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出口导向型工业化战略的选择及其成功原因分析_进口替代论文

台湾出口导向型工业化战略的选择及其成功原因分析_进口替代论文

台湾出口导向型工业化战略的选择及实施成功原因之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台湾论文,导向论文,原因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界普遍认为,台湾经济起飞源于1960年代以来工业化所取得的成就。1963年台湾工业产值超过农业产值,1966年工业品出口值超过农产加工品出口值,1973年工业就业人口超过农业就业人口。至此,台湾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地区发展成为比较发达的新兴工业化地区。世界银行1979年首次将其列入世界上少数几个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台湾的快速工业化进程肇始于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实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台湾当局以发展对外贸易作为全部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在进口生产资料和机器设备的同时,出口工业制成品,并借助贸易的促进和催育功能,推动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工业化,进而奠定了台湾经济发展的基础。台湾如何走向出口导向型工业化发展之路?1960至1973年出口扩张时期台湾经济成长的动因是什么?台湾当局采取何种政策措施确保经济持续增长?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一探讨。

1950年代末和1960年代初,台湾之所以能够顺利实施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主要是由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同时也是台湾当局因应内外经济环境变化的合理选择。

(一)从进口替代到出口扩张符合工业化发展的一般趋势。一个国家和地区如何实现工业化,存在着各种不同的战略思想。目前国际上最常见的是以所实施的贸易政策为标志,把工业化战略分为两大类:进口替代战略和面向出口战略或出口鼓励战略(注:Michael.P.Todaro:《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Third World》New york 1985 P409)。进口替代指采取保护措施,发展国内制造业,以国内生产的制成品代替进口制成品。出口扩张战略是指采取鼓励办法发展国内制造业,使其面向世界市场,从而使工业制成品代替初级产品成为出口的主要项目。

进口替代和出口扩张两种工业化战略在战略重点、目标、市场结构和实现手段等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呈现出互相排斥的特点。但是二者都是以具体产业发展为基础,它们又是互相关联的。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及其所实行的相应政策,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建立自己的工业基础能够发生作用。但就长期情况而言,进口替代势必对整体经济发展产生不良效果,特别是在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将因为市场的制约而影响工业化进程。为突破这一瓶颈,必须寻求新的市场来源,以扩大需求来刺激工业化进一步发展。同时,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也是实施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的必然结果。只有在进口替代阶段工业生产能力大大增强,产品能够满足内部市场需求之后,才能进一步发展到出口扩张阶段。从实际情况看,一个国家和地区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首先大都实施进口替代,重点建立一批新兴工业部门,只是当这些工业部门在内部发展遭遇到市场制约时,才开始实施出口导向战略。并且,这些国家和地区在转向出口导向战略后,不仅要扩大传统优势工业部门的产品出口,而且更重要的是扩大具有潜在优势的工业部门的产品出口,即实现出口扩张的升级。无论是工业化起始阶段,还是工业化的发展阶段,进口替代都是出口导向的基础,出口导向是实施进口替代的必然结果。

(一)出口导向战略的选择是台湾经济环境所决定的。一个国家和地区在选择工业化战略时,还必须考虑影响这些战略形成和运用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可归结为以下几类:1.国土面积;2.地理位置;3.交通运输设施;4.自然资源;5.人口数量和质量;6.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7.外国投资、援助和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状况等外部因素(注:汪熙主编:《国际贸易与国际经济合作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32页。)。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说,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具有明显的客观性。

台湾经济环境的主要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地区面积狭小,自然资源缺乏。台湾面积仅3.6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仅占全部面积的24.77%;经济资源极其贫乏,虽然已探明的矿藏有200多种,但蕴藏量和质量均不理想,真正具有经济开发价值的只有少数几种(注:石再添:《台湾地理概论》,台湾中华书局1987年版。)。因此,要谋求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进口大量农工原料。2.岛内市场有限。台湾幅员甚小,总人口数量在1960年才突破1000万。而且战后初期人均收入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这种状况决定了台湾若要达成大规模经济生产,必须拓展海外市场。3.从地理环境看,台湾属海岛地区,四周环海,海岸线长达1566公里,拥有基隆、高雄、花莲等良港;地处台湾海峡交通要道。这种地理环境为台湾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奠定了较为有利条件。4.拥有人力资源优势。以1955年为例,台湾受初中教育程度以上人口数占16岁以上人口数的56.5%,位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前列,而且还拥有大量隐藏性的剩余劳力。这种人力资源优势可以使台湾在实施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时,能够获取较大的比较利益。

