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语文学习方式由被动的统一性向主动多元性的转变_学习动机论文

促进语文学习方式由被动的统一性向主动多元性的转变_学习动机论文

促进语文学习方式由被动单一性向主动多元性的转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多元性论文,语文学习论文,主动论文,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的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要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考虑和设计,目标的立体多元化首先就要求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都要有所改变。有人说“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便在研究学习方式的变革”。可是,我们看到的是,轰轰烈烈的课改活动聚焦的多是精彩纷呈的“教”的方式,而对“教”的方式过于注重,往往又走向形式主义的极端,忽略学生主体的实际需求,从某种意义上也会造成语文教学的低效。另外,“教”的方式不管怎样改,如果没有与之配合的“学”的方式的转变,始终不会收到实际的效果。而且前我们所见到的专门对学生“学”的方式进行的引导,或在教学中有意识促进其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少之又少。我们认为,语文教学改革只有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才有可能实现其真正的价值,否则只能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

新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方式。自主学习就是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人,而不受他人更多支配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关注学习者的兴趣和责任,有助于弘扬主体性和自主精神。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相互性学习。它强调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有助于形成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自主、合作、探究性等学习方式,能够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更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也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动机问题被许多人认为是学校教育的核心问题。美国教师、教育专家J·布罗菲对激发学习动机有专门的研究,对学生的学习与动机信奉着一种积极的观念,他认为每个学生,只要采取的方法策略得当,都可以在几乎所有学科中取得成功。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我们也有相当多的老师在改革中依据新课程标准不断尝试,甚至用尽浑身解数,可到头来学生还是不买账,甚至最不喜欢学习的学科、收效最低的学科仍然是语文。这其中当然有方方面面的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应是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问题。内部动机理论强调,人们之所以做某事,是因为他们想做,而不是他们被迫做。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由过去被动的单一性学习向主动的多元性学习方式转变,以激发起学生内部学习的动机。那么,如何激发内部学习动机,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自觉转变呢?

(一)序言课激发内部动机,为实现学习方式主动多元性转变打下基础。

每学期开始的第一节课对激发学生学习内部动机至关重要,激发并引导其兴趣、热情、方法、追求等等,进而引导其认识新的学习方式。这些因素的唤醒和建立虽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新学期的第一堂起始课,或者叫做序言课,应该是担负这个具有重要意义的任务的首要角色。在同学们对一切都充满新鲜感的第一天,在他们对新的未知语文课程怀着宝贵期待的第一天,为他们的语文学习点亮第一盏灯。在这节课上要做适当的引导,在激发兴趣、热情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教师要以高度的“学生主体意识”,引导学生认识并理解自主、探究、合作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树立大语文观,认识加强人文素养积淀的重要意义,使其认识到人文修养的增强,是一辈子受用的事,它影响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它不仅帮助人增长学问,促进创造发明并创立事业,同时还可以靠着深厚的人文修养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不断战胜自我、超越自我。通过我们的努力,试图使其对语文学习产生自发的好奇、探索的兴趣,为进而实现学习方式的渐进转变打下基础。

最重要的是,要引进大家的实例具体说明,例如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汤振宁与被称为中国原子弹、氢弹之父的邓稼先都非常喜欢古诗,曾经有一篇文章这样回忆到:在西南联大校园东墙根的树旁,他们一块念古诗,一个拿着书看,另一个在背,就像两个亲兄弟;又如著名的数学家苏步青教授是我国科学界有名的文理全才,他不仅数学成绩突出,文科成绩也非常好。早年他能够完整地背出《左传》和《唐诗三百首》两本书,对《史记》和《汉书》中的名篇能倒背如流,且熟读《古文观止》,并都有深刻的理解,他还是一位热情洋溢的诗人。当苏步青以出色的成就蜚声海内外时,他无限感慨地说:“深厚的文学、历史基础是辅助我登上数学殿堂的翅膀,文学、历史知识帮助我开拓思路,加深对数学的理解。以后几十年,我能吟诗填词,出口成章,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初中时文理兼治的学习方法。我要向有志于学习理工、自然科学的同学们说一句话:打好语文、史地基础,可以帮助你们跃上更高的台阶。”等等。要引导学生从这些名家的身上得到这样的启示:一个真正的大家,或者说一个健全发展的知识分子,他们是不断地接受着人文精神的滋养,求得自身学识、思维能力与性格的相对全面发展的。而语文学科的学习正是指引学生进行人文积淀的最好、最重要的途径。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才会被激发起来,进而形成内部学习动机,为自主、探究、合作等学习方式的转变打下基础。

