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政策取向 中国下世纪经济发展的定心盘——中国经济形式分析与预测秋季报告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报告会论文,中国经济论文,取向论文,中国论文,秋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中国,特别是中国的城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起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大问题。其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比如随着人们自身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国民对经济波动的心理承受能力却日益变得脆弱起来。
经历了史无前例的经济极度高速增长后,在过去的3年多经济下滑期中,人们强烈地感受到我们所进行的改革已走到了向“痼疾”开刀并由民众承担相当改革成本的痛苦岁月。于是,更多的人做出了“控制消费,为未来储蓄”的回应。这本是人们对未来预期普遍看淡的正常反映,然而,此举对于正处在经济周期下行线、经受亚洲金融危机考验的中国经济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因此,1999年的政策取向,不仅事关中国将以何种色彩写完二十世纪的最后一笔,而且还决定着我们以怎样的心态迎接新世纪的到来。
由于经济发展的连续性以及政策作用的滞后性,我们任何政策的制定,自然也离不开对当前经济状况的分析和未来发展趋势的把握。
国民经济止降回升 新的增长时代正在到来
与深入展开的国企改革相伴随的是,相当数量富余人员的“下岗”、普遍不景气的国有企业、柔弱的社会保障系统。这些似乎都使人感到,支持中国经济在过去20年中保持高速增长的一系列长期因素正在或将要消失。可以这样认为,原有制度条件下错综复杂的深层矛盾的显露,以及1993年为实现经济“软着陆”则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的惯性影响,直接导致了中国经济增长率的减缓。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汪同三等学者执笔的《中国经济形式分析与预测》报告也首次承认,自1998年初以来,我国出现了以物价指数下降为表现形式的通货紧缩迹象。
为了保持宏观经济的适度快速增长,中央政府在多次采用货币政策却收效甚微之后,决定向国有商业银行增发1000亿国债,以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这一积极、有力的财政政策目前已初显效力。8月份,我国工业生产增长速度已止降回升,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呈上扬之势,各项货币供应指标的增长速度也开始有抬头表现,商品销售市场出现转机,对外贸易继续保持相当规模的出口顺差。种种迹象表明,自今年第三季度起,GDP的增长速度将告别长期下降趋势,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时期正在到来。
基于此种情况,学者们做出预测:1999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将高于1998年,并达到8.6%左右的水平,一二三产业的增加值增长率将依次为3.5%、10.2%和8.5%左右。社会商品零售价格上涨率将恢复为正值,但也不会有很高地回升(约1.7%左右)。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将保持较为稳定的适度增长,但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水平将再次出现低于城镇居民的状况。同时受1998年所采取的特殊的扩张性政策影响,财政收支将再度以红字标识,而出口增速则会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明显减慢,但仍会保持顺差态势。
低通胀思路不可取 扩张性政策应点到即止
刚刚局部回升的消费市场,好象并未使经济学家们脸上现出些许的轻松,如何步出当前通货紧缩的境地亦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记得在一次有关粮食问题的讨论会上,一位学者指出,要想解决中国粮食亏损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货膨胀。然而使他犯愁的却是目前还没有一个引发通胀的好契机。
尽管这种用通胀特别是低通胀刺激经济增长的思路在当今的经济生活中有着相当的市场,然而,资深经济学家刘国光教授在谈及如何刺激经济增长时,却尖锐地批评了这种观点的危害性。