对于资源缺乏、市场狭小的台湾来说,仅仅依靠内部市场难以有效达到工业化的目的。这种经济环境决定其必须采取开放性经济模式,借助对外贸易的启动功能,以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事实上,出口导向经济发展模式并不是1960年代后才有的,历史上台湾经济发展经验充分验证了这点。19世纪下半叶台湾被迫开放港口之后,由于外国洋行大批进入,促进了砂糖、茶叶、樟脑三种商品为中心的出口贸易,受此影响,台湾商业性农业有了大幅成长。日据时期,殖民地化给台湾带来许多深刻变化,“它使其从一个被忽视的中国省份转变为日本殖民地,同时也把台湾从封闭经济转变为开放经济,经济发展就是这种开放的结果”(注:何保山:《台湾经济发展:1960-1973》上海译文出版社,第30页。)。在“工业日本、农业台湾”的经济分工下,台湾对日贸易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1944年,输日贸易在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高达65%~75%。与此同时,台湾以大米、砂糖为中心的近代化农业有了较大开发,工农业生产呈迅速成长态势,若以1913年工农业生产指数为100,1929年上升到432,1938年达到660(注:周宪文:《台湾经济史》,台湾开明书局1980年出版。)。如果概括殖民地时期台湾经济发展特点的话,那么可以说“确实是日本资本控制下的面向出口型经济的高速增长”(注:刘进庆:《作为新兴工业化地区的台湾经济》,转引自《台湾研究集刊》1988年第2期,第103页。)。

(三)进口替代战略难以有效推动台湾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虽然台湾经济环境更多地适宜于出口导向战略,但是战后台湾工业化道路并不是一开始就采取出口扩张战略,而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摸索之后,才走上出口导向工业化道路的。这种情况与1950年代初台湾经济情势密切相关。

国民党败退台湾之初,岛内经济情势极端困难,工农业生产呈严重萎缩状态,财政赤字逐年增长,贸易及国际收支均巨额入超。在这种情况下,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不可能顺利确立。如不采取保护措施,不但新兴的工业难以建立,即便已有的工业也可能被摧毁,遑论达到工业化的目标。鉴此,台湾当局在战后被迫走上了从发展农业入手,相应地发展轻纺工业,逐步以自产的制成品代替进口工业消费品的进口替代工业化道路。

经过1950年代进口替代战略的实施,台湾纺织、食品、橡胶等消费品工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基本上解决了岛内物资严重匮乏的困难,并已培养了足够的工业生产能力,为工业化的发展奠定了颇为坚实的基础。但是进口替代战略的实施,也使得台湾经济陆续出现一系列矛盾,严重制约着台湾经济的进一步发展。1.生产和市场的矛盾。在进口替代这种以内需为主的工业体系中,各工业部门增长的速度,主要视其产品需求所得弹性的高低、国民所得水准及人口增长率而定。但是当时台湾消费水平甚低,人均国民收入不足200美元,居民市场购买力较低,难以扩充内部需求。一些非消费品很快达到了极限,轻工业部门已出现缓慢成长现象,以非食品工业部门为例,1953-1958年各年平均成长率分别为22%、23%、19%、11%、10%及10%(注:林景源:《台湾工业化:1946-1972》,见《台湾工业发展论文集》第142页。)。其中受制约最为严重的是纺织工业,它的生产指数(1954年为100)在从1946年迅速增长到1954年的100之后即出现停滞或衰退现象。其制造业生产能力过剩情况更为普遍,许多工厂的生产设备利用率仅介于23%~67%(注:《台湾对外贸易论文集》,台湾联经出版公司,第55页。)。2.外汇短缺与进口资金需求的矛盾。进口替代时期,虽然消费品进口大大减少,但要真正建立有效率的替代工业,仍要进口大量机器设备和原材料;另一方面,因为出口难以扩充而降低了外汇收入的可能性,结果势必导致外贸和国际收支困难更形加重。1950年代,台湾国际收支长期严重赤字,商品和劳务出口仅能融通进口商品和劳务的60%(注: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经济发展史》,台湾近代中国出版社,第1090页。)。这是出口成长缓慢和进口增长迅速的结果,1953-1960年,进口金额从1.93亿美元增至2.81亿美元,进口总值18.76亿美元;出口金额仅从1.3亿美元增至1.64亿美元,出口总值11.8亿美元,贸易逆差额高达7.86亿美元,占进口总值的40.92(注:《“中华民国”台湾地区贸易统计月报》。)。而且此一时期出口商品集中于农产品及农产加工品,很容易因国际贸易条件恶化导致台湾国际收支陷入困难。3.“美援”即将停止,外汇短缺情形更加恶化。进口替代时期,台湾国际收支赤字几乎全靠“美援”弥补,1952-1960年,“美援”融通贸易差额的比例均在67%~128%之间,“美援”资金占工业投资额的比重历年均在40%以上(注:杜文田主编:《台湾工业发展论文集》,台湾联经出版公司,第143页。)。可见大量“美援”对弥补此一时期台湾外汇赤字和促进进口替代工业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美援”毕竟难以长久维持,且美国政府于1960年宣布,“美援”资金将由赠款形式改为贷款形式。因此,必须通过其它途径来改善日益严重的国际收支困难,而出口扩张几乎是解决此一问题的唯一合理选择。

