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本科学科专业调整浅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法国论文,学科专业论文,本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2.0/5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69(2003)06-0061-04
法国是一个既强调民主又强调集权的资本主义国家,高等教育历史悠久,传统色彩非常浓厚。但法国高度集权的高等教育体制越来越不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因此改革势在必行。学科专业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中最基础的部分,它的调整将带动整个高教改革的发展。另外,在高等教育管理方面,法国与我国的情况也有不少相似之处,因此研究法国高等教育本科学科专业调整,对我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学科专业调整的现状
法国高等教育学校类型为三种:大学、大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在大学中实行普通教育(主要是一些传统学科,如人文、科学、法律、医学等)和特定领域的专业教育(如国际贸易、多媒体技术、计算机和管理等)。大学校主要在三个领域对学生实施教育:商务管理、工程学及政治学,与之对应的分别是商务管理学校、理工学校以及政治学院。高等专科学校主要是培养一些特定领域的专门人才,如护理学、特殊教育、新闻学及戏剧等。从1970年到1995年法国高等教育学科发展变化的一些情况大体如下。
教育类和医学类发展基本平缓,无太大的起伏;自然科学类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略有增长,在1980年出现回落,从1981年开始稳步增长;社会科学人数在1981年出现一个小的高峰,之后稍有回落,在1991-1995年间急剧增长;人文学科在1975年有一个显著的高峰,在1980-1982年间出现低谷,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略有增长,1995年又出现回落;其他学科的发展,一直比较平缓,在1982-1993年间出现一次高峰,之后又回落,趋于平稳发展态势。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的原有状况面临新的情况和环境,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因此,对学科专业的调整也就在不同的领域展开了。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学科专业的合并
以法国教育部教育统计年鉴关于高等教育机构所授学位、文凭与证书的科类划分为准,20世纪70年代法国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可以按法律、经济、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医药科学、工程科学、农业科学等七类加以考察[1]。
1989年,教育部将30多个学科专业合并为七个领域:科学、技术、法律、社会经济管理科学、人文及语言文化、人文科学(包括造型、绘画艺术)、生命卫生学[2](p.51)。经过这样的合并之后,一方面给各大学留有发展自己学科专业的余地,另一方面,也拓宽了学生的学科专业口径,为学生进入社会提供了更大的适应性。
1996年4月,在教育部的直接组织下,法国大学咨询会议提出了关于大学改革的十大问题,其中第一点就指出“学科的划分将简化为文、理、法、经济、技术”[3]。学科向多学科、多专业方向综合发展,符合1968年富尔提出的“多科性”原则,也就是说,大学应是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科学技术、医学等学科应尽可能地同艺术、文学等学科结合,更重要的是“多科性”原则的提出适应了知识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
在法国综合大学普通专业的第一阶段是不分专业的,只设下列主修学科方向:法律、经济、经济与社会行政、文学艺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应用数学、科学、神学、体育运动科学技术。第二阶段是以全面广泛的学科设置和更高水平、更深入的专业教学为特点,可获学位有四个学科领域:文学艺术与人文科学、经济、法律与社会科学、科学技术、体育运动科学技术[4]。可见,法国的高等教育为学生打下宽厚坚实的学科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更深入、更专业化的学习,这样,宽厚的学科基础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社会适应性,更深入的专业化学习又适应了学科不断细化的趋势。
1997年4月,法国颁布了大学教育改革法令。该法令内容涉及教学组织并以大学第一阶段改革为重点。新法令提出,改革大学教学,调整学科专业的设置,将第一阶段原有的9类学科重组为8个学科专业群,即:法律、经济、管理与行政;文学、语言;人文与社会科学;理科;艺术;人体、运动体育与休闲;科学技术;工程师技术。与原学科设置相比,新学科专业群精简掉了神学,增加了科学技术和工程师科学技术两个学科群,为的是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科技人才的需求,以利于学生进入职业社会。新法令规定,每一学科群设置3个课程组,即:基础课课程组;认识和选择其他专业课程组;大学学习方法课程组。新课程组的设立使学生有机会根据自身条件和对学科专业认识的加深,调整学业方向,提高学习成功率[5]。
(二)发展科学技术学科
