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陌生化”看“回”_陌生化论文

从“陌生化”看“回”_陌生化论文

用“陌生化”的眼光看《背影》,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背影论文,眼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提出了“陌生化”原理。这种原理认为:文学的审美特性,在于造成感受和接触事物的新鲜感。文艺创作不要照搬对象,而是对对象经过艺术处理,将熟悉的对象变得生疏起来,使人们感受到艺术的新颖别致,体验着文艺的避陈去俗,翻出新奇的创作过程,这就是陌生化。陌生化的关键就在于借助新的形式,使文学对人们习惯的事物产生变异,更新人们对世界的感受。

为什么作家们同写一个题材,有的叫人读不下去,有的叫人百读不厌?这就是有没有陌生化的结果。

笔者认为,朱自清先生的著名散文《背影》在取材、人物描写和语言表达上就体现了“陌生化”的原理。

古今中外的作家写离别题材,多写母子离别,表现的是伟大的母爱。而朱先生却自出机杼,选取写父子离别,表现了伟大的父爱。相对当时众多的同题材作品来讲,这就是采用了“陌生化”的创作原理,使被人们写滥了的题材产生变异,更新了人们对亲人离别的感受。

再有,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多数作品是写人们的正面肖像,而朱先生则别出心裁,弃正面而取背影,弃潇洒而取笨拙,弃忧伤而取轻松,弃华丽而取质朴……他紧紧抓住老父那笨拙蹒跚而去的背影,用墨如泼,精心雕琢。这样写来,就能给读者以全新的感受,启发和诱导了读者的接受心理。作品一出,便产生了轰动效应。

另外,在语言表达上,朱先生的散文是脍炙人口的。像《春》、像《绿》、像《荷塘月色》……真是锦心绣口,字字珠玑,满纸灿然。然而在《背影》中朱先生却一反常态,另辟蹊径,给清纯的真情披上一件质朴的外衣,真正做到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一扫斧凿之迹。这也可以说是在语言运用上“陌生化”的体现吧。

2000年5月24日

标签:;  ;  ;  ;  ;  

从“陌生化”看“回”_陌生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