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城市历史文化的再创造_建筑论文

重视城市历史文化的再创造_建筑论文

重视城市历史文化的再创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历史文化论文,重视论文,再创造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无论是已称为今日的城市历史文化,还是将会成为明天的城市历史文化,都有个不断地因时、因地、因人、因需而更替创新的问题,这一城市文化的再创造,必须从战略层面和实施层面上制定出明确的目标、有力的政策和可行的措施。这在我国当前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更新步伐加快的新时期,尤显重要。本文就此提出若干见解,以祈能引起对城市历史文化再创造的重视。

一、缘起

通过先后几批对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地位的确定,向世人昭示了我华夏悠久、深厚而灿烂的城市文明的光彩。与此相应的名城保护的政策与法制的建设,更是功垂于千秋,利及于当世。对于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与价值观的确立与提升,无疑地已为今日我国的城市规划与建设注入了基因性的内涵。

城市的历史文化是在所处时代的民族或地域统领文化在城市的总合表达。城市文化基本上可以分解为:建设文化、习俗文化和学艺文化等三方面。在我国城市文化发展的特定进程中,这三者乃是相互融合,进退互动的结构体。我们所关心的建设文化是习俗文化和学艺文化的载体、投影或容器,或是此两者的显性表达。

历史在前进,城市有兴衰。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经济的新时期,城市正以空前规模在建设和发展。在当今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城市建设在争相现代化,已定位的历史文化名城不少在经受房地产开发的冲击与压力,保护的防线常常轻易地被冲破;至于一般的城市则更是无所顾忌,不少对旧城大事开发,甚至要以最快速度抹去旧区,以示政绩;新城或新区的建设,往往以开发效益为重,而几乎漠视一切。总之一些名城在退化,城市建设雷同化和“通俗化”的倾向日见显露。

文化名城是一个历史范畴。今日我们既在赞赏往昔的光辉,也在创造着未来的城市文明。21世纪是文化世纪。现代化城市文化的内涵正待不断地更新与充实。城市建设的多元化和多样化趋向,使得城市建设文化也面临不断创新的新阶段。对此,在大声疾呼保护既有历史文化精粹遗存的同时,十分重要的是要重视从城市规划与建设层面,积极参与城市历史文化的再创造,以推进我国城市建设文化的持续发展,使之绽放出更为灿烂的异彩,这应当作为重要的历史使命和现实任务。

二、城市文化生态观

援用文化生态原理,为的是用以考察、评价城市历史文化的演进过程中,城市文化发展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并由此来解释城市文化的变异。

城市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是与所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一些城市之所以成为历史文化名城,就以建设文化方面而言,都反映了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的调谐与适应,以及与社会环境(制度、观念等人文方面)的深层交互作用与选择渐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不断演进,所形成的文化形式与经历的积淀,就表现出该文化的特质。这就是江南水乡城镇的建设同黄土高原建设地景与文化景观迥异的原由。

诚如C.A.Doxiadis在所著的“建设的筑变”一书中提到的:“舆论往往需要传统,但当它要求创造某些事物之时,却又喜欢怀念古老的房屋,而忘记卡索纳(Casona)所说的老式房屋都不是建筑师所创造的,而是时代所创造的”。这里说的“时代”,即是当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用的总和。

研究城市文化生态,不能脱离城市生态的主体,即是人类的地位和创造城市文明的作用。是城市人类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下,所形成的观念文化(如世界观,价值观及审美观等等),以及技术文化(如工艺、技艺、科学等等),为适应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用以创造出民族或地域所特有的建设文化,以致于整个城市的历史文化,正是人类及其社会的活动,创造和推进了城市文化的发展,反过来说,即是城市文化的生成与发展,在自然本底环境下,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是社会环境。因此当社会发生变迁(指观念形态、社会结构、生活方式等的变化),必然地导致包括城市建设文化在内的城市文化的变异。

正是这种文化生态和城市生态的机制作用,所谓的城市历史文化,只是一个总合词,它包括所指历史时期中的渐进、反复、更替、突变……等等的生态现象与变动进程。今天我国多数历史文化名城,在建设遗存方面,多以明清、民初遗构为主,这是在自然和社会环境所容许的保存尺度下,最近的历史景观。

