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西部地区人口素质与人力资本投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力资本论文,中西部地区论文,人口素质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西部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地区,在国家划定的592个贫困县中,有487个分布在这些地区,占贫困县总数的82.26%,1996年有贫困人口6191.6万人,占贫困人口总数的76.77%。尽管说中西部省区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人口素质低下给这些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却是十分巨大而深刻的。鉴于此,对这些地区的人口素质和人力资本投资情况加以研究,将是非常必要的。
一、人口素质与经济增长
人力资本论者认为,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并非同质的,它们有质次质好之分,传统经济理论视劳动力为同质的,是一种回避矛盾的做法;人力资本是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虽具有物质资本的一些基本属性,但不同于物质资本,它是在投资过程中形成的凝结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和健康等的总称,是一种无形资本,有形的只是它的作用,即它的外部作用和内部作用,其中外部作用是经济增长的强有力动力,是生产效率提高和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舒尔茨认为,1929~1956年间,美国国民收入增长的21%~40%应归功于为增加人力资本存量而进行的教育投资(注:参见M.J.Bowman,Schultz,Denison,and the Contribution of 'EDS'to National Income Growth,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Oct.1964:450~464.)。1961~1971年10年间,教育进步使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每年提高0.35%(E.F.Denison and W.K.Chung,1976)。
80年代以来,一些学者致力于人力资本要素内生化的研究(P.M.Romer,1986,1990;R.E.Lucas,1988;A.Young,1993;T.S.Eicher,1996),取得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成果,使人力资本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得到突出。罗默指出,一国若用于研究开发的人力资本过少,或已有人力资本相当贫乏,则该国可能难以摆脱低速经济增长的轨迹(P.M.Romer,1990)。卢卡斯认为,人力资本增量与已有存量成正比关系,人力资本存量高的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要快于人力资本存量低的国家或地区。人力资本投资能够带来一国或地区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进而带来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已是目前人们的共识。
人口素质或人口质量也是投资的产物,它是经由对人的教育、培训和健康投资等而形成的东西,实际上,人口质量高低所体现的就是人力资本积累量的多少。将人口质量视作人力资本,是T·W·舒尔茨在1979年和1981年出版的论著中已论及的问题(注:参见T.W.Schultz,Investment in Population Quality throughout Low-Income Countries,In World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Edited by P.M.Hauser,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1979;"Investing in People-The Economics of Population Quality",California University Press,1981.)。在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时所做的关于“穷人经济学”的演讲中,舒尔茨指出,穷国贫困的关键因素不是别的,而是人,改善人口质量,可以显著地提高穷人的经济前途和福利。人力资本论者的观点,实际上道出了人口质量之于经济增长,之于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二、我国中西部地区人口素质分析
一定时期的人口素质既是此前人力资本投资和人口素质发展的结果,同时又是今后人口素质发展的基础和开端。
(一)中西部地区人口的健康状况分析
一国或地区人口的健康状况,可以通过该人口的粗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来粗略反映。从中西部地区历年人口死亡率变动情况来看,尽管其长期高于东部省区,然而进入80年代以来,在这些省区区域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及医疗卫生事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人口死亡率与东部省市的差距在逐渐缩小,并趋于消失。婴儿死亡率也表现为东部省区低于中部省区、中部省区低于西部省区的格局,但从各地婴儿死亡率变动情况分析,东、中、西部各省区婴儿死亡率变动所表现出的差距在逐渐缩小并趋于消失。
