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逻辑与理论创新_达尔文论文

问题、逻辑与理论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逻辑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420(2004)04-0034-07

理论创新是一切创新的观念指导,是进行改革的思想基础。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在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理论创新是突破传统、创立新学说的必由之路。问题、逻辑与批判性思维在理论创新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逻辑与理论

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要进行理论创新,首先就要明确究竟什么是理论,其次要阐明逻辑与理论有什么关系。

在科学发展史上,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建立得最早,发展得最快,它是从培根(1561-1626)与伽利略(1564-1642)的时代开始的。

培根十分重视科学知识和科学实验,主张依靠科学知识的伟大力量去认识和利用自然,以便创造人们现实的幸福生活,为此,首先必须从科学认识的方法着手。他认为,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只能用于辩论和证明,“不能帮助我们发现新的科学”,只有用他所倡导的科学归纳法,才能“把概念和公理从事物中引申出来”。和他同时代的伽利略,把数学方法和系统的实验方法结合起来,研究物体的运动,最著名的是自由落体实验以及由此得出的定律:。它们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唯物主义经验论的认识论与方法论。

马克思高度评价培根,认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是培根”[1](P163),并且根据自然科学的蓬勃发展和伟大成就,明确指出:“自然科学是一切知识的基础”[2],而“以感性经验为基础的物理学则是自然科学的最重要的部分”[1](P163)。

爱因斯坦对伽利略也给予高度的评价,认为由于伽利略引进了实验方法,“他才成为近代物理学之父——事实上也成为整个近代科学之父”[3](P313)。

从科学发展史看,可以把物理学理论作为理论的典型。那么,物理学理论是如何组成的?爱因斯坦指出,物理学理论的完整体系是由三部分构成的,即:(1)基本概念;(2)对基本概念有效的基本定律;(3)根据基本定律用逻辑推理得到的结论。这些结论必须同我们的经验相符合。“在任何理论著作中,导出这些结论的逻辑演绎几乎占据了全部篇幅。”[3](P313)

由此可见,在自然科学中,逻辑是它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牛顿力学的理论体系来说,它是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的:(1)四个基本概念:时间、空间、质点和力;(2)四条运动定律:惯性定律、加速度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3)逻辑推理方法:数学方法(微积分运算)、逻辑方法(演绎推理)和实验方法(归纳推理)。

牛顿用逻辑与数学的语言写出他的力学理论,这在物理学知识的生产、交流与传递中起了无法估量的作用。从科学发展史看,用逻辑把牛顿力学知识系统化、规范化,这对物理学理论的发展、从而对科学知识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由此萌发出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把自然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作为其他科学的典型。

19世纪30年代,由于牛顿力学在物理学以及其他科学领域中获得了巨大成功,因而激发了社会学创始人孔德(1798-1857)的思想。孔德提出:既然对自然现象的研究形成了各门自然科学,为什么关于社会现象的研究至今尚未成为真正的科学?他认为,原因是受到形而上学思辨的束缚,因此,他提出要用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在可观察的事实的基础上,以服务于人类的精神来研究社会。实际上,他就是要求按照自然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来建立社会科学。

20世纪初期,逻辑实证主义把孔德的观点发展为唯科学主义,把自然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推广到它的合法范围外。逻辑实证主义在康托与希尔伯特数学革命、弗雷格与罗素逻辑学革命以及普朗克、爱因斯坦物理学革命基础上,把科学理论的典型形式确定为:公理系统(语形)+模型(语义),这被西方学术界认为是正统观点(orthodox view),其中的公理系统就是由基本概念、基本假设与逻辑推理组成,而理论与经验之间的关系则由模型来体现。

二、问题与理论创新

在弄清逻辑与理论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要回答的是:第一,在科学研究中什么是理论创新?第二,问题对理论创新有什么作用?