应用上述观点来解释今日一些名城的保护,特别是在一些传统居住地区的环境保护,所发生传统物质环境不适应现代化的生活居住方式需要的现象,问题所在不仅在于建筑的功能与设备水平方面,也存在审美观、空间感、环境心理以及社区构成等诸多方面因素,这种冲突且有加剧的趋势。当然我们不能责怪居民,而要求他们对传统的历史的环境要有更多的“文化感悟”,这是由于形成并支持传统建设文化的社会环境本质改变的结果。当今社会正在日趋现代化,这是不可阻挡的,现代生活方式对传统物质容器的不相容性,所出现的“环境困扰”,它的解决一方面要有文化生态的整合性的发展观;另一方面又要有历史文化的价值观,此两者的消长互补和协调处理,需有一个历史的选择过程,同时这个过程本身也是一个文化过程。

三、关于文脉

近年来一些城市的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等,多有强调文脉的承袭,尤其是在一些历史文化名城,更是注重文脉如何延续,而在不断地探索,这是值得赞许和庆幸的。

所谓文脉似乎可以是指一个民族或地域的具有统合与主体地位,且又有一定覆盖力和延伸力的主干文化。文脉也是个历史范畴。

在建设文化方面,通常所说的文脉,更多的是以地方所具有的特质文化映射在建设工程中所约定俗成的规制、形式和设计构思的理念等方面。而这些也是经过长时期的自然与社会选择过程,而逐步形成的。它们可以是具有广域的普遍性,也可以是具有地域的乡土性。

我国悠悠几千年的城市建设文化,经山新石器时代而奴隶制时代,以至于漫长的封建制时代,特别是在后者所形成的文化积淀,虽然经历了文化样式的原生、修正和变异等的过程,却始终一脉相承,生生不息。这一方面是由于华夏本土文化强大的覆盖力和统制力,另一方面还是环境的制约力,即文化生态的机制作用。建设文化的发展,总是在此等背景下寻求最佳的结合点。

近百余年来我国激剧的社会变革,和世界文明的快速推进,使得以封建传统文化为主体的历史文明,与现代文明之间的距离拉开,反差增大,而形成了所谓的历史断层。这同样表现在建设文化的脉承方面。不少贤者都在试图连接这个断口:有的更多地回头看,倾力地去发掘和重视传统的历史文化价值;有的向前看,冀望有所发现,不断地探索求新;有的则醉心于外来文化,从中寻找创作灵感……。

文脉的延续乃是表明本底文化的深厚基础,和民族对自身文化的自尊与自信。

文脉的延续是一个评价与创作过程。众所周知,文脉的延续不是简单的形式抄搬。文脉的解释也不是用现代语言对既往作表层的阐发。从我国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沉积过程中,可以发现是一些基本理念在导引和贯穿于文化的发展进程。

——合理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我国大约在农耕时代的初期先后形成的儒学和道学等的哲理中,无论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抑是荀子所认为的天、地、人为三种宇宙力量等等的说法,都表达了人与自然相处,和人与环境共生的自然生态观,这种尊重自然,亲和自然的理念,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成为城市规划与建筑创作等的重要思想源泉。

——城市文化的整合观。前已述及的,作为城市文化主要组成的建设文化和习俗文化与学艺文化的高度与深度融合和渗透,乃是我传统文化所独树的一帜。特别是学艺文化方面,如封建时代的“诗礼传家”,不只是表明主人的知书达礼,而且常赋于宅院建筑的型制、装修以丰富的文学与哲理的色彩,并使之融合时代的礼制与俗尚规范,而浑然一体。

——对异文化的兼容观。华夏汉民族文化在发展进程中,善于不时地吸纳异族以至外来文化,以丰富自我和发展自我,而既不是自我菲薄,也不是闭门排斥,表现出民族主干文化的谦和性和兼容力。

