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型企业培育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基于500强中外企业差距分析_中国企业500强论文

中国大型企业培育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基于500强中外企业差距分析_中国企业500强论文

中国大企业培育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基于中外企业500强的差距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论文,国大论文,国际竞争力论文,对策论文,中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80X(2002)09-0014-09

一、中国企业500强与世界企业500强的差距分析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企业500强已有了一定的竞争实力。 其明显标志就是中国企业的成长速度在加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每年都有新的企业加入到世界500强的行列中,今年列入世界企业500强的中国企业有11家,其分别是:国家电力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二是中国企业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在一些成长性指标上已赶上或超过世界企业500强, 企业增长方式也逐渐由粗放式外延增长为主向集约式内涵增长为主转变。比如,2002年中国企业500强的平均收入增长率为13.16%,比2002年世界企业500强的平均收入增长率9.97%高3.19个百分点; 中国企业500强平均利润增长了4.29%,而世界企业500强平均利润却下降了47.5%;中国企业500强平均资产利润率为1.17%,而世界企业500强平均资产利润率只有0.63%;中国企业500强平均收入利润率为5.01%,而世界企业500强平均收入利润率只有2.18%;中国企业500强的平均资产周转率为23.45%,而世界企业500强的平均资产周转率为28.79%。同时,一些制造业企业如中国普天集团、宝钢集团、青岛海尔集团等由于近几年发展较快,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同世界企业500 强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

应当看到的是,在中国企业成长的同时,世界企业500 强也在成长,中国大企业同世界企业500 强的差距仍很明显。英国剑桥大学的彼德·诺兰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的中国大型企业——对中国产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中,通过对十几个行业的比较分析,认为中国企业与世界企业的竞争力差距不是缩小而是扩大了,所以很难在市场开放的条件下生存下来。我们通过对中国500强企业的分析后发现:一方面, 中国大企业的快速成长和一些优秀企业的脱颖而出直接否定了彼德·诺兰对中国企业生存能力的怀疑;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否认这种差距的存在。

1.中国企业500强规模普遍较小

从资产角度分析,中国企业500强2001 年的资产总额为2603169731万元,折算成美元(按1美元=8.28元人民币的汇率计算, 下同)为314392480万美元,世界企业500强2001年资产总额为4866450590万美元,居第一位是日本瑞惠控股公司,为114166740万美元,相当于2002 年中国企业500强资产总额的36.31%。中国企业500强2001 年的平均资产规模是5206339万元,折算成美元为628785万美元,相当于世界企业500强平均资产规模97329万美元的6.46%。中国企业500强中资产排名第一的中国工商银行拥有资产433898523万元,折算成美元为52403200 万美元,相当于日本瑞惠控股公司资产总额的45.9%。中国企业500 强资产排名最后一位的UT斯达康(中国)有限公司拥有资产23151万元, 折算成美元为2800万美元,只相当于世界企业500 强资产排名最后一位的韩国现代公司资产(102080万美元)的2.74%。

从营业收入分析,2002年中国进入世界500强的11个企业, 总营业收入只有2529亿美元,仅占世界企业500强总营业收入的1.81 %;中国企业500强2001年的营业收入总额为610547000万元人民币,折算成美元为73737600万美元,而2002年世界企业500 强排第一位的美国沃尔玛公司,其营业收入为21981200万美元,相当于中国企业500 强营业收入总额的29.81%;中国企业500强排名第一的国家电力公司2001年共实现营业收入40039547万元,折算成美元为4835700万美元, 只相当于沃尔玛公司的22%。中国企业500强的平均营业收入为1221094万元,折算成美元为147475.1万美元,相当于世界500强平均营业收入2801990万美元的5.26%。中国企业500强排名最后一位的南昌钢铁有限责任公司营业收入为200264万元,折算成美元为24200万美元,只相当于世界企业500强排名最后一位日本竹中工务店公司营业收入1009620万美元的2.4%。

