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遗产与民族传统_忧患意识论文

史学遗产与民族传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史学论文,遗产论文,民族传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05)01-0042-04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每一个时代都会出现一批对当时和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史学著作,积累起厚重的史学遗产。历代史学遗产以其丰富的内涵、深邃的思想和深刻的启示,不但给后人提供了行为龟鉴,而且影响到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培育出优良的民族传统。发掘与探索中国历代史学遗产,继承与发扬史学遗产中蕴涵的民族传统,可以使我们认清中国社会所走过的历程,把握中国历史由传统社会迈向现代社会的主旋律,从中得到借鉴和启迪。

一、史学遗产是汲取历史智慧的源泉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刻历史意识和史学意识的民族,居今识古,以史为鉴,引古筹今,古为今用,成为我们这个民族世世代代的民族传统。史学遗产最显著的价值,就是体现出不同时代的特征,反映特定时代人们的思想境界与精神风貌。发掘和继承中国史学的优秀遗产,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有助于世人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脉络,揭示社会历史演变的规律,增强自身的历史感和现实感,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自觉投身于社会历史运动,积极参与历史的创造活动,为现实社会服务,把人类社会纳入良性发展和理性运转的轨道。

中国古代史学家和思想家非常注重考察社会的变迁与学术发展的互动关系,明确揭示出史学遗产的时特征。先秦时期的孟子说:“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孟子·离娄下》)在孟子看来,《诗经》代表三代王朝兴盛统一的时代,而《春秋》则代表诸侯争霸的分裂割据时代。西汉司马迁撰《史记》,认识到“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帝王者各殊礼而异务,要以成功为统纪,岂可绲乎?”(《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后人之所以要认识古人的所作所为,目的是要给自己找到一面镜子,汲取古人的智慧,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好自身所面临的社会问题。汉代以后,历代学者认识到史学是居今识古和引古筹今的载体,开始从理论上探讨史著的社会价值。南朝刘勰撰《文心雕龙·史传》篇,指出:“开辟草昧,岁纪绵邈。居今识古,其载籍乎!”后人要想考察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轨迹,只能借助于前人的文献记录;一旦离开文献记载,历史的真相也就渺茫难稽。唐朝建立以后,唐太宗李世民及其大臣们时时以隋朝短祚为借鉴。李世民认为:“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贞观政要·任贤》)注重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李世民从亲身经历的政治生涯中认识到史籍的重要性,大力提倡修撰前代史书。他在《修晋书诏》中说:“大矣哉,盖史籍之为用也!”(《唐大诏令集》卷八一)强调后人居今识古的途径,只有通过史学著作去认识历史过程,深刻地揭橥了史籍作为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作用。唐代刘知几撰《史通》,系统地总结出从史学中汲取历史智慧的方法。他说:“向使世无竹帛,时缺史官,虽尧、舜之与桀、纣,伊、周之与莽、卓,夷,惠之与跖、蹻,商、冒之与曾、闵,俱一从物化,坟土未干,则善恶不分,妍媸永灭矣。苟史官不绝,竹帛长存,则其人已亡,杳成空寂;而其事如在,皎同星汉。用使后之学者,坐披箱箧而神交万古,不出户庭而穷览千载,见贤而思齐,见不肖而内自省。若乃《春秋》成而逆子惧,南史至而贼臣书,其记事载言也则如彼,其劝善惩恶也又如此。由斯而言,则史之为用,具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有国行家者,其可缺之哉!”(《吏通·史官建置》)从刘知几所谓“世无竹帛”和“竹帛长存”两种情况所造成的不同结局,可以清楚地看到史籍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第一,后人阅读史籍可以达到见贤而思齐、见不肖而自省的效果,使客观历史通过史学著作而发挥启迪和教育功能,增益人们的历史智慧。第二,汲取历史智慧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于国家,都是不可或缺的财富,是人生修养的当务之急和治理国家的至要之道。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强调:“引古筹今,亦吾儒经世之用。”(《亭林文集》卷四)以自觉意识著书立说,做天下有用的学问,撰写出《日知录》和《天下郡国利病书》等史著。王夫之对以史为鉴作了全面论述,认为司马光《资治通鉴》是借鉴历史智慧的杰作。他说:“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也。为史者记载徒繁,而经世之大略不著,后人欲得其得失之枢机以效法之无由也,则恶用史为?”(《读通鉴论》卷六)强调史学著作可以起到借鉴作用,而不具备供人借鉴功能的史书没有价值。他进而又阐述借鉴古人经验教训的重要性:“日资治者,非知治知乱而已也,所以为力行求治之资也。览往代之治而快然,览往代之乱而愀然。知其有以致治而治,则称说其美;知其有以召乱而乱,则诟厉其恶。言已终,卷已掩,好恶之情已竭,颓然若忘,临事仍用具故心,闻见虽多,辨证虽详,亦程子所谓玩物丧志也。”(《读通鉴论·绪论四》)如果不懂得汲取古人智慧,即使史著读得再多,也会毫无收获。接着他进一步论述借鉴历史的方法,认为“故论鉴者,于其得也,而必推其所以得;于其失也,而必推其所以失。其得也,必思易其迹而何以亦得;其失也,必思就其偏而何以救失,乃可为治之资。而不仅如鉴之徒悬于室,无与 之者也。”(《读通鉴论·绪论四》)历史借鉴决不同于镜子照映物体,必须通过历史认识主体的内心认知活动来实现。后人只有具备借鉴历史的意识和方法,才能够从史学遗产中汲取智慧,提高自身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投身历史发展的洪流之中,出其所学为社会服务,从而使整个社会文明程度提高。所以,史学遗产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于社会,都是增益历史智慧的源泉。

