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让越来越多的人养起了宠物,猫、狗是最受欢迎的家庭宠物之一。然而在享受宠物带给人们快乐的同时也要注意养宠卫生,许多家庭常常忽视宠物防疫的重要性,狂犬病是动物中的急性传染病,更严重的是这种病可以传染人类,因此狂犬疫苗非常重要。本文通过介绍狂犬病的危害,讨论狂犬疫苗的重要作用,并结合实践经验,提出能够预防狂犬病以及有效提高狂犬疫苗的免疫效果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狂犬病;狂犬疫苗;免疫效果
近些年,我国各地掀起“宠物热”,人们对动物愈加热爱,裕来越多的家庭加入到了饲养宠物的队伍中来,而由于相关经验不足或责任心的缺失,被丢弃的宠物逐渐增多,城市中出现大量的流浪宠物。这些流浪动物整日出没在垃圾堆等地,身上不可避免会携带各种病菌,且多数具有攻击性,而目前我国缺乏对流浪动物的相关处理经验,缺少相关收容机制,难以达到对流浪动物的有效防疫以及管理,这些都是影响狂犬病发生的不确定因素。据调查研究显示,被动物抓伤咬伤率在逐年增高。患病动物作为狂犬病的主要携带者,可以通过抓伤咬伤传染给人类,狂犬病潜伏期长达3个月,目前临床尚无有效治疗方案,这意味着狂犬病患者一旦发作,将无药可救。但狂犬疫苗是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通过刺激伤者机体产生抗体,以免疫狂犬病。因此,狂犬疫苗免疫效果的提升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
1什么是狂犬病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Rabies virus,RV)引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也称恐水症。多发于犬、猫、狼等动物中,人类在被兽类咬伤之后极易感染该病。其临床表现为:咽肌痉挛、恐水、进行性瘫痪、怕风等。一旦发病,病死率几乎100%。狂犬病毒是单股负链RNA病毒,病毒基因组长约12kb,由G基因编码的糖蛋白,不但与病毒的毒力、致病性密切相关,而且是狂犬病毒的主要保护性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保护机体抵抗病毒的感染。狂犬病临床表现为特有的狂躁、恐惧不安、怕风恐水、流涎和咽肌痉挛,终至发生瘫痪而危及生命。该病潜伏期一般为3个月,平均为6619d,以患病动物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患病动物咬伤、抓伤或由粘膜感染引起。若不进行及时诊治,将严重威胁患者的身心健康,乃至生命安全。
2狂犬疫苗免疫效果影响因素
2.1伤口处理因素:①伤口处理不够及时;②伤口清洗、消毒不够彻底。狂犬病毒早期仅局限于伤口范围内,如不进行及时消毒和清洁,病毒会扩散至伤者机体,提升发病率;③包扎、缝合不合理,造成神经组织损伤,提升病毒人侵速度,严重影响组织液引流,妨碍伤者机体免疫应答,从而引发免疫失败。
2.2接种相关因素:①注射疫苗不及时;②疫苗注射未严格按照日程进行;③疫苗注射位置选择不当。比如:将疫苗接种在伤者臀部,由于受到大量肌肉和脂肪的作用,抗原作用明显降低,免疫效果显著下降,从而致使疫苗免疫失效;④疫苗剂量不足;⑤未正确使用被动免疫制剂。对于受伤部位多余1处的伤者,未给予所有伤口注射稀释后的血清,从而致使抗血清作用大为减弱。
2.3疫苗自身因素:①相关报告显示,狂犬病毒的流行毒株、疫苗株、已有毒株在氨基酸、核营酸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种差异性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狂犬病毒毒性、抗原性以及疫苗保护力;②疫苗稳定性欠佳。疫苗运输过程中要求温度必须保持在2-8℃且完全避光。一旦运送过程中出现一点疏忽,将破坏疫苗药物蛋白质结构,导致疫苗免疫能力下降或者丧失。
2.4被动免疫机制启动不及时:单一的狂犬疫苗对于某些多处受伤或者严重受伤的患者保护力度欠佳。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及时联合应用多种疫苗,提升免疫效果。然而在实际预防过程中,被动免疫制剂联合应用常常被忽略,从而导致了大量免疫失败事件的发生。
