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儿科护士;职业倦怠;影响因素;干预对策;综述
1 前言
职业倦怠通常指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服务者由于长期遭受到情绪以及人际关系紧张源等影响而产生的反应,是一个复杂的综合征,具有很多的非特异性症状。儿科护患沟通中护理人员要面对的不仅是患儿本身,也要同时面对患儿家长,这也进一步增加了护患沟通的难度,导致儿科护士的职业倦怠程度较高,相关研究显示其高达68.14%[1]。护士一旦发生职业倦怠则通常表现为护患冲突,工作热情和动力的缺乏,使护士对工作产生厌倦、疲劳、情绪低落、心理疲乏以及烦躁等问题,进而不仅对护士本身的身心健康而且也对护理服务质量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在此,本文对儿科护士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及干预对策进行了综述。
2. 儿科护士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2.1 护士自身因素
学习压力大是导致儿科护士职业倦怠的原因之一。汤小英等[2]指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精、尖的医学技术的运用使得护理服务范围进一步的扩大,且随着各医院整体护理的不断深入开展,很多新技术、新设备在临床中也逐渐的被推广应用,促进儿科临床护士需要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 也造成了儿科护士的学习和工作压力越来越大,进而易发职业倦怠。
2.2 服务对象因素
儿科作为一个特殊专科,在儿科护理中很多患儿还没有独立的能力,基本认知能力也相对较差,儿科护士在护患沟通中面对的不仅是患儿,也要同时面对患儿家长,增加了护患沟通的难度。李亚红等[3]指出由于目前我国儿科患儿多为独生或双生子女,患儿家属通常对患儿过于溺爱,维权过度状况较为突出,部分患儿家属对护士要求非常苛刻且缺乏对护士的完全信任,往往将诊疗效果不理想的怨恨发泄在护士身上,误解和投诉多,进而导致儿科护士的身心疲惫,职业倦怠感强。
2.3 环境因素
儿科特殊的工作环境对护士职业倦怠也产生一定的影响。杨晓菁等[4]指出儿科工作环境复杂,服务对象较其它科室较为特殊,嘈杂零乱的工作环境,婴幼儿的哭啼声不断,对护士的情绪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其中,责任护士的职业倦怠感最强,其可能与责任护士承受的压力大有关;在儿科重症监护室(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 PICU)、新生儿科、儿内科、感染科及儿外科等不同的工作科室中比较发现PICU儿科护士的职业倦怠感最强。
2.4 医院管理因素
医院管理不合理也会加重儿科护士的职业倦怠感。王瞳[5]选择了201例护士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科室排班安排不合理,如没有将高年资与低年资护士进行合理的搭配,年轻护士的夜班时间较年长护士过多等,不同轮班情况的护士职业倦怠差异显著,值夜班频率越多的护士存在的职业倦怠感越强。黄晓等[6]也指出国内很多单位的儿科护士缺编严重,独生子女的现实存在导致儿科护理工作实施的难度加大。很多医院的临床护士处在超负荷工作及三班倒的工作状态中,进而造成护士出现严重的工作内需与外耗的不平衡,使其明显感觉到工作量大和心理压力大等状况,易导致护士职业倦怠。
2.5 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也是造成儿科护士职业倦怠的因素之一。姚秀钰等[7]选择了100例儿科护士为研究对象,其发现年轻护士的职业倦怠问题更为严重,其认为这可能是与年轻护士参加工作的时间相对较短,从学生转变为护士需要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但该适应过程中她们不仅脱离了学校老师的支持,也离开了家庭中父母的关怀,新的环境未来得及建立社会关系等有关。此外,儿科护士不仅需要处理好与患儿及其家属的护患关系,还要处理好与医生、护士同事及管理人员之间的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若处理不好则容易陷入人际关系的冲突与困境中,进而会导致护士的职业倦怠。
3 儿科护士职业倦怠的干预对策
3.1提高护士的综合专业技能和调整身心健康
儿科护士的职业倦怠程度与身心健康状况密切相关,良好的身心健康状况可以降低职业倦怠。此外,儿科护士自身良好的专业技能对降低其职业倦怠也具有一定的效果。李敬华等[8]指出儿科护士应该强化自身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其认为儿科护士应该从现实出发,客观评价自我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价值,培养自己对应激源的适应能力,维持良好的心理状况,学会积极有效的运用语言沟通技巧,防止与患儿及其家属发生冲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2 加强与患儿及其家属的沟通和健康教育
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合理有效的健康宣教,改善其认知水平,提高其对儿科护士的理解,可以改善患儿及家属对护士护理过程中的态度,减轻护士的心理压力,进而也可以改善其职业倦怠状况。杨艳梅等[9]指出儿科护士可以积极的向患儿家属讲解关于患儿所患疾病的相关知识,让患儿家属及时的了解治疗方案、注意事项以及护理干预的重要性和作用。此外,应该对患儿家属进行协调护理宣教,引导患儿家属积极的与护士进行配合共同营造良好的患儿治疗环境,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儿家属对护士的理解,减少护士的工作量,进而减轻改善护士的压力,改善其职业倦怠感。
3.3 优化工作环境
