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小说的渊源暨嬗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渊源论文,小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钟、吕八仙兴起于金元之际,在明清时期得到广大世俗百姓的喜爱,成为家喻户晓的神仙群体。以八仙故事为题材的小说作品层出不穷,成为中国古典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笔者从发展的角度对八仙系列小说作一简单的分析介绍。
一、志怪短篇
随着八仙神迹传说的出现,记录八仙神迹传说的笔记作品也相应地产生。在唐宋元明清的笔记作品中,有大量的八仙神迹传说的记载。这些笔记作品中所记载的八仙事迹一般有两种类型:八仙事迹辩证型、八仙故事型。事迹辩证型,如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八的《吕洞宾唐末人》、《吕洞宾传神仙之法》条,宋张舜民《画墁集》卷八吕洞宾事迹,宋郑景望《蒙斋笔谈》卷下《吕洞宾》条,明徐应秋《谈荟》卷十七《八仙》条,明谈迁《枣林杂俎》义集《吕仙自序》条,明《识余》卷四吕洞宾事迹等等,诸如此类的笔记对于了解八仙信仰的形成与发展十分重要,但因为作者采用的是学术的考证、分析方法,缺少文学性。这一类不是本文讨论的范围。八仙故事型,记录八仙故事,虽然篇幅短小,但有人物,有情节,具有一定的文学性,现代称之为笔记小说,是八仙小说的雏形,是八仙小说创作的重要素材。
八仙故事型笔记因为所记是神仙故事,属于志怪小说范围。这些作者编撰、记录的宗旨也大致同于干宝《搜神记》。干宝相信神道,他的《搜神记》旨在“发明神道之不诬”。而八仙志怪作者以史实的笔调来记述,标明故事所得的时间地点,即是充分相信八仙这一类人物的存在。宋郑景望说:“神仙事渺茫不可知,疑信者盖相半。然是身本何物,固自有主之者,区区百骸,亦何足言。弃之则为佛,存之者为仙,在去留间尔。洞宾虽非余所得见,然世要必有此人也。”(注:见《蒙斋笔谈》卷下《吕洞宾》条,见《笔记小说大观》本。)郑景望对神仙事疑信参半,但因为人本身有诸多难以解释之处,又使他不得不信。笔记作者没有见过钟离权、吕洞宾等人,但他们对之相信不已,大致来源于这种对世界不可知心理。《纯阳帝君神化妙通记》、《吕祖全传》收集整理吕洞宾的神迹变化故事,合编在一起。苗善时、汪象旭都是道教徒,他们笃信神仙。苗善时“于诸经集唐宋史传摭收实迹,削去浮华”,编撰《神化妙通记》,其目的在于“使同心志士开卷朗然,得观天象,默会道微,明通无极”(注:见《纯阳帝君神化妙通记序》,《道藏》第5册,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而《吕祖全传》的作者汪象旭幼年得重病,梦神仙救援,后学道以“酬夙愿”,他编录“祖师普度古今诸事”成集,目的在于“砭世俗淫秽之说,启高明信持之志,使知古今有其理实,有其事,有其人,实有其应”(注:见《吕祖全传·憺漪子自纪小引》,《古本小说丛刊》第三八辑,中华书局1987年版。)。他们在笃信神仙,欲明“神道之不诬”的同时,劝诫世人全心向善,修道成仙。
这一类八仙志异故事内容大致有两个方面:神迹显化、神迹感应。神迹显化指的是八仙活动的故事。李德裕《次柳氏旧闻》、郑处诲《明皇杂录》最早记载八仙中张果老的事迹。张果老是明皇宫廷里的方士,有神奇的法术,能死而复生;他不慕名利,不愿结交权贵,乐隐山林。在李德裕、郑处诲二人笔下是做为实录来记载的。而后代对他事迹的传述则主要在于他的神异性,道教徒借之以明神道之实有,普通百姓传之则起于对神仙世界的向往。《续仙传》中蓝采和生活异于常人,“一脚着靴,一脚跣行”,夏天衫内加絮,冬天卧于雪中而气出如蒸,淡于钱财,最后乘鹤而去。吕洞宾游戏人间,显化最多。汪象旭的《吕祖全书后卷》编录了四十多个故事,记载吕洞宾神通显化的事迹。他能让水化成酒、墨化成金,能用笔管渡河,能让脍鱼变活,神通广大。神迹感应故事是指信徒笃信而得神仙降临的故事。安丰县娼妓曹二香染恶疾,行善事,设旅店以馆过往客人,吕祖化寒士托宿,曹二香以礼待之,吕祖治愈其疾(注:见《吕祖全传后卷》之“回心回心”条,《古本小说集成》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常州卖豆小儿敬仰吕洞宾,吕洞宾买豆,不取钱,吕洞宾赠以红药,使之懂天文地理,作文章“词翰皆美”(注:见《夷坚志》卷二五《真仙堂小儿》,《笔记小说大观》本。)。而许多人因欺贫凌弱,虽遇神仙却无缘相见,以至抱憾终身。无论是神迹显化故事,还是神迹感应故事,在当时多是被人当成实录加以记载的。在人们的信念中,八仙长生不老,又能飞腾变化,且时常游戏人间,只要虔诚祈祷,八仙就会降临,赐予福泽。
