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结构趋同的实证分析_行业集中度论文

对我国产业结构趋同化的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产业结构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产业结构趋同化是我国多年存在的结构问题之一,目前又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很多报刊纷纷发文指出,产业结构趋同化在近年出现进一步加重的苗头。作者通过分析认为,在日益成熟的市场机制作用下,我国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度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存在较大差异,产业结构趋同化在不少领域正向结构优化方面转换。近年并未出现严重的结构趋同化现象。

一、产业结构趋同的主要判断指标与观点

近年来关于产业结构趋同的观点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引用最多的资料大约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东中西三大地带结构相似系数

据有关方面测算,我国目前工业结构相似系数东部与中部相比为93.5%,西部与中部相比为97.7%。

2.省(市)区比较

主要有三个方面:(1)地区产业结构与全国产业结构相比较,1981年相似系数达90%以上的省份为18个,占62.1%。而1989年相似系数达90%以上的省份达到22个,占75.9%。相似系数提高了13.8个百分点。(2)各省支柱产业建设雷同化。有的资料以各省制定的“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作分析,认为各地区存在较为严重的趋同化现象。例如,据统计,把汽车列为支柱产业的地区有22个,把电子工业列为支柱产业的地区有24个,把机械、化工工业列为支柱产业的地区有16个,把冶金工业列为支柱产业的地区有10个。(3)主要产品结构的地区趋同。有的资料指出,我国有相当多的产品存在严重的地区趋同化现象。其中,一些主要产品的趋同度(生产某产品的地区数占全国地区总数的比重)为:呢绒100%、纱布97%、缝纫机73%、自行车80%、手表83%、冰箱80%、洗衣机80%、电视机90%、钢材97%、平板玻璃93%、纯碱83%、水泥100%、化肥97%、塑料93%、机床93%、汽车87%,等等。

如果从发挥不同地区的以及建立专业化分工产业格局的要求出发,我国确实存在较为明显的产业结构同构的现象。但是,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分析判断,应该实事求是地从更多切实的角度去分析和把握。仅仅根据上述资料就认为我国产业结构趋同化日趋严重,论据并不充分。

我们认为原有评价方法及其结果有缺陷。

1.上述各种评价产业结构趋同化指标一般是以行业数及各种产品数为样本,而未对各地区在某行业或某种产品中所占比重(即权数)加以考虑。判断其相同或相似与否,只有0或1两种选择,而不管其数量多少。实际上某种产品产量在各地区的权数差异往往是极大的。以手表为例,1995年生产手表的省区为25个,如果仅以地区数做为分析趋同化的基础,其结构趋同度为83%。这里需要注意一点,早在1982年,生产的地区数就已经达到25个,其结构趋同度同样也是83%。经过10多年而该趋同度指标无变化。如果仅仅从这种指标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手表的产业结构趋同度很高,而且趋同化早已经形成,目前仍然保持不变。这个结论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据统计,手表行业经过多年的市场竞争,不论是主产地的生产规模,还是市场份额,都达到很高的集中度。其中,仅广东省一地生产手表所占比重就达79.92%。比全国其它29个省区生产数量总和还多近3倍。生产手表数量居前4位的省区生产数合计比重相当于全国的93.27%。其它26个省区生产总量只相当于全国的6.73%。

从上述分析来看,在手表生产的地区结构上,尽管现在全国仍然有83%的地区参与生产,但是绝大多数地区的手表生产在全国所占比重微乎其微,市场结构的天平基本倾向于四、五个省区,产品结构的地区趋势同化在手表生产布局上只有名义上的意义。我们的结论是,手表生产的结构趋同化形成得较早,趋同度也较高,但改革开放10多年来,在行业竞争压力下,其趋同度近年来大大下降,不仅现在不存在趋同问题,而且应该注意防止行业内部可能出现的某些地区垄断化趋势。其它产品的生产结构也多多少少有这样的现象,我们在后面还要分析。