(四)岛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诱导台湾走上了出口导向型工业化的道路。1950年代末和1960年代初,台湾经济虽然出现上述诸多矛盾,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对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的有利条件和潜在优势。就岛内情况看,主要是劳力资源丰富,劳动者素质较高,人工成本低廉。特别是经过1950年代进口替代工业的发展,台湾经济有了明显改善,进口替代效果比较明显的产品涵盖电机电器、运输工具、纸制品、食品等等,台湾单一的农业结构有所变化,工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52年的17%增至1960年的25%(注:Taiwan Statistical Data Book 1983年版)。尤其重要的是工业结构也出现较大变化,食品加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开始被纺织、水泥、化学、肥料等进口替代工业体系取代。此外,进口替代时期,台湾的纺织、食品、橡胶等工业产品已日渐进入国际市场,具有一定的发展对外贸易的经验。

1960年代前后,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也直接或间接地诱导台湾走上出口导向型工业化道路。这些变化主要包括:欧洲共同体的逐步形成及解除外汇管制;联合国发表“推动开发十年方案”,日本实施贸易自由化,美国经济持续增长。其中诱导作用最为显著的是新型国际分工的兴起和世界贸易规模的扩大,这为包括台湾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展劳力密集型产业和扩大对外贸易创造了有利的产业优势和市场条件。

1960至1973年的出口扩张时期,在贸易导向政策的鼓励与推动下,借助于岛内外一系列有利因素,台湾对外贸易发展迅速,不仅进出口商品结构发生较大变化,而且贸易数额逐年扩大,日益成为台湾工业化的“动力”和“生命线”。这一时期台湾对外贸易发展表现出以下特征:

1.贸易规模扩充迅速,贸易收支由逆差转为顺差。加工贸易型工业的发展,必定会从进口和出口两方面大力促进对外贸易。1960至1973年,台湾对外贸易呈长期持续成长态势,无论是进口额还是出口额,各年成长率固然有高低之分,但都保持逐年增长的状况。据台湾海关统计,1960年的进出口总额4.61亿美元,1973年增至82.75亿美元,年均增长约25.0%。其中同期出口金额自1.64亿美元增长率至44.83亿美元,年均增长29.0%,进口金额自2.97亿美元增至37.92亿美元,年均增长22.0%(注:台湾“财政部统计处”《“中华民国”进出口贸易统计月报》1981年12月)。在此期间,台湾出口增长率长期超过进口增长率,使得贸易入超占进口金额的比例逐年下降,并在1971年出现贸易出超。从此,台湾开始步入了长期贸易出超的新经济局面。

