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危机下开创科学发展模式——“十一五”规划资源、环境目标的进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十一五论文,进展论文,危机论文,目标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科学发展观是“十一五”规划的根本指导思想与灵魂。从“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实施情况来看,可谓喜忧参半:一方面,“十一五”时期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得到初步转变,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污染排放大幅度下降;另一方面,资源、环境问题仍是“十一五”的挑战,资源供给的瓶颈约束增强,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三年来,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但是节能目标进展滞后;水资源利用效率稳步提高;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目标提前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仍然薄弱,资源和环境问题挑战更加凸显;耕地保有成就突出;淡水、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保障水平有所降低,没有实现规划预期;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度减少;生态环境总体继续恶化,局部有所改善。
节能减排虽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存在反弹的可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原因在于高消耗高污染、即资源环境成本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这是全面实现“十一五”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最大障碍。其表现如下: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下降;工业比例过高,重工业比例过高;经济增长成本加大,自然资产损失比例上升。
2009-2010年是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关键的两年,也是宏观经济形势更加严峻复杂、减少碳排放国际压力更加突出的两年。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机遇也前所未有,关键在于能否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化经济滑坡之危机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机。
“十一五”规划节能目标与产业结构调整指标进展不利,后半期要更注重调结构、促减排,加快资源、能源依赖程度较低产业(主要是服务业)的发展,大幅降低资源、能源密集企业的出口补贴,大幅削减污染密集部门污染排放量,进一步促进重工业新型化。要从体制上建立减排长效机制,综合运用价格、税收等手段促进资源、环境成本内部化,提高环境准入门槛与污染排放收费标准。要进一步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强化环保目标的约束性。
总之,今后两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又是21世纪以来外部环境最险恶之年,能否能如期实现“十一五”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仍然是对中国的一次“大考”。固守传统发展模式就是最大危机,开创科学发展模式就是最大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