2.评价涉及到的对象范围太宽。上述评价指标所涉及的行业结构一般指大行业,所说产品也未分类。例如机械工业、电子工业、冶金工业、化工工业,等。这些行业所包括的产品何止千百种,各地区能够立为支柱产业的产品肯定要大大少于行业全部。例如化工工业,各个地区的发展显然侧重点不同,有的搞资源化工,有的搞精细化工,能够列为支柱产业的化工生产地区差别是很大的。同样是以生产化工产品为支柱产业的地区,不仅有可能不是趋同化行为,而且在生产流程上是具有高度关联度的上下游企业。即使以产品为分析对象,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例如汽车。虽然目前将汽车作为支柱产业的省区有22个,但是其中很多地区规划投资汽车行业产品品种有较大的不同。汽车一般有多种系列,几百个品种,上千个规格,其中有相当多的特型规格和品种无法要求达到较大规模。有的品种规格对资源或其它条件有特殊要求。以S省为例。该地区“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设想提出,以汽车为该地区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与其它地区不同的是,该地区汽车行业的发展是立足于本地区作为能源重化工基地丰富的甲醛资源,开发以甲醛为燃料的汽车。这一规划肯定是对全国汽车行业发展总体布局有一定影响。但是甲醛汽车的产销范围毕竟有一定的地域限制。同时由于甲醛汽车的发展可以减少对石油能源的严重依赖和需求压力,从长期发展战略考虑,可以认为是具有一定发展前景的替代方案。

3.上述各种指标方法都是静态方法,未能如实地反映产业结构趋同化的趋势。上述方法都只是反遇了产业同构的现状,缺少时间序列变化所带来的趋势变化的描述。例如,改革开放以来,“八五”时期以来,等等,地区产业结构是趋同还是趋异?变化程度如何?这些都是人们关心的。现有数据未告诉我们。而所谓趋同的“趋”,恰恰指的是一种趋势,趋同化即指产业结构出现了一种相类同的趋势。是否如此,则必须使用动态方法加以分析。

4.产业结构趋同化是一个相对概念。趋同化的判断必须有参照物做比较,才有实际意义。例如,分析产品的趋同必须考虑产品的成熟期和成长期的区别,在产品开发周期的不同阶段,产品的集中度与趋同度有较大的不同,并且按照一定的规律变化。一般地说,在产品开发周期的初期阶段,产品生产的集中度较低,企业规模较小,企业比较分散,随着产品进入成长中后期和成熟期,主要生产企业也日益壮大。在市场竞争压力下,企业逐步分化、改组、兼并。必然出现企业与产品的集中度迅速上升,产品结构趋同度下降的趋势。可以这样认为,只要创造了资源要素正常流动的环境,只要存在正常状态下的市场竞争和优胜劣汰机制,产品结构趋同化的问题就可以避免。此外,当产品开发周期进入大规模更新换代时,由于我国城乡之间与不同地区之间消费档次差距较大,大量低档次消费品仍然有着广阔的消费市场。这对该项产品出现的趋同化包含有不同地区生产不同档次产品的分化,并且面向着需求档次不同的广阔市场。这种状态下的趋同也应该算是正常的,或者说在合理范围之内。

二、集中度与趋同化的相关分析

我认为,分析产业结构趋同化还应从其它方面着手,提供一些补充分析,以对结构趋同化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我们采用分析企业规模集中度的CN指标来分析地区规模集中的程度。

表1 中国部分工业产品集中度排序(1995年)

CN指标的分析方法是用总量中生产规模居前几位的企业的生产合计数量占总量的比重来表示产品生产集中度,一般常用于分析企业规模。常用的有CN4、CN8等指标,即前4位数量合计和前8位数量合计分别占总量的比重。将分析对象由企业换成地区,方法完全一样。这一指标可以较好地反映地区结构趋同化现状。

我们选取了26种产品,分别代表不同行业、不同市场容量、不同市场竞争程度、不同产品开发周期和成熟度、不同技术水平的产品,考察不同行业的产品结构的趋同度(见表1)。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国主要工业产品的集中度存在很大差异。在26种产品中,集中度CN4分别从35.35—97.26%不等,集中度CN8分别从61.39—99.34%。