(二)组织读书活动和主体自主交流,激活内部动机,促进语文学习方式主动多元性的转变。

不断增强人文底蕴的修养,就要加强课外阅读的力度,尤其是经典阅读,养成爱读书的习惯,从而促动语文学习自主意识的形成和自主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读书还要有交流的平台,通过交流不但将读过的好书介绍给大家,同时还可以进行思想的碰撞,达到真正分享的目的。指导读书,阅读经典,搭建交流平台,精心组织课前演讲。更重要的是通过组织学生评委团,在课下积极调动全体同学参与评议,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对促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的形成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无论任何教学活动,只有以学生主体意识为先导,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才能激发起他们强烈的活动兴趣,达到激发其内部学习动机的目的。有了兴趣才有可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听、说、读、写这四种语文能力,本来也是互相渗透、紧密联系的。每一次的语文课前演讲,一个人站在台前演讲直接训练的是说的能力,可在准备阶段要查阅大量资料加以分析思考,提炼升华并形成文字,同时又训练了读和写的能力。除了一名演讲的同学外,班级同学全员参与评议,每个人都有发表意见的权利,每个人的意见都可能影响演讲者的成绩。全体同学都作为活动的主体成员,积极参与意见,积极主动地领会演讲者的思想和表达的艺术性等,渐渐地便训练出敏锐的觉察能力和思辨能力,从而听的能力大大地得到训练提高。而课下的评议可以说是对演讲者的原创进行再创作的过程,在这个再创作的过程中,思想的火花不断地得到碰撞,听说的训练又进一步的得到强化。另一个精彩的亮点也是同学们盼望的,是下节课的评议交流并发表成绩。评议的观点等于是代表了同学们的共同看法,也意味着对精辟见解的共享。大家认同的掌声不仅是对演讲者的激励,也是对评委的激励,同时也是激励即将走上讲台的每位同学积极做好最充分的准备,争取获得更热烈的肯定。这样的形式,使每位同学都懂得,成功与喜悦、思想与情感都是在与全班同学共享获得的,在这种分享的气氛中内部动机极易被调动起来。

课前演讲的意义,尤其是经典阅读的交流已无需多言,如果能从形式上再加以进一步改进,使学生从内心真正接受并欢迎,语文课堂上这段序曲才能真正奏得响亮,这种“学生主体自主参与”的语文课前演讲形式,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阅读的兴趣。而阅读兴趣的提高、阅读量的增加、阅读质的提升又会极大地促进语文学科内部学习动机的形成,从而形成自主、自觉语文的状态。这些阅读积淀,会以一种无形的力量牵引着语文学科的学习,提升语文学习的品质,最后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

(三)加强语文学习实践活动,激活内部深层动机,促进语文学习方式主动多元性的自觉转变。

为了更好地激活学生语文学习的内部动机,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促动其学习方式的自觉转变,要加强语文学习实践性的探索,精心策划语文学习实践活动。通过学生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使他们在过程和体验中更多享受到语文的乐趣,更多地增加知识,陶冶性情,得到人文的熏陶,从而渐渐自觉地从各方面增强文化底蕴的积淀,自觉转变语文学习方式。

可以“语文节”的形式专门集中一段时间进行活动,以“体验、感受,促动、改变”为宗旨,通过自主实践活动,促动语文学习方式的全面自觉改变。可借助学农等活动搭建展示平台。动机理论将内部动机中的高峰体验理解为流的感觉。研究发现这种感觉更多地出现于人们积极卷入创造性活动或充分展现自我之时。语文实践活动,恰恰为学生提供了享受这样感觉的平台。活动可设计展示类,包括作文、演讲、朗诵、课本剧、书法等;交流类,包括同伴交流,如请作文竞赛一等奖获得者及全国语文之星获奖者与学生座谈交流;还可以设计一些主题活动,如“走进文学深处”系列活动,走近鲁迅,读鲁迅,观看《鲁迅》电影,议鲁迅等等。

