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观探微
----基于《共产党宣言》的文本分析
韩美群,刘挚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3)
摘 要 :《共产党宣言》作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传统思想、观念和文化不是陈列的古董,不能像“管家婆”似的将其原封不动地呈现于现代,相反,它是鲜活的历史和实践。传统文化内含精华与糟粕,必须对其进行批判继承和变革创新。在未来的“世界文学”语境中,多样化的民族文化会大放异彩,真正克服和消逝的是民族文化的“片面性”“落后性”及其糟粕。新时代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重回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厘清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观的本来面目,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观。
关键词 :《共产党宣言》;传统文化;文化批判;文化变革
《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的发表,是人类思想史上的巨大革命。《宣言》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1]416的同时,对传统思想、传统文化以及文化未来发展进路等进行了深刻地分析、揭示和预测。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的历史方位下,传承创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2],是我们必须肩负的重要使命。重回思想宝库,重新阅读经典,厘清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观的本来面目,对于我们今天科学认识和正确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去芜与存菁 :对资本主义文化的批判
从最直接的写作目的和写作任务来看,《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性文件。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太多地直接使用“文化”“传统文化”等概念,但在论述阶级、阶级斗争以及“两个必然”等客观规律时,马克思恩格斯清晰地阐释了其关于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的思想。值得指出的是,18、19世纪的欧洲,文化及相关问题的综合研究已经极为普遍,基于这样的文化背景,可以确定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已将文化、传统文化等视为不证自明的概念,并将文化及相关问题置于唯物史观的视角加以解读和运用。
政策三:8月29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工商银行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明确了双方下一步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工作目标、重点领域、重点区域、服务方式、合作机制等内容。
Phosphate solubilization capacity,producing IAA and their anti-bacteria activity of rhizosphere bacteria
从写作背景来看,《宣言》的产生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密不可分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对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以及阶级矛盾进行了深刻剖析的同时,辩证地评析和批判了资本主义文化。马克思恩格斯首先对文艺复兴以来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进行了辩证分析,他们一方面肯定了资本主义对世界文明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做出的巨大贡献;另一方面从根源上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本质,抨击了资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对物质财富的掠夺式占有和对思想文化的垄断性控制。《宣言》指出,“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3]30。这种“革命的作用”一言以概之,“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3]32资产阶级作为一个从封建社会中脱离出来的、较之封建贵族和地主阶级更为先进的阶级,在推动生产力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这种贡献在精神文化领域表现为:它一方面破除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封建宗法制度,使人摆脱了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另一方面打破了人们对上帝和天国的幻想,传播了自由、民主、平等、科学、法治等现代观念,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的思想解放。
第一,无情地揭露了资本主义文化的实质,指出资本主义文化就是资本阶级的统治工具,是附加在无产阶级身上的精神枷锁。资产阶级为了强化这种精神的束缚,不惜“把人训练成机器”。同时,为了掩盖其丑恶实质,资产阶级又附之以具有浓厚资本主义色彩的宗教、道德、法律等价值观念,企图把这些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代表特定阶级利益的、暂时的和历史性的观念变成全人类共同的、永恒的价值追求。
具体地看,资本主义文化的发展是同资本主义的发展相适应的。《宣言》发表之际,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初步形成,资本主义正处于自由竞争发展阶段。在产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迎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但伴随而来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尖锐,周期性经济危机开始出现。在世界性经济危机频繁爆发的同时,资本主义文化的弊端也暴露无遗。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文化的弊端进行了深刻地剖析。他们指出:“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厉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宗教虔诚、骑士热忱、小市民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发作,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3]30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一切的社会活动都是为了追逐物质利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异化,变为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和物质交换关系,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脱节更导致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个人主义和奢靡之风盛行。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文化展开了无情的批判,具体表现在如下四点。