从中西部地区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来看,新中国成立以来,这些地方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有了很大提高,且日益接近东部省区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如地处中部地区的山西省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在1973~1975年时为65.33岁,到1981年已提高到67.63岁,1989年时又提高到近70岁;河南省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则从1973~1975年时的65.06岁,提高到1981年的69.68岁及1989年的69.39岁,等等;再如地处西部地区的贵州省,1973~1975年时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不足60岁(为59.03岁),但到1981年时已提高到61.35岁,1989年又提高到66.02岁;云南则从1973~1975年时的59.80岁,分别提高到1981年的60.75岁和1989年的71.91岁,等等。
人口死亡率和平均预期寿命变动的趋势意味着,在全国乃至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及城乡医疗卫生条件普遍改善的大背景下,各地区人口健康存量的差距正变得越来越小。这样,在经济活动中技术知识含量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人口身体素质对地区经济发展原有的决定性作用在逐渐为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因素所取代,人口文化素质在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已变得越来越明显。
(二)中西部地区人口文化素质状况分析
中西部地区地处我国内陆,与东部省区相比,交通相对不便,通讯及信息产业发展落后,与外界交流(包括国内和国际)相对较少,加之自我宣传力度不够,这些地区对外资具有的强大吸引力远未得到充分发挥,而人口文化素质低,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更强化了这些地区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劣势地位。
一定时期一国或地区人口的文化素质,可以反映此前该国或地区对教育的投入情况以及各级别教育的普及水平。在中西部省区,自建国尤其是从80年代以来,随着基础教育的日益普及和国家对教育投入量的不断增加,中西部地区人口的文化素质已有了很大提高。据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1982年中部地区6岁及6岁以上人口中具有大专及其以上文化程度者不足0.6%,西部地区不足0.2%,中西部地区平均水平仅为0.41%,但到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中部、西部和中西部地区6岁及6岁以上人口中具有大专及其以上文化程度者的比重已分别提高到1.43%、1.18%和1.34%,1995年又提高到1.97%、1.78%和1.89%,13年间中西部地区大专及其以上文化程度者占6岁及其以上人口的比重提高了1.47个百分点,提高幅度较为明显。在6岁及6岁以上人口中,具高中、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者的比重均呈提高之势,尤以具有初中文化程度者比重提高最快,13年来提高了10.21个百分点,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提高了11.19个百分点和8.6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不识字或识字很少人口的比重则在迅速下降(表1所示)。目前,中西部地区6岁及6岁以上人口中具小学及其以上文化程度者的比重已提高到82%以上。然而,应该看到的是,目前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人口的文化素质,与东部地区乃至全国平均水平还有一定差距,这显著地表现在具高中及其以上文化程度者所占比重和不识字或识字很少人口所占比重方面。1995年,东部地区具高中及其以上文化程度者占6岁及6岁以上人口的比重为12.71%,全国平均为11.37%,而中部、西部和中西部分别为11.14%、9.27%和10.41%,中部地区与全国平均水平很接近,西部地区则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1个百分点,比东部地区低3.44个百分点。就不识字或识字很少人口占6岁及6岁以上人口比重而言,1995年东部地区该比重为14.22%,而西部地区仍高达21.38%,二者相差7个百分点以上。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不仅表现在数量方面,而且更表现在人口素质方面。根据人力资本理论的观点,中西部地区分布着占全国近60%的人口,而从这些地区人口的素质来看,人口素质尤其是人口文化素质偏低是其人口的显著特征之一,如表2所示。为了更加清晰地认识上述问题,我们可对大专以上、高中、初中、小学和文盲半文盲等各文化程度人口分别赋予权重35、25、20、12和8(注:该权重考虑了不同文化程度劳动者在劳动能力和生产效率上的差异性,但未考虑同一文化程度劳动者间的上述差异。),然后结合表2数据,运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各地区人口文化素质综合指数,可得表3。表3向我们直观地展示了1997年我国各地区人口的文化素质情况,不难看到,各地区人口文化素质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全国>中西部地>西部地区,排列次序与该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排序(东部地区>全国>中部>中西部>西部)大致相同,只是2、3位置有所颠倒(如表4)。我们认为,1997年人口文化素质排序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排序中全国与中部地区位置颠倒,是由东部地区经济总量对全国经济总量的加强作用带来的,因为东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9.60%,其对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强化效应是明显的。尽管说上述情况不容忽视,但这并不影响人口文化素质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同向变动关系。