活动的步骤、活动方案确定后还要制定可行性计划,必要时请专家指导;准备及动员,首先在教师中动员,其次对全体学生进行动员;要有点评,要有最后的总结汇报。准备要充分,精心策划,组织这样的活动决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要在动员中让学生明白语文不是对一篇文章支离破碎的解剖,也不是用一张张考卷堆积的分数,她是一种文化素养,是一种深层的积淀,更是一种丰富多彩的生活。策划这样的活动,是帮助同学们慢慢地认识真正的语文,感受语文的魅力,不但要领略她的精深博大,还要体会她的生动活泼;同时还要组织有序,进行师生互动,活动中的每项活动都要按照预先的策划有条不紊地进行,为了保证活动的质量,要有老师的指导,甚至师生同台互动。老师的指导互动,科代表的认真负责,全体同学的积极参与,是活动能够成功进行的重要因素。也许活动的结果并不重要,过程的体验才是最令人难忘的,尤其是许多同学在活动中发现了自我,在展现自我的快乐中内部的学习动机被调动起来。

可以说这个活动本身就仿佛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流,参与中令他们兴奋,参与后又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有了更新更深的认识,从而激发起对这门学科学习的更深层的内部动机,促动语文学习方式自觉转变。

(四)课堂教学以学科思维魅力激发内部学习动机,切实促进语文学习方式主动多元性的自觉转变。

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和活动,确实可以很大程度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但是,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尤其是课堂教学,往往更多地关注的是一些外在的“方式”,而忽略了语文学科本身的规律性研究。逢课必有小组式的讨论,而往往忽略了问题的可讨论性及讨论时间的保证;为研究而研究,随机性太强而忽略了研究的序列性;所谓的探究也很少是出于兴趣,而是必须做出选择的完成任务;这些是走向另一极端的可怕现象。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阵地,在激发内部学习动机、促进语文学习方式转变上更值得深入研究。

促进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一项意义深远的长期工作,要尊重学科规律,研究切实方法,而非形式主义的冒进。对语文课堂教学要再次做出思考,讨论性问题的提出是不是水到渠成,在整个授课环节中占有怎样的地位,对语文学习思维的培养和发展有怎样的好处?语文研究性、探究性学习实施的教学环境究竟该怎样建立,是否要很好地建立长短期的目标和相应的序列性?我们必须回归语文教学学科特点的本位,认真地研究这些问题。表现在课堂上便是不满足热热闹闹的“形式转变”,而是在尊重学科规律的基础上关注学情,深挖文本,以精到的问题设计追求语文课堂思维的密度、深度和广度,更多地以语文学科的思维魅力激发内部学习动机,切实促进语文学习方式的渐进式的自觉转变。

1.抓文本,重语感,关注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促动学生形成内部动机,切实促进学习方式的自觉转变。

王尚文教授给语文思维定义如下:“语文思维是指主体在读写听说活动中与言语同步展开的思维活动与思维能力。”

贾平凹的书信体散文《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首段记叙了童年与小妹共同读书的经历,洋溢着浓浓的兄妹深情。作为书信体,这是文章中的一个重要的段落,它为下文读书之道的“大道理”做了良好的情感铺垫,要重点解读。

首先,可将诵读法和讨论法并用,体会文字之美,体会情感之真。诵读是学生亲近文本的基本方法,尤其是诗歌散文的鉴赏,可这种方法却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通过诵读感知形象,感受情感,感悟主旨及艺术效果。这一段的教学要多处设计诵读,在诵读中感知作者童年热爱读书之因,感受兄妹之间的同病相怜的真挚情感;感知作者童年读书之难,感受兄妹之间同心协力、同心相慰的深挚情感。这样的情感只有通过反复地诵读才能感受到并进而有所感悟,感悟到作者琐事之中有深意,朴素之中见真情的高度艺术技巧。这样才会对学生语文思维品质的形成大有裨益。语文思维品质的形成会促成其思维的惯性,活跃的高品质的思维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方式转变的关键。