2.贸易商品结构变化显著。就出口商品结构而言,进口替代时期,台湾出口以农产品及农产加工品为主,二者出口之和占出口总额比重历年均在60%以上,1960年高达67.7%。此后,随着出口导向工业的逐步发展,工业品出口比重不断提高,到1966年,工业品出口比重已凌驾于农产品及农产加工品,成为出口主要内容。1973年农产品及农产加工品出口比重已下降至15.4%,而工业制成品出口却上升到84.6%(注:台湾“财政部统计处”《“中华民国”进出口贸易统计月报》1981年12月)。

3.贸易地区集中在美、日两国。由于历史渊源、地理环境及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影响,台湾对外贸易大部分是同美、日两国进行的。1950年代,与美日两国贸易额占台湾对外贸易的比重均维持在50%以上,1960年台湾自两国进口总额的比重高达73.44%,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49.17%。1960年以后,由于台湾的加工出口经济是在美、日资本扶持下发展起来的,美、日在台湾对外贸易中的主导地位始终没有改变,1973年台湾自两国进口占进口总额的比例为62.77%,出口占出口总额的56.89%。只不过是双方在台湾进、出口贸易中的地位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就进口而言,1964年以前,由于“美援”的作用,美国一直是台湾的最大进口国,其后日本开始凌驾美国成为台湾首位进口国,1964年台湾自美进口比重下降至32.48%,而日本却上升至34.80%,1971年更增至44.85%,而美国却一直呈下降趋势,1973年进口比重占总进口的25.12%。就出口而言,由于自1950年至1960年代初期,台湾出口商品集中在农产及农产加工品,因而日本成为其最大出口市场,但至1967年美国已超过日本,成为台湾最大出口市场,当年对美出口占出口总额的26.91%,对日出口占17.89%。此后,这种态势基本没有多大变化。

在对外贸易的带动下,出口扩张时期台湾经济呈快速增长之势。1960-1972年,台湾生产总值实质年均增长率达到10.2%,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154美元增加到522美元(注:陈孔立主编:《台湾历史纲要》,九洲出版社出版,第459页。)。1960年代成为战后台湾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从而进入了经济起飞的阶段。

1960-1973年,台湾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尤其是出口成长长期超过进口成长,不但促使贸易收支由逆差转为顺差,而且基本上解决了生产与市场的矛盾,有力地促进了工业化的发展。台湾对外贸易快速发展是当时内外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有利的国际经济环境和较强的出口商品竞争能力是最主要的原因。

(一)有利的国际经济环境

1960年代初,台湾实施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时,世界经济处于相对稳定发展阶段。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发生和发展,新的国际分工态势的出现,国际贸易自由化倾向的兴起,标志着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一些有利于国际贸易发展的积极因素。

1.国际市场需求旺盛,为台湾对外贸易提供了有利的市场条件。1950年代末,发达国家为突破经济发展的瓶颈,正在进行新的产业结构调整,逐步放弃劳动密集型产业,致力于提高资本技术构成,这种产业结构的转换不但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展劳力密集型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提供机会,同时也扩大了世界市场的规模。据统计,全世界贸易额1950年为1136.5亿美元,1960年为2625亿美元,1970年增至6423亿美元,1980年更高达36960亿美元,每10年间,世界贸易额就增长1倍以上,增长率分别为131.0%、144.7%和475.4%(注:引自苏联《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副刊1985年资料。)。这一时期,世界贸易发展的另一特点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进口系数(进口额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增长迅速,如美国从1960年的2.96%上升到1980年的8.65%,联邦德国从14.1%上升到22.68%,日本从10.46%上升到13.49%,法国从10.44%上升到20.61%,英国从20.26%上升26.05%(注:洛莫洛索夫:《当代国际经济关系》1985年出版,第174页。)。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口贸易的扩大,显然为台湾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市场条件。

2.国际贸易自由化倾向的出现,为台湾对外贸易发展减少了许多有形和无形的壁垒。战后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出于自身政治经济利益考虑,极力推行贸易自由化,并于1947年成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企图通过实施无条件的多边最惠国待遇,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以扩大商品生产和交换。从1947年开始,在“总协定”的主持下,大多数工业国家关税从1947年的40%降至1972年的6%~8%之间(注:(日)小岛清:《对外贸易论》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第358页。)。贸易自由化除了促使发达国家对外贸易扩大外,也给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它明显改善了台湾的贸易地位,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同发达国家的经济和贸易关系。