从行业比较分析,在银行、石油等行业,中国一些企业的资产规模在行业中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具备了同世界500 强企业竞争的规模基础。但同时,在绝大多数行业中,国内企业500 强的规模与世界企业500强的规模不可同日而语。这从我们对2002年世界企业500强与2002年中国企业500强10 个主要行业排首位企业的营业收入、资产额的对比中可以看得更加清楚。中国零售业排首位的华联集团公司的2001年营业收入为1926022万元人民币、资产额为543701万元人民币, 只相当于世界企业500强零售业排首位的沃尔玛公司营业收入(21981200 万美元)的1.06%、资产(8337500 万美元)的0.79%;汽车业排首位的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的营业收入为5186979万元、资产额为5468564万元,只相当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营业收入(17726000万美元)的3.53%、资产(32396900万美元)的2.04%;电子设备制造业排首位的中国普天信息产业集团公司的营业收入为6424782万元、资产额为3849710万元,只相当于德国西门子公司营业收入(7735890万美元)的10.03%、资产(8207020 万美元)的5.67%;石油化工业排首位的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的营业收入为34366192万元、资产额为56128954万元,只相当于美国埃克森美孚公司营业收入(19158100万美元)的21.66%、资产(14317400万美元)的47.35%; 电信业排首位的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的营业收入为13468302万元、资产额为32740136万元,只相当于日本电报电话公司营业收入(93424280万美元)的17.41%、资产(15755070万美元)的25.1%;贸易业排首位的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的营业收入为13379254万元、资产额为3808181万元,只相当于日本三菱商事营业收入(10581390万美元)的15.27%、资产(6145510万美元)的7.48%;银行业排首位的中国工商银行的营业收入为16411498万元、资产额为433898523万元,只相当于美国花旗集团营业收入(11202200万美元)的17.69%、资产(105145000万美元)的49.84%;食品生产业排首位的宜宾五粮液集团公司的营业收入为819066万元、资产为1300025万元, 只相当于瑞士雀巢公司营业收入(5019240万美元)的1.97%、资产(5648740万美元)的2.78%; 钢铁业排首位的中国宝钢集团公司的营业收入为7107038万元、资产额为16258539万元,只相当于德国蒂森克虏伯公司营业收入(3379600万美元)的25.4%、资产(3155470万美元)的62.23%;10 个行业中惟有电力行业的国家电力公司资产额是美国电力公司的3倍多,营业收入也达到了美国电力公司的78.94%。

2.劳动生产率的差距极为明显

反映劳动生产率的两个重要指标是人均营业收入和人均利润额。 2002年世界企业500强的人均营业收入为29.3万美元, 折算成人民币为242.6万元;人均利润额为0.64万美元,折算成人民币为5.3万元。而2002年中国企业500强的人均营业收入为31.41万元,人均利润额为1.57万元,相当于世界500强企业人均营业收入和人均利润额的12.95%和29.62%。另外,中国企业500强的人均资产为133.91万元,只有世界企业500强人均资产(1017.74万美元)的1.57%。2002年中国企业500 强排名第一的国家电力公司的营业收入和利润额分别为40039547万元和812581万元,而这两个数字是由1319000人创造的,人均营业收入和人均利润额则很低,分别为30.35万元和0.61万元。而2002年世界企业500强排名第一的沃尔玛的营业收入为21981200万美元,利润额为667100万美元,折算成人民币分别为182004336万元和5523588万元,分别是国家电力公司营业收入和利润额的4倍和6倍,而沃尔玛公司的员工总数与国家电力公司相当,为1383000人,人均营业收入为139.83万元和3.97万元,是国家电力公司人均营业收入和人均利润额的4.33倍和6.86倍。从2002年世界企业500强与2002年中国企业500强10个行业首位企业的人均营业收入、人均利润比较来看,零售业排首位的华联集团公司的人均营业收入为112.84万元、人均利润为1.09万元,只相当于美国沃尔玛公司人均营业收入(15.89万美元)的85.76%、人均利润(0.48万美元)的27.36%;汽车业排首位的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的人均营业收入为46.3万元、人均利润为2.23万元,相当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人均营业收入(48.56万美元)的11.52%、人均利润(0.16万美元)的168.75%;石油石化业排首位的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的人均营业收入为36.67万元、人均利润为1.82万元,只相当于美国埃克森美孚公司人均营业收入(195.69万美元)的2.26%、人均利润(15.65万美元)的1.41%; 银行业排首位的中国工商银行的人均营业收入为38.19万元、人均利润为1.43万元,只相当于美国花旗集团人均营业收入(41.8万美元)的11.03%、人均利润(5.27万美元)的3.27%;食品业排首位的宜宾五粮液集团公司的人均营业收入为59.83万元、人均利润为12.66万元,只相当于瑞士雀巢公司人均营业收入(21.85万美元)的33.07%,人均利润(1.72万美元)的88.59%;电力业排首位的国家电力公司的人均营业收入为30.36万元、人均利润为0.62万元,只相当于美国电力公司人均营业收入(220.94万美元)的1.67%、人均利润(3.5万美元)的2.13%;钢铁业排首位的上海宝钢集团公司的人均营业收入为62.4万元、人均利润为3.73万元,只相当于德国蒂森克虏伯公司人均营业收入(17.46万美元)的43.18%、人均利润(0.31万美元)的145.16%。只有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的人均营业收入、人均利润与日本三菱商事相差无几,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中国普天信息产业集团、中国一汽集团公司、宝钢集团公司的人均利润大大超过世界企业500强的行业首位企业。