表2 1997年我国各大区6岁及6岁以上人口的文化构成 单位:%
地区 大专以上 高中(含中专) 初中小学 文盲半文盲
全国
2.7410.3832.07
40.6614.16
中部
2.6710.6034.37
40.5011.86
西部
2.218.48 25.86
44.8818.57
中西部 2.499.78 31.07
42.2014.46
东部
3.0811.2333.48
38.5013.72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8)有关资料计算而得。
表3 我国各地区人口文化素质综合指数
全国 中部 西部中西部 东部
化素质综合指数 0.1598
0.1627
0.1494
0.1575 0.1630
表4 1978年至1997年我国各大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比较
1978年(亿元)1997年(亿元)年均增长速度(%)
全国
3624.10 74772.40 17.27
中部
1248.27 19453.44 15.55
西部573.91 10754.89 16.67
中西部 1822.18 30208.33 15.93
东部
1801.92 44564.07 18.39
资料来源:《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1995)。
平均受教育年限是评价一国或地区人口受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考虑到各级教育受教育年限变动方面的因素,这里将大学、高中(包括中专)、初中、小学教育分别按15年、11年、8年和5年计算,不识字和识字很少者则按1.5年计算,这样,根据加权平均数方法可以得到目前我国各地区6岁及其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如表5所示。从表中所列各地区6岁及其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可见,尽管建国以来尤其是自1978年以来,我国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从目前各地区情况看,6岁及其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仍不高,西部地区平均仅有5.86年,略高于5年制小学的受教育水平,与我国普及初中教育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若从人口分性别受教育情况来看,中西部地区6岁及其以上人口中女性平均受教育时间约比男性少1年,与全国的情况类似。而且从表中所显示的情况还可以发现,尽管东部地区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数要多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但东部地区所表现出的男性和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差距也大于中部和西部地区。这种情况说明,即使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男女平均受教育年数也存在一定差距,男女受教育机会并不均等,上述结论从各区文盲半文盲率情况可得到进一步证明。
表5 1997年中国各地区6岁及6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单位:年
全国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
合计
6.366.516.48 5.866.23
男 6.847.036.97 6.316.72
女 5.875.985.97 5.385.74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人口统计年鉴(1998)》有关资料计算而得。
从文盲半文盲人口来看,80年代以来,中西部地区15岁及其以上人口中文盲半文盲人口的比重有了明显降低,自1982年至1997年15年间下降了22.99个百分点,年均降低1.53个百分点,其中中部地区年均降低1.26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年均降低1.77个百分点,快于东部地区年均降低1.06个百分点的水平,如表6所示。目前,中西部地区15岁及其以上人口的文盲半文盲率已与全国平均水平非常接近,中部地区的文盲半文盲率甚至已低于东部地区的水平。然而,应该看到的是,目前西部地区15岁及其以上人口的文盲半文盲率仍高达20%以上,而且,女性人口的文盲半文盲率要比男性人口高出12个百分点以上(西部地区高出16个百分点,差距最大的甚至高出30个百分点以上,如贵州省,1997年15岁及其以上人口中,男性文盲半文盲率为16.62%,而女性则高达46.66%,后者比前者高出30.04个百分点,另外青海、宁夏、西藏和甘肃等也保持着很大的差距),这种情况在我国具有普遍性,也就是说,不仅中西部地区,而且东部地区的大部分省、区、市,女性人口的文盲半文盲率也要比男性人口高出10个百分点以上,如上海、北京、天津、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和海南等。这说明男女受教育机会不均等问题目前在我国仍未得到解决,在受教育问题上,多数地方尤其是农村地区仍广泛存在性别歧视现象。
(三)中西部地区的现实人力资源存量:评估与分析