法国的人文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相比之下,科学技术学科处于较薄弱的地位。20世纪80年代,为迎合高科技的需要,法国开设了短期课程(两年),主要是在技术领域[6]。从1983年至1990年的科学类学科结构的发展呈稳步增长的态势。
另外,由于毕业生数代表各科类高等教育向社会输送各种专门人才的实际数字,因此用它作为描述科类结构的参量比较合理。但是由于淘汰现象的存在,所以为了保证毕业生(输出)有合理的科类结构,在招生(输入)规划上应当根据实际情况作一定的调整。从工程学1980年至1990年度的毕业人数来看,基本呈稳步增长的态势。
1996年,法国教育部长贝鲁克强调:“在现有的大学技术学院和工程师学校的基础上发展技术学科,大学职业学院也将试行,争取经过6-10年的时间,实现普通教育与技术教育的平衡。”[3]这样,将基础科学与技术、工程科学相结合,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渗透,既适应了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又实现了学科间的优势互补。高校的科学技术学科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为社会输送更多急需的科技类人才,另一方面,将更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直接推动社会的进步。
(三)加强职业性专业的发展
在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毕业时无法保证获得好的工作时,大学开始意识到,大学生仅有文凭是不够的,还应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1996年4月,法国教育部长贝鲁克在提到关于大学改革的十大问题时,指出:“在大学第一和第二阶段设立职业基础课,使学生了解职业界的基本情况,并且较强企业实习和保持与企业界的密切联系。大学将出现普通文化、科学研究和职业资格的三重均衡。”[3]在大学的第二阶段学习增加了“职业实习组”和“欧洲大学学期”。前者是由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协商,让学生到企业实习,使他们在校期间便对企业有所了解,减少就业的盲目性。后者是学生用一学期的时间,到与本校建立联系的欧盟其他成员国高校学习或实习,适应欧盟国家内实施的人员、商品、资金、服务等方面自由流通的运作机制,以便毕业后能在更大范围内寻找工作[5]。在基本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增加职业培训,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如随着社会的发展使得对经济类、法律类人才的需求增多,因此高校的经济类、法律类的学科调整也要适应社会的相应的职业,以便使学生毕业后尽快地进入其职业角色。学科调整向职业化方向发展,可以加强教学的目的性,通过突出课程的职业性和应用性,强调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职业化方向,力图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有更大的社会适应性。
二、学科专业调整的特点
(一)综合化
法国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的综合化是一个显著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基础科学与技术、工程科学相结合,即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提高基本文化素养和改善理论思维方式,培养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渗透,突出了学科专业的职业性和应用性。法国教育部长富尔提出的“多科性”原则对专业设置和学科结构的综合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如短期技术大学的学科课程设置强调多样性、综合性,注意培养学生较强的适应能力,尤其重视当代经济、企业、政治、社会、文化方面的知识和外语。再如,巴黎第七大学(教学重点是理科、医学、外国语言文学、经济学科)就为学生提供了文学、考古、视听与通讯、生物、化学、教育、环境科学、历史、经济、法律、统计学、文献与资料、体育等学科的近300种可供选择的课程。不只在综合大学,就是在理工科大学也是非常重视学科专业的综合化。如巴黎理工学院的学生不仅要学习数学、天文学、力学、物理学、化学等科学课程,还要学习文学、艺术、建筑学术、绘画、历史、外语、政治经济学、社会心理学等课程。
(二)职业化
法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的职业化有其特定的含义,其实质就是进一步调整高等教育的办学方向,高等学校不仅要对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而且还要对学生实施以职业为目标的培训,从而使学校培养出的人才在职业能力方面,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从其学科专业的调整可以看出,其指导思想以从强调以专业教育为主转向“通才教育”。学科专业调整的职业化倾向将使毕业生成为更有能力、有效率的“通才”,他们不仅能在某一领域有所专长,还能适应几种不同的职业,这样才能适应这个不断变化的社会。
(三)基础化
