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是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它作为一个新生事物辅助教师更好的翻转课堂,提高教学效率。学科微课作为一种信息媒体资源,在信息化时代更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碎片化的学习要求。笔者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也加入了"微潮流",以学科微课开发为抓手,不断提升微课设计策略,促进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专业发展。
一、微课虽小,五脏俱全
华南师范大学胡小勇教授曾对微课进行以下定义:微课,是以微视频为核心载体,针对某个知识点、技能点,或者结合某个教学环节和某种教学方式,精心设计和开发的一种微型数字化学习资源。微课时间短,内容凝练,但微课不仅仅是微视频,还包括一系列的辅助资源。教学视频是微课资源包里的核心内容,但整个微课应该是完整的资源包,微课虽小,组成要素确是丰富多样的,一般包括导入、微课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单、教师微反思等。
二、重信息技术、轻设计艺术
很多老师做微课,是为了参加比赛,很多学校的微课建设模式,也是借助微课比赛来推动。以竞赛获奖来作为目的,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师在开发微课时,将重心倾斜在制作技术上,追求"炫目"的视觉效果,忽视微课开发的设计艺术,导致了部分微课实际应用效果不大。笔者曾经把一个市级一等奖微课发给学生学习观看,微课里用动漫绘图的技术讲授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作者每一个画面都精心设计,动态图不断呈现,切换炫目,学生看的时候还是比较兴奋感兴趣,但8分钟的微课看完,学生头脑中对知识点却没留下什么,课堂的诊断检测效果并不好。信息技术是把双刃剑,使用得当,可以提高微课的独特性和趣味性;但过度使用会适得其反,对学习造成干扰,影响微课学习效果。这样高技术的微课,教师工作量大,耗时多,甚至还要请信息老师帮忙,或者花钱购买片头,这样一学期可能只能做出一两个微课来。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微时代",微课应用的场合非常广泛,新课导入可以使用,实验操作可以使用,甚至复习做题也可以使用,一节微课要发挥它为教学服务的本质功能,应该建立在科学的教学设计基础上,从内容组织、素材选用、教学策略研究等方面精心设计,才能使微课教学性、艺术性与技术性有机融合,发挥微课为教学增速提效的最大效用。
三、道德与法治学科微课设计策略
在信息化时代,微课制作技术日新月异,制作软件五花八门,今天,信息技术手段不再是微课制作的大问题。但一节好的微课,不仅是技术制作的过程,更是先进教育理念指引的产物,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微课。一节好的微课体现教师的设计艺术、创造性思维,能启迪学生发散思维,提高学习能力,促进核心素养发展。下文,笔者结合近几年的学科微课开发经验,对道德与法治学科微课的设计策略进行一番探究。
1.微而"简",在简练上下功夫
微课短小精悍,它要解决的是学生在学习某个知识点时难理解、难掌握的地方,微课内容不宜多,直击问题的要害,聚焦问题。在前期的微课制作中,笔者也走过不少弯路,例如在录制微课时忍不住多说多讲,使微课的内容泛而散,有的微课录制超过10分钟。时间越长的微课,学生在观看的后段会分神,达不到微课学习的最佳效果。笔者吸取教训,后来在录制微课时把讲授内容按一条主线清晰展开,围绕核心内容突出重点,精简语言,通过通俗易懂的例子,说清楚问题,把微课的播放时间控制在5-8分钟内,聚焦选题,简明扼要。
2.微而"趣",在趣味上下功夫
上海特级教师周飞老师认为:微课程不仅是知识,还要有情感。笔者的嗓音偏低沉,不是很"入麦",为了录制吸引学生的微课,笔者加强语调起伏外,加强微课视觉效果设计,为微课增添魅力。例如录制七年级的微课,笔者根据七年级孩子活泼开朗的特点,一般选用明亮、鲜艳的颜色,增加动画制作微课;在录制九年级学生微课时,笔者淡化色彩,多利用划线、标注、关键词变色等技巧,吸引年长学生的注意力,强化视觉认知。
道德与法治学科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个别知识点相对枯燥不易理解。笔者在学科微课设计上,经常把文字内容转化为初中学生更喜欢的图片、表格、动画,甚至拍摄学生表演的小视频作为素材,增加微课的趣味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笔者在录制九年级微课《保护坏境的基本国策》时,在导入环节引入优质明星杨洋的环保公益广告,结尾时插入当前流量明星的倡导环保的小视频,提高学生观看微课的兴趣。
3.微而"真",在真实上下功夫