一定地区一定时点的现实人力资源存量是社会和家庭长期投资的结果,是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的沉淀和凝结。估算现实人力资源存量的方法很多,如通过计算某一人口受教育的人年总数来估算该人口一定时点上的教育存量(查瑞传、曾毅、郭志刚,1996),或根据一定时期某地区的教育投资情况来估算人力资本存量(周天勇,1994)等等,这些方法各有其利弊,对此我们不做过多讨论。这里我们提出一种估算人力资源存量的新方法,即运用劳动力简化系数来估算现实人力资源存量。
提出该方法的思想在于,一定时期一定区域内现实人力资源存量是自然人力和人力资本人力的总和。就组成社会人力资源的每一个体来说,人力资本投入量的不同决定了他们彼此间劳动能力上的差异。所谓自然人力,是指那些未受过任何系统性教育(包括自学)和培训的劳动者,它身上包含的人力资本人力通常可视为零,即是说,自然人力是一种极其简单的劳动力,这种劳动者的消费支出完全用来维持其体力的再生产,如文盲劳动者。从严格意义上讲,现代社会中绝对的自然人力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我们引入这一概念是为了研究的方便。对于人力资本人力,我们将其视为由多量自然劳动力构成的,即人力资本人力是自然人力的若干倍。一般地,自然人力通常取1,即1个自然劳动力相当于1个基准劳动力。对于一定时点上的某一群体人力资源,只要计算出各种类型人力资本劳动力与自然劳动力的倍数关系,就不难估算出该人口群体的现实人力资源存量。
这里我们结合国内有关劳动力简化系数的研究成果,在考虑受教育年限和部门技术复杂程度对劳动者创造净产值影响的基础上,以0.6和0.4为权数,对目前常用的按受教育年限确定的不同文化程度劳动者的简化系数和按不同部门技术复杂程度确定的不同文化程度劳动者的简化系数进行修正,可得文盲半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含中专)和大学(含大专)等不同文化程度劳动者的劳动力折算系数分别为1.0、1.6、2.28、2.92和3.98。在获得不同文化程度劳动者劳动力简化系数后,根据人口普查或人口调查资料,我们不难估算出某地区在一定时点上的现实人力资源存量,如表7所示。
由表7可见,虽说我国中西部地区有着数量巨大的人力资源,然而从人力资本占现实人力资源存量的比重来看,中西部地区1997年仅为47.58%,比同期全国平均水平(48.33%)约低0.75个百分点,比东部地区平均水平(49.16%)低1.58个百分点。造成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本人力存量占现实人力资源存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直接原因是西部地区该比重太低,1997年仅为45.32%,虽说90年代以来的发展趋势表明东、中、西部的上述差距在缩小,但我国乃至各大区现实人力资源质量较低的事实却未改变。有研究表明,1995年我国25岁及其以上人口的人力资本存量占同期现实人力资源存量的46.20%,而美国1994年的上述比重却高达67.50%,加拿大1991年的上述比重亦在62.76%,等等(赵秋成,1998)。这说明,我国乃至各大区的现实人力资源仍然是低质量的,增加教育投入,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是改善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人口素质,提高现实人力资源“含金量”的当务之急。
三、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本投资:现状与问题
(一)医疗保健投资
医疗保健投资的直接结果是一国或地区医疗服务设施的改善及卫生组织、卫生机构和卫生技术人员队伍的壮大,间接结果是带来区域内人口死亡率下降、婴儿成活率上升和平均预期寿命延长。从各地区卫生机构设置情况来看,1997年中西部地区各类卫生机构总数为177162万个,其中医院44523个,平均每个医院负担人口16153人。从医院所具有的规模来看,每个医院平均有床位36张,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55人,其规模要小于全国和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平(全国平均每个医院有床位43张,有卫生技术人员65人;东部地区平均每个医院有床位55张,有卫生技术人员83人),其中西部地区医院的平均规模更是偏小(每个医院平均有床位27张,有卫生技术人员40人)。目前,我国中西部地区每位卫生技术人员平均负担的人口约为293人(其中,中部地区每位卫生技术人员平均负担282人,西部地区为313人),比东部地区平均(224人)多负担69人,其中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多负担58人和89人。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地区医院的平均规模不仅较小,而且卫生技术人员的负担也较重。
从农村村级卫生组织设置情况来看,尽管90年代以来中西部地区无医疗点村数的比重比80年代中期有所下降,村设置的医疗点数有所增加,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但总的看来,目前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农村地区缺医少药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从1991年农村村级卫生组织设置情况来看,在中西部18个省区中,有14个省区无医疗点村数的比重在5%以上,其中西藏和贵州更高达66.3%和59.2%。从每千农业人口平均拥有的乡村医生和卫生员人数来看,中西部地区有12个省区的乡村医生和卫生员人数不及1.5人,有的省区甚至平均不到1人,如安徽、云南和贵州等地。上述情况表明,目前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医疗保健投资还存在一定缺口,各省区之间在医疗资源占有量上仍存在很大差异。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进一步加大医疗保健投资力度和投资范围,不断完善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医疗服务设施,同时努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卫生技术人员队伍,以满足农村居民看病就医的需要。