集中度居于前列的产品大都是加工工业生产的家庭普及型消费品,如“老三件”和“新三件”。其中,收音机的生产集中度高居榜首,仅仅4个省市区生产数量合计比重就占全国的97.26%,而广东省一地生产比重就高达89.48%。诸如缝纫机、手表、电风扇、录音机等产品的集中度都已经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并且已经形成主要的生产基地。虽然绝大多数省市区都有企业在生产这些产品,但大都所占比重很小。而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下,不论是规模偏小的企业,还是其它素质较差因而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的企业,其生产能力已经逐步趋于萎缩。老三件中的自行车是一个特例,其生产集中度排序比其它同类型的消费品明显靠后。据有关部门分析,自行车行业近年来的销售情况受社会治安状况影响较大,由于大城市自行车丢失严重,很多消费者不敢买名牌、高档商品,所以杂牌、劣质车以其价格低廉仍有相当大的市场,无形之中减弱了自行车市场的竞争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家用电器在集中度排行榜上所居位次也比较靠前,其中,彩电、冰箱的CN4、CN8分别位于排行榜的的第9位、第12位和第7位、第9位。

排序中,拖拉机与小拖的排位很有特点。拖拉机是唯一集中度进入前列的机械工业重工产品。其CN4、CN8分别高居第6位、第4位,甚至超过一些家电产品和部分老消费品。而小拖排序明显靠后,集中度分别居第16位和15位,指标值为55.66%和78.58%。二者排序的差异主要是受农村承包体制改革的影响。农村经营主体变小,由村变为户以后,大型拖拉机从1982年的12万台产销量大幅度下降到1990年的近4万台。近几年来产销量虽有回升,但仍未达到原有规模。小拖则是进入农村家庭较为便利的农业多用综合机械。5年来产销量大幅度上升,翻了一番,创历史最高水平。两者集中度的变化主要来自于总量的变化。

建材、冶金等类产品集中度普遍偏低。在表1中我们列出的这类产品主要有生铁、钢、钢材、平板玻璃、水泥。这类产品均是与基建投资密切相关的基础生产资料。在26类产品的集中度排序中大都处于末位。CN4分别为18、19、20、23、25、26位;CN8分别为19、20、21、23、25、26位。这一类产品特点是市场容量大,产品档次低,行业易进入,行业内部竞争程度较低,发展容易遍地开花,受运力条件制约较强。在短缺经济时代,一旦经济过热时,为了弥补巨大的投资供需缺口,这些产品往往是鼓励地方大力上马发展的主要项目。这类产品结构趋同化出现较早,企业规模小型化、分散化程度严重。