虽说作者是抱着宏扬神道的宗旨,以史家的态度来记录、编撰八仙故事,但这些记载在他们的手中被加工整理后,具有文学性。如:
庐山开元寺僧法珍,坐禅二十年,颇有戒行。一日定坐,见一道人谒,问曰:“师谓道惟坐可乎?”珍曰:“然。”道人曰:“佛戒贪嗔淫杀为甚。方其坐时,自谓无此心矣,及其遇景遇物,不能自克,则此种心纷飞莫御,道岂专在坐乎?”因与珍至云堂,见一僧方酣睡,谓珍曰:“吾偕子少坐于此,试观此僧。”良久,见睡僧顶门出一小蛇,长三寸余,缘床足至地,遇涕唾食之,复循溺器饮而去;及出轩外,度小沟,绕花台,若驻玩状;复欲度一小沟,以水溢而返。道人当其来径,以小刃插地迎之。蛇见畏缩,寻侧径至床右足,循僧顶而入。睡僧遽惊觉,问讯道人及珍曰:“吾适一梦,与二子言之。初梦从左门出,逢斋供甚精,食之;又逢美酒,饮之。因褰裳渡门外小江,逢美女数十,恣欢之;复欲渡一小江,水骤涨,不能往;逢一贼欲见杀,走以捷径,至右门而入,遂觉。”道人与珍大笑。而谓珍曰:“以床足为门,以涕唾为供,以溺为酒,以沟为江,以花木为美女,以刃为贼,人之梦寐幻妄如此!”珍曰:“为蛇者何?”道人曰:“此僧性毒多嗔,熏染变化,已成蛇相。他日瞑目,即受生于蛇中矣。可不惧哉?吾吕公也。见子精忱可以学道,故来教子。”珍遂随之而往,不知所终。(注:见《吕祖全传后卷·游庐山寺》,《古本小说集成》本。)这则故事旨在宣扬神仙胜于佛法。佛法压抑人欲,但人欲却在无意识的梦中表现出来。但作者却并未采取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一僧人睡梦中以涕唾为精美食物,以溺为美酒,以花为美女,以刃为贼,巧妙地表达了僧人被压抑的酒、色、财、气的欲望与是非之心。故事生动有趣,寓意深刻。
《夷坚志》卷三的《远安老兵》也是一篇精彩的短篇小说:
峡州远安民家,笃信仙佛,尝作吕公纯阳会,道众预者颇盛。斋供既罢,一老兵从外来,著敝青袍,蹑破麻鞋,负两篛笼,驰担踞坐,呼叫索食,却之不可。其家尚有余馔,随与之。既又求酒,舁以小樽,一吸而尽,至再三皆然。主人骇其量,语之曰:“尚能饮乎?”曰:“固所愿也。但为君家费已多,不敢请耳。”酒至,到手即空,不遗涓滴。徐问今日所作斋会。主人指壁间画像示之,客注视微久,不能识云何。告以故,客曰:“非也。倘真人自来,宁识之乎?”因笑曰:“我却会识他状貌结束,全然与此别。与我绢五尺,当为追写一本。”主人喜,既付之。客接绢不施粉墨,但置手中摹娑,饿而大吐,就以拭残污。主始恶焉,度其已醉,无可奈何。旁观者至唾骂引去。良久纳绢于空瓶,笑揖而出。一童探瓶中取视,则仙像已成,衣履穿决,宛与向客无小异。其家方悟真人下临,悔恨不遇。标饰置净堂,谨事之。时淳熙七年,筠州新昌人邹兼善为邑主簿,传其事。(注:见《笔记小说大观》本。)
故事写吕洞宾化身作画,虽然篇幅短小,但其中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吕洞宾化身老兵,“著敝青袍,蹑破麻鞋,负两篛笼”,相貌普通;而性格狂放,“弛担踞坐,呼叫索食”。他有惊人的酒量,酒到手即空,不遗涓滴;同时又有神仙的神通,作画“不施粉墨,但置手中摹娑,俄而大吐,就以拭残污”,而仙像就在这“摹娑”、“拭污”之时完成。作者还注意通过场面描写、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故事发生在一个笃信仙佛的民家,其间正在作吕纯阳会,信徒们一个个抱着虔诚的心情祈祷,希望得到吕纯阳赐福。而吕洞宾的形象、性格、语言、行动与这种场面形成一种强烈的对照,在这种对照中,吕洞宾形象的“神异”之点被烘托出来。主人形象着墨不多,但其信仙,而又大方好客的性格比较突出。作者又通过他对吕洞宾酒量的“惊”,对吕洞宾以绢拭吐的“度”,见纯阳画后之“悟”、“悔”,与“谨事之”这些心理活动把主人的内心世界十分真切地表现出来。