医疗服务设施建设必须借助卫生保健投资来进行。从目前我国中西部地区卫生保健投资情况来看,1997年中西部地区投资于卫生保健的费用约占财政支出的5.68%,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东部地区平均水平,如表8所示。从人均卫生经费占有情况分析,中部地区人均占有卫生经费21.90元,西部地区为27.38元,中西部地区平均为24.05元,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低于东部地区人均41.65元的水平。人均卫生经费占有量最少的河南、安徽、湖北等省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在医疗卫生事业基础薄弱情况下,由于卫生经费投入相对不足,与1996年相比,1997年中西部部分省区平均每万人拥有医疗卫生资源数量呈减少之势(因人口增长快于医疗资源增长所致),如表9所示。这对这些地区居民医疗条件的改善,对人口健康存量的增加,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尽快改善卫生经费投入相对不足的问题,增加每万人平均拥有医疗卫生资源的数量,同时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效率,是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应进一步加强并做好的工作。
(二)教育投资现状分析
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形式,同时也是积累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自1949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学校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到1997年,中西部地区各级正规学校在校学生数已达12248.58万人,其中高等学校为157.26万人,占1.28%,中等专业学校252.07万人,占2.06%,普通高中451.00万人,占3.68%,职业中学285.35万人,占2.33%,初中2829.35万人,占23.10%,小学8273.55万人,占67.55%;各级专业学校专任教师数量已达607.51万人。平均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已由1987年的15.7人增加到1997年的21.9人,同时,各级学校在校生平均规模及其专任教师平均负担学生数量均有一定程度变化,如表10所示。总的看来,各级学校的平均在校生规模均有了很大程度增加,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职业中学专任教师平均负担的学生数量也有所增加,相比之下,普通中学和小学等基础学校教育的师均负担学生数则稍有减少。与美、日等发达国家各级学校教师平均负担学生的数量相比(大学教师平均负担16~20人,中学为18~20人,小学为22~25人),只有小学教师利用比较充分。从各级学校平均拥有在校学生数来看,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中西部地区学校也存在或轻或重的规模偏小问题。当然,我们强调学校在校生规模,并非说学校规模越大越好,而是强调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这一点对那些教育投入受到较大局限且人口压力又比较大的地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教育投资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从中西部地区教育经费来源分析,政府投资是其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约占教育经费的一半以上,尤其是在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西部地区。从政府对教育投入的情况来看,1997年中西部省区预算内教育经费总额618.5亿元,占同期财政收入的20.31%,与1996年相比,预算内教育经费净增54.2亿元,净增率为9.60%,但由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明显快于预算内教育经费增长速度,因此教育经费占同期财政支出的比重下降了0.44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分别下降0.32和0.63个百分点,降幅远大于全国和东部地区,如表11所示。若从教育经费的人均占有量分析,中部和西部地区人均教育经费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说明该时期教育经费增长速度是快于人口增长速度的,这对缓解本地区人口对教育的压力是有益的。尽管如此,我们仍应看到,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比较,教育投资增长速度仍是较慢的,这种情况从表11提供的数据可得到说明。
中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现状和教育投资情况告诉我们,虽说中西部地区教育投资额度在逐年增加,但其增速却是滞后于经济增长的,超前发展教育战略在中西部地区还未得到很好落实;另一方面,目前中西部地区教育资源利用是很不充分的,这些地方仍有着较大的教育资源开发潜力,努力挖掘这一潜力,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应成为中西部地区缓解教育压力的重要途径。
四、结论和政策启示
