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岛之国主岛名称漫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国论文,名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印度尼西亚位于亚洲东南部,地跨赤道两侧。它是由位于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的马来群岛当中13667 个大小不等的岛屿组成,其中只有6000多个岛屿有人居住,其余岛屿非但无人居住甚至连个岛名都没有。据1995 年初印尼政府官方宣布:“在最近一次地理测量后, 已经拥有13000多岛屿的我国,又注册登记了4000多新海岛。 这些新海岛是上次地理测量后才露出海面的。预计1998年之前完成这些岛屿的编目和命名工作。”前后相加,印尼的马来群岛共计有17000多岛屿, 总面积达190多万平方公里,无论是从占有岛屿的数量上,还是面积上,均居世界各国之首。为此,印度尼西亚当之无愧地系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对于拥有17000多个岛屿的印度尼西亚, 我们传统上称它为“千岛之国”,显而易见,这“千岛之国”之称是很不确切的,为此笔者建议淘汰这一称号,改称为“万岛之国”。由于印度尼西亚位于赤道两侧,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高温多雨,植物茂盛,盛产热带经济作物,因此它还享有“热带宝岛”、“东方宝岛”和“南洋翡翠”等美称。印度尼西亚又属于西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的一部分,全国有400 多座火山散落在众多的岛上,其中有112座火山仍处于活动期,因此, 印度尼西亚又有“火山之国”的称号。
在印尼17000多个岛屿中,最主要的是爪哇、苏门答腊、加里曼丹、马鲁古、苏拉威西和伊里安等岛。本文概略地介绍一下这些岛屿名称的由来。
爪哇岛位于马来群岛的中心地带,向来是印尼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该岛面积虽然只占全国总面积的6.5%,但却容纳了全国1.9亿多人口的62%,平均每平方公里多达700多人, 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该岛名称源于梵文Javadvipa,由java(谷物)和dvipa(岛屿)组成,全名意为“谷物之岛”。印度古代梵文叙事诗《罗摩衍那》中已有记述。古希腊地理学家托勒密将其写作Iabadiounesos, 希腊语也是“谷物之岛”之意。该岛山地和丘陵上覆盖有火山灰形成的肥沃土壤,气候特点为高温多雨,适宜热带作物的生长,自古以来它就是马来群岛生产谷物最多的岛屿。我国古籍中称它为“阇婆”、“诃陵”。爪哇岛在印尼语中拼写为Java,而英语习惯拼作Jawa。
印度尼西亚最西面的大岛为苏门答腊岛,东北隔马六甲海峡与马来半岛相望,面积为43.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1/4, 为印尼第二大岛,世界第六大岛。关于苏门答腊岛名称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岛名来源于梵文Samudra Dvipa,samudra意为海,dvipa意为岛屿, 故苏门答腊在梵文中意为海之岛;另说苏门答腊古时曾叫苏瓦纳布米(Suwarnabhumi),意为“光辉绮丽的乡土”,这个名字的同义词即苏门答腊布米(Sumutrabhumi),而今苏门答腊即从苏门答腊布米演变而来。苏门答腊岛古称曾叫安达拉斯,此名源于阿拉伯语。数百年前,该岛广为种植橡胶树,人们便把它称呼为“帕齐亚”,印尼语意即“橡胶岛”。印度尼西亚独立后,该岛又赢得“希望之岛”的美称。苏门答腊岛印尼语写作Sumatera,而英语习惯拼作Sumatra。 关于苏门答腊这一名称我国古籍很早便有记载,而以《元史·世祖纪》著录最早。其中记述了公元1282年苏木都剌国遣使来朝。苏木都剌即是我国史籍中对该岛的最早译名。在《元史·外国列传》中则译作速木都剌。嗣后它的名字屡屡见于我国的正史和其他多种典籍中,只是译名不甚统一而已,到了清代改译为苏门答腊,近代图书就沿袭这一译名至今。