3.丰富廉价的世界资源和能源,有助于台湾降低出口产品成本,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战后世界各国尤其是中东国家,积极开发本国资源和能源,使世界资源和能源开采量急剧增加。世界石油产量1950年为38亿桶,1960年增至77亿桶,1970年高达167亿桶。由于产量激增,因而价格非常低廉,以一桶科威特原油为标准计算,1948年为2.15美元,1952年暴落至1.50美元,1957年略回升至1.85美元,但1960年又跌至1.59美元,且这个价格一直维持到1970年7月(注:余芮雕:《日本经济论》吉林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除石油外,铁矿石、煤、铝、铜、铅等价格也有所降低,这有助于台湾加工出口型经济的发展,利用低廉的资源和能源进行生产,既可节省大笔外汇,减轻外贸逆差的压力,又可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台湾出口商品具有较强的价格竞争能力

虽然世界经济关系的诸多变化,为这一时期台湾对外贸易发展创造了比较有利的外部环境,但在一个竞争激烈而又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上,对外贸易要能够顺利成长,关键在于其产品价格具有竞争优势。台湾有关学者研究显示,1965-1973年台湾制造业出口价格竞争能力增长迅速,均比其贸易主要竞争对手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等国和地区为高(注:林志成:《台湾制造业产品出口竞争能力分析》台湾政治大学国贸所硕士论文1979年,第142页。)。

1.工资成本低廉。工资成本对一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商品竞争力起着关键作用。这一时期,台湾出口商品主要集中在纺织、成衣、鞋类、合板、家俱等劳力密集产品。由于大批农业劳力被工业部门吸收,造就台湾工人工资水平十分低廉,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中占有明显优势。1965年,台湾制造业员工月均工资为30美元,而日本、新加坡分别是100美元、76美元,1972年,台湾制造业员工月均工资涨为56美元,日本、新加坡分别增至309美元、114美元(注:据台“行政院经建会”《“中华民国”国民所得》整理。)。如此低廉的工资必然使台湾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取得比较大的竞争优势。

2.劳动生产力快速提高。影响出口商品价格竞争力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平均劳动生产力的高低,而其中最起关键作用的是劳动力素质。台湾的教育水准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处于优势地位。1945年台湾光复时,其教育水准在亚洲仅次于日本,1960年以后,劳动力教育程度更有显著提高,1960年文盲占劳动总人口的21.4%,1973年已降至14.9%;而同期高中程度劳动人口由5.9%提高到11.6%,大专以上程度由3.2%上升到3.5%。1970年代初,每一千人中工程师的人数比例,台湾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中仅次于新加坡(注:丁庭宇主编:《台湾社会变迁的经验》台湾巨流图书公司1986年版,第110、18页。)。据费景汉和鲍弗两位教授比较,台湾劳动生产力几乎为东南亚之冠,若以1955年为基数100,1965年其农业劳动生产力提高至162.7,非农业劳动生产力为168.1,远高于东南亚其他国家和地区(注:侯家驹:《国际贸易挑战》台湾联经出版图书公司1977年出版,第94页。)。

3.稳定物价的影响。衡量出口商品价格竞争力还要考虑出口物价,特别是在固定汇率制度下,物价增长对出口商品竞争力的影响尤为重要。物价增长愈快,对出口贸易发展愈为不利。1953-1960年台湾制造业趸售物价指数年均上涨11%~12%。但是1960年代及1970年代前期,台湾劳动生产力增长率超过实质工资增长率,物价非常稳定,1961-1973年,批发及消费物价平均变动率只有2%、3.2%(注:黄智辉:《台湾物价变动型态分析》见《台湾银行季刊》第32卷第3期。)。有些部门包括纸张及其制品、非金属矿物制品、基本金属业、机械业等产品的物价指数甚至呈负数变动。而同期美国、日本等台湾主要出口地区的国内物价和出口物价均有较大程度的增加,其结果必然有利于台湾出口商品价格竞争能力的增强。