在充分肯定资本主义历史贡献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指出:“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宁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3]30出于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资产阶级会不断扩大生产、开辟市场。“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及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3]31资产阶级在全球范围内开辟市场的过程中,不断地强制性地推行和传播着自身的文化和价值观念,以期按照自己的面貌来为自己创造一个新世界。在这个新的世界里,与新的生产方式相伴而生的资本主义文化则是一切国家和民族需要共同遵循的精神准则。这种文化,简单而言,即是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和维护自身统治的过程中提出的符合自身利益和要求的文化体系。
第二,对资本主义文化的核心理念----“金钱拜物教”的价值观念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资产阶级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神圣光环。它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都变成了他的雇佣劳动者。”[3]30“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3]30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在《宣言》中直接提出“金钱拜物教”的概念,但尖锐地指出,在资本主义文化统治之下,人类的精神世界会被金钱拜物主义思想简约化,一切诗情画意、神圣观念和家庭温情都会在资本主义文化的这一理念冲击下归于消解。
总体来看,“世界文学”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对共产主义文化秩序的初步认识,它与旧的资产阶级文化秩序有着本质的区别。要想准确理解马克思、恩格斯“世界文学”思想的内涵和外延,必须从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多样性与统一性、继承性与创新性等多个角度对其进行审视。
第三,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文化在全球化时代的野蛮本性和虚伪面目。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为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3]32其为自己创造出这个世界的过程,也是通过“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3]32等野蛮手段实现的。资本主义文化是一种极具侵略性的文化,在资本主义文化统治之下,没有求同存异,只有舍我其谁。
第四,通过对资本主义文化的批判而提出阶级革命和实现人类解放。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文化中所宣扬的个人解放,是基于劳动所创造的资本和劳动的分离与对立的,这种个人解放实质上是使个人受资本支配,使人的个性成为“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这意味着只有“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动着的个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3]44,换而言之,就是人成为资本的附属品,且只要资本与劳动的分离和对立状态不改变,个人对资本的依赖程度就只会加重,这种以依赖于物质的个性为核心的资本主义文化也只会最终阻碍人类社会的进步。由此可见,资本主义文化并不能真正实现个人解放,而只能是为个人解放创造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在充分揭露与批判资本主义文化以及提出“两个彻底决裂”思想的基础上,对“世界历史”时期的文化问题进行了全新的阐述,辩证地分析了无产阶级文化的发展方向,进而提出了“世界文学”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对“世界文学”进行了总体描述:“过去的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替代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3]31马克思、恩格斯“世界文学”思想和理念提出后,受到了广泛争议,有人将“世界文学”简单化为一种“科学预言”加以宣扬;也有人将“世界文学”思想片面理解成“同一世界语”,将其视为“呓语”或“梦魇”加以猛烈批判。对于这些错误认识,我们应辩证分析。
二 、批判与变革 :“两个彻底决裂 ”
“双唇薄薄涂上一层,就能掀起一波‘回忆杀’,想想都令人开心和向往。”许多“80后”的网友这样评论大白兔润唇膏。而众多的“90后”的吃货妹子们更关心唇膏口味,不少人有趣地认为这应该是史上最甜蜜“好吃”的润唇膏。
具体来看,马克思、恩格斯所谓的“传统的所有制”,是指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出现过的所有制形式,主要是指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所有制形式,即私有制生产关系。而“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就是指同以往的一切私有制生产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资本主义私有制是人类历史上最后的,也是最完备的私有制形式,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指要同资本主义私有制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正如《宣言》中所阐释的“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3]42要消灭“建立在阶级对立上面、建立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上面的产品生产和占有的现代资产阶级私有制”[3]42。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消灭私有制的前提就是废除资产阶级私有制。但是,“消灭的私有制不是要消灭个挣得的、自己劳动得来的财产,也不是要消灭构成个人的一切自由、活动和独立的基础的财产”[3]42,要将带有剥削性质的私有财产和劳动所得的合法财产严格区分开来。