3.赢利能力差距极为显著

2002年世界企业500强共实现利润30609230万美元, 其中实现利润最多的是500强排名第二的埃克森美孚公司,实现利润1532000万美元。世界企业500强平均利润为61218万美元。2002年中国企业500 强共实现利润30575340万元,折算成美元3692670万美元,平均利润为61273万元,折算成美元7400万美元,相当于世界企业500强的12.09%。2002年中国企业500强中实现利润最多的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共实现利润5300000万元,折算成美元640097万美元, 相当于埃克森美孚公司的41.78%。

从2002年世界企业500强与2002年中国企业500强10个行业首位企业的利润比较来看,零售业排首位的中国华联集团公司实现利润18562 万元,只相当于美国沃尔玛公司利润(667100万美元)的0.34%;汽车业排首位的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实现利润249620万元,只相当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利润(60100万美元)的50.16%;石油石化业排首位的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实现利润为1708623万元,只相当于美国埃克森美孚公司利润(1532000万美元)的13.47%;电子设备制造业排首位的中国普天信息产业集团公司实现利润264383万元,只相当于德国西门子公司利润(185660万美元)的17.2%;贸易业排首位的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实现利润68057万元,只相当于日本三菱商事利润(48170万美元)的17.06%;银行业排首位的中国工商银行实现利润612521万元, 只相当于美国花旗集团利润(1412600万美元)的5.24%; 食品业排首位的宜宾五粮液集团公司实现利润173363万元,只相当于瑞士雀巢公司利润(395920万美元)的5.29%;钢铁业排首位的上海宝钢集团公司实现利润424308万元,只相当于德国蒂森克虏伯公司利润(59130万美元)的86.66%。只有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实现利润大大超过日本电报电话公司,国家电力公司与美国电力公司利润水平相当。

中国企业500强同世界企业500强在赢利能力上的差距还体现在行业差异上。2002年世界企业500强赢利能力好的行业主要集中在汽车、 计算机应用与服务、贸易、金融、制药等行业,中国企业500 强则更多地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开采与石化业,电力,邮电通信等传统垄断性行业。以邮电通信业为例,2002年全球电信市场出现了巨额亏损,排名世界500强第16位的日本电报电话公司亏损额达649550 万美元,相比之下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通信分别实现利润270000万元和4630002万元。 中外电信企业在利润上的巨大差距并不能证明中国电信企业的赢利能力强于世界著名的电信公司,随着加入WTO 后中国电信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以及竞争的加剧,中国的电信企业已不可能保持如此高的盈利水平。这说明我们在一些传统垄断性行业,诸如电信、石油、电力等的优势会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很快失去现有的赢利水平。我们的差距恰恰就在于我们一直不能在一些代表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世界产业发展趋势的行业上占有一席之地。这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大企业对传统行业依赖的特点,另一方面也说明在中国市场进一步开放的同时,我国的产业结构还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跟踪国际产业发展趋势和利用中国比较优势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任务还非常重。

