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学入学考试综合学习问题综述_中考论文

2008年中考综合性学习类考题评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考题论文,年中论文,综合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总体描述

纵观2008年的近百份中考试卷,将综合性学习考查情况总体描述如下:

与往年比较,综合性学习的考查力度有所加大。有两种表现:一是在中考试卷中设置综合性学习考查内容的省市单位越来越多。依据现有资料判断,在中考试卷中设置综合性学习内容的占试卷总量的90%以上,与2006年和2007年相比分别上升了40和20个百分点;此种情况表明,综合性学习已基本成为语文中考的常态考查内容。二是综合性学习在中考试卷中的分量增幅较大,其重要性显然有所加强。根据统计,2008年各地语文中考试卷中综合性学习的平均分值为10.5分,较2006年和2007年的平均分值分别上涨6.5分和4分,这表明综合性学习在中考试卷中的地位较过去有明显的提高。

从考查内容看,2008年综合性学习的考查内容一方面延续了过去的选材方向,主要是涉及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与语文学习相关联的一些内容。这其中的主要涉及点,有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如汶川地震、北京奥运、环境保护、资源节约、文明礼仪、社区建设等;有与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语文现象,如课外阅读、语言交际、标语对联等等。另一方面,2008年综合性学习的考查较过去更有“语文味”。不少地方将综合性学习与阅读、写作结合起来进行设计,或将综合性学习与阅读写作融为一体,或把综合性学习作为阅读的延伸,或将阅读的过程“变式”为一个综合性学习的过程,这种变化应该说是2008年中考综合性学习的新动向。

努力体现实践特色,以整合的方式考查为主。2008年大多地方综合性学习的考查方式延续了过去的一种做法:围绕某个话题设置一个操作平台,将信息提取及表达、口语交际、名著(课外)阅读、综合探究等考查内容在这个平台上综合呈现,并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按某种顺序在这个平台上进行考查。这种考法一定程度上有实践意味,在2008年中考试卷中所占比例较大。这种考法强调考查方式的综合,强调考查内容的综合,强调集中考查各种能力,较其他考法而言,这种考法表现出的“综合”、“实践”色彩较为鲜明。

运用能力的考查是中考综合性学习的主流追求,人文素养情感态度的强力介入体现综合性学习的特色。看2008年各地中考综合性学习的考查情况,可以发现纯粹的知识考查少了,运用知识的考查多了;纯粹的识记类考查少了,实践层面的能力考查多了;传统意义上的“纯语文”考查现象少了,关注社会关注学生人文素养领域的内容多了……这种变化,一方面将综合性学习的考查推到了它本应该到达的能力高度,同时又确保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全面性和丰富性,体现出综合性学习作为语文领域“动感地带”的特点。

尽管2008年中考综合性学习的面貌有较大改观,但过去中考综合性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有的依然存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名实不符,综合性学习贴标签;第二,设置过程假象,综合性学习虚拟化;第三,考查样式过于“做形式”,表面化现象较为普遍;第四,用局部替代全体,综合性学习边缘化;第五,考查方向位移,综合性学习脱离语文轨道。中考试卷中设置综合性学习考查内容,对于确保语文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对于促进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的确很有意义。但是,中考作为学生学业评价的手段之一,因为试题本身所表现出的贴标签、表面化、边缘化、语文本位缺失等倾向,不经意间又给综合性学习的教学以不同程度的误导。本来是想通过中考这种方式给综合性学习教学以有力的引导,结果在方向上发生了偏差,这不能不给人一种南辕北辙之感。

二、分项描述

下面采取举例的方式就2008年中考综合性学习的表现作些“点”上的说明。

第一,最火爆的考查内容。

2008年中考综合性学习涉及到的最火爆的考查内容当属有关汶川地震的材料,据统计有75%的中考试卷中涉及相关内容。汶川地震,世界震惊,中考试卷中涉及有关内容当是应有之举。

但是,中考语文试卷中的汶川地震并不是作为时事的面目出现,它只是作为一个取材点,意在借此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意在借此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形成纯美的人生情感和人生态度。因此,如何确定汶川地震材料的价值取向,如何设点考查,是命题者当认真对待的问题。下面例题的考法值得肯定:

例题一:请记住:这个美丽的女孩叫袁文婷。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什邡市师古镇民主中心小学。袁文婷,一个刚参加工作不久的美丽女老师,为了拯救学生,青春定格在25岁。灾难发生时,教室里的很多孩子都吓得呆坐着,不知所措。为了最大限度减少孩子们的伤亡,袁文婷一次又一次冲进教室,抱出了一个又一个孩子。当她最后一次冲进去后,楼房完全垮了……