表2 部分产品地区结构趋同度变化情况

第一类产品:传统消费品

第二类产品:家用电器

第三类产品:纺织品及其它产品

第四类产品:机械工业产品

第五类产品:基础生产资料

注:表中CN4、CN8增长百分比不是数量增长百分比,而是集中度指数增长点数。

我们进一步将26种产品分为五类,对其在不同时期的集中度变化做一分析。我们选了1985、1990、1995年三个时间的数据进行对比(见表2)。其中有几个方面值得注意。1.集中度与该产品行业生产总量、前几位生产个量有密切关系。集中度是相对量指标,总量与个量是绝对量指标。它们之间的关系表现在:如果总量变化而个量不变,则集中度与总量呈反向变化;如果个量变化,总量不变,集中度与个量呈正相关变化;如果总量与个量同幅增长,集中度不变;总量增长幅度超过个量增长幅度,集中度下降;个量增长幅度超过总量增长幅度,集中度上升。2.集中度与多种因素相关。集中度与趋同度的关系。一般来说,集中度与趋同度呈现反向变化,集中度越高,趋同度越低。集中度与市场容量也密切相关,在不考虑其它因素的情况下,两者趋势呈反向变化。这种变化在第一类和第二类产品中表现尤其明显。3.地区集中度变化以1990年为界。1990年以前,约有三分之一的产品的集中度出现下滑趋势,二分之一的产品集中度上升,其余的持平。集中度下降明显的消费品主要有自行车、电冰箱、彩电;生产资料除了水泥以外集中度全部下降。这一现象说明,80年代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不少新兴行业处在产品需求大幅度扩张时期。短时间市场容量的增长必然导致行业生产集中度下降,趋同度上升。1990年以后,多数竞争性行业市场容量趋于饱和,市场竞争压力加大,绝大多数产品集中度指标大幅度上升。只有汽车和钢、钢材集中度下降。集中度指标下降的行业只占我们所选的产品CN4、CN8总数的13%。这一现象说明,市场竞争机制在多数竞争性行业日益发挥作用,企业的市场约束条件日益成熟,产业结构趋同化已经逐步改变。集中度下降的产品虽然是少数,但仍然值得我们重视。

三、对产业结构趋同的不同看法

1.产业结构失衡是我国工业发展面临的多年顽症。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运行机制缺少促使生产要素流动的渠道。产业结构刚性是其明显特征,加之多年经济发展指导思想及宏观决策失误造成的产业结构畸形发展,使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受产业结构失衡的困扰,有些问题延续至今。但有一点必须注意,产业结构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经济运行机制下,其主要内容和特点是有很大区别的,因此调控的方式和方法也应有区别。我国现在处在体制转轨时期,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同于体制改革以前,也不同于发达国家的充分发育的市场经济体制。既不可能完全使用过去的行政干预,也不可能只靠市场经济的自然法则去调整。

当前产业结构问题的主要特点,表现在市场发育不均衡。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体制改革的渐进性,体制转轨在我国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和发展进程是有很大差异的。即使是在同一行业内部,不同所有制企业的运行机制也是有很大差异的。正因为如此,产业结构趋同化问题也同样表现出复杂性。在1985年以前,产业结构趋同化的整体倾向较为明显。主要产品的地区趋同倾向几乎是一致的,行业集中度普遍下降。1990年以后,主要产品和行业的集中度不同程度地上升。产品集中度的差异逐步拉大。

2.支柱产业的趋同问题。

这是当前国家制定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的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目前,在各地的规划中,往往有较多的新兴行业争相立项发展,其中家电、汽车、化工等行业首当其冲。甚至过去成为瓶颈制约的基础设施与基础行业,由于地区之间的封闭割据,也可能出现重复建设的问题。但是,有几个方面需要加以澄清。(1)规划中的很多内容在实施贯彻过程中,甚至在尚未实施时就可能做重大调整。这是因为决策与实施主体不仅仅是地方政府。其它社会经济主体力量因其掌握资源配置能力,对投资方向、产业发展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力。例如,发展某些大型项目是规划中的主要内容,但实施必须具备能力。如依靠外资,社会融资,依靠技术,依靠社会配套设施,等等。规划再好,如果没有实力,没有招商引资的吸引力,规划必然成为空话。(2)中央政府在贯彻某些规划时目标不明,规划保守,或者存在争议,犹豫徘徊,坐失良机,促成了地方的一哄而上。如汽车、冰箱等行业。在缺少完善的市场机制的情况下,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与产业协调十分重要。如果市场与政府的职能均未能正常发挥,则产业发展必然导致小型化、分散化和群龙无首的局面。尽管以后随着市场竞争可以逐步使行业集中度提高,但必然造成社会经济的不必要的浪费与损失。(3)地区产业规划的趋同并不等于实际情况的趋同。生产能力的趋同也不等于产量结构的趋同。对生产能力的约束条件是市场,而地区产业规划的约束条件是什么呢?在现在地区决策能力增强的情况下,如何从宏观角度全面把握和协调地区产业结构与宏观产业结构的关系,确实是一个重要课题。(4)产业结构趋同问题被人为地夸大了,或者至少是被描述得简单化了。

