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解放军第159医院麻醉科 河南驻马店 463008;2驻马店市中心医院 河南驻马店 463000
摘要:目的 观察散风养血益气胶囊及电针加用治疗重症肌无力(MG)疼痛的效果。方法 对比分析31例在采用溴吡斯明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散风养血益气胶囊和电针(观察组)及30例应用吲哚美辛缓释片(对照组)MG疼痛者疼痛缓解时间、3个月疼痛复发率和MG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与对照组治疗前疼痛数字分级评估法(NRS)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疼痛缓解时间及3个月复发率观察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及降低(P>0.05),3个月后两组MG临床疗效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散风养血益气胶囊及电针不但能有效的治疗MG疼痛,而且可协作提高MG的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61例,男28例,女33例。年龄18~56岁,平均(32.63±6.72)岁。病程1~3年,平均(1.86 ±0.71)年。根据 Osserman分型:Ⅱa型 20例,Ⅱb型 25 例,Ⅲ型16例。全身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酸痛或关节及肌肉疼痛,根据疼痛数字分级评估法(NRS):轻度14例,中度25例,重度22例。排除标准:有胸腺瘤或者胸腺增生者,合并甲状腺功能障碍、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结缔组织病。
1.2 方法
181例MG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Osserman分型、NRS等一般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31例,在采用溴吡斯的明治疗的基础上,散风养血益气胶囊2粒,每天3次。处方组成:制川乌180g、当归120g、红花120g、青风藤180g、木瓜180g、独活120g、制草乌180g、党参120g、辅料适量,制成1000粒胶囊。电针治疗:采用舒经通络止痛针法,选足三里、阳陵泉、合谷、太冲,采用0.38mm×13mm不锈钢无菌针进行针刺,接 G6805 型电针治疗仪,疏密波,频率2~4Hz,强度﹤1mA,持续30min,每天1次。对照组30例,在采用溴吡斯的明治疗的基础上,吲哚美辛缓释片25mg,每天3次。散风养血益气胶囊、电针、吲哚美辛缓释片均为10天1疗程,共1疗程。对疼痛无缓解者,可追加1疗程。以两组MG疼痛缓解时间、3个月疼痛复发率及MG临床疗效为观察指标。
1.3 临床疗效
临床相对评分=[(治疗前临床绝对评分-治疗后临床绝对评分)/治疗前临床绝对评分]×100%。痊愈:临床相对评分≥95%;基本痊愈:临床相对评分为80~95%;显效:临床相对评分为50%~79%;有效:临床相对评分为
25%~49%;无效:临床相对评分<25%。
1.4 统计学处理
由SSPS19.0软件完成,计量数据用()表示,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Ridit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疼痛情况
观察与对照组治疗前NRS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疼痛缓解时间及3个月复发率观察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及降低(P>0.05)。表1。
2.2 MG临床疗效
3个月后观察较对照组MG临床疗效明显提高(P>0.05)。表2。
表1 观察与对照组两组疼痛情况比较(,例)
3讨论
MG的细胞免疫是由Th1细胞及其产生的细胞因子主导的,血清细胞因子及促炎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6、IL-17等含量水平升高,MG疼痛的发生机制可能是由于病程较长,外周神经,特别是无髓鞘的神经末梢长期暴露于高浓度的细胞因子及促炎因子中,使其对刺激的反应性和兴奋性不断增强,敏化了兴奋阈高的伤害感受器,导致痛阈下降和痛敏,部分皮肤、肌肉中原先对高强度刺激无反应的静息伤害性感受器,受高浓度的细胞因子及促炎因子的长期影响,可自发激活,并引起反应,使不痛的低强度刺激引起疼痛。
MG疼痛的治疗主要积极控制其原发病的发生、发展及止痛等,散风养血益气胶囊在许多祛风药之中,配以养血、益气之品组成,以散风邪而止痛,是治疗各种疼痛的有效方剂。中医治疗MG的原则是益气健脾,以及温补肾阳,再佐以通络活血。散风养血益气胶囊中红花活血散瘀,当归补血益血,党参益气扶脾;配以足三里、阳陵泉、合谷、太冲等穴,可使上下血脉得以畅通无阻。本组结果显示,散风养血益气胶囊及电针加用不但治疗MG疼痛效果突出,还可协同溴吡斯的明提高MG疗效。
参考文献:
[1]双晓萍,谭子虎.益气除湿方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研究[J]. 中西医结合研究,2014,6(2):61-64.
[2]易芳芳,朱雯华,赵重波.重症肌无力与细胞因子[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4,22(4)4:70-474.
论文作者:杨兵1,张晓明1,王德占1,李彗君1,潘更毅2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17
标签:疼痛论文; 电针论文; 益气论文; 胶囊论文; 养血论文; 疗效论文; 细胞因子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