八仙故事在民间流传的同时,也成为说话艺术的题材。据谭正璧《话本与古剧》(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考证,宋《醉翁谈录》“小说开辟”“神仙”类中的《种叟神记》、《竹叶舟》、《黄粮梦》即是早期的八仙故事话本。《种叟神记》,谭先生认为有可能即是《宝文堂书目》中的《种瓜张老》,亦即《古今小说》卷三十三的《张古老种瓜娶文女》,叙张古老种瓜娶文女的故事。明清时期的戏曲作品即以《古今小说》中张古老故事作为八仙中张果老的事迹。清李玉《太平钱》即据话本小说创作而成。《竹叶舟》,谭氏认为即是《宝文堂书目》中的《陈季卿悟道竹舟》,叙吕洞宾借竹叶舟点化陈季卿入道之事。《黄粮梦》,谭氏认为即是《宝文堂书目》的《黄粱梦》,叙卢生遇吕翁而悟道。吕翁在元明戏曲中都被当作吕洞宾,估计此话本即是叙吕洞宾度脱事。《醒世恒言》卷二一的《吕洞宾飞剑斩黄龙》是明冯梦龙拟话本而作的短篇小说。小说通过吕洞宾下界度世不成,后与黄龙禅师斗法不胜,拜黄龙禅师为师的故事,反映了当时佛、道相争、相融的现实,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现实众生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深层喟叹。
从神迹志异到话本小说,八仙故事经历了从信徒的志实性笔记到世俗性小说的发展过程。虽然大都只是一些单一神迹故事,情节简略,人物形象也不够丰满,反映的现实面也比较狭窄,但对明清长篇小说的发展提供了素材。明清的小说作家就在这些原材料的基础上创作了大量的八仙小说作品。
二、《东游记》《飞剑记》
随着八仙传说的广泛传播,以八仙为题材创作的长篇小说相继问世。这些小说凭借人们对八仙的笃信而流传,同时八仙信仰也因之更加深入人心。
《东游记》、《飞剑记》是现存的两部最早的八仙长篇小说。《东游记》,一名《上洞八仙传》,又名《八仙出处东游记》,二卷五十六回,作者题“兰江吴元泰”。现知最早的版本是明余文台刻本,书名作《新刊八仙出处东游记》,现藏日本内阁文库。清嘉庆十九年清人把此书与《南游记》、《西游记》、《北游记》合刊,名为《四游记》。余文台刻本前有余象斗撰的《八仙传引》,余象斗是明万历时福建著名的出版家,《东游记》余文台本应当是万历时本,作者吴元泰也应生活于万历前后。《飞剑记》又称《唐代吕纯阳得道飞剑记》,二卷十三回,现存明萃庆堂刊本,现藏日本内阁文库。作者邓志谟,字景南,号竹溪散人、百拙、百拙生、风月主人,约明万历时在世,估计是江西饶州府安仁县人(注:参见《古本小说集成·飞剑记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邓志谟尝游闽,为建阳余氏塾师,他的编著很多,多为余氏所刊。二书都出于明万历年间,从《东游记》明刊本分则不分回,《飞剑记》明刊本分回来看,《东游记》的时代比较早。
八仙的传说起于唐宋,盛于元明,戏曲小说踵事增华,使故事更加丰富。二书即是根据各种民间传说汇集演化而成。因初脱胎于民间,尚呈现朴素的组合状态。《东游记》中铁拐李原名李玄,看透功名利禄,出家学道,因难窥精要,而前去终南山求太上老君指点。后与老君、宛丘同游西域诸国,铁拐李吩咐弟子杨子守住肉体,后杨子母亲病重,焚化而归。铁拐李魂归无所依,见有饿莩之体倒于山侧,遂附之而起,将手中竹杖以水喷成铁杖,后来人称铁拐李先生。后因戏骑青牛闯祸,被谪下凡积功补过。故事与《绘像列仙传》、《历代仙史》等略同。钟离权,燕台人,号云房先生,生时有异能,长大为汉大将,领兵与番兵作战,大胜番兵。正好铁拐李从空中经过,为使钟离权早日成仙,助番兵劫营,汉兵大败。钟离权独骑奔逃山中,遇东华帝君,拜之为师,学修道秘术及金龙剑法。后得秘籍,得道成仙。故事与《金莲正宗记》、《绘像列仙传》、《历代仙史》等略同。蓝采和乃赤脚大仙隆生,身虽为人,不昧本性、玩游人间。常穿一破蓝衫,系一条三寸阔的黑木腰带,一脚着靴,一脚赤足。夏天穿棉衣,冬天卧雪中而气出如蒸。时常踏歌于市,乞讨为生,以绳穿钱,拖之于后。遇铁拐李讲道,后乘白鹤仙去。故事完全沿袭沈汾《续仙传》。张果老,原是混沌初开时的白蝙蝠精,后化身为人。在中条山中,得铁拐李、宛丘授长生之道,成为神仙。他常骑一小白驴,日行数百里,休息时将驴折叠如纸,用时喷水复成活驴。唐玄宗时被召进宫,法术无穷,玄宗封他为通玄先生,后辞归,仙去。故事大致采自《明皇杂录》。何仙姑,广州增城人,武则天时住云母溪,梦神教食云母粉,后遇铁拐李、蓝采和,得修仙真诀,又得铁拐李引之飞升。故事完全沿袭《历世真仙体道通鉴》。
吕洞宾名岩,字洞宾,号纯阳子,乃东华帝君转世。两举进士不第,六十四岁时在长安酒肆遇钟离权,钟离权使神通让吕洞宾梦中考取状元,做高官,姻豪门,子孙满堂,一旦获罪,全家被抄,孤身一人立于风雪之中。梦醒,黄粱犹未熟。悟透人间是非,出家学道。钟离十试洞宾,见洞宾道心已定,传以仙诀。吕洞宾成道后到处游行,淮水斩蛟,岳阳画鹤,洛阳戏牡丹,留下无数的仙迹。故事与《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历代仙史》等相同。吕洞宾后负气下凡助辽,钟离权下凡收伏之事,采自《南宋志传》。韩湘子,字清夫,韩愈之侄,专心向道,后遇吕洞宾、钟离权,得道成仙。故事基本上沿袭《青琐高议》。曹国舅是曹太后弟,性喜修道,后遇钟离权、吕洞宾,钟、吕引之入仙班。故事与《绘像列仙传》略同。最后的“八仙过海”故事袭用明初杂剧《争玉板八仙过沧海》。