从前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其一,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省区尽管有着数量庞大的人口和丰富的人力资源,但目前看来,其现实人力资源仍是低质量的,也就是说,人力资本存量在现实人力资源存量中所占比重还不高,高量低质是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现实人力资源的突出特点;其二,人力资本积累不足是目前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重要障碍之一,因为它直接影响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影响了先进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其三,中西部省区普遍存在人力资本投资不足问题,从而影响了这些地区医疗服务设施和教育设施的改善,影响了人均医疗卫生资源和教育资源占有量的提高;其四,中西部省区医疗卫生资源和教育资源在利用上是很不充分的,这必然会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医疗卫生资源和教育资源经济效益,并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其五,教育中性别歧视问题在我国是普遍存在的,它是导致我国男女受教育机会不均等及其教育程度存在显著差异的主要原因。
结合前述分析和上述结论,要提高中西部地区人口素质,增加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本积累,进而推动中西部省区社会生产力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是必要的:
1.落实教育超前发展战略,加大教育投入,为教育发展积累充足的资金,是中西部地区人口素质提高和人力资本积累的前提和基础。
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区之本,教育投资是教育事业得以发展、人口质量得以提高的先决条件。而要使教育得以超前而迅速地发展,首先就需要地方各级领导切实把教育放在超前发展的位置,进一步加大教育投资力度,提高教育经费占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比重,提高教育经费的人均占有水平。这一工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往往有较大难度,因为它需要各级各任领导做长期的、绩效很不明显的基础工作,这些工作从形式上来看也许不像投资于经济活动那样立竿见影,短期内经济收益甚至很小、很不明显,并可能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一些领导的工作成绩,但它却是一项有益的、重要的工作。
其次,通过精简现行政府机构冗员,缩减不必要的人员和行政开支,以支持地方教育事业发展。目前,政府机构人员精减工作虽已展开,但据了解,很多部门的人员精简工作不仅力度不够,而且多流于形式,很不彻底。上述问题的存在,虽说与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就业人口的容纳能力较小有一定关系,但更重要的是这些人过惯了养尊处优的日子,不愿“屈尊下嫁”,不愿舍弃端了多年的“铁饭碗”,从而给机构人员精简工作带来了很多麻烦。针对上述情况,各级政府一方面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另一方面则应在人员精简工作中尽量“一碗水端平”,认真落实“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原则,尽量做到“正人先正己”,做到不徇私、不舞弊,否则,机构精简工作就很难落实。
再次,可建立地方性教育发展基金制度,为教育发展奠定雄厚的基金基础,以满足地方教育不断扩张的需要。教育发展基金的筹集可采取政府财政拨款、企业出资、个人捐资相结合的办法,并本着“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进行。
再其次,为解决教育资金不足问题,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其他地区也可走中外合作办学道路,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以吸引外商投资于教育,这也是解决目前中西部省区乃至全国教育资金不足的可行途径之一。
另外,应进一步加强教育资金管理工作,真正做到专款专用,同时努力挖掘现有教育资源潜力,不断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为了做到教育经费的专款专用,就有必要建立教育资金管理使用规则,加大教育资金使用监管力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各地各级教育资金的使用情况、效果进行检查和评价,以防教育经费被挪做他用。而要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一方面应尽快改革现行教育体制和教学方法,使教育充分体现其真正目的——为社会需要服务;另一方面,应对教育经费的用向、分配比例及教育机构人员配置情况进行改革,改变目前教育事业费中人员经费比重偏高、公用经费比重偏低的现状,裁减学校冗员,适当提高教师平均负担学生的人数,充分开发利用现有教育资源。
2.在大力推广基础教育普及工作,提高中西部地区人口整体文化素质的同时,不断加强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力度,推行普遍职业教育制度,加强在职培训工作,实行职业培训后上岗及定期或不定期的在职培训,切实提高从业人员的科学文化素质。
