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完善现代农业企业冷链物流建设_农产品论文

如何完善现代农业企业冷链物流建设_农产品论文

现代农业企业如何完善冷链物流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代农业论文,物流论文,冷链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居民对农产品的多样化、新鲜度、营养价值、销售价格等多方面提出新要求,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使居民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为保障居民的消费安全和消费质量,政府以“菜篮子工程”、“双百市场工程”、“放心肉工程”、“农超对接”等多项措施促进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和销售。

农业生产发展了,农产品产后损失及浪费却非常惊人。资料显示:我国蔬菜水果、水产品、肉类在流通环节的腐损率分别高达20~30%、15%、12%;每年仅蔬菜损失达1.3亿吨,水果损失达1200万吨,总价值1000亿元以上。由于生鲜农产品集中上市后保鲜储运能力不足,农产品“卖难”和价格季节性波动的矛盾日益突出,菜贱伤农、果品滞销、城市果蔬售价飙升等现象并存,农民被迫毁菜、砍果树等成为一些地方反复上演的新闻。

为保障农民增收和居民消费需求,满足现代农业生鲜农产品“跨区域、大流通”及扩大出口的需要,农产品冷链物流在我国逐渐兴起,近年来成为政府大力推动和企业大力发展的重点领域。现代农业企业是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的主力军,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是现代农业企业扩大经营规模、提升发展水平的必然选择。

一、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内涵

国家标准《物流术语》明确冷链的定义为:“冷链是指根据物品特性,为保持其品质而采用的从生产到消费过程中始终处于低温状态的物流网络”。适合冷链的产品主要有:生鲜农产品、冷藏冷冻食品、疫苗药品等。

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指出:“农产品冷链物流是指使肉、禽、水产、蔬菜、水果、蛋等生鲜农产品从产地采收(或屠宰、捕捞)后,在产品加工、贮藏、运输、分销、零售等环节始终处于适宜的低温控制环境下,最大程度地保证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减少损耗、防止污染的特殊供应链系统”。农产品冷链物流强调整个供应链系统全程低温,若有一个环节温度失控出现“断链”,就会影响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之前的所有付出将前功尽弃。

二、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现状

1.冷链物流流通比率偏低

我国生鲜农产品产量不断增加,蔬菜、水果、水产品、肉类、禽蛋产量多年来均居世界第一位,2011年我国果蔬、水产品、肉蛋奶产量合计为11亿吨。我国每年约有4亿吨生鲜农产品进入流通领域,产品流通率和冷链物流比例逐步提高。资料显示,我国果蔬、水产品、肉类冷链流通率分别为5%、23%、15%,冷藏运输率分别为15%、40%、30%,使用全程冷链运输的禽蛋制品比率不足1%。报道显示,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果蔬冷链流通率达95%以上,肉禽冷链流通率达到100%,美国销售的禽蛋已全部使用冷链。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鲜农产品通过冷链流通的比例偏低,大部分生鲜农产品仍在常温下流通。

2.冷链缺乏制约产品出口

冷链物流发展滞后,不仅使我国生鲜农产品损失浪费严重,还削弱了其在生产及出口方面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为:一是我国生鲜农产品出口量占总产量的比率很低。统计显示,2009年我国蔬菜出口802.70万吨,占当年总产量的1.3%;2008年我国果品(含加工品)出口484.1万吨(其中鲜果306万吨),占当年总产量的2.52%;2010年我国肉类出口88.4万吨(含活畜禽出口折肉13.0万吨),占当年总产量的1.12%;2010年我国水产品出口333.83万吨,占当年总产量的6.22%;目前我国禽蛋年出口量约8至10吨,占年总产量的0.3%左右。二是我国出口的蔬菜、水果等80%为利润较低的初级产品。我国对生鲜农产品在低温条件下的加工规模不足、温控手段不够,无法满足发达国家对冷鲜、冷冻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需求。随着国际贸易争端的频现及升级,我国出口时受到发达国家在质量、技术和绿色壁垒方面的制约较多,我国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低成本、低价格取胜的竞争策略逐渐失效,生鲜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日益加大。

3.政府高度重视

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开展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试点”;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农产品冷链系统和生鲜农产品配送中心建设;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指出,“完善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支持大型涉农企业投资建设农产品物流设施”。2010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力争到2015年实现“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提高到20%、30%、36%以上,冷藏运输率分别提高到30%、50%、65%左右,流通环节产品腐损率分别降至15%、8%、10%以下”的发展目标。

