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 社会、 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根据课标要求设置的考点较多,而评价和感悟,既是中考文学作品阅读所设置的考点之一,又是对欣赏文学作品的较高层次的要求,同时又是必须的。语文课程标准对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要求是:“根据文学作品形象性、 情感性强的特点,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评价和感悟就同这一评价要求保持一致。
例一:文(文字太长,略,2015年北京海淀区中考试题)中对茫茫雪原上红狐奔逃的情景,描写得非常精彩。请从第4、5、11三个自然段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进行赏析。解答赏析题,应根据不同的赏析对象,运用不同的方法,如人物赏析,侧重于人物形象、性格特点、社会意义等方面。而描写方法的赏析,要理解不同的描写对刻画人物或景物的作用。如果赏析的对象是语言形式(词语、句子、段落等),就要借助语言分析,品味语言形式的妙处。例一赏析的对象是语言形式中的段落,要求考生把握段落的主要内容,然后进行较全面具体的分析。如第4段,它描写了猎犬追狐、红狐夺命奔跑的紧张情景。其中,对狐狸每次跳起过程的描写都生动地表现了狐狸在深雪里奔逃的艰难;同时,用猎人的高大凶猛、势如疾风反衬出狐狸的弱小,让人不免为其命运担忧。
例二:比较甲乙两段文字(文字太长,略,2005年山东省中考题)中画线的语句,探究两文作者对“乐”的理解的共同处。探究题是近几年来中考语文试题中出现的一种新题型,它既要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又要考查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要求考生必须从原文出发,充分利用原文提供的材料信息,从已知推断未知。例二中所说的两文作者的“乐”,一是范仲淹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体现的“乐”,一是欧阳修《醉翁亭记》中“而不知太守乐其乐也”中所蕴含的他对“乐”的理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解题时,一定要先理解这两句的意思及其所传达的信息,也就是二人所乐的是什么,然后通过分析比较,由已知推断未知,探究范仲淹和欧阳修对对“乐”的理解之共同处:自己的欢乐与百姓的欢乐密切相联。
例三:放飞思绪,想象甲诗(略,2015年黄冈中考试题)中的“我”,跪在母亲的坟前会想些什么?乙诗(同前)中的“断肠人”,一旦与“亲人”相聚会说些什么? 例三是一道想象题,它由此及彼、由文内到文外,考查想象能力。它要求考生应从阅读材料出发,引发自己合情合理的想象。题中所说的“我”,就是余冠中《乡愁》中的抒情主人公,一旦他跪在那“一方矮矮的坟墓”前,他会想些什么呢?他也许会这样想:妈妈,原谅不孝的儿子,我回来迟了,我多么想念你呀!因此,只有读懂了原诗,对“我”想念母亲的感情等有所体悟,才能从《乡愁》一诗中相关材料出发,由有关信息而引发自己的想象。而“断肠人”则出自马志远《天净沙 秋思》,他一旦与“亲人”相聚会说些什么,同学们可以在把握原诗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猜猜他会怎么说。
针对这样类型的试题,中考复习备考应当注意两种策略的正确运用。
中考应对策略之一:全面了解各类试题。例如赏析题,不仅要了解赏析的对象,即人物形象、环境氛围、描写方法、情节结构、语言特色、表现手法、思想感情、意境意蕴等,而且还要了解赏析题的不同呈现方式。赏析题的呈现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简答题,一种是选择题。而探究题又有明显与不明显之分。明显的,题干中往往要出现“探究”之类的字眼,让人一目了然;不明显的,题干中并没有出现“探究”之类的字眼。至于想象题,由于联想与想象往往是一对孪生兄弟,只说想象题,是为了便于叙述,其实,此类题应包括联想题。
中考应对策略之二:注重方法,严格训练。如赏析题,可以采用选择、简答等形式命题。如果是选择题,阅读时要注意广度和细节,根据选择项,逐一理解与筛选;假设是简答题,答题时则要注意深度,切莫因它对象明确、角度也小而浅尝辄止。再如联想题,在解题中,应当理解联想的基点即出发点(由此及彼中的“此”),从这一点出发,再定格到最佳点上,在这个最佳点上去想象。倘若我们结合文学作品阅读,有针对性地进行严格训练,就一定会提高解此类题的质量和效率。
论文作者:罗秋红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9年10月总第19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2
标签:自己的论文; 文学作品论文; 语言论文; 中考论文; 评价论文; 由此及彼论文; 红狐论文; 《教育学》2019年10月总第19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