二、史学遗产是培育民族精神的沃土

当前,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正在飞跃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齐头并举。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具有前所未有的民族进取精神和高度的民族自觉意识,不断丰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更加适应时代的需要。这种自觉意识和进取精神,最重要的内容就是民族凝聚意识和为民族学术事业献身的精神。

中国历代史学遗产中所反映出的民族凝聚意识,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先秦史籍《春秋》、《左传》记载了中原华夏民族与周边夷、蛮、戎、狄各族斗争与融合的历史,奠定了中华民族多民族共同体的基础。秦汉以后,《史记》、《汉书》等纪传体史书和两《汉纪》、《资治通鉴》等编年体史书都记载了大一统国家各民族生息繁衍的历史,关于多民族历史的撰述已经形成了悠久的历史传统,突出反映了多民族国家的民族凝聚意识。《资治通鉴》记载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与群臣总结历史经验,其中一条就是“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资治通鉴》卷一二九),反映了唐代天下一家的思想。元代史家撰修《辽史》,把契丹族的历史追溯到炎帝:“庖牺氏降,炎帝氏、黄帝氏子孙众多,王畿之封建有限,王政之布濩无穷,故君四方者,多二帝子孙;而自服土中者,本同出也。考之宇文周之书,辽本炎帝之后,而耶律俨称辽为轩辕后。俨《志》晚出,盍从《周书》!”(《辽史·世表》)形成了中华民族同源共祖的历史观念。可以看出,从唐代到元代各民族历史文化认同趋势不断发展,逐步深化。中国史学遗产中的这一传统,展现出中华民族共同休和民族凝聚意识不断增强的历史过程,同时又反过来有力地促进了民族融合传统的发展与巩固。

中华民族凝聚意识不断增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的历史记载从未间断,具有完整的连续性,这是中国史学遗产的又一个优良传统,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历代优秀史家都把治史作为一种关乎千秋的严肃事业对待,自觉献身于史学工作。西汉司马谈、司马迁父子写的《史记》,是一部藏之名山、传之后世的史学名著。司马谈极为重视时代发展与学术事业的关系,临终之前还谆谆告诫司马迁说:“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史记·太史公自序》)强调史家应该把这一历史变革及时记载下来。司马迁继承父亲的史学意识,以揭示社会历史演变为己任,郑重地说道:“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史记·太史公自序》)他把自己撰述历史的事业和周公制《礼》《乐》,孔子修《春秋》联系起来,既表现出深邃的历史感,又表现出鲜明的时代感。此后在两千多年的史学发展中,这一传统从未间断。到清代乾嘉时期,史家形成更加明确的认识。钱大昕指出:“史非一家之书,实千载之书,祛其疑乃能坚其信,指其瑕益以见其美,拾遗规过,非为龁前人,实以开导后学。”(《廿二史考异·序》)他的理性精神相当自觉,考证不畏艰难,能够深入肯綮,成为乾嘉史家中考史成就最大的学者。王鸣盛考史,也具有自觉意识。他说:“学者每苦正史繁塞难读,或遇典制茫昧,事迹樛葛,地理职官,眼眯心瞀。试以予书为孤竹之老马,置于其旁而参阅之,疏通而证明之,不觉如关开节解,筋转脉摇,殆或不无小助也与!夫以予任其劳,而使后人受其逸;予居其难,而使后人乐其易,不亦善乎!”(《十七史商榷·序》)他在嘉惠后学精神动力驱使下不辞劳苦,反而觉得乐在其中,把全身心精力无怨无悔地投入考史之中:“暗砌蛩吟,晓窗鸡唱,细书饮格,夹注跳行。每当日轮火爆,肩山石压,犹且吮残墨而凝神,搦秃毫而忘倦。时复默坐而玩之,缓步而绎之,仰眠床上,而寻其曲折,忽然有得,跃起书之,鸟入云,鱼纵渊,不足喻其疾也。顾视案上,有藜羹一杯,粝饭一盂,于是乎引饭进羹,登春台,饷太牢,不足喻其适也。”(《十七史商榷·序》)他不计较个人辛劳,而是为学术发展千秋大业着想,这种精神永远值得后学景仰!崔述考证我国上古历史,付出艰巨的劳动。其妻成静兰作诗描绘他研究历史的神态:“近来学古益成癖,独坐搔首常寂寂,唤之不应如木石。忽然绝叫起狂喜,数千余言齐落纸。五行三正细剖分,创论惊天思入云。直欲扫除千载惑,岂效小儿弄笔墨!”(《二余集·爨余吟·赠君子》)崔述考证古史固然是为尊重前人,但更重要的还是有益于后世。他惮精竭力考证盘根错节的上古历史,并非要使自己成名成家,受后人尊崇,而是为后人治史提供便利,不再迷惑于造伪的古史之中,促进中国史学的发展和提高。乾嘉史家本着嘉惠后学精神不辞辛劳地考证,在某些问题上发千载之覆,功在后学,业居千秋。他们把考史作为一种自觉的精神追求,把历史研究视为世代延续不断的神圣事业,肩负起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推动中国史学不断发展和完善,这一优良传统将会世代传承下去。