改善儿科的科室环境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儿科护士的职业倦怠感。张瑞玲等[10]研究发现护士的科室工作环境对其职业获益感和离职意愿均产生明显的影响,良好的工作环境可提高护士的职业获益感,降低其职业倦怠感。此外,王丽丽[11]还指出可以在急诊分诊台设置患儿及家属友情提示牌,提醒患儿及家属在急诊分诊时需要如实回答的问题及重要性,减少患儿家属咨询分诊护士的频率,减轻儿科分诊护士的工作量,改善分诊护士的心理状态,也有利于降低其职业倦怠。可见,通过不同方式改善儿科的工作环境可以有效改善儿科护士的职业倦怠感。
3.4 提升医院管理
优化医院管理对应改善儿科护士的职业倦怠也可以起到明显的效果。谢彩霞等[12]指出护士健康的身心状态是进行优质护理服务的基础,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应该提高对儿科护士职业倦怠情况的监测力度,准确把握儿科护士的职业倦怠状况,进而利于对其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改善其职业倦怠状况。医院应该合理规划,采取科学合理的人员配置,为儿科护士营造安全和谐的工作环境。此外,其还指出医院管理中应该加强对儿科护士的岗前培训,培养过硬的专业技能和心理素质,这对改善其职业倦怠状况也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
3.5 强化社会支持
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改善儿科护士的职业倦怠感。谢爱玲等[13]选择了570例儿科护士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儿科护士时间管理倾向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其研究发现儿科护士的时间管理倾向与社会支持具有正相关性,即儿科护士的社会支持得分越高,时间管理倾向就越好,同时其职业倦怠感就越低。其认为针对儿科护士的社会支持包含领导与同事的支持、患儿与患儿家属的支持、家庭与亲属的支持以及整个社会的支持,其中上级领导与同事的支持对儿科护士的职业倦怠感影响最突出。因此,应该重点强化领导与同事的支持力度。此外,增加对儿科护士的媒体宣传力度也可以改善其职业倦怠感。
4. 小结
儿科护士的职业倦怠症状目前较为严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显示其主要受护士自身、患儿的特殊性、科室环境、医院管理及社会支持等多因素的影响[14],相对应主要的干预措施为提高护士的身心健康及综合专业技能、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宣教、改善科室环境、优化医院管理和强化社会支持等。相信,随着各个层面对儿科护士职业倦怠问题关注度的提高,儿科护士的职业倦怠状况将会获得逐渐的改善。
参考文献
[1] 李淑妮, 蔡容燕, 蔡婉等. 海南省新生儿科护士工作压力与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的相关性[J]. 广东医学, 2019,40(2):289-192.
[2] 汤小英, 汤小坤. 临床基层儿科护士工作压力源调查与对策研究[J]. 2015,28(22):73.
[3] 李亚红, 李荣, 杨红梅. 儿科护士职业倦怠与离职意愿的相关性研究[J].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6,35(23):3189-3193.
[4] 杨晓菁, 承菊芳. 儿科护士职业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J]. 医疗装备, 2016, 29(11): 175-176.
[5] 王瞳. 儿科护士工作压力源、职业疲惫感及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 当代护士, 2017,12(上):23-26.
[6] 黄晓. 儿科护士职业倦怠状况的调查分析[J]. 当代护士, 2016,7(下):118-120.
[7] 姚秀钰, 卢鹃鹃, 杨一瑶, 等. 北京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急诊科护士道德困境与职业倦怠相关性分析[J]. 中国护理管理, 2018,18(11):1511-1515.
[8] 李敬华. 枣庄市儿科护士职业群体身心健康现状调查及对策[J]. 齐鲁护理杂志, 2016,22(13):59-60.
[9] 杨艳梅, 黄伟强. 家属协同护理模式联合健康教育对支气管肺炎患儿依从性、康复进程及家属满意度的影响[J]. 哈尔滨医药, 2019,39(2):176-177.
[10] 张瑞玲, 王玉英. 护士工作环境 职业获益感与离职意愿的相关研究[J]. 基层医学论坛, 2019,23(24):3409-3411.
[11] 王丽丽. 门诊分诊工作实践[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4,14(5): 46.
[12] 谢彩霞, 贾平, 吴娟, 等. 国内护士职业倦怠研究的热点分析[J].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9,36(2):32-36.
[13] 谢爱玲, 陈秀利, 黄艳, 等. 江苏省儿科护士时间管理倾向与社会支持的现状调查[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8,24(34):4107-4110.
[14] 俞代红. 良好的护患沟通在儿科门急诊输液中的应用[J].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 2018, 3(5):99-115.
论文作者:马翠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9年第0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5
标签:护士论文; 儿科论文; 倦怠论文; 职业论文; 患儿论文; 家属论文; 社会支持论文; 《中西医结合护理》2019年第0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