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地、公正地评价高尔基——--记高尔基逝世60周年学术讨论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尔基论文,公正论文,周年论文,评价论文,学术讨论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是俄罗斯作家高尔基逝世60周年。为纪念这位无产阶级文学奠基人,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北京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于10月16日至19日在北京大学联合举办了“纪念高尔基逝世六十周年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2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出版、新闻单位的60余名老中青高尔基研究专家和学者参加了讨论会。
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会长叶水夫致开幕词,他回顾了高尔基的创作历程,指出了他在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伟大贡献,希望我国的学者能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排除一切片面的言论和不可靠的材料的干扰,实事求是地对高尔基进行深入的研究,作出公正的、全面的评价。北京大学副校长梁柱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任吉生到会祝贺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这次会议是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原苏联文学研究会)在中国发起举办的第二次高尔基学术讨论会。第一次是1981年在大连召开的,当时为推动一度沉寂的苏联文学的教学、研究和出版工作,研究会组织召开了苏联文学奠基人高尔基的学术讨论会。现在已过了15年,在这段时间里,在俄罗斯公开了一部分过去严加保密的高尔基致列宁、斯大林及其他苏共领导人的书信,重新发表了高尔基在十月革命前后写的一批引起争议的政论文章等作品,此外还发表了罗曼·罗兰1935年的访苏日记以及一些人有关高尔基的回忆,等等。苏联的解体也发生在这段时间里。在所有这些情况的影响下,在俄罗斯便出现了重新评价高尔基的浪潮,与此同时,也在对过去70余年的苏联文学进行重新评价。
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及其挂靠单位--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考虑到,上述情况与问题已经引起我国俄罗斯文学工作者的密切注意与思考,认为有必要再次召开高尔基学术讨论会,就高尔基研究中出现的新材料与新问题以及重新评价苏联文学问题交流情况与看法,并就我国学者如何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针,开展高尔基与整个俄罗斯文学研究的问题展开探讨。北京大学、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复旦大学与上海师范大学等10余个单位以及我国高尔基专家陈寿朋教授都积极支持并参与主办、协办这次学术会议。
会议讨论了高尔基与苏联文学的重新评价两个问题,孙绳武、陈寿朋、张羽、石南征、周启超、李毓榛、赵桂莲、孙静云、岳凤麟、谭得伶、李兆林、蓝英年、张建华、刘宗次、韩世滋、包文棣、廖鸿钧、朱宪生、陈敬咏、余一中、汪介之、黎皓智、李之基等20余人发了言。
与会学者对近十年来前苏联和俄罗斯公开发表和出版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进行了梳理分析。认为这些资料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各种不同版本的高尔基论著《不合时宜的思想》,他与列宁、斯大林、罗曼·罗兰等革命领袖和友人的通信、以及他的政论文章、文学评论和具有象征主义色彩的作品;二是俄罗斯学者对高尔基的评论文章。两部分资料中,最有价值的是第一部分,这部分新的材料与从前已发表的高尔基著作结合起来,就为更全面、更完整地研究和重新评价高尔基,深入揭示高尔基作为一个作家在创作上与思想上所走过的极其艰难、曲折、复杂的道路,提供了一种新的参照文本。
关于俄罗斯学者重新评价高尔基的论述,一些发言认为,其中有关斯大林谋害高尔基的文章,迄今为止还没有人能够提出确凿可信的论据,各种说法多属推测。与这一问题有关的高尔基与斯大林、与苏维埃政权的关系问题,需要对高尔基在30年代在国内外的言行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为了印证某种说法而断章取义或妄加推测是不严肃的。
关于高尔基与列宁的争论和高尔基对十月革命的态度问题,有的发言认为,造神论与十月革命问题的争论在高尔基与列宁的关系中具有重要意义。新发表的材料使人们看到,过去的论著远远没有揭示出这些争论的深度及其复杂、激烈的程度。因此,应重视并认真研究这些新材料。但也有人认为,新的材料还不足以推翻过去认为从根本上说高尔基是错误的这个论断。更不能同意某些俄罗斯学者肯定高尔基的错误,否定列宁与十月革命的观点。另一方面也不赞成对高尔基不分错误与贡献都全盘否定,一笔抹杀的观点。有的发言认为,一些俄罗斯学者的论述所涉及的问题已经远非单纯地对业已失去活力的前苏联崇尚、神化高尔基批评模式的否定,而是从根本推倒过去对高尔基的评价。这就给我国的高尔基学研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建立自己的高尔基研究体系。