3.结构趋同化的利弊分析。

与许多经济事物一样,对趋同的利弊分析必须在一定条件下,有一定参照物进行比较,才能客观地评价其利弊。我们从几个方面分析。

(1)趋同化是一定时期的必然产物。即在一定时期内是不可避免的。例如在工业化进程中,如工业化初期,许多行业的发展都是由数量较多的中小企业发展起来的。既使是汽车、电视等许多工业化中期甚至工业发达时期的产品,在其发展初期,其数量的增长都是依靠两种力量。一是企业数量的增长,二是企业规模的增长。二者相辅相成。只是当竞争程度加大,市场容量趋于饱和时,行业的发展才主要依靠规模的增长,依靠企业技术进步的速度,而企业数量趋于下降。促使趋同化的还有另一种社会力量,即市场化过程。这是计划体制转轨的必然特色。市场化过程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对地方、企业的放权让利,以达到培育市场主体,充分发挥多元主体积极性的目的。一个发展,一个改革,从不同侧面推动产业结构转换、优化。这一转换过程不是生产力的简单叠加,而是重组、改造。其中最重要主体是企业由政府的附属物逐步成长为独立的、超越行政管理范围的能动的市场经济主体。伴随着这一转换过程出现的,先是企业数量的大量增长,以及企业规模的高速扩张。改革近20年,非国有企业的生长过程,恰恰是经历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由弱小到逐步强大的过程。

(2)趋同化是结构转换时期的必然产物,同时也必然具有转换过程的特点。一方面地区产业结构的趋同必然造成对专业化协作分工的冲击,导致地区优势难以发挥。同时,丧失大量产业结构效益。另一方面,趋同化可以在短时期内形成对某些行业和产品的高速扩张的市场需求,以弥补行业成长的偏慢过程。这一点在家电产品市场成长过程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3)此外,趋同化也包含了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合理因素。如产业转移,产业升级,以及企业跨地区、跨行业的横向联合与兼并,等等,在一定程度上,或在一定时期内,都会造成某种程度的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化。趋同仅仅是指某行业在地区间的重合度,但并不能表现出产业的组合关系。第一,产业转移,如原先甲地生产某产品,由于成本上升,丧失市场竞争力,必然使该产业向要素价格更廉价的区域转移。无论国与国之间,还是地区与地区之间,产业转移都是常见现象。产业转移之后,原有老企业可能仍然保留部分生产或协调配套能力,而其大部分生产能力则转移或扩散到异地,出现新厂与老厂并存的局面,则生产该产品的地区由一个增加到两个,趋同度增长了。第二,产业升级,竞争往往使原有技术基础雄厚、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加速推动产品的升级换代。与此同时,将原有生产线能力转移给其它企业。由于社会消费存在不同档次的市场需求,该产品的生产数量由原先低档次转换成高档次产品系列,生产地区同样也会增多。第三,横向联合与兼并。按照我们现在的统计方法,横向联合与兼并有可能出现重复统计。从参与生产的地区数统计,生产某种产品的企业数量与地区数量不减反增,但实际上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由主产厂转为配套厂,有的地区已经没有主产企业。从企业内在联系看,企业数量还是减少了。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关于产业结构趋同化问题,应该澄清以下认识问题:(1)经过多年体制改革的影响,市场竞争机制已经在不少行业和地区逐步形成,过去导致产业结构失衡的经济力量正在逐步从经济生活中退出,经济结构刚性也正在逐步发生向着有利于市场发育的方向转化。(2)产业结构趋同化不是近年出现的新问题,地区产业同构问题在不少行业趋向集中化。(3)影响产业结构转换与优化的因素由过去的政府单一力量,形成为现在的多重力量,包括市场、各级政府、企业,各方面力量此消彼长,相互制约。因此,调控产业结构转换与优化的方式手段也需要更新。

标签:;  ;  ;  ;  ;  ;  

中国产业结构趋同的实证分析_行业集中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