从理论体系来看,所谓理论创新最重要的就是提出和形成新的基本概念、新的科学假说。例如普朗克提出的“量子假说”认为:物体在发射辐射和吸收辐射时,能量的交换只能以一定数值和它的整数倍被辐射或吸收。这就是说,能量是不连续的,它有一个最小的单元,称为“量子”。量子假说突破了“能量是连续的”传统观念,普朗克正是由于提出这一新的概念、新的假说,从而对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在近代科学时期,科学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的归纳过程”[3](P115)。逻辑实证主义据此提出它的科学发展模式:经验——理论——经验,这实质上是归纳过程的概括,因而逻辑实证主义被称为归纳主义。

在现代科学时期,以归纳为主的方法“正在让位给探索性的演绎法”[3](P262)。批判理性主义据此提出它的科学发展模式:问题——猜测——反驳,这是演绎过程的概括,因而批判理性主义被认为是反归纳法的。

但是,从理论创新的观点看来,上述两种模式都不能解决基本概念与基本假设的提出与形成的问题,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第一,从经验性材料到逻辑性演绎“并没有一条逻辑的道路”[4];第二,新概念、新假说的提出是思维的自由创造。

从科学发展史上看,在科学认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理论创新是以问题为主线的。问题是什么?正如毛泽东指出的:“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5]他认为,整个科学研究过程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出问题,在学术研究中至关重要。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革命。”[6]

赫尔姆霍兹、彭加勒、阿达玛等著名科学家根据他们自己进行科学研究的经验,总结出新概念、新假说的提出与形成过程,把问题在科学认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在理论创新过程中所起的支配作用进一步加以明确,这就是:确定了问题就确定了求解的目标,预设了求解的范围和方法,因而问题贯穿理论创新过程的始终。他们对理论创新过程的总结,经过后人进一步的研究与发展,概括为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问题的提出。首先要围绕问题进行周密的调查研究,搜集与问题有关的研究成果,用已有的理论进行逻辑分析,主要用比较、分析、综合、概括、演绎、归纳等逻辑方法。这是有意识地积累有关背景知识(主要是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相关学科的理论以及有关的事实根据)的阶段。

(2)酝酿阶段——问题的求解。针对问题,根据已有的理论和搜集到的事实,提出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也就是提出新概念、新假说,然后据以进行逻辑推理与实验检验。这实际上是试错过程,它往往要经过多次甚至无数次的失败,从而促使问题中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化。在“山穷水尽”的情况下,研究者仍然日思夜想,进入“如醉如痴”的境界。这是有意识的思维(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和潜意识的思维(直觉、灵感、顿悟)交替作用的阶段。

(3)豁朗阶段——问题的突破。解决问题的方案(假说)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这是创造性思维过程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上突破陈旧的观念,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创造性地提出新观念、新思想、新方法,是决定性的环节。新观念、新假说(理论创新)提出时开始只是思想的闪光,或者是模糊不清的,或者是带有错误成分的,必须经过进一步整理、修改和完善的逻辑加工过程才能形成。应该指出,新方案的产生时间往往很短,甚至只是一瞬间,而逻辑加工的过程却需要很长的时间,只有经过逻辑加工,对问题的解决方案才豁然开朗,才成为可以检验、评价的方案。这就是顿悟。这个阶段也是有意识的逻辑思维和潜意识的玄想交替作用的阶段。

(4)验证阶段——解决问题成果的证明和检验。解决问题的方案是否能成功、是否有价值,只有经过实践检验、评价才能确定。这个阶段主要是设计、安排实验与观察,检验由新假说逻辑地推演出来的新结论是否正确。在检验新假说时,新的实验与观察的执行人可以不同,时间的长短也有差别,检验的结果可以是新方案的证实,或证伪,或一部分被证实而另一部分被证伪。这一阶段基本上属于逻辑思维,是有意识地进行的。

三、批判性思维与问题的提出

批判性思维是对已有的观点、理论提出问题,也就是从新的角度提出怀疑并进一步加以分析。科学思想史上许多重大的理论创新都是从提出问题开始,因而也就同批判性思维分不开。在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过程中,逻辑是必不可少的工具,今以影响历史进程的两大理论创新为例。

第一例: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观点。

第一步是提出问题。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是计划经济,资本主义是市场经济。这个观点一百多年来牢固地占据人们的头脑。

邓小平根据我国国民经济20世纪50年代中期改造时期与60年代初调整时期,利用市场为手段使经济迅速好转的经验,提出问题: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1979年11月他明确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7](P236)

第二步是分析问题。对正反双方的论点与论证进行逻辑分析,即按照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论题、论据与论证方式)进行分析。

正方: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为什么成为正统的观点,其根据何在?他们是如何论证的?