《东游记》作者用铁拐李、钟离权来把八仙故事串连成篇。钟离权因铁拐李放火助番,兵败奔逃山谷而遇东华帝君;蓝采和曾与铁拐李讲道;张果老得铁拐李传长生之道;何仙姑得铁拐李、蓝采和仙诀,后又得铁拐李引之飞升。钟离权度吕洞宾,二人度韩湘子、曹国舅。但八仙的故事在作者的笔下没有多少改动,“杂凑的情形是很显然的”(注:见赵景深《中国小说丛考·读四游记》,齐鲁书社1980年版。)。再则小说中的人物性格也不统一。尤其是吕洞宾的形象前后不一。吕洞宾经过云房十试,去除色心、是非好恶之心,而他见白牡丹美色心动,与之相通,又负气下凡助辽,性格前后矛盾。吕洞宾的形象在小说中显得“油滑、庸俗”(注:见赵景深《中国小说丛考·读四游记》,齐鲁书社1980年版。)。总之,《东游记》作者创作的成分比较少,艺术上比较粗糙。
《飞剑记》是一部专门聚合吕洞宾神迹,描写吕洞宾从降生到得道成仙的小说。小说出现在《东游记》之后,但并没有受到《东游记》的影响。《东游记》的作者吴元泰,因没有资料,难以明了其创作的动机,但从余象斗《八仙传引》对那些商贾盗刻此书表示愤慨来看,至少可以知道余象斗刊刻此书是以牟利为目的。邓志谟编著甚多,其编著主要以牟利为目的,但从《飞剑记》来看,他创作的目的主要是“慕真仙之雅”,因而欲“阐扬万口”。《飞剑记引》称小说“拓祖之遗事,而其中诗句,皆祖之口吻吐之”,可见作者取材的态度是十分严谨的。作者集吕祖事迹成篇,“慕吕祖以故实,玩吕祖之事,哦吕祖之诗”,希望吕祖能象天隐子一样,在司马子微读天隐子三年后出现,以笃求道者之念。
小说叙吕纯阳原是钟离权的徒弟慧童,后慕人间繁华而私自下凡,投胎于永乐吕家。吕洞宾生有异相,但仕途不顺,六十四岁才中进士,官授咸宁县令。钟离权念其师徒情分前来度脱他,二人相遇长安酒肆。酒肆中,钟离权施神通,让吕大梦。吕洞宾梦中显达,后一朝获罪,孑然一身,因而醒悟人生,出家学道。钟离权七试洞宾,见其学道意志坚定,才收之为徒,传以大道。钟离权朝元去后,吕洞宾得火龙真人雌雄二剑,佩之游历天下。在吕梁洪斩恶蛟,在永宁城杀猛虎。他来到金陵见白牡丹美貌,与之同宿,后被黄龙禅师点破,飞剑欲斩禅师,却被黄龙禅师制伏。吕洞宾修炼九年,恢复了阳气,又四处显化积功:武昌卖梳、汴州卖墨、大庾赴斋、青城捉怪、江南醉洒、罗浮画山、杭州行医、岳阳画鹤,到处留下他的神迹。后来他听火龙真人说淮安玉溪何惠娘有仙分,前去度脱何惠娘,共登仙界。
作者作此小说是“拓”吕祖遗迹,可见此书故事都有来历。其中故事在《纯阳帝君神化妙通纪》与《吕祖志》等书中可找到出处。我们以《妙通记》为例就可以明了此事。如第一回就用了《妙通记》“瑞应明本第一化”的故事,第二回用了“黄粱梦觉第二化”、“历试五魔第四化”的故事,第三回用了“神迹传经第五化”、“明道体玄第六化”、“肥遁华峰第八化”的故事,……第六回用了“秽梳高价第六十九化”、“武昌货墨第六十八化”、“警娄道明第八十五化”、“长沙警僧第八十四化”……每一回都有出处。当然作者并不是被动地集合,而是进行了创造性的加工,把一些本来不是一个故事的扭合在一起,成为一个较为完整的故事。小说语言比起《东游记》来流畅得多,也富有文采。吕洞宾的形象也丰满得多。
三、《韩湘子全传》《吕祖全传》
《东游记》、《飞剑记》之后,明代天启年间出现了《韩湘子全传》,清代康熙初年出现了《吕祖全传》。这两部长篇小说比起《东游记》、《飞剑记》来说,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文学语言都有很大的提高,小说已由聚合神迹创作阶段进而发展到利用神迹进行创作的阶段。作者不再局限于对现有神迹的聚合,而是利用想象进行合理的虚构,可以说作者创作的主体意识在作品中得到大大的加强。
《韩湘子全传》三十回,第一回题“新镌批评出相韩湘子”,署“钱塘雉衡山人编次,武林泰和仙客评阅”。雉衡山人,即杨尔曾,字圣鲁,浙江钱塘人。小说现存最早的版本是明天启三年(1623)金陵九如堂刊本,卷首有烟霞外史序,署“天启癸亥季夏朔日烟霞外史题于泰和堂”,后又有武林人文聚刊本等(注:参见《古本小说集成·韩湘子全传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版。)。
