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 陕西 西安 710054)
【摘 要】目的:研究他汀类与心血管药物配伍的安全性,结合临床资料,分析他汀类与心血管药物的药效反应及治疗效果,得出有效结论。方法:随机选取某医院收治的8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分为研究组、对照组两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性心血管药物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他汀类口服药物,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病症发展状态,统计治疗有效率。结果:研究组患者病症状态良好,治疗有效率为97.73%、不良反应1例,明显优于对照组86.64%、不良反应6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心血管疾病治疗中,他汀类药物的治疗效果优越且显著,在与心血管药物配伍治疗时可有效控制药物代谢,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他汀类;心血管药物;配伍安全性;研究与分析
【中图分类号】R9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194(2015)02-0451-02
前言:
他汀类药物在临床治疗中有调节血脂的功效作用,与心血管药物能形成良好的药效配合,使原本的治疗方案更安全[1]。本文将结合他汀类药物与心血管药物配伍治疗的相关安全问题,深度解析不同种药物在疾病治疗上的协同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随机选取某医院收治的8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性患者45(51.14%)例、女性患者43(48.86%)例,年龄范围59-73岁之间,平均年龄(62.45±1.13)岁。经诊断,88例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地心力衰竭,其中,II级29(32.95%)例、III级39(44.32%)例、IV级20(22.7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疾病状态等临床一般资料上皆存在不同程度差异(P>0.05),可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
1.2治疗方法
通过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可知,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使用的药物多有不同,有的偏重于抗心力衰竭药物、钙通道阻滞剂,有的则侧重于抗心律失常药物,为研究方便,笔者将其统称为心血管药物[2-4]。
对照组患者采取强心、利尿、抗感染、扩张血管药物进行治疗,如高辛、硝苯地平缓释片、贝纳利普、维拉帕米等药物。用药剂量相当,为10-20mg,1次/d,如患者有特殊治疗要求,剂量可随即增减[5,6]。经观察,44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服用硝苯地平缓释片后,出现心律失常、恶心呕吐、眩晕等不良反应,且服药后,其血药浓度在很长一段时间存在异常现象;有1例患者服用贝纳利普药物后,血管紧张度提高,转化酶抑制作用减弱,存在疾病危险;有2例患者服用维拉帕米药物之后,心力衰竭症状加深,级数提高,其相关疾病状态相继恶化。
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计划的基础上,配合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如: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等。用药剂量依心血管药物剂量而定,一般在10-25mg之间,1次/d。在配伍用药治疗过程中,44例患者所表现出来的疾病状态良好,并不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只有1例患者由于身体体征问题,过于敏感,出现不良反应。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病症发展状态,统计治疗有效率。
1.3疗效评价指标7]
①显效:慢性心力衰竭疾病症状及影响完全消失,患者心脏功能基本恢复,血压、血脂、血糖等基础指标恢复正常,治疗期间患者无不良反应。②有效:慢性心力衰竭疾病症状及影响部分消失,不良反应发生次数少、几率低,存在治疗风险。③无效:慢性心力衰竭疾病症状及影响没有消失,且趋向恶化,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会干扰治疗护理工作,安全性差。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他汀类与心血管药物药效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可知,研究组患者病症状态良好,治疗有效率为97.73%、不良反应1例,明显优于对照组86.64%、不良反应6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2。
3 讨论
本组研究证明,心血管疾病对患者生命健康安全的影响作用极深,其诱发的临床合并症、疾病种类众多。他汀类药物临床心血管疾病治疗方面有绝对优势,一方面,可降低患者总胆固醇含量,使其心、脑血管的血液循环压迫性降低,抑制突发性、提高治疗安全性[8,9];另一方面,他汀类药物与心血管药物配伍治疗,能有效降低肝脏内的血药浓度,保护患者生命健康安全[10-12]。资料显示,研究组患者在治疗期间,极少出现不良反应,仅有一例患者因体质特殊,出现轻微呕吐、头晕现象,相比之下,对照组的治疗方案存在的风险更大,整个治疗期间,共6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且有3例患者出现不间断“心衰”征兆。由此可见,他汀类药物在保护心血管药物治疗效果方面有积极影响,可被广泛地应用在临床医疗中。
他汀类药物与心血管药物配伍治疗是一种新型治疗方案和计划,近几年来,“药物配伍”合作医疗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医学研究议题[13]。本组研究中,药物配伍治疗的优势明显、且安全性非常高。他汀类药物自身具有降脂、调脂功能,可稳定患者心血管系统功能及运行状态,而心血管药物作用机制、药效反应显著,患者用药后其药物吸收和代谢过程中会存在诸多不确定的风险因素,他汀类药物所产生的药效影响,可化解心血管药物与患者机体新陈代谢所产生的矛盾问题,稳定其血药浓度、药代动力学等指标变化情况,使药物治疗方案和计划更加安全、可靠[14,15]。
综上所述,药物配伍治疗是一个大势所趋的医疗方向,但在临床应用时,为确保广大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医护人员需要谨慎、小心,通过临床密切观察,研究他汀类药物与心血管药物在配伍使用时,仍存在哪些风险因素,并展开专题讨论,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欧阳艳簪.他汀类与心血管药物配伍安全性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21(07):209-210.
[2]王红,王晓光.他汀类与心血管药物配伍安全性分析[J].当代医学,2012,11(12):145-146.
[3]吴弟新.他汀类与心血管药物配伍的安全性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20(23):476-477.
[4]徐少俊,张晓光,董丽舞.他汀类与心血管药物配伍安全性分析[J].现代养生,2014,21(32):48-57.
[5]张宁.浅谈他汀类与心血管药物配伍的安全性[J].中国实用医药,2013,11(33):169-170.
[6]高鹏魁.他汀类与心血管药物配伍的安全性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29(08):171-189.
[7]钱冬平,王芳,赵春华.他汀类与心血管药物配伍安全性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4,10(08):75-76.
[8]朱丽芳,闫冬丽,郭子丹.他汀类与心血管药物配伍安全性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1,25(17):163-164.
[9]冯现俊.他汀类与心血管药物配伍的疗效观察及安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29(10):620-621.
[10]王新生,徐辉,郑潇.他汀类与心血管药物配伍的疗效观察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0):595-601.
[11]王林,邱国荣.他汀类与心血管药物配伍安全性评价[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9(05):324-325.
[12]姜铁超.PCI术后常规剂量不同种他汀临床作用差异及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3(10).
[13]张震洪,张士诚.他汀类药物对尿蛋白、肾脏事件、非透析患者全因死亡的系统评价[D].南方医科大学,2014(12).
[14]李红艳.他汀类药物对血糖影响的meta分析[D].山东大学,2012(11).
[15]李晓慧,郑燕.他汀类药物用于多囊卵巢综合征治疗的系统评价[D].福建医科大学,2013(10).
论文作者:兰英,常育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5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23
标签:药物论文; 心血管论文; 患者论文; 安全性论文; 类药物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心力衰竭论文;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5年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