所谓“传统的观念”,是指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并为之服务的社会意识,包括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等社会形态相适应的社会意识,而不仅仅是指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意识。“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并不意味着要根本否定所有的传统观念,而是指要扬弃传统私有制社会的社会意识。一般而言,传统观念涵盖的范围要比与传统的所有制关系相适应的传统观念大得多,因为传统观念并不都是直接从传统的所有制关系中产生的,且传统观念亦有优劣之分。实行共产主义革命,必须继承和发展有益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优秀传统观念(即优秀传统文化),而不能把“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歪曲为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虚无主义态度。马克思对待历史和传统文化,从不采取虚无主义态度,而是始终坚持辩证的否定、扬弃的对待和批判的继承。
共产主义革命,应当既包括对资产阶级的社会物质基础的彻底改造,又包括对资产阶级的社会精神状况的彻底改造。在批判资本主义文化,反抗资产阶级文化霸权的文化战线上,直接的任务就是进行文化的革命。文化的革命就是文化批判的实践形态,文化的革命及其首要任务就是要用实践的方式来反抗资产阶级的文化秩序,并且用实践的方式来争夺无产阶级的文化领导权,即以革命性的批判行动把资产阶级的文化霸权转变为无产阶级的文化领导权,以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和文化精神来取代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秩序。由此,完成文化的革命,一方面要求无产阶级夺取现实世界的政权,另一方面要求其建立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换而言之,即是实现“两个彻底决裂”。
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所指出的,“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3]48要推翻一个阶级的统治,不仅仅要将其从肉体上消灭,更要从精神上将其颠覆,否则倒行逆施之举会层出不穷。例如,近代中国革命发展历程之所以如此艰辛,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意识到文化的革命及其重要性。无产阶级革命不仅要从肉体上消灭一切旧的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更要从精神上推翻一切旧的思想观念,并且建立起新的文化秩序。建立这个新的文化秩序,不可避免的要同一切旧势力和旧的思想观念发生碰撞,也同样不可避免的要与一切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和一切传统的观念实行彻底地决裂。
马克思、恩格斯“两个彻底决裂”思想主要是批判资本主义所有制和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一种总体性态度,我们不能把其单独抽出,移作对待传统文化、传统思想观念的态度和方法。事实上,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多次强调,任何思想、观念、文化都必须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例如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因此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隔断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5]363既然“旧社会的痕迹”是不可避免的,当然就必须批判和变革,正如恩格斯指出,任何思想意识形态,“一经发生,就同现有的观念材料相结合而发展起来,并对这些材料作进一步的加工。”[6]264所以“两个彻底决裂”并非是抛弃传统,塑造“空中楼阁”,而是要扬弃传统思想文化,批判地继承。对待传统思想文化,马克思恩格斯绝不是全盘否定和固步自封,而是要对其进行批判和变革,充分借鉴和吸收其有益成分。
教师在APP上进行课程内容概要的总结,并请学生扫二维码开展课程评价的调查问卷填写。学生扫二维码进入问卷星页面,进行课堂评价。通过学生评价,知晓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否完整、教学方法是否合理、教学重难点是否突出和教学效果是否理想等,以便日后加以改善与提高。
在充分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文化的基础上,《宣言》指出,共产主义革命是消除资本主义文化弊端的最有效途径,“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3]49(简称“两个彻底决裂”思想)“两个彻底决裂”思想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讨论,甚至遭受到种种责难与误解。重读文本,深入历史,抛开迷雾,我们发现其蕴含了丰富理论内涵和深意。
但是,关于“两个彻底决裂”思想,我们绝不能对其进行绝对化或片面化的理解。《宣言》在批判传统所有制的基础上,提出与传统所有制及与之相联系的传统观念决裂,是在一定条件下实现的。尽管《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3]40,实现“两个彻底决裂”,完成无产阶级的文化革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后来所补充的:“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4]3因此,“两个彻底决裂”的实现是在“两个必然”的基础上,以“两个绝不会”为条件的。只有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出现之时,旧的社会形态和旧的生产关系,传统的所有制和传统的观念才会逐渐消亡。
三 、民族性与世界性 :“世界文学 ”思想
从《宣言》对资本主义文化的批判中不难发现,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文化是内含精华与糟粕的统一体,因而在对待以资本主义文化为代表的私有制文化和思想观念上,绝不能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而应区分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既要充分肯定传统文化的精华对社会历史发展的进步作用,又要敢于揭露文化糟粕的实质,并加以批判和摒弃。
机械式悬挂为用机械机构、机械连接件等实现开启桥下层桥架与上层桥架之间的活动连接,使用组合弹簧时,必须考虑摩擦力对碟簧特性曲线的影响.虽然组合碟形弹簧单片叠数较少,整体结构简单,但在桥整个的寿命周期内,悬挂弹簧一直承受竖直载荷,故在弹簧发生破坏前无法对弹簧进行维护更换,因此,此悬挂方案维修保养不方便.