基础科学是学习任何知识的工具,只有拥有扎实的基础科学知识,才能不断地提高学习和适应能力。法国加强学科专业基础化的具体表现是:加强国际交流需要以及信息时代需要的基础学科,如外语和计算机;强调普通文化基础课的地位;在专业高等教育中重视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使学生打下宽厚的专业基础[4]。以综合大学为例,在第一阶段理科学生不分专业,只分“结构与物质科学”和“自然与生命科学”两大门类,设置广泛的基础课,既包括一般的文化基础课,更注重基于专业需要的基础课,重视数理化的教学。正如一位法国人所说:“我们法国是衣架式教育。要求学生具有像衣架那样宽厚的基础,然后才让学生选修一个专业方向,这就是衣架的顶端。”[4]再如,历史学是普通高等教育文凭(DEUG)第一阶段的基础学科,它的课程设置不是为迎合某一特定职业,实际上,它是作为其他后继课程的基础课而设,并且它还延伸到地理学、统计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古代及现代语言等学科领域[2](p.63)。学科专业调整的基础化对学生的后继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不管学生是要继续深造,还是要走职业化方向,都会使学生更快、更好地继续学习。
三、原因分析
(一)适应社会市场需求
长期以来,法国高等学校的治学思想偏于保守,教材更新缓慢,学科专业的设置落后于实际需要,教学上过分强调理论,忽视技术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毕业的大学生不能很好的满足工业界和企业界的实际需要,在就业竞争方面常常显得无能为力。再加上综合大学的高淘汰率,使大量学生学业结束走上社会时既没有取得相应的深入学习证书,也没有任何进入职业社会所必需的文凭和实践能力。他们在社会经济结构、职业结构和劳动力市场需求急速变化的社会上,变得茫然失措。因此,加强学科专业的综合化、职业化,以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要是学科专业调整的必然。
(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学科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
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知识的总量成倍增长,学科专业在高度分化的同时,又高度综合。一方面,科学的分工越来越细,专业性越来越强;另一方面,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和综合越来越快,交叉学科越来越多。现代社会发展的许多问题,都需要多种科学去协同解决,如经济问题、人口问题、环境问题、工程问题等,靠某种狭隘的专业知识是难以胜任的,科学社会化、社会科学化是学科专业互相渗透综合的重要原因。大学的多科性原则就是为适应当代科学技术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而提出来的。同时,在未来的社会中,职业的转变是经常的,这就需要人们掌握专业面较宽的综合性科学技术知识,以适应这种情况,所以学科的基础化、综合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四、结论及启示
(一)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的调整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
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密切相联,高校的毕业生在社会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的调整将直接决定培养什么样的专业人才为社会服务。同时,社会的发展变化(或者说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也直接对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调整起导向作用,高校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法国学科专业调整的综合化、职业化基础化正是迎合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学科综合、分化以及新兴学科的增设都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尤其要紧跟科技的快速发展。
(二)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的调整要把握好各学科间的适当比例关系
社会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是不同的、多种多样的,因此高校也要培养各级各类的学生,学科专业的设置也应是迎合社会多样化需求的,按适当比例发展实现综合平衡。另一方面,从高校内容整个学科体系来看,各学科是相互联系的有机系统,各学科的平衡发展才能实现高等教育的良性健康发展。社会是发展变化的,学科也是要不断发展完善的,因此学科的调整和发展要实现一种动态平衡。
(三)对我国学科调整的借鉴意义
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的设置一直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学科专业划分过细过窄,某些学科中相邻甚至相容的专业重复设置,专业更新缓慢,新兴学科基础薄弱等。在经济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社会需求的多变性要求学科的设置综合化以增强社会适应性,尤其是随着我国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与其相关的经贸类、信息技术类的学科将得到迅速发展。学科的综合化、职业化也将成为我国学科专业调整的趋势,从而使学生在进入社会时具有更大的社会适应性,使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向更合理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