政府还加快了立法和行业标准制定工作。2008年施行《生猪屠宰管理条例》,2009年发布《食品安全法》等,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等制定了《肉与肉制品物流规范》、《鲜、冻肉运输条件》等国家标准,《初级生鲜食品配送良好操作规范》、《易腐食品机动车辆冷链运输要求》等行业标准。商务部、农业部、地方政府等积极推进“放心菜”、“放心肉”、“农超对接”等多项工程,不断为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进行引领和支持。

三、制约因素

政府的重视和企业的积极参与并未使我国冷链物流的发展出现“井喷”态势,制约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1.冷链基础设施较少,增长缓慢

生鲜农产品的预冷、低温加工、低温存储及运输、低温装卸、低温查验及销售等都需要专门的设施。目前我国冷链物流设施整体规模不足,投资增长缓慢。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有冷藏库近2万座,冷库总容量880万吨(人均冷库容量仅7公斤);机械冷藏列车1910辆,冷藏保温车约6万辆(其中冷藏汽车约2万辆),占货运汽车的比例0.3%左右;冷藏船吨位10万吨,年集装箱生产能力100万标准箱;一些关键物流节点(如承担全国70%以上生鲜农产品批发交易功能的大型批发市场和区域性配送中心等)缺少冷冻、冷藏设施。冷链设施价值高所需资金多,其数量增长比较缓慢。我国冷链基础设施的拥有量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生鲜农产品“跨区域、大流通”的需要。

2.冷链物流技术及信息化建设滞后

冷链物流对技术及信息化建设要求较高。发达国家广泛采用的产后预冷、低温环境下的分等分级和包装加工、全程温控等技术在我国尚未普及。我国的蔬菜、水果往往不经过快速预冷环节直接进入冷库冷藏,运输环节温度控制手段落后,很多企业只测量到货时的车厢内温度和产品的即时温度。发达国家运用传感器、RFID、GPS/GMS等物联网技术进行全程温控和综合管理的做法,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常温物流相比,冷链物流对信息化建设有特殊要求。我国多数冷链企业的信息系统不能满足冷链规范化运作的要求,上下游企业间缺乏协调一致的冷链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

3.市场环境和行业监管尚不成熟

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的市场发育尚不成熟。和西方人在超市购买冷冻、冷鲜肉习惯不同,更多的国人愿意在农贸市场买活鸡活鸭,现场宰杀,不少人认为冷冻过的鸡鸭、肉不新鲜,味道差,很多消费者对冷却排酸肉的更卫生、更新鲜、更营养、更美味的好处缺乏了解。消费者对全程冷链操作的实际意义认识不够,不愿意为冷链产品的额外成本付费,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尚未整体形成,这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冷链物流的普及、规范和发展。

我国冷链物流法律法规体系和标准体系不健全。我国尚未建立规范冷链物流各市场主体行为的法律法规体系。冷链物流各环节的设施设备要求、冷链操作规范、温度控制要求等方面我国缺少统一标准,冷链物流各环节的信息资源缺乏协调,难以实现有效衔接,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操作规范和相关管理办法在我国尚处于推广阶段。

4.企业规模及运作水平有待改善

我国部分生产商、经销商、物流商通过业务与资产重组、与外商建立合资企业、与上下游企业战略合作等方式积极拓展冷链物流业务,完善冷链网络,重构冷链管理体系。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冷链物流大多由生产商、零售商自己完成,第三方冷链物流所占份额很少。从事冷链物流的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经销规模小、实力弱、服务标准不统一,实际运作中冷链的“断链”现象非常普遍。少数具备资源整合和行业推动能力的大型冷链物流企业的发展也是刚刚起步,一些技术和管理方法的运用处于探索阶段。从总体上看,我国规模化、系统化的冷链物流体系尚未形成,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运作与管理水平仍处于起步阶段。

5.冷链物流人才缺乏

我国冷链物流起步较晚,从冷链物流中心规划、建设、运营,到全程温度控制等质量追溯体系的建立,涉及多个领域的技术及管理业务,同时,冷链物流工作环境欠佳,岗位工作辛苦,因此,冷链物流对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实践经验、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有较高要求。我国冷链物流人才基本是“师傅带徒弟”在岗位上培养,高校基本没有对应的专业设置,有些相近专业培养的人才还需要在企业岗位上学习实践,完善知识结构和运作经验,有部分实习生和从业人员因工作辛苦流失。因此,目前冷链人才的供应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人才的缺乏也是近期制约产业发展的要素之一。

四、完善措施

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府给予必要的指导和扶持。现代农业企业完善冷链物流建设的措施有:

