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指标体系论文,创新能力论文,高新技术产业论文,开发区论文,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95(2004)01-0103-03
在新世纪,智力资源的富集、优化和开发将会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越来越重要的推动力量。20世纪以发展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区)是一个很重大的创举,这种产业与科技的结合,解决了科技与经济脱离的难题,使人类的发现或发明能够畅通地转移到生产领域,实现其经济和社会效益。在21世纪这种模式将继续得到日新月异的发展,并会深刻影响全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高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为了全面系统地反映我国高新区的发展现状,建立一个客观、实用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在分析高新区基本特征和功能的基础上联系实际,提出了这个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西部13个国家级高新区评价结果验证了该评价指标体系的可行性。
1 高新区的综合概况
高新区是指性质和功能相似的一类地域组织,即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在一定地域内的相对集合,其任务是研究、开发和生产高技术产品,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它是一个集人口、经济、科技、文化和信息等多要素构成的复杂的社会大系统。它将这些因素优化组合,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要素条件,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高新区具有六大功能:集聚功能、孵化功能、扩散功能、示范功能、渗透功能和波及功能。这六大功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集聚功能作为高新区的总输入功能,首先产生孵化功能,孵化功能的输出作为扩散功能的输入,扩散功能的输出作为渗透功能的输入,集聚、孵化、扩散、渗透功能输出作为示范功能的输入,而示范功能受孵化、扩散、渗透功能的作用产生波及功能。
到目前,我国已建立了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取得了重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充分显示了高新区的优越性。
按53个国家级高新区统计,2001年技工贸总收入达到12000亿元,比上年增加30.3%,是1991年的137倍。2001年出口创汇210亿美元,是1991年的116倍。2001年底,高新区区内企业达到2.3万家,联通、北大方正、华为、大唐等著名高技术企业在高新区迅速崛起。到2001年底高新区创造了280万个就业岗位,极大地缓解了就业压力。
2 指标选取的原则
技术创新能力是一个组合概念,它是由研发人员、研发费用和专利、生产能力、企业技术创新的内部支持能力和社会支持能力等方面组成。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所不同,它不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简单叠加,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给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一个明确的定义。高新区是企业群体地域体,其特征是:1)数量众多的企业在此集中;2)企业间存在着分工与专业化生产;3)具有规模经济效益的大公司与众多灵活易变、富有创新精神的中小公司并存。因此这些群体企业能够以更高的效率从事技术创新活动,并形成相应的群体经济效应。这类群体经济效应不仅表现为单个企业技术创新成本的降低、技术创新周期的缩短和创新风险的减少,同时表现为群体技术创新在投入产出效益上的提高。因而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是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基础的,具有整体大于局部的功能。
高新区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应当从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基本构成出发,在科学全面和可操作的基本原则下,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1)系统性原则。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结构系统是涉及若干要素的复杂系统,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因此在评价指标体系设置时应考虑此特征。
2)完备性与独特性相结合的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能全面、完整地反映被评价对象的状况,这样得出的评价结果才能从本质上反映系统的特征。可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约束条件可能限制完备性的实现,因此,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要采用完备性与独特性相结合的原则,力争使指标全面、完整,既选择一些最能代表评价结果的指标,又要使评价指标做到数据可查找和可计算。
3)动态性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评价指标既要反映现实的结果,也要反映活动的过程,结果是检验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标准。但是,由于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对整个社会经济影响的滞后性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不易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其实际值,因此在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既要有反映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现实的指标,又要有反映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状态的指标。
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在评价方法上采用客观赋权数法——变异系数法,对评价体系中各因素赋权数。因为主观赋权数法需要一些非常有权威、有经验的专家来对主观因素打分,这对一些高新区有困难,并且选人不同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客观赋权数法可以排除这些人为因素。然后运用秩和比综合评价原理得出评价结果。
1)指标的选择。根据以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本文认为可以从R&D经费占总收入的比例、从事R&D人员占年末从业人数的比例、人员结构硕士以上人员人数、创业中心毕业企业总收入、创业中心在孵企业数、人员培训和净利润7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这7个指标相互联系、依存和补充,可以很好地评价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
2)客观赋权数法—变异系数法。如果某项指标的数值能够明显区分开各个被评价对象,说明该指标在这项评价上的分辨信息丰富,因而应给该指标以较大的权数;反之,应给该指标以较小的权数。极端地,如果某项指标在各被评价对象之间根本没有差异,那么在这项评价指标中就无法排列出各被评价对象的优劣来,因而理论上应给该评价指标的权数为零。基于以上认识,可根据各指标数值的变异信息量的大小来确定权数。在统计学中,指标数值的变异信息量是用方差来衡量的,但由于各指标量纲和数量级的影响,各指标的方差不具有可比性,因此,应选用可比的各指标变异系数。将各指标的变异系数作归一化处理就可得到各指标的权数。具体步骤如下:
表1 1999年中国西部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指标的比例
数据来源:夏海钧,《中国高新区发展之路》,中信出版社2001年版,P248。
由变异系数法及表1的数据可得到如下结论:
表2 各个指标的权数
指标 权数
R&D经费占总收入的比例
0.07
高从事R&D人员占年末从业人数的比例 0.066
新人员结构硕士以上人员人数0.13
区创业中心毕业企业总收入 0.329
技创业中心在孵企业数 0.101
人员培训
0.171
净利润 0.133
3)评价结果。根据秩和比综合评价方法原理,用得出的每个指标的权数乘以对应的指标值然后求和,即得出各高新区的综合评价值。由以上表1和表2的数据可得出如下表3的结果:
表3 评价结果
高新区
综合评价结果 名次
西安 0.551994 2
南宁 0.372687 4
桂林 0.114513 12
成都 0.633944 1
重庆 0.541438 3
绵阳 0.237964 6
贵阳 0.176612 8
昆明 0.136514 11
宝鸡 0.172493 9
杨凌 0.162867 10
兰州 0.280813 5
乌鲁木齐 0.056812 13
包头 0.212893 7
4 结束语
由上述方法可以看出,所得出的结果与现实的定性结论基本相符,因此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由以上运算过程可以看出该方法非常方便,并不要求太多的数学理论和公式,因此很适用于对评价结果要求不很精确的评价中使用。
收稿日期:2003-07-22
标签:评价指标体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