职业教育是增加劳动者知识和技能,使潜在劳动力较快、较好地转变成现实合格劳动力的有效途径。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仅仅重视普通教育是不够的,主要因为普通教育以增进人的理论知识为目标,过于重视理论知识教育的最终结果只能导致“文凭热”和高分低能,造成所培养人才与实际生产脱节,导致教育资源浪费。中国是一个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人口多、素质差,社会生产力水平低,是我国的基本国情。针对我国的现实,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我们只能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而一般地讲,劳动密集型产业不需要劳动者有太多的知识和太高的技能,当然考虑到生产效率和劳动质量问题,劳动密集型产业应以运用中等水平的技术为主,否则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劳动效率的提高,定会引致大批劳动力人口失业,这与我国社会发展目标难以相融。庞大的劳动力人口,以中等水平技术运用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所要求的是一大批具有中等技术能力的劳动者,而这些劳动者的培养既不能通过高等教育的发展来获得(因为这会导致教育资源浪费),更不能依靠初等教育来培养,而一般意义上的普通教育又以教授理论知识为主,所培养的劳动者在从事实际劳动时往往存在较长适应期,这显然是劳动用工单位所不愿接受的。比较而言,只有中等职业教育更符合中国的实际需要。而从中西部地区及全国教育投资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来看,目前的中等职业教育存在明显的投资不足、重视不够问题。当然,中等职业教育并非只有通过中等专业学校和职业中学才能实施,它完全可以在普通中学中实行,但这需要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寓职业教育于普通教育之中,突出城乡特点,农村普通中学应适当增加与现代农业有关的课程,城镇普通中学则应适当开设与现代工业和第三产业相关的课程,同时加强学生实践技能训练,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同时得到提高,这对学生毕业后较好、较快地适应社会和社会生产,是非常有益的。
3.建设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制定优惠的人才政策,在保证已有人才队伍基本稳定情况下,努力做好宣传工作,吸引外地人才流入。
自80年代以来,由于中西部经济发展滞缓,工资收入水平提高较慢,加之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较差等多因素影响,中西部人才外流问题一直十分突出。已有人才留不住,外地人才又吸引不来,成了影响中西部地区人口素质提高的障碍。针对上述问题,首先应该想方设法来保证已有人才队伍的稳定,多从改变人们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和经济待遇上下工夫。同时,应抓住目前大学生分配难的有利时机,多做宣传工作,以吸引本地和外地大学生前来安家立业。当然,在人才引进工作中,各地政府企业不仅应该实事求是,保证各种承诺的落实,以诚相待,而且更应该为他们尽量多提供方便,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难,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日后安心工作,多出成绩。
4.结合经济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的实际情况,国家应建立长期一贯的教育扶贫、科技扶贫帮扶制度,走科教支贫与资源共享的道路。而要使帮扶政策得以顺利、高质量落实,首先就应解除帮扶者的后顾之忧,增强帮扶者的稳定感、安全感,而不是截断他们的归路;其次,建立帮扶责任制,实行对扶(即结成帮扶对子)、轮扶(轮流帮扶),应尽力选派高素质、有责任心的科教人员,进行定期(以2~3年为宜)和不定期(多则1年,少则几个月、几天)的教育和科技帮扶,并将帮扶者在贫困地区工作的业绩与物质奖励、精神鼓励和职务晋升结合起来,对其中成绩卓著、效益明显者,应给予重奖。目前,全国性的教育扶贫工程已经出台并开始启动,这对于改善中西部地区目前的人口素质,帮助贫困地区走出贫困的苑囿是十分有益的。然而,我们应看到的是,文化贫困不同于物质贫困,尽管说它源于物质贫困,但却比物质贫困有着更大的消解难度,也就是说,充分估价贫困地区文化贫困的性质、特点和消解难度,对我们做好教育扶贫工作将是有好处的。
5.加大教育宣传力度,转变传统观念,逐渐消除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教育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为女性提供更多的接受教育的机会,逐步缩小各级教育中的男女差别,真正做到受教育机会的男女平等、人人平等。
另外,在中西部乃至全国超前发展教育战略实施过程中,配合以相关的法律法规是十分必要的,这些法律法规应充分体现国家超前发展教育的大政方针,强调政府、企业投资于教育和公民接受教育等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应充分强调少年儿童尤其是女性少年儿童所具有的接受各等级教育的权利,对社会上存在的妨碍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推广普及行为、教育中存在的性别歧视行为,应坚决予以查处和惩罚,重者还应追究其刑事责任。
总之,提高人口素质,增加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本积累,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在这一工程实施过程中,中西部省区各级领导应端正认识,转变观念,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同时国家也应给中西部省区以必要的政策、资金和人才支持,引导人才向中西部地区合理流动,促进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的联合,争取使我国经济发展达到一个更高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