1.及时了解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政策

今后一段时期,政府将逐步为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产业链长、环节多,体系建设是一个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系统工程,其规划设计、优惠政策制定及实施等需要多部门的配合与协调。“冷链物流企业培育工程”已列入《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政府相关部门会继续完善有关优惠扶持政策,在税收、土地、资金等方面对冷链物流企业给予扶持和帮助,尤其对冷藏运输车辆的城市交通管制、车辆的载重量核定,以及车辆的跨区域作业及管理、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收费、超市进场费等多方面制定支持政策。

企业必须紧跟形势,及时了解政府各相关部门对冷链产业的协调政策、优惠政策、重点建设项目等,结合企业自身情况,抓住有利时机和有利因素,使企业获得更多社会资源,增强发展的实力和动力。

2.跟踪行业标准,降低企业违规风险

为使冷链规范发展,政府部门会联合行业协会和有关部门,制定和推广农产品冷链物流操作规范和技术标准。包括:制订生鲜农产品产后各物流环节的保鲜技术和制冷保温技术标准、设施设备及工程设计安装标准;制定重要信息数据的采集、交换、管理等标准;建立以HACCP为基础的符合国际规范的质量安全认证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同时,针对肉类、水产品等密切关系消费安全的产品,要求执行国家强制性标准等。

企业必须及时跟踪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建设步伐,深入学习这些标准的内涵及执行要求,使企业的运营、发展符合相关规定和规范,减少企业由于不了解、不清楚而违规落后的风险。基础较好的企业应积极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走在行业发展的前列。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技术创新

《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提出建设“八大工程”,指出要在产量集中的产地建设经济适用的农产品预冷设施和低温存储加工设施,在大型批发市场、大中城市周边建设一批生鲜农产品低温配送和处理中心。企业应认真论证,加强规划,选择适应国家和地区发展要求的领域,加大对冷链基础设施设备的投入。

基础较好的企业应制定政策,鼓励从业人员进行技术创新,尤其在真空预冷、冰温预冷、冷库保鲜、多温控技术、RFID电子标签及GPS/GMS相结合的物联网技术等方面,跟踪国际先进水平,实施企业创新战略,逐步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4.强化品牌建设,促进优质优价市场机制

生鲜农产品冷链运作的成本价值未被消费者广泛认可,但一些知名企业以冷链运作的农产品却能卖上好价钱。如在我国大陆拥有100多家餐厅的北京吉野家快餐有限公司,引进台湾地区生鲜食品加工中心的工艺设计方案,建立了2万多平方米的低温物流中心,按冷链产品存储及牛肉加工流程对温度的要求,物流中心设计了-25℃、-18℃、-7℃、0℃、-7℃—4℃、—4℃—4℃、12℃等多个温层,采用全程冷链管理的高品质运作流程和全程温控的物流配送体系,对餐厅的牛肉等生鲜产品实行一日一配或一日两配,保证了各门店产品的品质、新鲜度、口味的一致性,企业获得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可,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品牌信誉。

让消费者接受冷链产品并愿意为之付费,企业一方面要加大对冷链的宣传,同时需要强化品牌意识,重视品牌建设。在食品质量良莠不齐、全体国民高度关注食品安全的今天,良好的品牌信誉是获得消费者认可的关键所在,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可以提升品牌的内涵,品牌较高的美誉度、满意度可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进而培育出大量的忠诚顾客,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逐步形成。优质的品牌为企业不断拓展业务提供坚实的份额保障,帮助企业获得先天优势。

5.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提高运作管理水平

经过多年发展,发达国家建立了“从田间到餐桌”的一体化冷链体系,农产品的冷链流通率普遍较高,德国CITTI、加拿大Thomson Group等均可同时运送三种不同温度要求的产品,企业利用物联网技术对产品的在途温度、车厢开门次数、油耗等实施全面管理。发达国家的果蔬产后损耗率为5%左右,美国只有2%。

我国企业需要加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发达国家低温物流供应链管理的先进经验,引进与创新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先进经验与我国企业实际相结合,探索适合我国企业发展冷链物流的模式和路径。

6.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仅仅靠“师傅带徒弟”的岗位学习无法满足冷链物流发展对研发人员、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大量需求。企业要联合高校、社会培训机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通过学历教育、在职培训、技能鉴定、岗位练兵等多种方式,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使冷链物流人才成为企业发展的保障而非瓶颈。

基金项目:浙江省社会科学联合会2011年度课题(绿色供应链视角的浙江农产品现代流通网络体系构建研究:基于对浙江省供销社新网工程的调研,编号2011B036)的阶段性成果。

标签:;  ;  ;  ;  ;  ;  ;  ;  

如何完善现代农业企业冷链物流建设_农产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