲的关系上,小敏能够看到父亲对她的焦虑与担心以及为她付出的努力,她越来越能理解父亲。在互动过程中,我看到小敏学会去理解,懂得爱的不同方式,明白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在情感的流动中,小敏的内在自我得到了成长。
2.5 社会支持 良好的社会支持不但可缓解患病这一应激源导致的一系列应激反应,降低患者的焦虑与抑郁,并且可通过影响患者的知识和信念等途径,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褚虹[15]调查显示,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与社会支持呈正相关(P<0.01),即社会支持越高,治疗依从性越好。
六、发现与感恩真实的自我
关系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自我是个体需要与环境互动过程的建构,环境与个体的差异性互动形成多姿多彩的自我形态。小敏打破自我“魔咒”的过程是一个重新发现自我、塑造自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生命在遇到困境时所展现出的力量,真切感受到爱与支持是化解生命历程中诸多问题的密码。
(南京市燕子矶中学 王海华)
标签:南京市燕子矶中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