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以来生育意识的变迁及原因浅析论文_张悦

70年代以来生育意识的变迁及原因浅析论文_张悦

(首都师范大学)

摘要:70年代以来,国人的生育意识历经了2次不同程度的变迁,分析这一系列变迁的原因,其主要原因是经济的发展,同时政策的影响有着巨大的引导和限制作用,而这期间,传统舆论和文化思潮的影响,也对国人生育意识的变迁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关键词:生育意识;计划生育

一、70年代以来生育意识的变迁

(一)生育意识的概念

所谓的生育意识,又被称为生育观,是指人们对于生育问题的相对稳定的看法和主张。在我国,生育意识的实质是人们在生育问题上多方面价值取向的总和,主要涉及四个问题,即生育子女的社会价值与家庭价值取向、生育子女的时间、子女性别、子女数量等等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国人的生育意识在发生重大的变化,基本体现在更加侧重于社会价值取向而不仅仅是家庭价值取向;生育子女的时间推迟,晚婚现象普遍;由传统的重男轻女,向男女均等并有向女性倾斜的可能;子女数量由多子多福观念像向独子或双子模式发展,甚至出现丁克思想。

(二)上世纪70年代-本世纪初

1、顺应计划生育政策

1986年,国家出台政策补充规定:“要求生育二胎的独女户,间隔若干年后可允许生二胎”,进一步完善了计划生育政策。但是,农村的实际情况和农民的生育期望值导致“一对夫妇只生育一孩”的计划生育政策或“独生子女”政策在农村的执行遇到巨大的困难和阻碍。因此,国务院根据政策的具体实施情况,对计划生育政策进行了重新研究和调整,明确了计划生育工作的基本方向是要继续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但是在具体的执行上对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进行了区别对待,地方政府最终把“提倡”当作“政治任务”来抓。基本只准生一个孩子。这形成了中国生育政策与家庭个人生育需求之间的重大反差。1982年把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计划生育全面展开,并在90年代初达到高潮,出生人口显著下降。

2、经济高速发展条件下生育意识的改变

2002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把计划生育工作的基本方针、政策、措施等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为计划生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也就是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开始腾飞,社会迅猛发展。随着工作压力的日渐增多,加之计划生育政策的要求,国人的生育意识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其价值导向由家庭价值,逐步向社会价值倾斜,即服从和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生育价值观念的产生,传统的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的思想逐渐被打破,并很快被斥责为古板的封建思维。而在生育时间上,也逐步的向后延伸。在子女性别问题上,则更加趋向于男女平等,甚至出现了女重于男的情况。而在子女的数量上,多数家庭抛弃了多子多福的思想,两个孩子被称为黄金数字,而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下,独生子女是80-90年代出生孩子的显著标志。

(三)现阶段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工作压力增大,养育子女的成本提高,加之近年来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增大,使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也有所改变。种种原因导致了,现阶段中国人的生育意识发生了进一步的变革。主要表现在生育意识的理想回归和两极化发展。

1、生育意识的理性回归

随着80后,90后步入婚姻殿堂,开始为人父母,普遍接受较高教育的这一类群体,生育意识的理性程度大为增加。表现在,对于生育的价值取向,即不过于偏重于社会价值也不停留在传统的家庭价值上,对于子女性别、数量以及生育时间的选择也多数根据自身的需求来进行选择,而受到传统意识束缚较小。

与此同时独生子女政策带来的社会问题开始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在2009年全国两会上,就有政协委员提出了“考虑到中国的长远发展,我国应该实行计划生育二胎制度”的倡议,同时,社会公众对调整计划生育政策、放开二胎生育的呼声也日益强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2015年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提出新的人口政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2、生育意识的两极化发展

两极化发展代表着,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使丁克家庭大量的产生,只婚不育成为很多现代新生家庭的选择。另一方面,也基于类似的原因,使部分拥有较好条件的家庭,重新产生了多子多福的意识,与传统追求经济利益不同,这一类多子婚育的观念,更多的体现在个人心理的反应上,加之现代思潮的影响,让生育意识在主流保持一定趋向的同时,越加朝极端化歧出。

二、70年代以来生育意识变迁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因素

1、社会保障机制的改变

现代国家普遍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例如在我国,通过养老保险金等政策,养儿防老已经成为了历史。因此,对于丁克家庭而言,只要心理上能够接受,在经济上是不存在问题的。此外,由于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婴儿的死亡率被大幅度降低,生育不再是一件高风险的事情。同时,在幼年夭折的可能性也逐步的降低,并趋向于0。传统社会,由于医疗水平的限制,也不能不以多生的方式来确保人口的数量。

2、教育水平

现代社会,尤其是近些年来为人父母者,往往是接受过较高教育的群体。因此,生育意识的自主性在逐步的增强,抛开既定的政策因素而言,拥有孩子和何时拥有孩子此类较为私人的问题,已经不再是周围的环境和舆论所能左右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而每个家庭拥有孩子的时间、多少和性别,也往往由他们根据自身的情况来决定,而非传统社会中的舆论。这也是近年来,生育意识越加理性的原因所在。但需要看到的是,教育水平的提高意味着更多的现代思潮的影响,随着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传播,对于同性、多性行为的接受变得越发可行,因此生育意识在主流回归于理性的同时,也会伴随着一系列的歧出。

(二)社会文化因素

1、传统舆论和多子多福思想

传统的舆论到今天并没有完全的消失,多子多福的思想依然广泛的存在。但这一类思想对于现代生育意识的影响力已经今非昔比。正如前面所言,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现代父母,可以更加理性的去形成自己的生育意识,而不仅仅是受传统舆论和传统思想的束缚。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舆论和思想依然存在,并且在建国以后,虽然其影响力越加衰落,但在每个变迁期都存在他们的影响。

2、现代思潮

80年代后,欧美文化和思潮进入中国。现代社会中,西方思想和文化意识占据了一定的地位,并和传统意识分庭抗礼。丁克家族等意识并非仅仅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在很多情况下,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也往往倾向于无子女。而这在西方的观念中,已经变得稀松平常。西方对于性别开放的思想近年来高度影响中国,尤其是在同性恋、多性恋等思维的模式下,对于生育意识,很多国人开始走向极端化。

三、总结

从70年代以来生育意识的变迁我们不难看出,生育意识的变化与时代的发展息息相关。研究国民生育意识的变迁,一定程度上对于反映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口问题是我国目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难题。不论是初期的人口膨胀,还是现阶段的人口老龄化,洞悉人口变化规律及规律产生原因,是我们解决这一难题不可避之而谈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徐璨.1949年以后中国农村生育意愿的变迁及其经济学分析[J].经济研究.2009,3.

[2]张原.变迁中的生育意愿及其政策启示——中国家庭生育意愿决定因素实证研究(1991—2011)[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5,3.

[3]崔开华.倡议联盟框架视角下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变迁分析[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7卷第6期.2015..

作者简介:张悦(1995.11-),女,硕士在读,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史专业,家庭史方向。

论文作者:张悦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7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2

标签:;  ;  ;  ;  ;  ;  ;  ;  

70年代以来生育意识的变迁及原因浅析论文_张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