(三)台湾当局采取一系列促进出口贸易的政策措施。

1960-1973年期间,台湾当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对台湾出口贸易同样起着“输血”和“强心”作用,有助于降低产品成本,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1.汇率政策的影响。汇率高低与对外贸易关系极为密切,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当外币汇率上升或本币汇率贬值时,一般有利于出口。在台湾实现进口替代到出口扩张的战略转换时,为促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台湾当局首先将汇率大幅贬值,并使新台币汇率在此期间始终固定在1美元=40元新台币的比例上。此外,固定汇率可以使汇率波幅相对稳定,一方面有利于进出口成本核算,同时也减少出口厂商因汇率变动频繁而出现的危险,促进了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

2.外销退税政策的影响。外销退税作为主要出口奖励政策,其对外销厂商的直接效果是降低成本。1956年台湾外销退税额仅有新台币2000万元,其后呈迅速增长之势,至1973年已高达163亿元,退税额占税收总额的比例由1956年的0.45%增至1973年的26.85%(注:薛琦:《我国主要工业品有效保护水准之检讨》台“行政院研考会”编1978年出版。)。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外销退税在出口贸易中的重要作用,1960年出口1美元的退税为新台币2.37元,1961年为4.75元,1971年为5.61元。事实上,台湾对出口产品的租税补贴尚不止于此,若加上租税减免等措施,则补贴数字更大。

3.外销低利贷款政策的影响。外销低利贷款虽是一种金融活动,但也可用作促进国际贸易的手段,有助于出口企业增强国际竞争能力和信心,同样能够达到降低产品成本的目的。自1962年台湾实施《外销贷款实施办法》后,金融机构历年对出口厂商的外销贷款均有所增加。虽然笔者尚不能准确掌握此时期台湾金融机构发放外销贷款的总额,但仅就1971年2月外销贷款余额38亿元新台币即可知道其数额的庞大。因为该项贷款利率较其他类贷款低,其对外销厂商降低成本甚为有利。仅就外销贷款一项,1960年出口1美元可获得利息津贴0.031元新台币,1962年0.086元,1966年为0.083元,1971年为0.1元(注:薛琦:《我国主要工业品有效保护水准之检讨》台“行政院研考会”编1978年出版。)。虽然利息津贴数额不及外销退税大,但用出口信贷达到改善贸易收支逆差的目的往往比出口补贴的代价小,因而对其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不可低估。

4.外商投资对贸易扩张的影响。出口扩张战略实施时期,台湾当局十分重视吸引外商来台投资。1953-1960年,外商在台投资额为2522万美元,1960-1970年增至3.71亿美元(注:段承璞主编《战后台湾经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第265页。)。1950年代及1960年代初期,外商投资大部分是为了满足岛内市场需求,对产品出口所起作用甚小,至1964年,外资企业产品出口额仅占其产量的14%。其后,由于台湾当局对外资企业在当地销售给予一定限制,加上投资国本身需求影响,外资企业对台湾出口所承担的任务有较大增加,许多外资企业开始以岛外为主要市场,纺织、成衣、木材及家具等业产品出口比例均超过75%以上,电子电器、基本金属及化学工业的外销比例也在一半以上。据统计,1974年外资企业产品外销额占台湾出口总额的比重达29.2%。

综上所述,1960年代初期,台湾当局根据内外经济情势的变化,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设计,顺利地实现了进口替代到出口扩张工业化战略的转换。1960-1973年,在上述诸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台湾对外贸易处于高速成长时期,其在经济中的地位逐年增强,1960年台湾贸易依存度(系指进出口贸易额占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仅为30.21%,此后随着贸易规模的日渐扩大,这一系数也呈迅速增长之势,1973年已高达88.28%。其输出依存度由1960年代的11.5%增为1973年的46.81%,同期输入依存度由18.86%增至41.47%。显示进出口贸易在台湾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增大。只有体靠输出扩张,才有充足的外汇收入支付原料与机器设备等输入的外汇支出,而输入又是各种工业及整体经济由内向型到外向型转变的重要标志,并促使台湾经济步入良性发展阶段。因此,可以这样说,1960-1973年是台湾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时期,如果没有出口扩张时期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便没有此后台湾经济的持续健康的成长。

注释:(25)黄智辉:《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台湾三民书局出版,第300页。

标签:;  ;  ;  ;  ;  ;  ;  ;  ;  

台湾出口导向型工业化战略的选择及其成功原因分析_进口替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