4.创新能力差距极为悬殊

纺织行业,2000年欧洲化纤业用于研究开发的费用为3.1亿欧元, 其中用于特殊高技术纤维的开发费用超过销售额的5%。 而杜邦公司仅1999年的研发费用就达16亿美元,占其销售额的6%。 反观中国的大型纺织服装企业,则存在着研发投入明显不足的问题。1998-2000年,中国大型纺织服装企业的研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例依次为0.57%、1.01%、0.38%,其平均值为0.65%,远远低于国际惯例中的2 %(保证生存)与5%(保证领先)。

技术创新能力弱是中国大型制药企业与世界大型制药企业相比最大的差距,也是最“致命”的差距。目前中国生产的化学药品中有97.4%是仿制品,整个生物制药行业基本上以仿制为主。尽管中国大型制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可能比国内一般制药企业强,但自主性的创新能力并不比国内一般制药企业强多少。与世界大型制药企业相比,中国大型制药企业的技术开发投入明显偏低。2000年中国制药12强的研发费用之和不到1亿美元,尚不及1995年Glaxo Smithkline 一家公司研发费用的零头。当年,中国制药12强的研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重为1.44%,而1995年世界10大制药公司的研发费用占销售额比重最小的也到了12.2%,中国制药12强的研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重还不到后者的12%。

汽车行业,中国汽车产业整体技术发展水平很低。在研究开发上,入围世界500强的汽车企业的科技开发费用平均占其销售额的5%以上(基数很大),零部件企业的开发费用平均占其销售额的6%—8%。而中国汽车企业的最高开发费用比例不到2%,平均仅为1%左右。在产品开发周期上,国外汽车公司一般为36个月,有的甚至缩短至24个月,而中国汽车企业的开发周期持续时间很长,难以满足汽车市场的变化要求。创新能力差导致产品结构不合理,整体技术水平低,产品质量差。中国汽车在可靠性、节能、动力、尾气排放等方面与国际水平有很大差距,平均自重比国外同类车重10%—20%,油耗高10%—50%。

电子行业,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目前只是全球的一个加工组装基地。在软件、集成电路等基础产业领域,在彩电、移动通信等主要产品领域均没有掌握核心技术,从材料、元器件、专用设备到产品关键部件都依赖于从国外进口,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成果总的来说不多,进入产业化阶段的高技术产品相对更少。国际上许多大公司为保持在市场上的领先地位,都在研发上投入巨额资金。发达国家电子工业企业研究开发费用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平均在3%以上。仅1997年IBM公司的研究开发费用支出就达48.68亿美元,占总营业额的6.2%,惠普、摩托罗拉、英特尔公司分别达7.2%、9.2%、9.4%。还有很多世界500强公司的该比例超过10%,如微软公司为16.9%,德州仪器公司为15.8%。即使是2002年中国电子百强企业在研究开发方面的投入平均也只占销售额的3.8%。

