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冈市人民医院 湖南邵阳 422400
摘要:目的:探讨心血管疾病患者治疗中的心理干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7年1月96例心血管疾病患者,按照数据抽取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心理干预,观察两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及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后,观察组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较高,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组间差异性(P<0.05)。结论:心血管疾病患者治疗中的心理干预可有效缓解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心理护理;心血管疾病;焦虑;抑郁;满意度
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实施心理干预可疏导其不良心理情绪,有效预防复发[1]。所以应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注意患者心理情绪改变情况,对患者心理实施全面评估,根据患者具体心理状态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改善其不良情绪,使之保持良好心态,增强疼痛耐受性,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2]。本文选取96例心血管疾病患者,探讨心血管疾病患者治疗中的心理干预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7年1月96例心血管疾病患者,患者均出现焦虑、抑郁情绪,按照数据抽取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8例。观察组男34例,女14例;年龄19-70岁,平均年龄(53.18±3.61)岁;文化水平:高中以下学历20例,高中及以上学历28例。对照组男32例,女16例;年龄20-71岁,平均年龄(52.69±3.42)岁;文化水平:高中以下学历22例,高中及以上学历26例。2组患者基础资料并无显著组间差异性(P>0.05),可进行组间数据对比。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主要为:基础护理、病情监测、健康教育等。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以心理护理,主要内容包括:①药物治疗:心血管疾病患者出现抑郁情绪时,可予以舍曲林、氟西汀等抗抑郁药物,患者出现焦虑情绪时,可予以氯硝西泮、舒乐西泮等抗焦虑药物,药物在使用时,剂量均需由低到高,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缓慢增加使用剂量,预防不良反应的产生;②认知性心理干预:按照患者具体病情,制定计划,通过健康教育使得患者进一步加强疾病知识。患者可明确有的症状是因应激而出现的心理反应,通过疾病认知程度的提高,可改变其不正确思维,对于自身情况能够有更为清晰地认知。可通过建立有效的心理应对方式来增强心理承受力,提高自信心来正确面对疾病。②支持性心理干预:应对患者家属进行宣教与沟通,使之了解患者病情,且能够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促使家属更为理解患者病情,给予患者更多的关爱,有效提高患者的安全感,缓解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治疗信心。③疏导性心理干预:有的患者出现心理障碍,但不愿明确说出,因此应加强与患者的交流,使得患者压力得到缓解,使得患者能够积极表达情绪,不良情绪得到有效释放,通过心理疏导,改善患者不良情绪。④针对性心理干预:很多心血管疾病属于慢性疾病,病程较长,容易反复,往往导致患者出现病耻感,因此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予以心理干预,如情况严重,可由精神专科或专科心理咨询医师对其进行会诊治疗。⑤全人照护干预:经心理生理精神互动,使得患者达到全人健康状态,此时患者可保持最愉快状态。患者可通过腹式深呼吸进行放松疗法;尽可能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若患者出现较为明显抑郁症应加强配合,预防其自杀;可通过合理活动、读报、看电视等来转移患者注意力。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心理情绪变化,通过患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心理情绪进行评估,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焦虑、抑郁程度越严重。观察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通过自拟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进行调查分析,选项内容为: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满意度=(满意+比较满意)/n×100%[3]。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通过SPSS1.0系统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通过t对结果予以验证,计数资料通过x2对结果予以验证,P<0.05表明组间对比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性。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情绪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SAS、SDS评分无显著组间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显著组间差异性(P<0.05),如表1所示。
表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情绪评分比较(分,x±s)
3讨论
心血管疾病患者若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会使之受到不良刺激,从而导致心血管应激反应发生,由此使得血流动力学无法保持较高的稳定性。因此在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合理治疗同时,关注其心理状态具有重要意义[4]。
加强与患者的交流沟通,在此过程中可详细了解患者情绪变化情况,更为积极主动地对患者予以关怀体贴,可通过认知护理,使得患者了解自身问题,改变不正确理念,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而且可提高患者治疗积极性,使之更为主动的配合治疗和护理[5]。通过对疾病知识的进一步了解,可使得患者合理调节心理应激,有效改善不良情绪。对家属进行合理护理干预,可使得家属进一步了解患者当前状况,并使之能够积极地配合医护人员工作,而且家属的陪伴、安慰,更能够有效缓解患者不良情绪。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可使得患者得到更为合理的心理干预,利于其不良情绪的改善。全人照护干预可使得患者得到更为全面的护理,利于情绪的稳定[6]。
在本研究中,观察组护理后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总之,心血管疾病患者治疗中的心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不良情绪,提高其护理满意度,临床使用价值高。
参考文献:
[1]张颖.心理干预对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患者负性情绪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4):1-3.
[2]陈花棉.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3):1203-1204
[3]戴晖,闫海春,张影,等.立体化心理干预对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焦虑抑郁状况的效果观察[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27):3925-3927.
[4]贾春岚.针对性心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病耻感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7):14-15.
[5]李艳芳,薛宇全,刘长海,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焦虑抑郁影响因素调查[J].医学临床研究,2012,29(2):301-303.
[6]王红霞,麦苗,孙广晓,等.综合护理干预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临床疗效及心理状态影响[J].医学临床研究,2014,31(2):220-222.
论文作者:王林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
标签:患者论文; 心理论文; 心血管疾病论文; 情绪论文; 焦虑论文; 对照组论文; 满意度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