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_李锡伟

云南昆钢医院 云南昆明 李锡伟 650000

摘要:目的:探讨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早期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的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抽签法分为实验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配合早期康复治疗)和对照组(单独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将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3%,其中治愈15例,显效12例,有效6例,无效2例,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4.3%,其中治愈11例,显效7例,有效8例,无效9例。两组差异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Fugl-Meyer评分、Barthel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提高,但实验组的Fugl-Meyer评分、Barthe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良好,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以及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早期康复治疗;影响分析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往往会严重损害患者的神经功能、感觉功能等,患者主要表现为半身不遂、口齿不清、耳鸣、头晕目眩等症状,严重的话可能会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1]。很多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治疗后往往容易遗留后遗症,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了尽可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我院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配合早期康复治疗,结果均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现将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10月-2014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通过CT或者颅脑MRI检查确诊。现将70例患者按照随机抽签法分为实验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实验组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14例;患者年龄最小50岁,最大80岁,平均(57.4±4.2)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15例;患者年龄最小52岁,最大81岁,平均(57.9±4.5)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对比经过统计学处理并无明显差异(P>0.05),可比价值高。

1.2 方法

1.2.1对照组。所有患者全部采用常规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主要治疗措施包括:静脉滴注舒血宁20ml(加入0.9%生理盐水250ml),每天1次,同时静脉滴注川芎嗪80mg(加入0.9%生理盐水250ml),每天1次,连续治疗2周。其次,应该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采用抗血压、降血脂、降血糖、脱水剂等综合药物治疗。

1.2.2实验组。所有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配合早期康复治疗,具体治疗方法如下: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待患者生命体征在2d内基本上趋于稳定后,由专业临床医师指导患者交替保持仰卧位和侧卧位,定时协助患者翻身。而且应该指导患者进行膝关节、踝关节、肩关节、髋关节、趾关节、腕关节、肘关节等各关节活动,帮助患者尽早恢复运动功能。指导患者进行坐位、坐起站、站立平衡等训练,培养患者形成主动训练的良好习惯,鼓励患者慢慢由被动训练过渡到下肢负重训练。从小步挪动开始训练,每天2次,每次持续40min,在训练的过程中需要家属的陪同、协助。护理人员在训练的过程中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化心理疏导,多给予患者一些鼓励和支持,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能够主动配合治疗。另外,护理人员应该协助患者进行穿衣、梳头、进食、穿针、拼图等训练,不断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体征全部消失,基本上可自行下地行走,生活基本可以自理。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较治疗前有明显好转,肌力等级提高II级以上。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较治疗前有一定好转,肌力等级提高I级以上。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并无显著改善甚至进一步恶化。并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4 周后的运动功能以及生活能力,其中运动功能评分用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法评定,分值越高表示患者运动功能恢复越理想;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用Barthel指数进行评价,分值越高表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佳。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处理软件选用SPSS18.0,用%代表计数资料,采用χ2进行检验,P <0.05代表两组差异存在显著差异。

2.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3%,其中治愈15例,显效12例,有效6例,无效2例,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4.3%,其中治愈11例,显效7例,有效8例,无效9例。两组差异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1。

2.2 两组患者Fugl-Meyer评分、Barthel评分的比较

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Fugl-Meyer评分、Barthel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提高,但实验组的Fugl-Meyer评分、Barthe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2。

3.讨 论

急性脑梗死的基本病理机制是由于头部供血动脉出现粥样硬化病变,导致血栓形成,使血管鼻塞或者血管狭窄,影响脑部正常供血所致。急性脑梗死往往发病较为突然,病情进展较快,很容易损害患者的神经功能。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神经内科治疗药物增加患者脑部血供,改善患者脑部血液循环,从而尽可能减少对患者脑部的损害。但是药物治疗只可以挽救脑梗死病灶以及周围缺血组织,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是并不能彻底根治[3]。随着临床医学对急性脑梗死研究的不断深入,很多学者提出早期康复治疗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可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越早协助患者进行康复治疗,越有利于患者功能恢复。本组研究显示,实验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配合早期康复治疗,结果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提高了20%,和临床大多数学者研究报道结果基本一致[4]。由此可见,早期康复治疗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优势。

早期康复治疗主要是指导患者进行被动、主动肢体功能训练,长期锻炼有利于建立的新的突触联系以及轴突,有利于重组病灶周围脑细胞重组,提高脑组织的可塑性。其次,早期康复治疗有利于改善、调整患者的异常反射以及异常姿势,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减轻残疾程度。总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良好,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以及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白嫒嫒.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急性脑梗死发病的关系[J].广东医学 2013,34(22):3421.

[2] 张玉莲.化痰通络方对急性脑梗死大鼠溶栓后血脑屏障相关构成蛋白表达的影响[J].中医杂志,2013,54(24):2128.

[3] 刘建军.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氧自由基的清除效果及神经功能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22):5577.

[4] 姚恺.神经保护剂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19):1 13.

论文作者:李锡伟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9/24

标签:;  ;  ;  ;  ;  ;  ;  ;  

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_李锡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