结合这则消息和图片,从下面选用三个词语写一段赞美词。要求:感情真挚,句意衔接,词语顺序不拘,60字以内。

微笑呵护 仰慕

柔弱坚强 安息

(2008年广东广州市题)

这道看似纯粹的语言表达题,其实是一道建立在特定信息基础上的语言表达题。题目提供的材料有两种:一种是语言材料,它提供的是有关袁文婷老师在地震发生那一刻的行为表现,与这些行为表现对应的词语是“呵护”、“仰慕”、“坚强”、“安息”等;另一种是图片材料,它提供的是袁文婷老师的肖像特征,所表现的是袁文婷老师“微笑”、“柔弱”的特征。这两种材料内容实际上是一种对比,将微笑着的柔弱的袁文婷老师与勇敢、坚强地表现出人间大爱的袁文婷老师放在一起,从而产生出一股冲击人心的震撼力。题目要求从所提供的六个词语中选取三个形成一段话,作为对袁文婷老师的赞美词,实际上是要求从两则材料中提取有关袁文婷老师的信息,通过对比形成一种对袁文婷老师的认识,然后把这种认识表达出来。可以说,这道题把语文能力的考查和情感态度的引导很好地结合了起来,有较好的考查效果。

第二,最持久的考查内容。

2006年以来,在综合性学习中最持久的考查内容是文学名著中的有关内容,其中,中国文学作品中考查最多的是四大古典名著,国外文学作品中考查最多的是《鲁滨孙漂流记》;进一步讲,四大古典名著中考查频率最高的是《水浒传》中的事件和人物。2008年中考试卷中有80%考查了四大古典名著的相关内容,其中有60%考查的是《水浒传》中的内容。

中考试卷中坚持设置名著阅读的内容,对于促进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生态,对于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学素养等方面,的确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但是,如果考查内容长期过于单调,考查形式过于单一,势必又会影响到课外文学名著的阅读效果。好在2008年中考试卷中名著阅读的考查有了一些新的变化:与过去相比,2008年名著阅读的考查更深入作品的内部,关注的内容更加广泛,在能力上要求更高,考查的形式也更加多样。

例题二:走进名著。

(1)《水浒传》中大名鼎鼎的青面兽杨志,你一定不陌生吧,请简要列举出书中关于他的三件事:___、___、___。

(2)电视剧组正在筹拍新版《水浒传》,请你帮助杨志的扮演者把握好角色。演好杨志这个角色应该注意他性格上的两个特点:___、___。

(2008年安徽芜湖市题)

这道题有三点值得肯定:一是避开了《水浒传》中人们大多熟悉的人物;二是深入到作品中人物的性格以及相应的事件;三是从实践的角度取意设题。这样的考查样式,有助于引导学生阅读名著更全面,更深入,也有助于引导学生把名著读“活”。

第三,最讲形式的考查样式。

例题三: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20年来,在经济、文化教育、交通运输、生态环境、旅游业、工农业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建省20周年之际,语文老师组织同学们开展主题为“海南辉煌20年”的综合实践活动。

(1)请你为这次活动设计一条宣传标语。

答:________

(2)如让你搜集资料,你将用哪些方法搜集?(列出两种)

答:________

(3)你准备以哪些方式展示你的实践成果?(列出三种)

答:________

(2008年海南省题)

现实中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有个过程的,过程一般都有若干环节,把握好这些环节往往是搞好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关键。但是,中考试卷中是不能复制综合性学习活动过程的,于是许多命题者就虚拟一个平台,假设一个过程,就这个假想过程中的某些环节设点布题,力求在中考试卷中呈现一个完整的综合性学习的过程形式。例题三就是这种考虑的结果。这种考法表面上看呈现了综合性学习的完整过程,检测了学生平时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成效,可实际上是走向了泛化,走向了虚无,因为学生即使平时完全没有开展过综合性学习活动也完全可以应对此类考题,学生无论怎么回答也可以得分。

如果说这种考法在早年的中考试卷中出现能促进提高开展综合性学习的意识,那么,现在还这么考就意味着告诉教师没有必要花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了。

第四,最讲排场的考查样式。

围绕某个话题设置若干活动环节,在不同的环节安排不同的活动内容,或呈现知识积累,或进行口语交际,或分析和解决某个问题……这种连环式的综合性学习考查样式被越来越多的命题人所接受,2008年的中考有近50%的地区采取了这种方式。