5.中国企业500强的国际化水平还比较低

现在,中国绝大部分大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形式是出口,能够做到海外生产的极少,能够建立全球性销售网络的更少,能够实现融资国际化的也不多。这种情况在生产性大企业或企业集团中表现更为明显。就绝大多数中国大企业而言,在组织结构上还没有哪一家具有“多国公司”或“跨国公司”的特点,在经营战略上也没有哪一家真正实现了全球性的资源配置和战略规划,在经营行业和经营机制上还没有哪一家真正达到世界顶级水平。要进行跨国经营,全球化经理人才必不可少。跨国经营的实践证明,全球化经理人必须有在3—4个国家工作的经验,具备全球化意识。如美国花旗集团公司高层管理人员构成的全球化程度非常高,75%的人曾经在美国之外工作过,超过25%的人曾在3个或3个以上的国家工作过。据调查,在国外工作过的企业经理比例,美国为32%、日本为19%、欧洲为47%,而中国则微乎其微。纵观世界500强, 它们的国际经济依存度一般都很高,都是依靠全球化经理人才,利用全球性资源跨国经营,进行全球性投资、全球性生产和全球性销售。以钢铁为例,在生产上,国际著名的大钢铁企业国际化水平都非常高,一些企业已形成庞大的一体化国际生产网络,在境内外有众多子公司和关联公司。在销售中,海外的销售额占公司销售总额的比例一般较高,西欧的钢铁企业大都在50%—70%之间,日本和韩国一般在20%—36%之间。而代表中国钢铁行业先进水平的宝钢,国际化经营从总体上看还只处于初级阶段。尽管宝钢目前在世界各地已有14家控股、全资子公司,但从经营的主要业务看,还仅仅局限于钢铁主业的贸易和依托主业的运输及代理业务等,真正体现国际化经营的直接投资还没有进入实施阶段。从这个意义上看,宝钢与全球大企业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1999年,宝钢实现海外销售总额约占18%,与世界其他大钢铁企业相比,该比例还是比较低的。另外,迄今宝钢在国外还没有一家生产型和加工型的钢铁企业,这与世界前6 大钢铁企业在国外有数目不等的生产型和加工型的合资或控股子公司相比,差距更大,这从近年来宝钢出口产品屡屡在某些西方国家遭受反倾销对待可以看得更为明显。一些日韩欧大钢铁企业除了其本身有丰富的国际化经营的经验以及灵敏的情报来源外,其在某些发达国家有合资或独资企业,可以使其免遭反倾销的损害,有助于保持其比较稳定的国外销售额比率。如于齐诺尔近3 年来国外的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例保持在67%—68%,年份间变化极小。

二、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中国大企业的对策建议

从总体上看,中国的大企业既不大,也不强,如何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中国大企业是在新世纪发展的关键。我们应当看到,规模小、效率低、盈利性不强、创新能力差、 国际化水平低这些与世界企业500强的差距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的大企业发展时间短,绝大多数大企业是改革开放后才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到2002年也只有20多年的时间,这同一些有近百年历史、从激烈竞争中发展起来的国际老牌跨国公司相比,还处在初级阶段。另一方面,中国大企业本身存在的一些体制性障碍、竞争不充分以及在管理上的普遍落后,也是导致以上这些差距产生的重要原因。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脱胎出来的国有大企业,还没有冲破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一、封闭型管理的束缚,管理粗放与激烈的市场竞争不适应,企业还深深地带有传统体制下的工厂制的色彩,在市场上竞争力不强,在企业内部则机制不活,企业缺乏整体的运行效率,这不仅拉大了我们同世界500强的差距, 也从根本上导致了中国大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劣势地位,成为制约中国大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实现可持续成长的深层次障碍。

1.坚持正确的发展观

要坚持正确的发展观,即要坚持做大与做强的统一,以强带大,以大促强。公司的发展与演变的历史证明,一个企业不论其规模有多大,关键是要做强,企业的强决定了企业大的边界和效果。任何一个企业的经营者都想把企业做大,但企业想不想做大和能不能做大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一些企业为了快速做大而不断地进行盲目扩张、无主业地多元化经营,扩大企业的边界,然而中国许多的企业就是在这种无边际的规模扩大中死亡了。脱离求强的做大注定是要失败的。从大企业改革与发展的目标看,做大不是目的,大企业不一定是最好的企业,大企业也不一定是最强的企业,必须将做大与求强结合起来,在做大中突出求强。中国需要的不仅仅是一大批列入世界企业500强的大企业, 更需要的是能与国外大企业抗衡、带动本国经济发展的一大批业绩优秀的大企业。在培育大企业中,要遵循企业的发展规律,在竞争中壮大。要特别注意的是,应避免片面求大,坚决反对搞“拉郎配”或“归大堆”。经验证明,这种不切实际的“做大”,只能导致优势企业背上沉重包袱,生产经营困难,甚至倒退、失败。