《韩湘子全传》故事直接脱胎于明万历年间的传奇《韩湘子九度文公升仙记》,小说分为两大部分:韩湘子成仙、韩湘子度文公。叙韩湘子本汉灵帝时丞相安抚的女儿灵灵,灵灵死后转生白鹤,后得钟、吕度脱,托生到九代积善的韩家,名叫韩湘子。韩湘子七岁父母双亡,韩愈夫妻抚养他长大。湘子从小“不读诗书不慕名,一心向道乐山林”,后离家出走,寻师访道。钟离权、吕洞宾怕他道心不坚,设金钱美女引诱他,化猛虎巨蛇恐吓他,都不能动摇湘子求道之心,后传之大道,湘子得道成仙。湘子成仙后,奉玉帝旨意下凡去度韩愈一家升仙。湘子利用仙家神通,点石成金、南台祈雪、身立云中、顷刻开花造酒、仙乐侑席等点化韩愈,韩愈迷恋功名,不悟。后韩愈因谏佛骨被贬潮州,湘子沿途多设磨难,多方开化,韩愈在生死关头醒悟人生,后出家学道成仙。湘子又设法度脱叔母、妻子、岳父等成仙。
作者在小说中反复渲染韩湘子度叔时的神通变化,还利用合理的想象把张果老、吕洞宾等仙人的仙迹都附会到他的身上,把湘子塑造成一个神通广大、变化多端的神仙。但作者采用的是单调的反复形式,让读者觉得累赘、生厌,没有新颖感。
相比之下,《吕祖全传》的艺术性则比较高,作者的独创性也比较明显。
《吕祖全传》一卷,不分回,题“唐弘仁普济孚佑帝君纯阳吕仙撰,奉道弟子憺漪汪象旭重订”,现存清康熙元年汪氏原刊本残本,咸丰九年宝贤堂本。萧相恺先生在《古本小说集成·吕祖全传前言》中认为作者大概就是汪象旭,吕纯阳乃伪托。从现存的康熙元年刊本残本(注:见《古本小说丛刊》第38辑,中华书局1987年版。)《憺漪子自纪小引》来看,汪象旭是“一日于故簏得祖师鸾笔”,并不是他自作;再则,宝贤堂本的《证道碎事》中说吕洞宾生于“天宝十四年四月十四日巳时”,而后面《吕祖全传》则说吕洞宾生于“唐贞观二年八月初四日子时”,二者不一。从这些看来,原作者应非汪象旭,汪象旭只是重订刊行而已。但是《吕祖全传》原本“文词近俗”(注:见《憺漪子自纪小引》,《古本小说丛刊》本。),而现存本文词比较精练雅致,可见汪象旭对小说进行过文字上的改造加工。汪象旭,钱塘人,他生活在明末清初社会大动荡时期。从《证道碎事》第四册《吕洞宾》之后作者自述的“忆予年十六时乃神宗己未夏”与作者康熙元年的《自纪小引》来看,汪象旭生于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死于康熙元年(1662)以后,享年六十以上。
《吕祖全传》是一本纯为宣扬道教思想而作的宗教小说。汪象旭整理此书的目的是“为好道者证”。汪象旭十六岁时曾患重病,梦中得吕祖救护,因而常欲皈依祖师,以报再生之德。后举业不成,朝代更替,年高多病,使他“决意奉玄”。他刻印此集,旨在“将以砭世俗淫秽之说,启高明信持之志,使知古今有其理实,有其事,有其人,实有其应,以自勉者推之以勉斯世”。可见作者对于小说中所写之事,是确信其有,整理此书,就是要借此感化世人,积功立德。书叙吕祖名岩,字洞宾,本籍河南洛下,后迁襄阳活水村。吕祖生时异香十里,紫光绕户,八岁通坟典,作诗有云外意。后举贡士,进京赶考,途中遇钟离权,钟离权赠以竹枕。吕洞宾酒肆中枕之入梦,梦中显达,后因失机被斩。醒来黄粱才熟,因悟人生虚幻,转回寻找钟离权。钟离权让他梦中历览地狱众生之苦难,使之大悟。此后他一人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找到钟离权。钟离权化腿病来试吕洞宾,吕洞宾悉心照料,为之化斋食,并负之泉边洗浴,虎来时以身挡虎。钟离权见吕心诚,带之见铁拐李、张果老,共助之修道。钟离权因吕仆逸童死后化妖,派吕洞宾下山度脱。吕洞宾降伏柳妖,一同周游各地,施符救难。后遵师命采桃,脱去形质,成为真仙。
作者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把吕洞宾黄粱梦、钟离十试、度柳精等故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重点渲染了吕洞宾成道前的心理醒悟、求师时的艰难困苦、成道后度柳精的惊险场景,层次井然,不落窠臼。小说写人、写景、叙事都有独到之处,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如吕洞宾梦游地狱后醒来时的情景十分富有诗意:
但见疏星张残局之棋,明河挹川浣之练;远林绕一声之惊鹊,高岗度数点之归鸦。咿咿哑哑,渔艇归乎别浦;鸣鸣咽咽,牧笛返于故村。举目潇然,形影相吊。顿思父母抚吾,朝夕在侧,今流遗此地,彼此不知,泣然泪下。这里把乡村天黑时的景色描绘得如诗如画,同时把吕洞宾见渔艇归浦、牧童返村时的心情也写得十分真切,情与景有机结合。又如:
忽香风习习,异味袭人,正东上一年少美人,约有二九,方笄而未字者,蛾眉嫩如新柳,星眼净若澄波;发挽巫峡之乌云,脸亲上林之红杏;楚女难同比艳,吴娃不敢争容;翠钿小巧,金钏玲珑;鸦青衫子轻扬,月白裙儿飘荡;鞋过潘妃,不数金莲铺地;笑强褒姒,何须白缯裂声;真有动人之情,更无可疑之象。手持筐篮,数茎竹笋,望予而过之。去而回顾,顾而生欢,远半里许,复转向予,放下筐篮,对予万福曰……