例题四:当土地与土地被水分割了的时候,当道路与道路被水截断了的时候,智慧的人类伫立在水边:于是产生了桥。苦于跋涉的人类,应该感谢桥啊。桥是土地与土地的连系,桥是河流与道路的爱情,桥是船只与车辆点头致敬的驿站,桥是乘船与步行者挥手告别的地方。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桥的世界,去欣赏各具风采的桥之美,去领略意蕴丰富的桥文化,去讲述荡气回肠的桥故事。

[绘桥]你的家乡一定有这样一座桥让你刻骨铭心:不论是石拱桥还是木板桥,是铁索桥还是风雨桥……请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来展示你家乡的桥之美(不出现真实的地名)。

答:_______

[咏桥]古代诗词中有不少关于桥的名句,如唐·郑谷《张谷田舍》“一径入寒竹,小桥穿野花”;宋·方岳《春晚》“只有小桥杨柳外,杏花未肯放春归”;元·幼武《浣溪沙》“竹阴深处小桥横”等。请你在学过的诗词中找出相应的诗句写在下面。

(1)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

[话桥]请用简洁的语言讲述一个与桥有关的故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2008年湖北恩施自治州题)

例题四呈现的活动环节还不够多,只能算是一个“小排场”的考题。这类考题有两个特点:一是有一个共同的话题,围绕一个中心安排试题的所有内容;二是一定有若干个活动的环节,这些环节一定是从话题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设定。因为这些特点,这种类型的考查样式内容综合性强,考查形式灵活,应该说是一种可取的综合性学习考法。不足之处是:因为考查内容相对单一,就所有学生而言缺乏普遍性。

第五,最有意味的考查样式。

中考考场不可能复制宏观的综合性学习实践过程,但试题的设计可以呈现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试卷中提供一组适当材料,依此为依托设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语文知识积累和能力综合运用的表现,进而窥探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这是一个在试卷中现实呈现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以内容的综合为前提,表现为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表现为学生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一个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过程。这个过程也许不是综合性学习活动客观的全部,但它应该是综合性学习过程的微观呈现。

例题五:探究性学习

山有竹则山青,水傍竹则水秀。在城市的花园里、在农舍的庭院中、在学校的读书亭边,常可见竹影摇曳。为了感悟竹文化的魅力,假设你所在的班级准备编写一份《竹韵》小报……

(1)《竹韵》小报的“修竹资料”栏目里,编录了同学们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到的几则相关资料。请你联系这些资料,帮忙把“编者按”拟写完整。

[资料一]竹,常绿多年生植物。茎圆柱形,中空,有节,挺拔向上,质地坚硬。叶青翠,美观,凌霜不凋。

[资料二]宋代文学家苏东坡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此名言流传甚广。

[资料三]清代画家郑板桥喜画竹(例如下图),并且常在画上题咏竹诗。例如“未出土时先有节,纵凌云处也无心。”“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资料四]清代小说家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描写林黛玉住处潇湘馆:“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凤尾森森,龙吟细细。”

[资料五]中国人视竹为吉祥之物。竹与兰、梅、菊被誉为“四君子”。竹与梅、松被誉为“岁寒三友”。常见吉利画有《岁寒三友》、《竹梅双喜》等。

编者按:人们爱竹,爱它那洒脱的风姿;人们爱竹,爱它那_____;人们爱竹,爱它那_____。

(2)《竹韵》小报的“咏竹诗联”栏目里,有一副对联的下联与别的对联弄混了。请你运用对偶知识判断下列诗句哪一句是这副对联的下联?(只需填序号)

对联:凌云劲竹真君子,______________。

A.野泉声入砚池中

B.清香移在菊花枝

C.梅梢月斜人影孤

D.空谷幽兰绝美人

(3)《竹韵》小报需要一幅插图,陈谨同学建议以吴均《山中杂诗》中的“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为题画一幅画。请你展开想象,用优美流畅的语言将这幅画描绘出来。

[附注:山际,山与天相接的地方。烟,此指云雾。窥,从缝隙中看。]____________

(4)随着两岸交流的加深,《竹韵》小报准备增设一个新栏目,以下这则材料也将编入此栏目。请你为该栏目取一个合适的名称。

前不久,《海峡周刊》刊登了台湾人杨先生在厦门创办“竹友园”的报道,引起了广泛关注。经营“谈竹庄”的厦门青年刘先生还特地拜访了杨先生。他们在竹友园里赏竹、谈竹,缔结了一段竹友缘。“千载竹文化,两岸本同源”,两岸竹友倾心竹文化的情感在这里找到了共鸣。________________

(2008年福建厦门市题)