三、史学遗产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我国历代的史学遗产中,蕴涵着许许多多优秀的东西,而最有价值的是关心民族命运和国家前途的忧患意识。这种民族忧患意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积淀成一种崇高的爱国情感,超越了特定的时代界限,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优良传统。

大凡优秀的史学著作,都能够反映出作者对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极为关注的爱国情感和忧患意识。在中国古代学者中,历来存在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感意识。孟子认为:“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孟子·滕文公下》)。孔子修《春秋》是在礼崩乐坏、世道衰微的社会局面下,具有一种试图拨乱世而反之正的忧患意识。而《春秋》这部史著一经产生,就发挥了让乱臣贼子心存戒惧而不敢犯上作乱的社会作用。到两宋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不断加剧的形势使宋代士大夫的忧患意识显得格外突出。范仲淹正是在这种深沉的忧患意识驱使下,写出了著名的《岳阳楼记》。他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文正公集》卷七)这种忧国忧民的意识使《岳阳楼记》成为千古不朽的名作,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极大影响。清代龚自珍的忧患意识也很突出,特别强调“智者受三千年史氏之书,则能以良史之忧忧天下”(《龚定庵全集类编》卷四),阐明历史教育具有增强世人忧国忧民意识、陶冶爱国主义情操和教育世人关心国家大事的社会价值。近代以来,随着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的加剧,救亡图存成为学者们忧患意识的主要内涵。魏源撰《海国图志》,明确认识到要抵御外侮,必须学习外国长技,富国强兵。他指出:“是书何以作?日: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海国图志·原叙》)这是站在时代潮流前面,回答现实社会所提出的问题。鸦片战争之后,列强环伺中国,边疆危机,研究边疆史地的学者逐渐增多,产生出张穆《蒙古游牧记》、何秋涛《朔方备乘》和姚莹《康輶纪行》等史著。以何秋涛研究边疆问题为例,主要着眼于中俄关系。他说:“我朝边境接壤俄罗斯,几及万里。康熙年间设界碑于额尔古纳河、格尔毕齐河诸地,此北徼界碑之始;钦定大臣至尼布楚会议,定约七条,此北徼条例之始;雍正年间,设卡伦于忽伦贝尔及楚库河诸地,此北徼卡伦之始。皆宜详考,以备掌故。”(《朔方备乘·凡例》)作者以极其深刻的边疆危机忧患意识考察中俄关系的历史与现状,目的在于为清廷制定对外政策提供警示和借鉴。果然,此书撰成后墨迹未干,沙俄就通过《瑷珲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和《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霸占了我国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这样惨痛的事实,更加衬托出这部史著的远见卓识和爱国主义思想。进入20世纪,史家辈出,史著更加丰富。新历史考证学派史家王国维、陈寅恪、陈垣、顾颉刚等人,继承前辈学者的优良传统,把爱国主义情结寓含在著述之中。陈垣在日伪占领下的北平拒不与敌人合作,阐扬历史上爱国志士的民族气节,撰《通鉴胡注表微》,成为近代史学中一部名著。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吕振羽、侯外庐等人,忧患意识与爱国思想更加鲜明。郭沫若在“风雨如晦”之际、“鸡鸣不已”之时的白色恐怖统治下,为了民族的出路研究历史。他指出:“对于未来社会的待望,逼迫我们不能不生小清算过往社会的要求。古人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认清过往的来程,也正好决定我们未来的去向。”(《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自序》)他撰写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国史稿》,与范文澜撰写的《中国通史简编》以及翦伯赞、吕振羽、侯外庐等人撰写的一大批史学著作,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奠基之作,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产生。

总而言之,史学遗产中所蕴涵的民族传统,可以概括为以下主要内容:一是鲜明的史学经世思想,二是深刻的民族凝聚意识,三是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些优秀遗产,已经超越了特定的时间范围,升华为中华民族永久的宝贵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献身于民族富强和国家发展的伟大事业,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优良传统。今天我们重视史学遗产,应当继承和发扬先辈的敬业精神、民族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对全社会进行民族团结和爱国传统的教育,促进我国各民族之间的感情沟通,加强各民族的互助友爱,维护祖国统一,使中华民族骄傲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对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标签:;  ;  ;  ;  ;  

历史遗产与民族传统_忧患意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