刘国光教授指出,通货膨胀多表现为持续的、普遍的物价上涨。从经济短期波动及物价变动规律看,在经济回落时期,现实经济增长率低于潜在经济增长率,社会存有一定的闲置资源,如果适时采取一定的扩大内需政策,不仅有利于经济的回升,而且不会引发通胀。而当经济已经出现回升,现实经济增长率正在接近甚至高于潜在增长率之时,就应逐步采取抑制通胀的政策,以防止物价过高给经济生活带来损害。至于一度出现的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局面,正是在经济波动的上升期抑制通胀的结果,而不是用通货膨胀全速刺激的成果,否则只会火上浇油,使本已上涨的物价更快地攀升,使低通胀走向高通胀。
有人说通胀是鸦片,这话一点儿也不假。通货膨胀可以使居于社会强势地位的利益集团轻而易举地将低通胀推向高通胀,牺牲弱势阶层的利益。所以从政策实施的过程来讲,应该随着经济波动的变化来做相应的调整,适时、适度地从扩张性政策转向防止、抑制通胀的政策上来。
在评价现实经济发展时,刘教授认为,始于去年的物价下跌,不仅涉及面广(包括消费品、工业品),而且持续的时间也近一年,某些与通货紧缩相伴随的经济不景气现象已经出现,但是,商品生产和市场销售的绝对规模并未缩减。故此,刘国光教授认为,目前中国只是出现了轻度的通货紧缩。“虽然是轻度紧缩,但也不可等闲视之。”刘国光教授强调道。
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在通货紧缩期,物价持续地、普遍地下降,并伴有市场萎缩、企业利润下降、社会生产性投资减少、失业人口增加、收入降低等现象。由于它极易使人看淡经济前景,降低人们预期信心,因而有可能推动经济的进一步下滑,不利于经济的启动回升。
故此,更多的学者认为,此次以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为核心推动经济增长速度回升的工作,必将拉动经济增速的上升,但要同时注意防止不求质量地盲目追求速度,尽量拉长这次经济增长的上升阶段,以防止通货膨胀的再度出现。
或许5年前的通胀我们仍记忆犹新,事实证明,扩张性财政政策只能作为短期的调节手段。与会学者普遍认为,如此高强度地增发国债只能作为一种特殊时期的特殊政策,不宜长期实行下去。从长远来看,必须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确保国家可支配财力的不断增加,发挥财政税收对宏观经济的重要调控作用。
另外,今年将增发的国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便是,虽然资金的筹措具有较明显的市场性,但资金的使用却仍有较强的计划色彩,各级政府对建设项目的确定、组织、实施均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学者、专家们郑重指出,要按市场经济的原则办事,防止投资体制复归,尽可能地把此项政策的负面影响限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稳定消费预期 加快产业调整步伐
东南亚金融危机不仅暴露了依靠高投入推动经济增长的弊病,同时也向政府主导型的增长方式提出了挑战。经济的高速增长过后,必然有一个大调整的阶段。新兴技术的冲击,将使大量传统产业的产能成为沉淀成本。建筑在传统产业之上的中国经济急需进行多维度的大调整,特别是制度和政策的调整。著名经济学家张曙光先生认为,这种调整首先应是政府行为规则的调整,其次是市场规则的调整。
他进一步指出,启动内需应是此次中国经济大调整的主要方向。他认为,中国目前出现的产能过剩,并不是由于国内市场狭小,而是由于广阔、巨大的潜在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尚待开拓,国内市场被人为地分割为城乡两块,且分别处于同一个层次,市场的细化过程尚未完成。有人曾做过这样的测算,在目前产能过剩最严重的家用产品中,只有自行车、电风扇基本饱和,彩电、冰箱、洗衣机等11种产品的平均普及率仅为25%左右,可以说,家电市场刚步入成长期。考虑到人口增长和设备更新因素,中国家电产业至少还可以高速发展20年。
然而启动内需,关键是稳定消费者预期。这不仅由于消费需求在总需求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而且由于消费需求是经济增长的真正的和持久的拉动力量。为此,张曙光先生建议要把一些改革措施的长期作用和短期的政策操作恰当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国有企业职工大批下岗失业,以及医改、教改、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所导致的未来预期不稳,都使消费者的风险预期增大,消费倾向下降,消费需求不振。面对这种情况,稳定消费者预期也是反周期的一个重要手段。
在扩大内需的同时,要积极进行产业结构的重组与调整,要发挥市场机制的力量,使市场经济下的各个行为主体参与到全国性的产业重组过程中去。张曙光先生特别强调,在重组的过程中,一定要大幅度地提高企业开拓和细分国内市场的能力,否则,重组就要失败。他还补充道,不论如何调整与重组,必须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优化要素价格,绝不能软化预算约束,造成新的扭曲。
中国社科院王洛林副院长在会议结束前语重心长地说:不要片面强调增长率。如果不注重结构调整,中国经济就难以走出困境;如果不注意弥补由于今年短期行为造成的负面效应,今后又会发生新问题。总之,明年的政策取向对中国今后乃至下个世纪的经济走向将起着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