论据1:社会主义社会占有一切生产资料。

逻辑推论1:社会主义社会占有了一切生产资料,每个人的劳动成为直接的社会劳动,这就消灭了商品生产存在的原因,消除了产品向商品转化的可能,因此,社会主义是计划经济。

逻辑推论2:资本主义社会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私有的生产者要交换它们的产品,必须通过市场进行;所以,资本主义是市场经济。

论据2:机器大生产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生产过程社会化,各个企业、各个部门之间要保持一定的比例,特别是两大部类(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之间要保持一定的比例,社会再生产过程才能持续、稳定地发展;二是生产过程的规律性,它使得工厂劳动的组织性必须服从生产过程的规则性、划一性、秩序性和连续性。

逻辑推论1:由于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互相联系,各个部门要保持一定的比例,才能保证社会生产持续、稳定的发展,因此得出: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实行计划经济。

逻辑推论2:机器大生产的过程是有规律的,工厂各部门的劳动必须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由此得出:企业必须采取有计划的和系统的行动。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坚持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列宁认为,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商品经济;斯大林不提市场经济,只提市场,并且把市场的范围只限于个人消费品;毛泽东承认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但是也不提市场经济。

反方:邓小平的理论创新为什么是科学的,要做出逻辑论证。

论据1: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推论1:处在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我国,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还占相当比重,市场经济很不发达,而市场经济是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推论2:在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国家没有占有一切生产资料,所以我国目前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集体、民营、公私合营、混合经营)并存的、多元的经济结构;它的各种经济结构之间的交换必须通过市场。

结论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实行市场经济。

论据2:任何事物都有二重性,市场经济也有二重性,即共性和个性。

推论1:市场经济的共性是:第一,市场经济的主体必须有自主权,因为它们彼此独立,有自己的特殊利益;第二,市场经济必须是开放的(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因为市场经济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又促进社会分工的发展;第三,市场经济必须讲求效益,它包括资源的有效配置和资源的合理利用;第四,市场经济必须有平等的、公开的竞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个性是:第一,市场经济处于起步阶段。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分工很不发达,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仍占相当比重,国内市场发育不充分,同国际市场联系、接轨要受到限制。第二,市场经济的主体是多元的。这是由于所有制结构的多元性决定的。因而,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合营企业与私营企业追求的利益也是多元的。第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是复杂的动态巨系统,其中包括:经济决策权力、经济利益和动力结构、经济调节手段、经济管理体制等。

第三步是解决问题,提出理论创新的观点:“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7](P236)但是,我们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的。

在经济发展史上,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有了萌芽,在资本主义社会有了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

所以,邓小平的理论创新是在经济学、社会发展史与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基础上,进行逻辑分析与逻辑论证得出的。

第二例: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

第一步是提出问题。创世说认为,物种是上帝创造的,它是不变的。这个观点牢固地占据人们的头脑长达一千多年。达尔文从小就深信《圣经》的教义。后来,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他发现事实与原来的观点不相符合,于是提出新问题、新观点。

当时,英国工业资本主义已经有了迅速的发展,为了开拓殖民地、寻找销售市场和原料基地,英国海军部组织了“贝格尔”号进行环球的科学旅行。达尔文在参加这次长达五年(1831-1836)的海外航行中,获得了大量有关物种变化和进化的观察材料,通过比较、分析,认识到:(1)不同的地区的生物种类不同;(2)生物种类之间有亲缘关系;(3)生物化石中有物种的过渡形式,等等。这些经验事实与物种不变论的解释完全相反,迫使他提出问题:“新的生物物种是怎样在世界上出现的?”这个问题激发了达尔文对生物进化的研究,他说:“贝格尔舰的环球航行,在我的一生中是极其重要的事件,它决定了我的整个事业。”[8](P18)

第二步是分析问题,对物种变化的原因用科学方法进行分析和论证。达尔文采用的科学方法主要有三个:

1.观察方法与实验方法

培根的归纳推理不同于亚里士多德的演绎推理的地方在于:一是目的不同,前者在于发明,后者在于论辩;二是推理次序不同,前者从个别到一般;后者从一般到个别;三是研究的出发点不同,前者从观察与实验的事实出发(归纳法),后者从基本原理与基本概念出发(演绎法)。达尔文就是从科学的观察方法开始的。

2.比较方法与分析方法

马克思指出:“科学就在于用理性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归纳、分析、比较、观察和实验是理性方法的主要条件。”[1](P163)达尔文用下列科学方法分析和整理他观察到的事实。