这一段写人,把美人的相貌、行动、神态反复渲染,写出了美人的神韵,是一段绝妙的写人佳作。小说语言半文半白,准确、精练、传神。
《韩湘子全传》、《吕祖全传》是八仙题材小说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文学创造性得到加强。
四、《三戏白牡丹》《八仙得道传》
清代末年,出现了《三戏白牡丹》、《八仙得道传》两部以八仙故事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两部小说都是以《东游记》为由头而进行创作的。
《三戏白牡丹》,清末民初无名氏著,有晚清刊本及民初铅印本,七十二回。该书与《飞剑记》、《吕祖全传》同为衍绎吕洞宾故事的小说,但此书作者创作目的是把吕洞宾三戏牡丹的故事作为“消闲之品”,宣扬的是“今番有酒须当饮,勿到无时叹若何”的思想,与前二书的宗旨不一样。也正因为如此,作者不拘泥于吕洞宾的神迹史实,而大胆地进行虚构想象。全书以吕洞宾与白牡丹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同时涉及到仙、凡、鬼三界的人物,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所反映。在思想上、艺术上此书是前二书所不能比的。
小说叙吕洞宾成道后与铁拐李、钟离权等八仙求老子文字为王母祝寿。酒席上,吕洞宾醉戏嫦娥,嫦娥被贬下凡,托生在百草山白富贵家,名叫白牡丹。八仙宴后,乘兴游东海,因蓝采和花篮放出万丈光芒,被白蟒精抢去。吕洞宾求助于二郎神,二郎神带兵打败白蟒精,白蟒精被玉帝下令斩首。后吕洞宾下凡,欲度白牡丹成仙。吕洞宾来到白家药店,以买药为名与牡丹相识,互生爱意。百草山上黄龙洞中,有黄龙无道,专门采阴补阳。白牡丹奉父命师从学道,黄龙欲以传道为名奸污牡丹,吕洞宾知道后以山鸡化牡丹模样,前去应酬,而自己与牡丹成夫妻之乐。铁拐李、何仙姑二仙赠白牡丹隐身草,并告吕洞宾不泄之密。吕洞宾再次来时,失去元阳,赠牡丹丹药与降龙杵而去。黄龙真人再次要白牡丹前去应酬,白牡丹以降龙杵使之现形。黄龙大怒,汇合四海龙王前去龙华会与八仙大战,黄龙被吕洞宾飞剑斩死。八仙火烧东海,入居龙王的水晶宫,被龙王水灌东海,仗曹国舅避水犀带逃出。八仙气愤不过,推倒泰山,填平东海。龙王奏上天庭,玉帝派赵元帅下界办理。赵元帅与黄龙原为师兄弟,不由八仙分辨,与八仙大战。吕纯阳奉师命下凡避难,助粱颢修洛阳桥,天兵来时,得粱救助。天兵无奈,把牡丹抓上天,不问理由斩之。吕洞宾上界为之叫冤,南极仙翁、太白金星也从中周旋,玉帝罚赵元帅下界投生,令吕洞宾下界普度众生,令白牡丹下界投生慈善人家,再行超度。
白牡丹投身到花锦家中,名叫花牡丹。花牡丹七岁时吕洞宾前来赠以仙丹,长成十七八模样。赵元帅下界后投身到杨尚书家中,名叫杨思文。杨思文无恶不作,见牡丹美貌,欲娶之为妻。莫士仁依仗权势,为杨家强送聘礼。吕洞宾令椿精化身牡丹,前去杨家成亲,变化多端,戏侮百般。吕洞宾指点花锦一家到白云洞修行,自己回到蓬莱。黄龙的徒弟黄发道人与悟尘禅师、杨思文等联合四海龙王前来蓬莱向吕洞宾寻仇。吕洞宾在二郎神的帮助下大败来敌。杨思文逃回后向父亲说明失败经过,杨尚书立即写奏章述说吕洞宾种种罪行,皇帝把杨尚书的奏章放在通天炉内焚化。玉帝阅奏后,差人把吕洞宾押入东海禁锢。东海龙王欲乘机报复,后得如来、老子、观音调和。杨思文父子得知八仙与龙王和好之后,十分恼怒。杨思文千方百计想得牡丹为妻,以报复吕洞宾。后得铁甲大仙推荐,一同前去花果山求小石猴相助。小石猴用金钱到阴间买通判官,把花牡丹父母害死。花牡丹前去告状,东岳大帝派人把小石猴抓到,得知详情,派人送牡丹父母还阳。后小石猴逃走,与通臂猿联手,抗拒天兵,被二郎神擒伏,得到惩罚。杨思文见小石猴死后,拜毛真人为师。小石猴想自己同类都因杨思文而受害,前去找杨思文算帐。书到这里结束,故事似还没有完。
小说以《东游记》故事为蓝本,并且在许多回里都完全照抄《东游记》的文字内容。第一回叙述吕纯阳出生成道,即完全因袭《东游记》第二十三回《洞宾店遇云房》、第二十四回《云房十试洞宾》、第二十五回《钟吕鹤岭传道》、第二十六回《洞宾酒楼画鹤》的故事;第二回叙述八仙求老子文字为王母祝寿等事,即是完全因袭《东游记》第四十六回《八仙求文老子》、第四十七回《八仙蟠桃大会》故事而成。此外吕洞宾初戏白牡丹故事因袭《东游记》第二十七回《洞宾调戏白牡丹》:八仙火烧东海,龙王水灌八仙事因袭《东游记》第五十回《八仙火烧东洋》、第五十一回《龙王投奔南海》、第五十二回《龙王水灌八仙》而成;如来、老子、观音为龙王与八仙调和则因袭《东游记》第五十六回《观音和好朝天》。另外,其他抄袭相关语言处尚多。可见作者对《东游记》故事的依赖。当然,作者在因袭的同时,通过想象,塑造了白蟒精、杨思文、杨尚书、花锦、小石猴、黄发道人等人物,虚构了吕洞宾醉戏嫦娥、吕洞宾与黄发道人蓬莱大战、杨尚书为杨思文娶亲、花牡丹为父母告状等情节,使整个小说情节曲折,人物形象生动。