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有的发言尝试着从社会、历史、文化、审美理想、精神世界等更为广阔的背景下去审视高尔基的艺术、思想和生活,去探讨高尔基与列宁、高尔基与十月革命、高尔基与拉普、高尔基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高尔基与俄国知识分子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去追寻20世纪前半期俄国文化思想、文学创作的发展轨迹和高尔基所处的地位及作用。总的说来,与会学者一致认为,高尔基作为一个从19世纪到20世纪跨世纪的伟大作家,他在俄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毋容置疑是应该得到充分肯定的,他对整个20世纪世界文学和中国文学的发展所产生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亦是不容低估的。在讨论中也谈到了我们在过去研究中的不足与缺陷,如由于过去只能根据已经公开发表的材料研究高尔基并由于模式化思维的限制,在高尔基的研究上存在着简单化模式化的问题,确实需要对一些问题进行重新研究,如过去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赞誉高尔基为“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奠基人”,却忽略了对他的个性和创作复杂性的深入探讨和研究。
有人认为,高尔基是19世纪末、20世纪俄苏文学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继承了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和构成这一文学精神基础的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既导致他对沙皇及资产阶级的强烈而深刻的批判,也导致他反对十月革命初期革命内部的一些过激做法。这一精神也正是产生高尔基的《不合时宜的思想》的思想理论基础。
论及《不合时宜的思想》一书(包括他与列宁等人的通信),有学者认为,该著作反映了高尔基在十月革命前后与布尔什维克的重大分歧,说明他性格和思想上的两重性和矛盾性。尽管十月革命前后高尔基提出的加强文化建设等问题从原则上看无疑都是正确的,至今仍不失其现实意义,但在当时并非最迫切需要和可能解决的问题。
也有学者认为,高尔基与列宁争论的是非是不能颠倒的,更不能借肯定高尔基而否定十月革命。列宁始终对高尔基那些不合时宜的、理想主义的社会思想持宽容态度。而高尔基在十月革命前后的言论并非全部都是错误的,不可取的;他当时也不是认为根本不需要革命,要维护旧制度,而是认为在时机尚不成熟时发动革命,会伤害革命。高尔基在《不合时宜的思想》中的立足点是积极的,是怀着坦诚、热情和强烈的向善情怀的。他文章中所表达出的难以抑制的激愤是以寻求他认为更加美好,更加理想的人道的社会主义为出发点的。除了《不合时宜的思想》,这期间,高尔基还创作了一些不仅在20年代,而且也是他整个文学创作中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短篇小说珍品,这些作品作为高尔基的一种艺术追求,不仅具有浓烈的象征主义色彩,而且有意识地摆脱了他世纪初作品中强烈的政治化倾向,表现了他在新时期对善良与正义、自由与真理的新的思考。
有学者不同意这种分析,认为高尔基自始至终是位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任何提法,包括人道主义作家和象征主义作家这些提法都是对高尔基的贬损。
但也有学者指出,十月革命以后高尔基的人道主义又有了新的内容,特别是到了30年代,他对人道主义更赋予了新的内涵。他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政论文章,如《如果敌人不投降,就把他消灭》、《无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就是这一思想背景的产物。与此同时,他也从未停止过对30年代出现的问题的思考和斗争,其中包括农业集体化和对知识分子的迫害。
谈到这一时期最为敏感、最有争议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法时,有学者认为当时确立这一原则是正确的,高尔基作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功不可抹。但有学者认为根据各种材料表明,高尔基并非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旗手,而是摆设。也有学者认为,其实,革命后高尔基始终处于政府与俄国文化精英、布尔什维克党与激进的知识分子之间,试图调和两者间的不协调关系,试图解决艺术与政权、文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但终究未能成功,却时而反映出他立场的动摇性和思想的矛盾性。有的学者则认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争论了几十年,至今仍是个有争议的、可商榷的、值得研究的问题。但借否定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而否定苏联文学的全部成就,否定高尔基是不能接受的。
关于苏联文学的研究问题,社科院外文所俄罗斯文学室主任石南征就今后苏联文学研究的观念、课题、任务、方法以及如何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等问题作了专题发言。他所提出的问题在会上引发了热烈的讨论与争辩。最后,上海外国语大学冯玉律教授在闭幕词中肯定这次学术讨论会的举行是适时的,学术气氛是活跃的,与会者畅所欲言,相互交流了看法。这次讨论对今后的高尔基与俄罗斯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将起到一定的启发与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