这组试题有一个共同的主题——竹韵,以小报栏目形式为依托,命题者围绕这个主题提供了相互关联的若干材料,然后就这些材料设计了四个方面的学习要求。这就意味着在中考试卷中搭建了一个综合性学习的平台。这是一个怎样的平台?其一,内容是综合的,涉及到竹的诗、词、文、画。其二,考查的能力是综合的,涉及到知识的积累和运用、读写能力、学科间知识能力融通的水平,以及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其三,学生完成四个方面的学习要求,这其中实际上隐含有一个学生综合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虚拟的,是现实存在的;不是群体性的,是学生个体的学习行为。

第六,最具争议的考查样式。

自2007年始,少数地区中考试卷中出现了一种新题型:从试卷阅读选文中选取一个点,围绕这个点设置一个探究意味明显的问题,然后补充一组材料,要求考生结合选文和补充材料进行思考。这种考题在内容上讲是选文阅读的延伸或纵深,从能力上讲,题目的探究性特征大大加强了。

这一新题型在2008年为许多命题者所接受,采取这种考题样式的地区较去年大幅增加。

例题六:阅读下面链接的材料,结合选文内容(选文指《木棉花开》,文章略。文章通过对木棉花生命状态的描述,进而形成一种有关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认识),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湖南遭遇了50年一遇的冰冻天气,交通、电力等行业涌现了一大批抗击雪灾的勇士。电力员工罗文海、罗长明、周景华在高压线路上人工除冰时,因线路覆冰太厚,铁塔不堪重负而坍塌,3人不幸殉职。

材料二:汶川地震时,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身体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让四个学生得以生还。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1)请你在网上发帖悼念,注意给自己起个富有个性的昵称,不要用真名。

帖子一:网友昵称[小桥流水]

悼词:冰雪消融,春意盎然,而烈士们却永远地去了。他们的灵魂依然还留在抗击雪灾的第一线,永驻在灾区人民的心田。致可敬可爱的人。

帖子二:网友昵称[]

悼词:____________

(2)根据链接的材料,结合选文内容,完成下联。

上联:抗灾勇士以身殉职,情融寒天冰

下联:____________

(2008年湖南长沙市题)

这道题是为《木棉花开》这篇文章设计的若干阅读题中的一个,实际上是将汶川地震中谭千秋老师的壮举作为凭借,来表达对阅读选文的认识。这道题的特别之处在于:问题的提出由选文而来,但问题所涉及的内容超出了选文范围,在一个更大的空间内思考与选文有关的问题。完成此类试题的关键是首先要把准选文的主旨,弄清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有关生命的认识,然后就补充材料的内容按要求组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阅读认识。

此种考查样式颇有争议。赞成者认为:此种考查样式以阅读文本为依托,或选点进行探究,或进行同类延伸阅读,扩大了阅读空间,丰富了能力层次,是阅读领域的一种综合性学习行为,值得提倡。反对者认为:此类考查样式有架空文本阅读的嫌疑,为目前阅读教学中颇为盛行的“拓展延伸”推波助澜,不值得提倡;同时,此类考查样式综合性不强,不能纳入综合性学习的认识范围。此种考查样式究竟前途如何,还得拭目以待。

三、几点思考

应该说,到目前为止,以上列举的若干中考综合性学习现象是命题人积极探索中考改革的成果,有的或许是今后一个时期中考综合性学习所应该坚持的考查方向。在此基础上,中考综合性学习的考查还应该做到或者说可能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强调实践依然是中考综合性学习的命题理念。

语文学习的最本质的要求就是实践,中考试卷中重视综合性学习的考查,其意也在于引导语文学习走实践运用之路。把准并坚持这一命题方向,是语文中考改革的一种必然。

第二,将综合性学习与阅读、写作融为一体进行考查或许会成为一种有意味的命题思路。

目前,许多地方都是将综合性学习与阅读写作俨然分开,单独“挂牌”设题考查。这种命题思路实际上有违语文学习的本真实际,因为综合性学习与阅读写作本来就是一个有机整体,是可以不分或不可分的。如果将中考试题围绕某项内容进行一体化的阅读、写作和综合性学习设计,将综合性学习融于阅读、写作的过程,将阅读、写作作为综合性学习的某些环节,那么,这样的一纸试卷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内容丰富的综合性学习平台,学生完成这样一纸试题的过程就是一次综合性学习的经历。可以预见,这样的试题会更有语文味,这样的试卷一定是别开生面的。

第三,“求实”是中考综合性学习的必然追求。

以纸笔形式考查综合性学习客观上很有难度,正因为如此,过去这类考题往往存在过于形式化和表面化以及过于泛化等问题。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命题者必然会进一步追求内容选择的恰当性,使之更加符合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必然会更加追求考查过程的可操作性和试题的有效性,真正做到“实”、“活”兼顾。

标签:;  ;  

2008年中学入学考试综合学习问题综述_中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