《八仙得道传》也是一部融汇八仙民间传说创作而成的长篇神怪小说。它出现于清末,是宋元明清众多八仙传说故事、戏曲小说故事的提升与创新。作者是清末的无垢道人。无垢道人四川人,幼孤失学,流落成都,后相从志元师学道清云观中。咸丰二年,他遵师命游览江山形胜,后北行入京,寓各道观中凡十年。同治七年以后,他由京城去海外,不知所终。他在临去海外之前,把自己所著的《八仙得道传》托给陆敬甫,后得许廑父、徐枕亚整理校订出版。
无垢道人是一个道教徒,他创作此小说的目的与《飞剑记》、《吕祖全传》等小说一样,是为了宣扬道教思想。他在同治七年的自序中说他有感于“道统失绪”,“后之学者,容有数典忘祖者”,因而“就老祖以来,迄于近代诸仙得道始末,与夫修道情形,著为《八仙得道传》一书”(注:见《八仙得道传·原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从他的序言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他振兴道统的目的十分明确。他之所以选择八仙故事作为自己宣扬道教的题材,是因为其他故事“人事太生疏了,说将出来,未必动人信仰”,而八仙是“世人所共知共闻、人人所敬仰”的神仙,借此更能“动人信仰”。再则,也因“道统衰落,道流多不通文义”使他采用“稗乘体裁”,用“寻常方言”以求广达。
小说把支离破碎的八仙故事融会一体,叙述了八仙得道的详细经过,情节曲折生动。小说以古老的二龙治水传说做为引子。远古时候,灌口有一条孽龙在那里潜伏修道,其龙珠后被缥缈真人指点孝子平和取去治母眼病,躯体仍遵命伏于水中。平和得珠后,治愈了母病,又携之为众乡亲治病。毛长官欲倚势抢夺龙珠,平和只得吞入腹中,回家后化为龙体与水中潜伏之龙合而为一。钱塘江中一条大篾缆长久受日月之气,修练成龙体,后奉火龙真人之命转生为孝女胡秀春女飞龙。飞龙在母含辱去世后,得遇师父,学得道法,为母报仇,后至东海潜修。一日,胡飞龙外游,与平和相遇,二人大战,误上玉帝宝殿,被二郎神追杀,得缥缈真人、火龙真人相救并引荐,负责管理水域,平和、飞龙结为夫妻,居于东海水晶宫中。玉帝因二龙打闹上天庭,十分恼怒,要众老仙保举贤才为之辅弼。老君算定三千内将有八大金仙辅佐玉帝。
小说接着叙述八仙成道的经过。龙王平和在灌口时与一只老鼠变化而成的蝙蝠精关系很好,这只蝙蝠就是张果的前身。蝙蝠精因有功于灌口人民,被立庙受祭,庙宇后被一蛟龙所毁。蝙蝠精奉师命托身为孙杰、田螺精之子,名为孙仙赐。蛟龙也托身为孙杰次子,经常在父母面前搬弄是非,挑拨父母与孙仙赐夫妻的关系,设谋把性喜修道的仙赐夫妻毒死。仙赐魂灵被胡三姐所救,其妻也另外投胎。后知其母被蛟龙打回原形,被禁锢在淮海村后,前去海中探望。孙仙赐在孙杰十世投生洛阳张家后,奉师命再下凡为其子,名为张果。田螺精海中修炼千年,道行成就,欲在螺壳中办道场,张果父子得信后前去参加。
前来主持淮海村道场的法师是铁拐李。铁拐李与何仙姑前世都是上界天仙,因过失被谪下凡。何仙姑第一次托身为孙仙赐妻子,后数世转生,托生为古书生之妻马氏。古书生母于氏十分狠毒,在古书生外出经商后,设计把马氏卖掉。马氏在过江时跳水自杀。古书生回来时,十分痛心,把所得金银全部弃之江中,因而成山,名叫金山。马氏死后托生为金山边上何姓家女,名叫何兰仙。马氏之尸被水漂下时,正好一道人撑船经过,破戒相救,不想救之不成,反而把马氏尸体弄折一腿。这道人后托生洛阳李奇家为儿,名叫李玄。李玄潜心向道,后得老君指点,修成大道,灵魂出窍远访金山何兰仙,把何送到衡山修行,自己的法身因弟子母病急归而被焚化。李玄魂归时无所依,只得附于跛足化子之身。这就是八仙中的铁拐李。铁拐李得老君所赠葫芦,奉命下海主持淮海村大会。淮海村大会上,通天教主、蛟龙为首的邪教前来与老君、铁拐李为首的正教斗法,结果邪不压正,通天教主被射瞎一眼,与蛟龙一起逃回灵峰山。