2.围绕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制度和管理创新步伐

规模和效率等生产力方面的差距直接决定了中国大企业在同国外的大型跨国公司竞争中的劣势地位,而生产力落后的深层原因则是中国企业在制度上的落后,脱离市场经济的要求,这也是中国一些大企业大而不强、缺乏活力和竞争力的根本原因。体制决定机制,机制决定活力,中国大企业的体制和机制问题不解决,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2002年入选世界企业500强的中国大企业都是国有企业, 而中国企业500强中绝大多数也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一些国有企业之所以能进入500强,很大程度上是“拉郎配”和“归大堆”的结果, 并且带有较强的行政色彩,一些企业甚至还不是一个真正的市场主体。因此,要加快大企业的公司化改革的步伐,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将这些大企业塑造成竞争力强的真正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必须指出的是,我们一些大企业虽然进入了大企业之列,但从效益指标上看,显然与规模并没有产生相匹配的效益,即处于规模不经济的状态。同时,一些大企业虽然“企龄”不长,但却过早地患上了大企业病,企业机构庞大,反应迟缓。因此,必须加强管理创新,实现科学管理。企业的管理创新包括注重发展战略研究,强化企业基础管理,注重价值管理和知识管理,要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适时地进行组织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把企业建成一个创新型、反应快速的学习型组织。

3.以人为本,强化管理

中国企业要做大做强,最缺乏的是人才,企业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主要取决于企业人才的数量、质量及其才能发挥程度。为此,①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重视人力资本投资,开发人力资源,以新的观念、眼光和要求去选拔、评价和配置、使用人才,按不是量的简单增加而重在质的升级优化的原则,培养管理、技术和营销专业人才。②加大职工培训投入力度,切实搞好员工特别是研究与开发、营销等员工的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当前,中国企业人力资本投入大幅度减少,30%以上的企业只是象征性地拨一点教育培训费,20%左右企业的教育、培训费人均在10—30元之间,即使是大企业情况也好不了多少。③给职工营造一个没有“天花板”的事业平台,尊重员工,给员工提供发挥才能的机会,使人的显性智能和隐性智能更多地发挥出来,使员工的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融为一体。④探索有效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和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创造潜能、以企业员工发展带动企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大胆地试用国际上已行之有效的激励办法。如对于管理型人才,企业可以推行年薪制,加大效益年薪的比重;对于那些有条件的已实行股份制的企业,可以采用期股或股票期权激励方式;对于技术型人才,技术入股应成为中国企业有益的尝试。拉开关键人才和普通工人的薪酬差距。⑤创造良好的组织氛围,让人才有成就感。

4.建立技术创新机制,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中国的大企业要参与国际竞争,必须培育和发展自己的核心能力。企业提高核心能力的途径是多方面的,但是关键在于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为此,一是制定正确的科技发展战略,在超前的市场需求预测和技术发展预测的基础上,恰当选择实现跨越的领域,同时合理配置科技跟进与跨越两方面的科研力量。要围绕核心业务进行技术引进和科技开发,有选择地引进国际先进适用技术,加快消化吸收的速度,加强自主技术研发的力度。二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现有产业技术升级,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先进管理技术对现有产业进行改造,实现产业升级和产品换代,在研发上做到“研究一代、储备一代、应用一代”。三是以组建技术中心为重点,健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要舍得在技术创新上增加投入,改变中国大企业研发投入低的现状,加大科技开发投入,建立高标准的技术中心,使其成为企业技术研究、技术应用、产品开发的中心。四是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加强“产、学、研”联合,形成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技术开发人员的积极性,形成一支强大的技术开发工作队伍。