(1)空间比较。比较现存的物种:把加拉帕戈斯群岛同南美洲的生物比较,得出结论:第一,物种地理分布上的差异,表明物种在不同生活条件下会不断发生变异;第二,岛上的物种和大陆上的相似,证实它与大陆的物种有亲缘关系。

(2)时间比较。比较历史上的物种(通过生物化石):把南美洲彭巴草原的地层中挖掘到的古代哺乳类动物化石(属第三世纪)与现存的同属动物相比较,发现它们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进一步把不同地层的化石与现存类型的属科或目之间排列对比,从而得出结论:第一,生物的种、属、科或目有其历史渊源;第二,物种的相似性与时间成正比,时间相隔越远,类型越古老,与现存物种的差异越大。

(3)人工饲养与自然繁殖的比较。比较人工饲养下动植物的变异:达尔文以家鸽为试验样本,把它分成4大类11个族,每一个族下又有若干个亚族。试验结果表明:家养动植物彼此之间的差异,常较自然界任何同类物种或变种的差异大。

(4)器官的比较。器官的同源:脊椎动物(如人、猿猴、鸟、鲸、蝙蝠、鼹鼠等)的前肢都是同源器官,是由适应环境分化出来的,表明它们有一定的亲缘关系;器官的同功:不同物种(蝙蝠、蜻蜒等)为适应相同环境而分化出相同的器官(翅膀),这是同功器官。同源和同功表明生物的变异和演化。

3.类比方法、综合方法与概括方法

达尔文在上述基础上经过类比、综合与概括,提出“物种是进化的”新观点。

(1)新观点的知识准备。1825年达尔文在爱丁堡大学医科学习时,学过动物学、地质学、解剖学、博物学等知识。

(2)新观点的思想渊源。早年达尔文接触到拉马克的进化学说,即:由于环境变化引起生物变异,从而适应环境;1832年,考察期间他阅读了刚出版的赖尔的《地质学原理》(1831),其中论述了地质渐变思想和将今论古的方法。

以上的知识准备和思想渊源是他进行综合与概括的基础。

(3)实验事实比较:人工选择与自然选择的条件下动植物变异事实的比较。

(4)与相同事实类比:用类比方法提出解释。受类比的启发,达尔文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据达尔文自述:“1838年10月,就是在我开始进行自己有系统的问题调查以后15个月,我为了消遣,偶尔翻阅了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一书;当时我根据长期对动物和植物的生活方式的观察,就已经胸有成竹,能够去正确估计这种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的生存斗争的意义,马上在我头脑中出现一个想法,就是:在这些(自然)环境条件下,有利的变异应该有被保存的趋势,而无利的变异则应该有被消灭的趋势。这样的结果,应该会引起新种的形成。因此,最后,我终于获得了一个用来指导工作的理论。”[8](P80-81)

马尔萨斯在《人口论》(1798)中认为:人口以几何级数增加,生活资料以算术级数增加,因此,人类社会存在着激烈的生存竞争。达尔文把人类社会的生存竞争与自然界的生存竞争相类比,得出自然选择学说。

第三步是解决问题。对“物种是变异的”新观点进行逻辑论证,也就是对“物种为什么会变异”的新问题做出合乎逻辑的解释,建立生物进化论。它的理论体系如下:

(1)基本概念是:生存竞争、适者生存、遗传、变异。

(2)基本假设是:a.所有物种都有很高的繁殖力,按指数增长(等比级数);b.任何物种的群体除很小的变动外每年都是稳定的,从a与b合乎逻辑地得出,一切生物都面临生存竞争;c.任何物种都有遗传变异。

(3)基本规律是:生存竞争→变异→遗传。

所以,达尔文的理论创新是在科学方法的基础上,应用地质学、生物学、比较解剖学的知识进行研究与论证得出的。这就驳倒了长期流行的“物种不变”的思想。马克思认为,达尔文进化论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提供了科学的基础。

从上述两大理论创新中,可以认为:批判性思维首先要“解放思想”,敢于冲破传统的思想、观念的束缚,提出新问题、新思想、新观念。还要“实事求是”,“实事”就是用科学方法进行调查研究(社会科学),进行观察实验(自然科学),取得第一手资料,也就是要从客观实际出发;“求是”就是用科学方法对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找出规律、方案、办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