具体地说,马克思、恩格斯所提出的“世界文学”,是包含科学、艺术、哲学和政治等方面内容的完备知识体系,是世界各民族文化与智慧的综合和结晶。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以往的物质生产和精神创造基本上都是在原有的国家和民族范围内世世代代延续的,而自近代以来,随着人们交往的频繁,世界逐渐连为一体,过去的那种地域性和民族性状态不断弱化。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全球化和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张,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原有的各民族间的分离状况逐渐被打破,不同民族之间开始相互交流,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也得以相互交融。因而,“世界文学”既不是一种脱落于民族文化之外的独立的文化形态,也不是一种单调和同一的文化存在,而应当是由世界各民族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的一种形式多样而又内在统一的新文化现象。
“世界文学”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必然趋势,因而是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文化形态,体现了社会全面进步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所谓“世界文学”,并不是全世界文化、文明的同一性和无差异化,相反,在未来的“世界文学”语境中,多样化的民族文化会大放异彩,真正克服和消逝的是民族文化的糟粕与“片面性”和“落后性”。
一定的文化形态是由一定的社会阶级来构建和发展的。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进程中对人类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资产阶级并不是“世界文学”的建构者。“世界文学”是无产阶级设想的新文化秩序,因而必然也只能是由无产阶级来实现建构和发展,无产阶级有能力建立和发展“世界文学”。首先,无产阶级是现代大工业的产物,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生产力是推动世界历史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最根本动力,无产阶级作为人类社会发展根本动力的活的因素和现实承担者,必将顺应时代潮流,建立一个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制度,并建立起与之相匹配的文化秩序,将人类文明不断推向前进。其次,无产阶级是真正具有国际性的社会主体。无产阶级与社会化大生产紧密相联,更与全球化生产息息相关,因而无产阶级不具有任何狭隘的民族意识,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能够联合起来,成为“世界文学”的构建者。当然无产阶级只有夺取了政权,建立起新型的国家制度,才能实现真正的国际合作,才能真正建构和发展“世界文学”。最后,无产阶级是最革命、最有组织性和最具战斗力的阶级,是“世界文学”的强力建设者。无产阶级与先进生产力和现代产业制度相关联,他们掌握着最新科技和最先进的设备,各行各业的无产阶级也被自发的组织在一起,一旦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无产阶级必将展现出全部的力量。
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51只有无产阶级才是真正革命的阶级,他们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和永不停息的发展动能,并且能够成为人类社会的主人,成为搭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坚固桥梁的构建者、发展者和守护者。
提供场地,建立一个开放工作室式创客空间翻新互动实验室,让有共同爱好,为了共同目标、兴趣、共同钻研的人有用武之地。在实验室中,配置必要的基础工具,向实验室成员定时开放,对这些废旧仪器、设备,拆分、拼装、翻新,不仅能使数量可观的“废物”派上用场,更重要的是利用这样一个“废物”实验室,培养并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文化发展的历程是一个连续体。任何一种文化形态,都有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在文化发展的历程中,传统不是陈列古董,而是活的生命,既包含着时间的积淀,又蕴含着智慧的创造;传统不是“管家婆”,原封不动地呈现于现代,相反,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蕴含着无穷无尽的奥妙,只有主动发掘,才能收获真谛。传统凝聚着国家和民族集体的心血和汗水,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劳动成果和智慧结晶,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7]201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促进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既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传统文化一以贯之的思想,也是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必然选择。
1.1.1 仪器 AFS-3100原子荧光光度计(北京科创海光仪器有限公司);EH35B型电热板(北京莱伯泰科仪器有限公司);Cd、Pb、Hg、As空心阴极灯(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KL-UP-UV-20艾柯超纯水机(成都唐氏康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
[1] 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16.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3]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63.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61.
[7]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201.
中图分类号 :A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33X(2019)02-0126-05
收稿日期 :2018-05-30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文化传统视域下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路径研究”(15BKS116)。
作者简介 :韩美群,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文化哲学。
(责任编辑 何海涛 )
标签:《共产党宣言》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文化批判论文; 文化变革论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