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不仅要教好书,更要先育好人,而德育工作就是育好人的关键。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是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的保障。因此,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时刻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确保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实施。我们学校始终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的通知》精神,坚持“以德育创新为动力,以行为养成教育为核心,以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强化班级管理为突破口,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抓手”,建立健全德育评价机制,有效开展德育工作。
一、立足实际生活,开展德育工作
校园文化是一本无声教科书,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校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生活事件随时发生,教师要注意把握时机,抓住教育的切入点,针对学生的思想和具体表现找准时机,然后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地渗透,使学生随时随地接受思想教育。德育落实到实际生活中,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思想,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促进知情意行的统一,让学生参与到社会生活中,从中受到教育。
另外,我校充分借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对学生进行教育,通过学校楼梯文化长廊、学生作品展示栏、校报校刊等这些身边现实教育氛围去浸润学生多情的神经,洗涤学生追求向上的心灵。同时,学校注重学生实践体验教育,充分利用春节、端午节等传统节假日,通过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吸引学生广泛参与,寓教于乐,寓教于行。
二、整合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每一学科都有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资源,只要加以合理利用,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会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课堂教学是实施德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必须把德育贯穿于各学科教学中。按课改精神提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要充分挖掘好每堂课的德育资源,使课堂教学既教知识又教做人。因此,学校通过整合课程,有机渗透德育教育,提高育人实效。
三、实施三位一体,提高德育功效
学校充分利用“校讯通”网络的作用,定期和不定期地与家长进行手机短信联系与交流,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召开家长会,举办家教讲座,家教经验交流,组织开放日活动,通过多种渠道,畅通家校联系,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互沟通合作的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学校教育呼唤社会教育环境的改善,而社会教育环境的改善,需要的是教育行政部门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和对社会道德教育的加强。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的是社会大教育而非仅仅学校教育。社会是一个大染缸,有时学生在学校学习五天,星期六、日与社会接触,会变成“5+2=0”,这就需要学校教育的有效引导。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沃土,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雨露,社会是学生成长的阳光,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之间是互相依存密不可分的,只有三位一体形成合力才能发挥教育的最大效果。
四、融入法制安全,强化德育实效
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我校把学生的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了德育教育范围之内。定期邀请法制、综治副校长等相关人员深入学校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讲座。学校还利用板报、班会课和红领巾广播站及时地对学生进行法律法规教育。
同时,学校树立“安全第一、健康第一”的思想,经常对学生进行交通、游泳、消防、治安、食品卫生、疾病预防等教育,警钟常鸣,让学生牢固树立安全意识。
五、加强师资建设,提高育人水平
教师是学校的一面镜子,教师队伍素质的优劣,是教书育人、教学质量的关键。要办好一所学校,要使一所学校得到快速健康的发展,必须要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一所学校的校风、学风、班风如何,就要看学校的德育师资队伍如何。为此,我校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十分注重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一是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学校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重新修订了《教师量化考评细则》等规章制度,把教师的教学成绩、教学常规、工作纪律等纳入《教师量化考评细则》之中,通过制度规范教师的言行,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使教师切实起到为人师表的表率作用。二是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学校十分重视教师的教育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工作,每周一下午都要召开一次全体教师会议,认真组织教职员工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德育工作》等专业书籍和书刊,并做好学习笔记。
总之,学校的德育工作最终要形成自主德育。而自主德育,是实现德育目标,培养现代合格公民的有效途径,是学校德育的有效形式。它是符合学生道德发展规律的培养方式。教育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的核心就是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主体精神的培养。小学阶段的孩子正处于6~12岁的自律道德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既要重视社会规范价值的引导,更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建构。因此,自主德育是一种在主体教育思想下,结合小学生实际,符合学生道德发展规律的培养方式。开展自主德育,要注意多为学生创造一些好的机会,放手让学生自主,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允许学生“多走路”,甚至走走“弯路”。相信他们能够在学校、教师的科学引导和点拨下,以主人翁意识自主发展,成为一个身心健康、人格完整、行为自律、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论文作者:苏婉英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8月第28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26
标签:学校论文; 学生论文; 德育论文; 教师论文; 德育工作论文; 社会论文; 学生进行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7年8月第28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