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马克思》:一种科学的再阅读(笔谈)——理论自觉还是理论无意识——对《回到马克思》中一个观点的再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理论论文,笔谈论文,自觉论文,观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63(2005)02-0001-16
在《回到马克思》一书中,张一兵教授提出:“由于对经济现实的深入,马克思的思 考中也萌生出一条从经济现实出发的客观线索,虽然这一线索在《1844年手稿》中始终 是不自觉和隐性的。与前苏联学者的认识不同,我以为这不是马克思主义观点,而不过 是马克思接触经济学的一种理论无意识。”(注: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 境中的哲学话语》,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8页、第250页。)从经济现实出 发的客观线索果真如张先生所说是马克思的“一种理论无意识”吗?我认为此观点值得 商榷。
一、马克思从经济现实出发的理论自觉可以从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进程中加以指认
追问马克思研究经济学的动因,我们可以发现早在1842-1843年的《莱茵报》时期,他 就已经接触到现实的经济利益问题。1843年10月,马克思来到巴黎后开始了他的第一次 经济学研究,其间马克思阅读了萨伊、斯密、麦克库洛赫、李嘉图、穆勒等人的经济学 著作,此时国民经济学从现实经济出发的分析方法影响了马克思的思维,《1844经济学 哲学手稿》(简称《1844年手稿》)就是在这种情形下问世的。由此可见,马克思已经萌 发了从客观经济现实出发的理论自觉。求助经济学从客观经济现实出发是马克思研究道 路的重要一环。
再者,马克思在1843年政治立场发生转变,使他更加注重经济现实层面的东西。1843 年10月开始的巴黎生活,使马克思获得了直接观察资本主义的现实基础和同无产阶级交 往的体验。马克思随后发表的《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两篇文 章,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的思想。这说明马克思已经站到了 无产阶级的政治立场上来了,革命哲学的根本任务就是为无产者和全人类的解放提供科 学的精神武器。这使马克思更加关注无产阶级的现实生活,沸腾的、活生生的现实经济 现象就更多地进入马克思的思索层面。在《1844年手稿》中,马克思尖锐地指出:“国 民经济学从私有财产的事实出发,但是,它没有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我们从当前 的经济事实出发吧”。(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第89页、第106页、第121页、第110页、第148页、第96页、第121-122页、第122页、第 126-127页、第91-93页、第120-121页。)由此可见,从客观经济现实出发分析问题已是 马克思的理论自觉。
二、马克思从经济现实出发的理论自觉可以从《1844年手稿》分析问题的构架起点中 加以确认
《1844年手稿》的第一个笔记是第二笔记与第三笔记的方法论前提和批判尺度的预先 确定。(注: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第218页、第250页。)《1844年手稿》的第一笔记本,首先选取的是三个 经济现实:工资、利润、地租。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社会财富分配的三种主要形式,马克 思看到了工人、资本家、土地所有者三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同时,从工人运动的角 度来看,研究私有制的起源和消灭途径是一个不可绕开的经济现实,《手稿》中马克思 对私有财产问题进行了研究。从私有财产的分析中,马克思把私有财产归结为资本和劳 动的关系,他说:“私有财产的关系潜在地包含着作为劳动的私有财产的关系和作为资 本的私有财产的关系,以及这两种表现的相互关系。”(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 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89页、第106页、第121页、第110页、第148页、第96 页、第121-122页、第122页、第126-127页、第91-93页、第120-121页。)而且马克思进 一步认识到生产是所有制的基础,“私有财产的运动——生产和消费——是以往全部生 产的运动的感性表现,也就是说,是人的实现或现实。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 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 (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89页、第106页、第12 1页、第110页、第148页、第96页、第121-122页、第122页、第126-127页、第91-93页 、第120-121页。)从全部生产运动的表现的分析中马克思指出了私有制的暂时性和可变 性,“从现实的发展进程中……必然产生出资本家对土地所有者的胜利,即发达的私有 财产对不发达的、不完全的私有财产的胜利。”(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89页、第106页、第121页、第110页、第148页、第96页、第 121-122页、第122页、第126-127页、第91-93页、第120-121页。)过去人类“为了本身 的实现曾经需要私有财产”,而“现在需要消灭财产”(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 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89页、第106页、第121页、第110页、第148页、第96 页、第121-122页、第122页、第126-127页、第91-93页、第120-121页。)。从这一系列 的分析与结论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马克思分析问题从现实经济出发的理论自觉。
但由于此时马克思深受费尔巴哈的人本唯物主义的影响,经济学研究还刚刚起步,他 并没有真正理解经济学,认为古典经济学与庸俗经济学都是“敌视人”的和“非人”的 东西。在《1844年手稿》中他没有理解劳动价值论,对抽象劳动也是持否定的意见,而 这些正是科学地批判资本主义的方法论基础。所以,马克思在无法说明资本主义现象时 ,他举起了人性的评判大旗。《1844年手稿》中的劳动异化理论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形成 的。但是人本主义方法的使用只表明马克思从经济现实出发的方法论不成熟,并不能掩 盖从经济现实出发的客观线索是马克思的理论自觉。随着从经济现实出发的分析方法相 对成熟,从经济现实出发的方法在《1844年手稿》中就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一点在《18 44年手稿》的第三笔记本中表现得尤其明显。如果没有从经济现实出发的理论自觉,在 《1844年手稿》中也就不可能出现人本主义逻辑与从客观经济现实出发的逻辑的多次强 烈交锋。