在爪哇岛的北面有个面积达73.6万平方公里的大岛,印尼语称为加里曼丹岛(kalimanta),它为印尼第一大岛,世界第三大岛。 该岛的北部属马来西亚和文莱,马来语称作婆罗洲(Borneo),这是由岛北部文莱的名称Brunei转译而来。1521年麦哲伦在菲律宾被杀后,西班牙探险队远航抵达该岛北部,误以当地Brunei之名作为全岛的名称,荷兰人又承袭了这个称呼,写作Borneo。中国史籍称为“婆利”、“勃泥”、“浡泥”和“婆罗”等。印尼独立后,改称加里曼丹岛,由印尼语kali(河)和mantan(巨大的)组成。为此,加里曼丹意为“大河之岛”。因该岛西部有印尼最长的卡普阿斯河,故名。加里曼丹岛的东南方有一个K字形的大岛,名叫苏拉威西岛(Sulawesi),面积为17.9 万平方公里,为印尼第三大岛,在当地语中意为“铁”,因该岛山地中蕴藏着丰富的铁矿资源,岛民使用铁的历史较早而得名。在荷兰殖民时代,曾把它称为西里伯斯岛(Celebes )。西里伯斯本是该岛马来人使用的铁匕首名,早期的荷兰殖民者误以为是岛名并流传开来。印度尼西亚获得独立后,1945年把这个讹传的岛名改正过来,称作苏拉威西岛。在苏拉威西岛和伊里安岛之间有一个举世闻名的“香料群岛”,叫马鲁古群岛(Maluku,Kepulauen),旧称摩鹿加群岛(Moluccas)。它是由哈马黑拉岛、斯兰岛、欧比岛和布鲁岛等岛屿组成,面积7.5万平方公里。 历史上以上各岛均有土王统治,因此史籍中写作Jazirat al Muluk,在马来——阿拉伯语意为“诸王之岛”。中国古籍《岛夷志略》称文老古,《东西洋考》和《明史·外国列传》称美洛居。16世纪以来,葡、荷等西方殖民者发现该群岛上盛产丁香、肉豆蔻、肉桂和胡椒等香料,他们来到岛上肆意掠夺并将其运往欧洲牟取暴利,故西方人又称其为“香料群岛”。在印尼最东端有个仅次于格陵兰的世界第二大岛,其面积为78.5万平方公里。该岛的版图分属两个国家,以东经141°为界, 以西属印度尼西亚,以东属巴布亚新几内亚。由于该岛分属两个不同国家管辖,很自然地出现两个不同的称谓。巴布亚新几内亚称它为新几内亚岛(New Guinea Island),这一名称也是当今国际上流行的称呼。其名称来源则须追溯到16世纪中叶,1545年葡萄牙航海家奥尔蒂斯·德雷特斯乘船驶进该岛的北岸,见到当地土人肤色和头发酷似西非几内亚湾沿岸的黑人,甚至发现两地的自然景色和气候条件也有相似之处,于是便将其命名为“新几内亚岛”。而印尼则称其为伊里安岛(Irian )。关于Irian名称的来源有以下几种解释:一说来源于当地语iri(土地)+an(炎热),意为“炎热之地”指该地处于赤道南侧,气候炎热;二说来源于当地语,含意为人民或高地的意思;三说Irian是由iri(栋梁)+an(人民、民族)组成,为此该词转意为国土或故土之意,是当地土著部落对故土的自称。由于这个世界第二大岛有两个不同的称谓,其中新几内亚岛是国际上广为流行的称呼,而伊里安岛则是印尼一国的叫法。为此,在我国出版的世界地图集和外国地名译名手册在对该岛名称处理上采用以新几内亚岛为正,而将伊里安岛作为副名处理。世界地图上注记为:新几内亚岛(伊里安岛)。
最后,在印尼这个万岛之国当中不能不提到位于爪哇以东小巽他群岛中的巴厘岛,在50年代初曾译作峇厘岛,后发现峇厘的峇字太生僻,才改译巴厘岛。巴厘在印尼语中意为“诗之岛”。因岛上风景如画,名胜古迹众多,富有诗意而得名。巴厘岛是东南亚的著名旅游胜地,这里传统的舞蹈优美,浮雕、绘画和手工艺品精湛,从而有“艺术之岛”美称;全岛庙宇成千上万,从而有“千庙之岛”之称;全岛四季万花烂漫,从而有“花之岛”之称。由于巴厘岛万种风情,景物至为绮丽,因此该岛享有多种别称,如“神明之岛”、“恶魔之岛”、“罗曼斯岛”、“绮丽之岛”、“天堂之岛”、“魔幻之岛”等等不一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