正是贯彻上述例举的理念与原则,并据此对文化进程不断地作出理性的评价、修正、创造和再创造,使民族文化得以源远流长,脉承不断。

四、几个关系

1.文物保存与文化保存

在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中,文物保存和文化保存是易于混淆的两个概念。对于文物保护,国家已有较完备的定级标准和管理法制,一般是以保护文物的原生物态为目的。而对于城市的历史文化地区或地段,多是作为地域文化单元来分别定以保护要求的。这些地域中的许多仍担负着城市商业、居住或文化等的功能。由于现代城市营运的要求,和作为“壳体”的历史物质环境的不适应性,给这些地域带来的功能、文化、空间和利益等的冲突,使得在保护与改造之间的矛盾日见激化。

作为历史文化保护地域,由于往昔赖以运转的社会背景已不复再生,所谓的历史文化保护,已主要地落在于建设遗存的部分。而城市是充满活力的有机体,按照“适者存”的原理,这些地域受到自发的,有时强烈的冲击,这是自然的。

文化保存地域环境不能都要求“文物化”,要区别不同城市,和城市不同地区的历史文化价值,在对待上既要有历史观,也要有发展观和生态观,特别是要从文化的整体意义上,重整地域的机能,恰当地处理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并赋予能以维持生存的活力,使得这些历史文化地区能以持续地发展。实际上这方面问题远没有解决,尚需要从观念、政策和技术等方面,进一步加以研究的。

2.复原与造假

城市历史文化地域与建筑等的复原、重建或修复,以再现历史当年的风采,在近年财力容许下,已成绩卓然。至于同时所出现的以假古董哗众取宠的造假现象,在除商业利益考虑外,学界多对此持批评态度。

然而修复与造假之间,有时也不过是一步之差,这是缘于今人的再现遗迹活动,总是难免掺有现代人的理解、想象和审美感,以及技艺与材料等条件,尤其是不可能再现当年人文环境的整合作用。结果是遗迹修复的质量参差不齐,不乏以复古之名,行欺世之实,或假借复古,以收“名牌”效应的利者,当然不少是限于财力和能力而心有余力不足者。

历史文化遗迹的重修,是项肩负历史责任的严肃任务,而须慎重其事。修复是以酷似、形似或神似,取决于遗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现代的环境条件。但无论何者,修复过程应视作为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这里的“创造”,意含有从业者需有相应的文化学养;尊古而不泥古的辩证观;对文化遗存的考证与评估;以及对现代建设条件的分析、评价与协调等等。

对于造假现象,也不能一概而论,只要不是肆意地托古假冒,而是做为在现代城市建筑与环境文化多元化趋势下可容忍的某种样式,也不必对之过于非难,如果它们具有一定创作与建设质量,和能收到较好的与城市一体化效应的话。

3.经济城市与文化城市

当前我国城市经济正在持续而普遍地发展,已出现了城市房地产高强度开发;城市旧区功能快速置换;以至蚕食、侵占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地域等的现象。但许多明智的城市当局仍坚持以建设两个文明为纲,在建设经济城市的同时,刻意地同时发展城市文化,使两者互为依托,相得益彰。上海浦东金桥经济开发区,以区内设有多所知名的大专院校,和相应的社会文化发展规划与建设,所形成的文化环境,受到海内外投资者的高度赞誉,此为一例。又如浙江东阳市在积极发展地方经济的同时,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拟按照自身的人文资源,响亮的提出要建设文化名城的目标。

经济是城市发展的基础,而文化则是经济发展的支撑。城市文化的内涵不只是在与经济相关的人才培育等方面,而应更重于城市文化底质的提升,和城市整体文化环境的营造。在一些发达地区“城市经济高水平,而城市文化低水平”的现象已不乏其例。我们要建设的既是经济高效繁荣的城市,同时也是文化绚丽多彩的城市。

五、城市历史文化的再创造

我国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许多城市新区在短期内成倍或几倍地扩展。由于建筑市场的兴旺,创作环境的宽松,新建筑争奇斗艳,形式纷陈,正在迅速地改观着城市地景。同时,在对外开放政策的导引下,东风习习,西风劲吹,在城市文化各个领域已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面对如此局面,我们既要十二分地珍惜祖先开创与积累的宝贵的城市文化遗产,昨天是今天的历史,历史文化还将要更多的增辉,我们更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再创城市文化的新高,因为今天将是明天的历史,我们要以卓越的包括城市建设文化在内的诸多城市文化成就,奉献给未来。