三、《1844年手稿》中两种逻辑的多次冲突是对马克思从经济现实出发的理论自觉的 印证
我们可以从《手稿》中发现这两种逻辑的多次冲突与交锋。首先,《手稿》中存在着 “人的本质”的两种界定。在《手稿》的第一笔记本第二部分的劳动异化理论中,马克 思说:“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说来不过是满足它的需要即维持肉 体生存的需要的手段。而生产生活本来就是类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生活。一个种的全 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89页、第106页、 第121页、第110页、第148页、第96页、第121-122页、第122页、第126-127页、第91-9 3页、第120-121页。)在此,人的本质的界定是自由自觉的劳动。这里,自由自觉的劳 动显而易见是主观的一种价值悬设,人的本质的界定是从价值评判出发的。在《手稿》 的第三笔记本中,马克思写到:“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说来才是存在的; 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地和别 人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 在的基础。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他 说来才成为人。”(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89 页、第106页、第121页、第110页、第148页、第96页、第121-122页、第122页、第126- 127页、第91-93页、第120-121页。)在第三笔记本中,社会的人进入了马克思界定人的 本质的视域,此时马克思已认识到: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他说:“我从自身所做出的东 西,是我从自身为社会做出的并且意识到我自己是社会性的存在物。”(注:《马克思 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89页、第106页、第121页、第110页 、第148页、第96页、第121-122页、第122页、第126-127页、第91-93页、第120-121页 。)而且,马克思进一步认识到:“已经产生的社会,创造着具有人的本质的这种全部 丰富性的人,创造着具有丰富的全面而深刻的感觉的人作为这个社会的恒久的现实。” “工业的历史潮流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 量的书。”(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89页、第1 06页、第121页、第110页、第148页、第96页、第121-122页、第122页、第126-127页、 第91-93页、第120-121页。)“社会”、“工业”这些词的出现表明,人的本质的界定 的出发点是人的活生生的现实生活。这与第一笔记本的“自由自觉的劳动”的出发点大 相径庭,在这里人的本质显然不再是从价值悬设来设定,而是从现实的人的生活来说明 的。
其次,《手稿》中存在着劳动的两种区分即:异化劳动和对象化劳动。马克思从“自 由自觉的劳动”出发提出现实劳动是“异化劳动”。显而易见,异化劳动是主观观念“ 自由自觉的劳动”的异变,是对象化劳动的表现。从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个方面可 以判定: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条件下异化劳动持否定态度。关于对象化劳动,马克思说, “劳动的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 的实现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同它的产品的直接关系,是工人同他的生产的对象 的关系。有产者同生产对象和生产本身的关系,不过是前一种关系的结果和证实。”( 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89页、第106页、第121 页、第110页、第148页、第96页、第121-122页、第122页、第126-127页、第91-93页、 第120-121页。)马克思的这些表述表明:对象化劳动的设定是从现实的劳动分析中得出 的界定。并且,马克思认为对象化劳动不仅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可以反映现实的 社会关系。显然,马克思对“对象化劳动”是积极肯定的。这与异化劳动的界定出发点 和评价大不相同。
再者,《手稿》中存在着“社会批判方式”的两种路径。第一种“社会批判方式”的 路径是:从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劳动出发考察资本主义社会,而指出现实中的人不是 真正的人,是异化的人,因此,必须扬弃异化,否定资本主义社会,回归人的理想化本 质——自由自觉的劳动。这种“社会批判方式”的路径是从理想的人出发再到理想化的 社会构建。在第二、三笔记本中,我们却发现另外一种“社会批判方式”的路径。在第 二笔记本中,马克思从动产分析中指认了资本主义的进步性。资本的文明的胜利恰恰在 于,资本发现并促使人的劳动代替死的物而成为财富的源泉。在第三笔记本中,马克思 指出:“不难看到,整个革命运动必然在私有财产的运动中,即在经济中,为自己既找 到经验的基础,也找到理论的基础。”(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 社,1979年版,第89页、第106页、第121页、第110页、第148页、第96页、第121-122 页、第122页、第126-127页、第91-93页、第120-121页。)这种“社会批判方式”的路 径是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生产出发,指出其不合理性,从而否定整个资本主义社会,这 与前一种社会批判路径不仅在批判的出发点上不同,而且批判的方式也已是两种模式了 。
从上述分析中可见,如果不是一种理论自觉,人本主义的逻辑与从经济现实出发的逻 辑冲突就不可能反复出现。这恰恰表明,从经济现实出发是马克思的理论自觉,只不过 它还不成熟罢了,但不是马克思的理论无意识。
标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论文; 社会经济学论文; 科学论文; 经济学论文; 恩格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