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兴华1 李峰2
1.山东省莱芜市中医医院 山东莱芜 271100;2.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山东莱芜 271100
摘要:目的 观察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及缓解期的中医辨证治疗效果。方法 将支气管炎患儿8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4例和对照组40例,在抗感染、祛痰等基础治疗完全相同的基础上,治疗组进行中医辩证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及缓解期的中医辨证治疗疗效显著,具有镇咳、祛痰、平喘和抗炎作用,见效快,安全性高。
关键词:慢性支气管炎;中医辨证;治疗效果
慢性气管炎是由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的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以咳嗽、咯痰或伴有喘息及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为特征。北方气候寒冷患病率高,且随着年龄增长,患病率递增。近年来笔者用中医辩证的方法治疗急性发作期及缓解期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疗效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共选入患者84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4例,男性27例,女性17例,年龄最大79岁,最小41岁,平均63.3岁;病程最长45年,最短3年,平均病程24年;对照组40例,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最大77岁,最小30岁,平均62.5岁;病程最长42年,最短4年,平均病程23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临床诊断[1]所选病例均符合慢性支气管炎诊断标准:咳嗽,开始多为干咳,以后有痰,常有发热、呕吐等。体检双肺呼吸音粗糙,可有固定的、散在的干湿性啰音,胸电显示正常或肺纹理增粗,肺门阴影增深。
2.治疗方法
2.1西医治疗 对治疗组与对照组中的4患者采取西医常规治疗,应用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药物进行积极控制感染,应用复方氯化铵合剂、急支糖浆药物止咳化痰平喘;
2.2中医治疗 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以下中医治疗
2.2.1急性发作期辨证论治[2]
痰湿为主型 主要表现咳喘痰多,胸脘作闷,食少或便溏,苔白脉滑。治宜燥湿化痰,方选二陈汤加鱼腥草、葶苈子、苏子等。
外寒内饮型 主要表现在咳喘痰白稀或多泡沫,口淡不渴,恶寒苔白,脉弦紧。治则辛温散寒化饮,方选小青龙汤加射干、紫菀等。
外寒内热型 主要表现咳喘气逆,痰黄难咯,身热恶寒,痰白腻或微黄,脉滑数。治宜散寒清热,方选麻杏石甘汤加黄芩、瓜蒌等。由于患者多属年老体虚者,故笔者在治疗中常少佐养血益气之品如生黄芪、枸杞等。
2.2.2 缓解期治疗 以扶助正气为原则,平素气短自汗,纳差便溏,易感冒者,用六君子汤加减调理,或玉屏风散,每日3次,每服12g。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咳喘日久,呼多吸少,动则益甚,畏寒肢冷,脉沉无力者,服金匮肾气丸,每日2次,每服2丸。
2.2.3 季节性预防(1)夏季:鸡蛋7个去壳搅匀,核桃7个,取仁瓣掰碎,冰糖30g碎末,同放入瓷碗内蒸20min,于入伏第1天内服完。(2)秋季:可于10月中旬开始腋下注射转移因子,每次1支,每周2次,5周为1个疗程,间隔半月,可再重复,一般2个疗程。季节性预防每年重复1次,连续3年。
2.3统计学方法 所有资料用SPSS统计软件13.0建立数据库,研究前后的结果采用配对比较t检验,结果用x±s表示。
3.结果
3.1 疗效标准 [1]痊愈:经3年以上观察,咳嗽咯痰或喘息全部消失,体力恢复正常。显效:经1年以上观察,咳嗽、咯痰或喘息发作不超过1次,冬天未发病。好转:反复发作时间明显延长,急性发作时程度减轻。无效:病情无变化或病情加重。
3.2 治疗结果 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组 别 n 痊愈(%) 显效(%) 好转(%)无效(%)总有效率(%)
治疗组4427(61.36)8(18.18)7(15.91)2(4.55) 95.45*
对照组4018(45.00)7(17.50)6(15.00)9(22.50) 77.50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3 病案举例
亓某,男,70岁,农民,2014年3月20日初诊,患者反复咳嗽、咳痰、气喘10年,10天前受凉诱使咳、痰、喘发作,并出现畏寒、发热,摄片提示:慢支、肺气肿,已予抗菌素、氨茶碱等治疗1周,体温正常。但余症不除。刻诊:咳嗽、咳痰、痰出咳平,痰粘腻,食后咳甚痰多,食少,体倦,舌淡苔厚腻脉滑,查体:双肺呼吸音低,可闻及哮鸣音,证属痰壅气滞,治以化痰平喘止咳,应用二陈汤加紫菀10g、款冬花10g,服用1疗程后,咳嗽大减,哮鸣音消失,续服1疗程,临床症状消失,病情稳定。
4.讨论
慢性支气管炎属于中医咳嗽、喘证范畴。由于患者长期咳嗽、咯痰,气喘反复发作,其病较深,难取速效,故谓:诸病易治,咳嗽难治,慢性支气管炎发病机理,多因患者屡感外邪,久咳肺虚,日久损伤脾胃,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导致痰浊潴留,每因感受外邪而发作,病理因素主要为痰浊壅塞,气机失常,痰气交阻,痰的产生,病初由肺气郁闭,气不布津,病进则“子盗母气”脾失健运,津液不为下化而成痰。日久发展为肺虚不能化津,脾虚不能化津,肾虚不能蒸化,痰浊潴留,喘咳持续不已,可见痰浊阻塞,气机失常是本病的重要病理因素。故治予健脾化痰,止咳平喘,药选白芥子性味辛温,温肺祛痰,苏子降气化痰,止咳平喘,莱菔子消食化积,降气化痰,三药合用具有化痰行气之功,可使痰消气顺,食化喘平,二陈汤既可行气健脾,又可燥湿化痰,为肺脾二经气分之药,治痰阻气滞要药,共奏化痰平喘,理气消食之功。总之,中药的镇咳、祛痰、平喘作用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3]。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3,26(3):132-138.
[2]孙海霞.中医辨证治疗慢性支气管炎126例临床疗效观察.医学信息(中旬刊),2010,5(5):1306-1307.
[3]陈蓉.中药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并发肺气肿的临床研究.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1,32(6):695-696.
作者简介:侯兴华,女,本科,主治医师,主要从事肺病专业,工作单位及地址:山东省莱芜市中医医院。邮编:271100。
论文作者:侯兴华1,李峰2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第1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20
标签:支气管炎论文; 咳喘论文; 汤加论文; 莱芜市论文; 中医论文; 患者论文; 病程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第14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