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与公开背景下的“三公款”审计监督_三公经费论文

预算与公开背景下的“三公款”审计监督_三公经费论文

“三公经费”在预算与公开背景下的审计监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费论文,三公论文,预算论文,审计监督论文,背景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公共机关的“三公消费”已成为热议的话题,也是各级政府关心、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三公经费”不仅关系到行政成本乃至执政成本,而且关系到节约型政府建设。对于“三公经费”,国家采取了治理措施,明确提出只减不增。中央本级“三公经费”已纳入预算并随同预算及时公开,以接受社会和媒介的监督,这一举措正向地方推进。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三公经费”支出的信息受众面仍然不大,透明度依然不高。在社会和媒体对“三公经费”广泛关注并实施监督的业态下,国家审计如何强化审计监督,已是亟须探索的问题。现基于基层实际,谈几点个人意见。

一、基于现实需求实施审计监督

控制“三公经费”是国家的重要部署,也是一项长期工作任务。国家审计履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职能,必须把握这一现实,基于这种现实实施好审计监督。

一是基于严格预算执行实施监督。“三公经费”是公共机关维持运转或完成相关工作任务所开支的相关支出,是政府行政支出的一部分,也是财政预算的一项内容。但是,“三公经费”的无序膨胀,往往是突破预算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三公经费”纳入预算,并有所公开,由于主客观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在预算执行上出现偏差甚至不平衡。因此,要基于严格预算执行这一基点,对部门“三公经费”的管理使用情况实行常态性的审计监督,降低“三公经费”突破财政预算的主要系数,推动严格执行财政预算。

二是基于降低行政成本实施监督。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降低行政成本。行政成本是执政成本的重要体现,是行政过程耗费的执政资源,最直观也最引人关注的是行政活动的经济成本。“三公经费”作为行政成本的组成部分,其增减关乎着行政成本的高低,是决定性因素之一。近些年来,行政成本的快速增长已引起世人的热议,国家也主张和采取措施降低行政成本。因此,降低行政成本已成为审计关注的又一重点问题,要基于这一目标要求,强化审计监督力度,促使增强成本意识,以成本控制减少“三公”消费。

三是基于推动作风转变实施监督。为转变工作作风,取信于民,十八大后中央出台了八项规定。在这些规定中,不仅推动各级部门和领导干部切实转变工作作风,而且对“三公经费”只减不增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已经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基层审计机关要着眼于推动公共机关工作作风转变,对部门“三公经费”持续性地跟进审计监督,客观地反映中央规定执行情况,推动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强化“三公经费”控制,增加透明度,以制度约束“三公经费”,从而达到转变工作作风常效化。

四是要基于节约型政府实施监督。加强“三公经费”控制,推动增强成本意识,根本目的就是建设节约型政府,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审计机关对“三公经费”实施审计监督,就要把建设节约型政府、节约型机关作为立足点和基本目标。“三公经费”是行政运转和完成工作的必要支出,社会关注的是不必要的支出和损失浪费以及“三公经费”掩盖下的腐败。因此,要通过加大审计监督力度,推动被审计单位厉行节约,杜绝浪费,学会过紧日子,并在节约型政府建设中提升工作绩效,使党的优良传统有效继承。

二、“三公经费”审计监督基本目的

——强化约束力。“三公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而不断细化,并基本向社会公开,这是自上而下的制度安排,其约束力同样受到社会普遍关注。在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的同时,审计监督作为事后监督,更要注重制度约束力的鉴证。要把“三公经费”审计监督的基本目的之一放在强化制度约束力上,通过提出有深度、高层次、多角度的审计意见和建议,推动部门或领导干部主动接受政策和制度约束,从而自觉加强对“三公经费”的控制,达到规范管理使用的目的,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提高执行力。财政预算是国家的专门法律,是依法行政的根本依据。“三公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就成为法律的内容之一,需要不折不扣的执行法律和依法行政。审计监督“三公经费”的管理使用情况,要把基本目的放在提高法律和政策的执行力上。要通过审计监督,分析判断部门财政预算的执行水平,查找问题发生的根源和发生几率,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措施。只有推动提高预算执行力,才能促使政府和部门主动压缩“三公经费”支出,降低行政成本,实现只减不增的目标。

——突出担当力。“三公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是政府和部门经济活动的主要项目之一,其主要领导担承着一定的经济责任。同时,能否做到预算执行、降低行政成本、避免损失浪费、回应社会关切,往往存在领导决策一句话、花钱一支笔、责任无人追。审计监督的目的之一,就是推动政府和部门的领导要把握权力运行。落实经济责任,突出担当力,认真贯彻执行财经法律、国家政策和内控制度。同时,推动问责制度的建立和执行,促使加强“三公经费”的监管。

——提升公信力。“三公经费”能否只减不增、行政成本与行政绩效是否相符、工作作风是否切实转变,直接影响到政府和部门的公信力和凝聚力,关系到立身之本和发展基础。要通过对“三公经费”的审计监督和审计建议,推动政府和部门贯彻落实经济法律、经济政策、经济制度,规范“三公经费”使用行为,加强资金运行监管,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促使部门实现以规范赢公信、以公正建公信、以效益树公信、以公开促公信、以廉政保公信的目标,在“三公经费”使用上率先打造公信机关。

三、“三公经费”审计监督基本方法

重点法。按照审计署的部署,把“三公经费”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作为常规审计的重点突出起来,使其审计监督常态化、长效化。无论是预算执行审计、绩效审计、财政财务收支审计、行政成本审计还是经济责任审计,都要把“三公经费”和落实八项规定作为重点审计事项,周密谋划,明确方案,科学分工,统一共识,创新施审,确保重点审计重点突破。通过对“三公经费”的重点审计,推动包括“三公经费”在内的财政预算得到有效执行,自觉遏制消费中的违规违纪现象,实现“三公经费”只减不增的目标。

专项法。为整体反映“三公经费”管理使用情况,全面揭示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根本原因,保持审计监督的经常化和科学化,可采用持续的专项审计调查法。视其需要,将专项审计调查纳入年度审计项目计划,也可由上级审计机关统一组织专项审计调查,使其处于常态化。只有持续性的专项审计调查,才能使“三公经费”的管理使用从纵向和横向上具有可比性,从减增两个方面总结经验教训,深层次上分析原因,提出的审计建议也才有针对性,也有利于领导及时决策和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

融合法。针对“三公经费”的管理使用,为提高审计监督效能,采取多种形式的组合或融合。主要是:审计内容上融合。预算执行、财政收支、经济责任、行政绩效等项目目审计,都要融合“三公经费”审计内容。组织方式上融合。对审计项目的计划和组织,明确“三公经费”的审计监督,纳入审计专案,作为重要审计事项,独立作出客观评价。信息利用上融合。充分利用政府和部门网络信息平台,在计算机审计信息采集时,对“三公经费”信息融合采集,分析利用,提高审计效率,达到预期目的。

复审法。主要指“三公经费”审计监督中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进行跟进再监督,实行复式审计法。复审法可以两个层面实施:一是无论任何项目审查出“三公经费”管理使用中的问题,就其审计整改情况在年度的审计机关报告反馈,并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再监督,确保审计成果得到充分利用。二是对被审计单位在“三公经费”问题的整改情况在轮审时作为审计的一项内容,并与审计年度数据相对比,审查是否屡审屡犯和整改水平,推动审计成果在利用上的长效性和稳定性,实现审计监督的应有预期。

标签:;  ;  ;  ;  ;  ;  ;  ;  ;  ;  

预算与公开背景下的“三公款”审计监督_三公经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