2.5伤者个体差异:伤者的个体差异性,也是影响狂犬疫苗免疫效果的重要因素。其影响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生活习惯。调查研究显示,不良生活与饮食习惯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狂犬疫苗的免疫效果。如抽烟、酗酒、喝浓茶、过度劳累、剧烈运动等。②年龄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免疫能力逐渐降低,进而对疫苗抗原刺激的反应也随之降低,从而导致疫苗接种的效果显著下降;③药物使用史。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抗疟药物、激素药等会导致狂犬疫苗刺激机体免疫系统的难度增加,影响抗体的产生。
3 预防措施
3.1 及时正确处理伤口伤口处理越早越好。被咬伤后,应及时用20%的肥皂水和有一定压力的清水交替彻底清洗伤口15~30min,彻底冲洗后用2~3%碘伏或75%酒精涂擦伤口。正确处理好伤口后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接受治疗。
3.2 及时、足量、全程、科学注射狂犬疫苗免疫全程按5针法,即0、3、7、14、28d各接种1针,严重咬伤者应于0、3d时加倍量注射。合并注射抗血清者应于全程免疫后再加强注射2~3针疫苗,即在全程注射后第15d,75d或第10d,20d,90d加强。狂犬病疫苗的接种剂量、次数、间隔时间都直接影响着免疫效果,因此要坚持全程、足量注射,不可半途而废。注射部位应科学,应在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2岁以下婴幼儿可在大腿前外侧肌肉内注射,禁止臀部注射。疫苗和抗血清联合应用时应在不同部位注射,一般先用抗血清或免疫球蛋白再接种疫苗,不能用同一支注射器既注射疫苗又注射抗血清或免疫球蛋白。
3.3 使用合格高效的疫苗由于疫苗是特殊的生物制品,其生产、储存、运输要在4e的冷链系统中进行,这样才能保证疫苗的质量,因此注射狂犬疫苗需到正规的医疗机构,可以要求使用纯化的细胞疫苗,以减少过敏反应,保证全程的免疫接种,同时应当尽量使用同一品牌的疫苗,从而提高免疫效果。
3.4 合理、及时使用被动免疫制剂,提高预防接种成功率被动免疫制剂(狂犬病抗血清、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因其作用快,可弥补注射疫苗后未发挥作用的空隙,从而延长潜伏期,发挥较好的保护作用。对于咬伤头面部、颈部、上肢、躯干及全身多处的伤者,年龄较小的儿童,已被确诊为患狂犬病动物咬伤的伤者及狂犬病流行地区的伤者,都必须及早使用被动免疫制剂。如未能在接种疫苗当天使用被动免疫制剂的,在接种首针疫苗7d内仍可注射被动免疫制剂。应按计算剂量将被动免疫制剂尽可能多的侵润注射到伤口周围,剩余的作肌内注射。但注射量不应超过推荐剂量,否则将阻抑主动抗体应答。
4结语
狂犬疫苗的免疫效果受到接种时间、疫苗质量、被接种者身体素质差异等因素影响,只有将每一个环节都考虑清楚才能保证疫苗最终效果的发挥。所以不仅需要医护工作者提高狂犬病疫苗接种技术、加强疫苗监管,提高疫苗免疫效果,还需要加大狂犬疫苗的宣传力度,让人们自身提高对狂犬病的防范意识,认识到狂犬疫苗的重要性,规范对宠物的管理,提高自身免疫力,定期接打疫苗,保证人畜安全,降低狂犬病发生率。社会管理者也要对流浪动物做出管理,建立健全流浪收容收养机制,重视流浪动物的防疫工作,对患病动物进行及时处理,以防止狂犬病的传染扩散。总之,提高狂犬疫苗的预防效果、降低狂犬病发生几率,需要各方面的共同进步。
参考资料:
[1]曾雪梅,韦利玲,李柳芳,胡玉.11728例狂犬疫苗接种者的免疫效果监测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5(10)
[2]李平,李华,姜东星.观察狂犬疫苗接种者的免疫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43)
论文作者:王尧1,吕慧2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19
标签:疫苗论文; 狂犬论文; 免疫论文; 狂犬病论文; 效果论文; 咬伤论文; 动物论文; 《健康世界》2017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