何兰仙在衡山修道一百多年后,玄女见其专心一志,亲自传授大道,得证仙果,是为何仙姑。正值老君青牛逃走下凡,肆毒王大户妻妾,何仙姑历尽艰难,后在九天上元夫人的帮助下战胜牛精。上元夫人说与因果,并说看牛童子已被谪人间。何仙姑后奉玄女之命,入凡济世,遇上老君守牛童子转世的汉钟离。汉钟离后被东华帝君收之为徒,传之大道。东华帝君又有异日寻汉钟离为师之语谶。秦皇无道,修筑万里长城,披发仙人转世的范杞良与嫦蛾转世的孟姜女成婚后双双被害。铁拐李把范杞良、孟姜夫妻的灵魂收入葫芦,送到阴间转世。范、孟二人转世为人,一为蓝采和,一为王月英,二人结为夫妻,后双双得道。
淮海村逃走的蛟龙潜修多年后,化身为白面书生与杭州何春瑛结为夫妻,后被汉钟离剿灭。负责钱塘江的天神玄珠子因失察而被罚到湘江边为白鹤,白鹤后被汉钟离、吕洞宾点化,让他转世昌黎韩家,名叫韩湘子。韩湘子成仙后下凡度脱叔父全家成仙。
东华帝君下凡托身于永乐吕家,名叫吕洞宾。吕洞宾自幼聪明,又得汉钟离为师,功成名就,后被汉钟离点化出家。吕洞宾奉师命前往庐山学道,途中救了二郎神哮天犬,反被犬所咬。又因对小金子母亲杀母、杀子之事关心而被扔进深洞。在那里,他遇到了正在等他的何仙姑。何仙姑传以天遁剑法,吕洞宾后得师父从妖狐处所获的干将莫邪神剑,修成大罗仙体。唐玄宗时,前去助在京城造劫的张果,遇到了小金子转世的白牡丹,经过三试,度白牡丹成仙。北宋时,汉钟离、吕洞宾二人度脱曹国舅成仙。从此八仙已全,同上天庭。因天庭无事,玉帝派八仙下凡救困济贫。王母娘娘寿辰,八仙同去祝寿,过海时蓝采和不慎将花篮掉在海中,被龙王孙子拾去,不愿归还。八仙与龙王大战,龙王夫妻都被战死。后玉帝让龙王之子敖广袭位,在缥缈真人、火龙真人的调和下,八仙与之同归于好。从此天庭安宁,四海太平。
作者以《东游记》故事情节为蓝本,但对之进行了出色的加工。作者把《东游记》中矛盾的方面加以修改,简略的地方予以丰富,使整个故事情节完整统一。作者在写八仙成道的同时,把中国民间有名的传说,如田螺精的传说,孟姜女的传说,嫦娥奔月的传说,白蛇报恩的传说,宝莲灯的传说,干将莫邪的传说,鬼打墙的传说,重九登高等历史悠久、故事生动、深得百姓喜爱的传说穿插于其中,使它们有机融合在一起,一同为他的宗教目的服务。二龙打斗误上天庭,玉帝不悦,求贤才辅弼;下界八仙相继得道,为之辅弼,前后互相照应。二龙引出蝙蝠精,蝙蝠精引出蛟龙,蝙蝠精投胎引出田螺精,后又因田螺精办道场而引出何仙姑、铁拐李。何仙姑去京城,与汉钟离相遇,汉钟离又遇东华帝君。汉钟离、铁拐李、何仙姑到幽州去引出了范杞良、孟姜女夫妻,范、孟夫妻投胎转世为蓝采和、王月英。故事情节结构环环相扣,小说结构严谨,构思巧妙。小说人物形象没有因为作者的创作宗旨而变成概念化,人物形象鲜明,具有个性。不但八仙形象鲜明,次要人物也都鲜明生动。嫦娥与后羿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嫦娥慈善,后羿残暴狠毒,对比鲜明。嫦娥为避免后羿的加害,服仙丹飞升,又被后羿射下,欲置之死地。而当后羿伐树月中,心生悔意时,她的爱心又萌生。嫦娥的性格被鲜明地表现出来。作者还借用心理描写来写人物,如何仙姑仗义去战青牛精,被青牛精打下,在青牛精背上时先是“香汗淫淫,芳心怵怵,只在思量个自尽的法儿”,后来又觉得“一个人自寻死路是最没有中用的东西”,因而想法保存自己。简短的心理描写,把何仙姑顷刻的内心世界很生动地表现出来。
作者采用客观叙述的方法,用全知视角来写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作者对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活动、过去因果、未来结局都了如指掌。作者在客观叙述的中间,又不时穿插自己的主观评论,小说中始终都有作者置身其中。这些评论有些融于故事之中,有些则游离于故事之外。这些评论的插入是作者传道宗旨的表现,对故事情节的完整、人物形象鲜明有相当大的负面影响。
通过对八仙系列小说的简单分析,我们对八仙小说的发展脉络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八仙传说来自于民间,被文人加工整理后又返回民间,得到更为广泛地传播。在民间与文人之间经过多个反复之后,故事情节由简单变得丰富,人物由单一变得生动,从而出现了像《三戏白牡丹》、《八仙得道传》这样的长篇小说。在故事的发展中,《东游记》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首次把八仙成道故事组合成篇,对后来的八仙戏曲小说影响很大。《三戏白牡丹》、《八仙得道传》等都是以它为蓝本创作而成的小说。
标签:吕洞宾论文; 韩湘子全传论文; 黄龙真人论文; 东游记论文; 读书论文; 钟离权论文; 铁拐李论文; 白牡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