笔者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微课开发设计上,构建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参与,在参与中认知,在认知中感悟。例如在设计七年级微课《我与父母》时,提前抛出问题,让学生分享与父母相处时发生的爱的冲突的例子,以及解决矛盾的好方法,让小组长收集整理,反馈给教师。在录制这节微课时,笔者收集了部分学生的家庭片段作为微课的导入,在微课里和学生探讨叛逆期和父母沟通的矛盾与方法,最后,以一张班里同学的家庭大合照为背景,配上该同学母亲的一段真情独白结束本节微课。情感真实到位,共同演绎了家校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智慧课堂。
在录制《向校园欺凌说"不"》的微课里,笔者关注学生生活中更广泛的"语言欺凌"、"小团体圈子"等真实情境,在微课里真实呈现,提醒学生善意的昵称、绰号可以增进同学友谊,但是所起的绰号如果伤害到他人的自尊心,是侮辱性绰号,也属于"校园冷暴力"的范畴,都要理智说"不"。课前学生通过观看微课了解校园欺凌的形式和种类,第二天回到学校,学生把疑难问题在课堂上进行分享。笔者再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小组合作探讨解决校园欺凌的国家、学校、个人做法,大家出谋划策,讨论气氛活跃,学生发言踊跃,一改传统课堂沉闷无趣的教学氛围。
人际交往是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设计微课时,注重挖掘和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认识良好的交往重要性,并针对交往中存在的问题,探究可行的解决方法,从而提升交往的能力。基于真实情境的微课设计策略,促进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社会认知和健康积极的价值观。
4.微而"动",在互动上下功夫
一节好的微课,能让学生感受到仿佛老师就在身边一对一地教自己。笔者在做微课初期,比较忽视这个问题,喜欢把知识点细细"讲透",微课做成了陈列知识点的PPT。学生接受知识停留在"听"和"看"上,参与不进去,观看微课学习的动力也不足。怎样提高学生观看微课的参与度?笔者尝试把问题驱动作为微课设计的策略,通过不断地提问引起学生注意力,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学习向深度发展。
微课的设计离不开问题驱动,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细分,将一个大问题拆分成若干个小问题,不断巧妙地提问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热度。问题的设置要符合教学目标,要站在学生认知能力的角度设问,问题要有梯度,对学生而言是"半懂半懂,又想弄懂"的问题。问题抛出后,教师不要急着说出答案,适当地引导与留白,给学生思考和反应的时间。在讲解过程设置学生回答环节,让学生在微课学习中跟着老师的提问互动起来。
微课的互动不单是靠提问来实现,微课作为微型数字化学习资源,组成要素非常丰富,而学习任务单的添加,有效地从内容上提高微课的互动性。初中学生理解能力与自控能力有限,教师让学生观看视频之前,必须设置一定的问题或布置一定的任务,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观看视频。微课学习任务单是给学生观看微课时辅助学习的指引资料,包括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如何检测学习效果,还有哪些疑难问题等内容,学习任务单的设计,很大程度上实现输出与输入的有机融合,提高学生学习微课的参与度。
作为一门德育性学科,道德与法治学科微课的开发设计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关注学生成长中遇到的各类话题,融合道德、心理、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以情感体现和道德实践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以,本学科微课的开发不仅是信息技术使用的过程,还需要先进的教育理念支撑,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加强设计策略研究,设计出学生爱参与、能参与的学科微课,发挥微课促进教师专业素养发展,助力课堂学习场景重构的教学功能。
参考文献
[1]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策略[J].高天珍.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第4期
[2]新型信息技术助力《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法治教学[J].袁文华.考试周刊2019年19期
[3]胡小勇.设计好微课[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年5月第1版
论文作者:吕倩玲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工》2019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5
标签:学生论文; 笔者论文; 法治论文; 学科论文; 道德论文; 教师论文; 信息技术论文; 《中国教工》2019年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