5.围绕增强整体优势,推进企业并购、重组与战略联合

世界企业500强的发展史,在一定意义上说, 就是一部企业资本并购的历史。中国大企业要想在国际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加强资本运营,重视企业间的兼并与重组。通过基于市场运作的并购、重组活动,特别是采取强强联合等形式,在不同的行业形成几个特大型的企业集团,是中国大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然选择。但是,运用并购战略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并购要围绕发展战略进行。围绕主业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在这一战略指导下开展购并和资产重组活动,是确保资产重组成功的首要条件。过分强调并购活动,为兼并而兼并,为享受优惠政策而兼并,过高估计自己的长处和优势,为把企业“做大”,把资产规模、销售额搞上去,兼并了大量与自己主业没有什么关联的企业,最后将不仅不能使被兼并方走出困境,反而把自己陷进去。二是并购要立足于优势互补。寻找并购对象的标准首先要符合自己的发展战略,与购并企业优势互补。通过并购一些具有专长的企业,或与拥有互利优势的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快速构建新的、更高层次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的持久竞争优势。三是全面计算并购成本。扩张成本是高还是低,需要全面度量。整个并购成本不仅包括前期谈判、合同的签订和执行成本,还包括并购后的技术改造、网络建设、组织结构与人事调整、资源再配置等资产重组成本。特别是要考虑到长期维持与发展成本,因为被购并的企业在经过注资、改造后,可能很快扭亏为盈,但如果从中长期看这些企业缺乏竞争优势,就会成为集团的“包袱”。更重要的是,企业扩张成本的高低必须同能否实施正确的发展战略相比较。在涉及企业长远发展、战略方针贯彻时,高成本扩张可能带来理想的收益,这种扩张的成本从长期看就是低的。相反,如果妨碍了实施正确的战略规划,或执行了错误的战略,低成本扩张的结果可能是惨重的代价。四是重视并购或合并后的整合。并购成功与否不在于把企业并过来,而在于能不能把所有成员企业加以整合,使之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合力。因此,企业应充分重视并购后的整合工作,在对被并购企业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之后,利用过渡性组织来铺平整合的道路。在并购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改革措施的透明度和过渡性以避免无序和混乱,还要针对被并购员工常见的敌对情绪和失落心理,积极地处理好企业文化的冲突,塑造并购后的公众形象。

国内大企业之间要更多地建立战略联盟。战略联盟可以作为企业重组的一种形式,但具有比企业重组、兼并更强的灵活性和反应力,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合作方式。当前中国的大企业、大集团在发展过程中,项目一哄而起、“大而全”现象比较突出,造成重复、雷同等问题,甚至出现恶性竞争,而缺乏一种既竞争又联合、有分工有协作的局面。目前在家电、通信设备等产品市场上,很多都是如此。例如,在通信设备领域,以巨龙、大唐、中兴、华为四家企业为代表的国内企业近年来异军突起,迫使国际跨国公司在中国通信设备市场上节节退却。直到1995年,国内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占有国内市场的份额还不到10%,而到1998年则已达50%左右,其产品几乎覆盖了所有的通信领域,包括ATM 异步传输模式宽带交换机这样的高科技产品。西方跨国公司则不得不从两年前分享90%的市场份额到拼命争夺目前不到一半的份额,一些实力较弱的外国公司在中国国内市场上正面临被淘汰的命运。但与此同时,国内通信设备企业也面临着恶性竞争的局面。这种恶性竞争局面之所以形成,究其原因,主要是通信设备市场调控力度不大,产品重复、雷同现象突出。因此,中国大公司、大集团在市场上成为竞争对手的同时,须注意相互间的分工、合作和结盟。一是建立技术研发战略联盟,联合进行技术开发,以降低单个企业进行技术开发的风险与成本。如在钢铁行业可针对钢材替代材料的竞争,共同进行钢铁新材料的研发。中国钢铁企业研发力量弱小,完全可以以项目为基础进行联合研发。二是建立采购战略联盟,联合进行原料采购。原材料成本优势是企业获得成本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中国进口铁矿石增长的强劲势头已开始引起国外钢铁业的极大关注,进口份额的增加,使得中国钢铁企业开始对世界铁矿石市场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但中国钢铁企业在原材料采购等方面缺乏必要的协调和合作,在与国外矿商的谈判中处于不利地位,企业稳定矿源、降低采购成本等战略目标往往不易实现。国内同行在进口铁矿石资源时应加强联系、沟通和协调。例如,宝钢已与首钢、武钢首先在废钢资源的联合采购及供销领域里展开了实质性的合作。