四、解决问题的思维形式

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科学研究过程中,在理论创新的过程中,必须综合地运用批判性思维、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这三种思维形式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需要分别阐明它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第一,批判性思维与辩证思维的区别与联系。

从古希腊哲学来看:围绕哲学问题争论,产生了辩证法,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思维自身的矛盾运动和这种运动对于对象自身矛盾的关系;二是通过揭露对方论点中的矛盾而探求问题的方法。最有名的是芝诺悖论(二分法、阿基里斯与龟、飞矢不动)的论辩。据此,辩证思维的含义就是揭露对象自身的矛盾、揭露思维的矛盾。

从德国古典哲学来看:康德的辩证法主要是指理性自身包含的矛盾。康德认为,理性认识如果超越经验的界限去认识物自体,必然产生二律背反。黑格尔的辩证法不仅是一种思维方法,而且是宇宙观、方法论。在黑格尔看来,辩证法就是揭露对象本质自身的矛盾,而矛盾是宇宙发展的动力。所以他认为,辩证法是真正的哲学方法,是科学知识的灵魂。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看: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9]。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说:“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10]

由于批判性思维是对已有观点、理论的批判,揭露其中的矛盾,提出怀疑,所以它实质上是辩证思维的一种形式。

第二,批判性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区别与联系。

逻辑思维是批判性思维的必要工具,在运用批判性思维提出问题时,首先问题是用命题来表述的,必须合乎逻辑的要求;其次,要对问题进行周密的逻辑分析与逻辑论证,即:一方面对已有的观点、理论提出反驳;另一方面更要对自己提出的新论点进行论证。这里所说的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古典形式逻辑中论述的那些内容,它包括两部分:

一是由亚里士多德肇始的古典演绎逻辑,它和自然语言紧密联系。自然语言是知识生产、交流、使用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批判性思维必然要以语言的合乎逻辑为其必要条件。如第一例中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观点,首先就必须以对立命题的形式提出与马克思、恩格斯不同的观点,然后对正反双方的观点进行逻辑分析,最后对新观点进行逻辑论证。

二是由培根肇始的古典归纳逻辑,它和科学方法紧密联系。在科学研究活动中,通过批判性思维提出问题后,为了进一步的分析与获得解决,必须应用归纳、演绎、抽象、分析、综合,以及实验等科学方法,它们是提出新观点、创建新理论必不可少的方法,这就是说,批判性思维必然要以是否合乎科学方法为准绳。如第二例中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的问题,必须用科学方法对长期统治人们的神创论观点进行批判性考察,同时还要用科学方法对生物进化的观点进行实际调查和科学的分析,最后将研究的结果概括成理论。

第三,思维形式与有关的科学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不同的科学领域,其问题的性质和内容是不同的,因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除了运用普遍使用的辩证思维,批判性思维与逻辑思维外,还必须具备相关的科学知识。例如:在第一例中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问题,必须具备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与社会发展史等方面的知识;在第二例中关于“物种是进化的”问题,必须具备地质学、生物学、比较解剖学、胚胎学、人口学等方面的知识。

人类一切知识都是在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在科学发展史上,一切理论创新过程都始终贯穿着问题这条线索。而辩证思维、批判性思维与逻辑思维则是围绕着问题这条线索从不同的方面发挥其作用的。

总而言之,以问题为中心的理论创新过程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批判性思维——提出问题,揭露矛盾,是理论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也是关键。

逻辑思维——对问题进行逻辑分析,反驳对方论点,用科学方法证明己方论点,对新观点与新理论进行论述,是理论创新的必要工具。

辩证思维——对问题给予科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的指导,是理论创新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相关学科知识——问题的提出、分析、论证与检验,都必须具备相当深厚的相关学科的知识,提供与问题有关的认识成果,是理论创新的基础。

由于问题是科学研究的中心,批判性思维既为科学研究开路,又体现了科学研究的精神,因此,我们以问题为中心,对批判性思维做如下界定,供批评、参考和讨论。

批判性思维是以提出问题为特点的,它是辩证思维的一种形式;批判性思维应用形式逻辑工具,以相关学科知识为基础,在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指导下,对问题进行分析与论证,是推动知识进步、启发理论创新的思维形式。

标签:;  ;  ;  ;  ;  ;  ;  ;  ;  ;  ;  ;  

问题、逻辑与理论创新_达尔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