现代城市文化的再创,需从战略层面和实施层面两方面来制定明确的目标,有力的政策和可行的措施。

1.制定全方位发展城市文化的战略

要大力贯彻建设两个文明的战略决策,特别要推进城市精神文明的建设。精神文明的内核是文化。一些城市在制定城市经济发展规划的同时,还相应制定文化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使之三位一体,这是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举措。

要进一步扩大城市文化的涵盖面,要结合城市正在开展的各种文化建设活动,如文明社区、工业文化、商业文化、科教兴市、提倡高雅艺术……等等,加以整合与提升,纳入城市文化发展的总体框架之中。其中应把建设文化列入并使之成为重要的角色之一。

2.名城要升华

我国已定和待定的国家或地方级的历史文化名城众多,她们是我国历史文明的精华所在。这些城市当前都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双重任务。

对于划定的名城保护部分,要审时度势,进一步加以鉴别并作出历史文化价值的区别,强化保护法制,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与改造的政策与措施,以改变日下常出现的被动保护的局面。特别要通过保护地域的功能与环境协调,赋予存在与发展的生命力。对于名城的新发展部分,要发挥名城效应,提高建设质量。在新建地区与旧城的关系方面,既要继往开来,以保持文脉的连续与发展,这可以喻之为在两者之间加“顿号”;同时要以前瞻的视野,面对新世纪,开创新的城市历史文化,而在两者之间要敢于加“句号”,意即相互之间不必过多地牵制。

历史文化名城不只是代表着过去,更要开创未来,使之光辉永继。

3.重视非名城的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强化城市特色

我国大多数城市历史久远,人文荟萃而各负名一方,她们不可能都列位于名城之尊,也许因此而对城市有价值的文化遗存,少加重视,而在近年城市开发热潮中遭受破坏者,已处处可见。为此要大力提倡城市珍惜地方自身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一定的组织方式,积极地发展乡土文化,从城市历史文化发展中寻找联系与凭籍,强化和重塑城市特色。

4.提高城市建设的文化含量

城市建设景象是城市文化的显性表征。城市建设环境所透露的历史或现代的文化信息,是联结人与自然、社会的物质中介。

大力提高城市建设文化的水平,是城市整体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城市建设自身发展的基础所在。

城市建设文化是个总合词,它包含有相关的建设体制,管理与营运方式、价值观、审美观与美学尺度、工艺和技术等等方面。建设文化的概念可相当于泛义的建筑文化的涵意。

城市建设文化水平的提高主要着重于:

——在城市规划方面,要注重城市发展的人文因素和利用人文资源;城市规划目标要列有城市文化发展目标;提高城市规划技术和规划构思的文化性;对城市文化保护部分,要提供在环境和发展关系等方面的规划保证;规划要为城市文化发展提供空间与环境;城市规划要为城市设计、建筑与工程设计规定富有文化内涵的形态框架……等。

——在城市设计方面,城市设计在塑造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物质环境文化素质等方面担负重要责任。但在近年这方面在理论发展和实践操作上还存着诸多问题。

城市设计所构筑的形体环境要深化设计意象的文化内涵;对于构造的行为环境,要适应文明生活方式的趋向。

——在建筑和工程设计与建设方面,每项建筑或工程项目,都可视为城市的一个文化节点,它们在记录或显示或叙述着城市的历史。城市的一些大型建筑或工程构筑物,以其硕大的身影和设计意象显示出建筑文化的某种倾向。今天我国城市建筑正如雨后春笋,建筑创作正处于空前的活跃时期。当然现在去谈论风格之类,为时太早,但是设计者与建设者们都在有意或无意地参与了推进城市建设文化的发展,为此加强工程设计与建造的文化意识和历史责任感至为重要。同时要进一步开展建筑理论研究,制定创作导向的技术政策,以及强化城市建筑市场的管理,以期进一步提高建设文化的含量,使我国每一个城市能以绰约的建筑容姿,迈向未来。

1995.9

标签:;  ;  ;  ;  ;  ;  

重视城市历史文化的再创造_建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