6.加快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一体化的步伐

金融资本经营是一种国际通行的规范运行方式,它不仅为世界企业500强提供了广阔的经营发展空间,也是世界企业500强跨国经营、多向发展、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而称霸全球市场的一个有力工具。世界企业500强从事金融资本经营,其主要目的是以金融资本的买卖活动为手段和途径,力图通过一定的运行方法和技巧,使自身所持有的各类金融资本升值,从而达到资本增值的目的。世界企业500强的经营者, 大多利用有价证券及可以用于交易的合约如股票、债券、期货合约等表现方式,进行金融资本经营,从而实现其超常发展。从发达国家产业发展的历程来看,产业资本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进而寻求与金融资本的结合,是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相当多的竞争性产业领域,如家电、汽车、石油石化、机械、纺织服装等行业,中国大企业已经积累了相当的财力来构建完善的产业链,特别是金融服务领域和贸易服务领域,可以通过消费信贷、租赁、保险、信息服务等新型服务手段,壮大企业实力。中国一些大企业在产业资本进军金融领域的过程中已走在了前面,也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这些企业如海尔、德隆、新希望、东方集团等,在积累了产品经营经验之后,更多地参与了国内金融市场,包括信托、租赁、银行、保险、证券等领域。需要注意的是:产业资本走向金融资本,一方面的确可能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可能带来经营的风险,比如不规范的关联交易的扩大,产业经营的风险被转化成金融经营的风险,危害程度会迅猛地扩大。

7.加快中国大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培育中国的跨国公司

世界500 强的发展历史证明,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是从国内市场起步,然后以本国为基地,不断走向世界,最终成为跨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和国际化是国际级大企业产生和发展的必经过程,既是大企业实现可持续成长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大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然要求。企业做大做强的过程是产品组合不断变换的过程,企业在一定阶段上必须要使成熟产品的收益达到最大化,而要做到这一点,企业一方面要扩大市场占有率,另一方面要扩大市场范围。国际化则可以使企业已经积累起来的知识、资本、技术和经验达到最大化。已经加入WTO 的中国大企业的国际化应实现在全球化中整合全球资源。一是全球化采购,二是全球化销售,三是全球化生产,四是全球化研发。企业将采购、生产、销售与研发的范围扩大到全球,不仅意味着企业的主要经营活动要走向国际化,更要求企业成为一个国际化的企业,成为一个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这是摆在中国大企业面前的一大现实课题。我们虽然还没有像GE、通用汽车这样知名的跨国公司,但是一些中国大企业成为国际化企业的进程已明显加快。为了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中国的跨国公司,应当遵循合理化——集约化——集群化——国际化这样四阶段的发展战略。从间接出口到直接出口,到在境外建立子公司,直到完全实现国际化经营。

8.大力塑造企业诚信精神,增强企业社会责任

世界上一些长寿企业的发展史证明,良好的企业信用是企业价值和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标识,就是企业信誉和社会责任。注重信誉是企业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必需素质,增强社会责任,也是现代大企业持续发展和成功的核心战略。美国的安然公司、世界通信公司等企业虽然曾经创造了长时间的辉煌,但由于违背了诚信经营的规律,不管其规模有多大,一旦失信于消费者,很快就进入衰退甚至破产。中国的一些大企业,尤其是一些上市公司,习惯或热衷于在资本市场上的违规操作,虚报利润,随意转移募集资金投向,或者是采取恶意担保、借款、关联交易等方式将上市公司吃空、挖空等等极端违背诚信经营的做法,最终不仅不能给企业带来繁荣,相反,只能给企业以及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猴王事件、银广厦事件等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诚信是市场经济的道德核心,从深层次看,中国一些大企业存在的一个巨大差距和根本性的弱点就是缺乏商业诚信,这样的企业,即使做得再大,其失败也是迟早的事情。人无信不立,企业无信不长,社会无信不稳。企业诚信这个基本的市场规则在今天更为凸显——陷入信用危机中的企业绝对没有生命力。在经济全球化和网络化双重冲击下,企业组织和核心资源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知识和信用正在日益成为企业的核心资源,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已经加入WTO 的中国企业只有坚持诚信为本,将诚信摆在利润的前面,先生产诚信再注重利润,才能真正做大做强,才能实现可持续成长。大企业要针对市场经济的一些新特点,切实加强信用管理,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真正把信用当成企业的财富,把信用建设当成提高企业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重要工作来抓。

标签:;  ;  ;  ;  ;  ;  

中国大型企业培育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基于500强中外企业差距分析_中国企业500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