其次,要狠抓文本,咬文嚼字,品味语言。此段的语言颇值得品味,为了拉近与小妹的情感,这一段的开头就四处用到“咱们”“咱俩”“咱”;多处用到“我……,你……”的整句形式。另外还有“便”“也”这些虚词恰到好处的运用,字里行间都洋溢出兄妹手足亲密无间的浓浓情意。语文课不能只关注文本的思想内容,进而旁征博引,或深刻发掘,或无边无际的联想,成为说教的工具或美育的载体。教师要引导学生抓文本,咬文嚼字,通过语言的品味,通过语感的进一步把握,提高语文思维品质,以思维的魅力促动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形成内部学习动机,切实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自觉转变,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学生课前研究性学习,自主做好课堂学习的积极准备,在培养学习主体性和自主精神的同时激发内部动机,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这里的研究性学习不是作为一种课程形态,而是一种学科内与课堂教学密切相关的学习方式。它提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获得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研究性学习倡导的学习方式,核心是改变学生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应该立足课堂教学且以人为本,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真正需要,要关注语文文本解读的真正需要。不能随意地或漫无目的地为研究而研究。上海市二期课改试行本教材高二(上)第六单元《宋词四首》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对宋词相关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这部分内容提早交给学生,以“走近宋词”“宋词魅力”的专题形式布置学生进行研究性的学习,且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工协作,课堂上择重点交流。这个专题性的课前研究性学习,为课堂教学不仅可以做好知识上的准备和铺垫,更重要的是通过自主学习,为《宋词四首》的学习营造气氛,准备一片丰沃的土壤,使课堂上对四首词的阅读鉴赏变成了在这片沃土中自然生长起来的一棵茁壮树苗,很顺利地成长,流畅而自然地完成了开花、结果的过程。另外,对于重要作家作品的研读,同样要采用这样的办法,要在课前对作家生平及重要作品、风格等有一个研究性的学习,如《宋词四首》之一《雨霖铃》的作者柳永,他的一生很具传奇色彩,可加入梁衡散文《读柳永》,借助他的四次应试,了解其人生轨迹,品味他的真性情,进而感受其作品的艺术魅力。

这项工作可以为整个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重难点的强化和突破起到相当大的作用。作为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的表现形态,研究性学习由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格局进入到以专题探索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格局,是建构主体性课堂教学格局较高层次的体现。作为语文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方式,这种课前的专题性学习,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它是解读文本的基础,甚至是保障。如果说这样的研究性学习也属于拓展的话,它也是立足文本解读的基础性拓展,或者叫做前瞻性拓展,要比现在逢课必拓展,为拓展而拓展的狗尾续貂更具实效,也更有深远意义。如果学生在为解读文本所做的基础拓展中引发了兴趣,做了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当然是一件更有意义的事情;如果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坚持做好这项工作,无疑对语文素养的积淀是非常有益的。学生在坚持中感受到这样做的意义,就会慢慢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激发起内部学习动机,从而也增强了语文学习方式自觉转变的切实性。

3.小组讨论的相互性学习,加强生生之间的互动,以精到的问题设计激发内部学习动机,切实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自觉转变。

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在合作学习中,学生通过协作、交流,互利互惠,资源共享,从而使学生的整体能力得到发展。切实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方式的自觉转变,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课堂上热热闹闹的讨论不等同于合作式的学习,师生在这场讨论前和讨论后要做相当多的工作。教师要精心设计合作学习中的探究性问题,提供合作学习的资源和条件等,还要做好合作学习的评价。问题的设计要体现教师较强的文体意识;体现教师较强的语文学习思维能力培养的意识;体现教师较强的目标意识,问题设计针对性要强,都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及教学的重难点展开。这样的问题设计,才有讨论的价值和意义,小组成员各有分工,并通过思维碰撞,以集体的智慧将问题一步步延伸,将视野一步步打开,一步步向既定的教学目标靠近。这样的学习过程是生生互动、互相带动的过程,这样的学习过程是语文学习的内部动机被很好地激发出来的过程。学生作为集体的成员或代表通过这样的讨论,人人都会有较强的参与、探讨,进而去分享的意识。这样的合作学习,才能真正调动起集体中每位成员的学习主动性和热情,与其他合作者和谐共进,共同实现既定的合作目标。这样的问题设计才能保证进行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和切实性,学生讨论后要交流,教师也要及时点拨、点评,以各种方式适时加以评价,并做必要的补充。在这样的合作学习中,学生能感受到合作中的利益存在,渐渐地就会感到需要合作、愿意合作、乐意合作,合作的双方都乐意为对方做出一定的贡献,这样的学习方式转变是自觉的、是切实的。

新的学习方式,无论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或者探究性学习等,都和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密切相关,都在于激活内部的学习动力。只有激活了内部学习动机,我们的语文教学才可以使学生在过程和体验中享受语文的乐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教与学的过程,由一味被动地接受转变为自觉主动地学习,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自觉语文的状态中,学生才能在教师引导下增强文化底蕴的积淀,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进而我们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才会有所提升。

标签:;  ;  ;  ;  ;  ;  ;  

促进语文学习方式由被动的统一性向主动多元性的转变_学习动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