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贡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当代世界论文,贡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国家都产生于原来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础之上,建国后走着大体相同的道路,现在又面临着大体相同的历史任务和国际环境,这就决定了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都有着许多共同性的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固然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但这种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个性之中,已带有世界社会主义共同性的东西,因而对世界社会主义有着很强的针对性、适应性和指导性。因此,小平同志指出:“我们的路走对了,就可能对人类有比较大的贡献。”党的十四大报告也指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必将对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重大贡献。”
其一,通过“三个区分”,突破传统社会主义模式,逐步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国家在建立之初,都照搬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在本国落后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把许多不是社会主义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来固守,结果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影响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如何对待这种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这是世界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中遇到的第一个共同性课题。在解决这一课题时,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情况:一是至今仍固守着这一模式,使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受到极大限制;另一种是对这一模式全盘否定,全部抛弃,不仅丢掉了这种模式,而且丢掉了马列主义,丢掉了社会主义。苏东各国就是这样。与这两种情况都不同,我国在总结经验教训中,通过“三个区分”,既破除了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束缚,又初步弄清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进一步焕发了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
一是正确区分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功与过。传统社会主义模式来源于原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既有历史的功绩,又有其不适应发展要求的弊端。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高度集中统一。它的历史功绩在于:在一定时期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发展了优先发展的领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工业化的实现,使苏联取得了经济上的独立,并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在和平建设时期,这种高度集中计划的产品经济,束缚了企业与劳动者的活力,生产与市场脱节,使经济逐步走向停滞。政治思想上的高度集中、个人崇拜也影响了人们的积极性。因而使社会主义优越性不能充分发挥出来。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
二是科学区分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模式的关系。同任何事物存在着内容和形式一样,二者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又同任何事物存在着多种形式一样,社会主义也存在着多种模式。正如列宁指出的:一切民族都将走到社会主义,“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完全一样”,“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列宁全集》第23卷第64—65页)但是长期以来,人们把二者混为一谈。这种无视国家与民族特点的教条主义做法,在认识上是荒谬的,在实践中导致了严重的不良后果。我们党在总结经验教训中,认识到社会主义具有不同民族和国家特色,也必然会具有多种模式,这是社会主义存在和发展的正常形式。由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模式的科学区分,使我们认识到应该抛弃的是不成功的社会主义模式,而不是社会主义。基于这一区分,我党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
三是区分对社会主义的科学与不科学的认识。在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上,由于我们教条主义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等原因,形成了许多僵化的旧观念。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常常与“斗”、“纯”、“统”、“平”、“穷”、“关”、“定”几个字相联系。“斗”,就是搞“阶级斗争为纲”;“纯”,就是盲目追求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一大二公三纯”;“统”,就是坚持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平”,就是分配上搞平均主义;“穷”,就是认为越穷越革命,富了难革命,甚至认为富则变修,搞穷社会主义;“关”,就是闭关锁国;“定”,就是把社会主义看作固定不变的社会〈我国在澄清对社会主义的非科学认识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科学社会主义的新观点。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自己的路;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改革是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等等。由于这一区分,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有了重大突破与深化。
其二,在改革实践中,初步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三个方面的新经验。
社会主义发展到今天,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国家都面临着进行改革和建设的历史任务。这是社会主义各国需要认真解决的第二个共同性重大课题。面对这一课题,苏东各国由于改革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共产党丢掉了政权,葬送了社会主义。还有的社会主义国家由于没有摆脱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束缚,把社会主义置于了极其艰难的危险境地。我党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列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独立地探讨和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特殊问题。在实践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出新原理,作出新概括,揭示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指引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这段话科学地评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意义。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这个理论对社会主义建设等问题的回答,主要是适应于中国,但又不仅仅是中国,还适应于象“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这种适应主要体现在,这个理论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三方面的新经验:
一是提出一些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新思想。如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要在革命和建设中,坚持一切从本国实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关于最重要的是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关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和“三个有利于”标准;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关于长期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等。
二是提出一些具有直接实践意义的新做法。如关于党和国家工作重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关于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进行改革;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于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进行对外开放;关于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关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
三是提出一些具有借鉴意义的新构想。如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用“一国两制”统一祖国;社会主义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等。
其三,在对外交往上,提出了一些新思想、新作法,为发展自己创造良好的国际条件。
社会主义各国的建设都处于十分复杂的国际环境之中。如何认识当今世界形势和处理好对外关系,特别是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这是世界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第三个共同性课题。这一问题,关系着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若掉以轻心或思想僵化,就会被别人吃掉;或发展不起来,最终还是覆灭。我们党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适应时代和国内建设的需要,在继承过去外交路线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有重要价值的新思想、新作法。
第一,提出对国际形势的新判断。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由于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经济发展成了世界各国面临的首要问题。针对这一新变化,我党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这一新判断,是对过去战争与革命认识的新突破,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当今世界的本来面貌,为制定正确的国内外方针和政策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提出对世界主要矛盾的新认识。和平与发展,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但发展问题更重要。因为发展问题是世界上所有国家面临的共同性问题;同时,经济发展是导致时代变化的根本原因,而时代的变化又使经济因素在国际斗争中的作用显得更加重要。因此,邓小平同志指出:“这个问题要从人类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发展问题“是核心问题”。实际上是指出发展问题是当代世界的主要矛盾。同时,小平同志还提醒我们不要忘记国际上的阶级斗争,因为“帝国主义肯定想要社会主义国家变质”,“发达国家欺侮落后国家的政策没有变”。
第三,提出建立国际经济政治的新秩序。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达国家利用经济、科技和资金的优势,通过各种手段,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控制和剥削,操纵国际事务。从70年代开始,我国就为建立国际新秩序进行不懈努力。苏东剧变后,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已经终结,使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问题更为现实地提了出来,成为国际社会关心的问题。这时,美国鼓吹,要建立以美国为领导、以西方富国俱乐部为核心的国际新秩序。这一主张的实质是继续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我党在十四大重申,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准则,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这种国际新秩序的内容,包括各国不论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平等的,都有权参与协商解决世界事务等。它符合时代潮流,充分体现了多数国家和世界进步人们的愿望。
第四,提出外交斗争的新策略。适应国内外斗争的新形势,我们提出了外交斗争的新策略:即在坚持反对霸权主义的同时,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广交朋友、争取多数、利用矛盾、避害趋利,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在这种策略下,我国不主动与任何国家为敌,谁搞霸权主义就反对谁,谁搞战争就反对谁”(《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28页)即使与我们有矛盾,要存异求同,增加共识,“坚持同所有国家都来往,对苏联对美国都要加强来往”。(同上第353页)当然来往中,“朋友还要交,但心中要有数”,(同上第320页)“我们中国人不打别人的牌,也不允许任何人打中国牌”(同上第128页)“我们不能坐到别人的车子上去”。(同上第156页)实践证明,这种策略对保证国内建设和对外开放是有效的,对应付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争取主动也留下了广阔的回旋余地。这一策略,是对我党一贯坚持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巧妙的运用和结合,是战略决策的重大胜利。
第五,提出外交战略的新重点。小平同志指出:“过去有一段时间,针对苏联霸权主义的威胁,我们搞了‘一条线’的战略,就是从日本到欧洲一直到美国这样的‘一条线’。现在我们改变了这个战略,这是一个重大的转变。”(同上第127—128页)小平同志指出的我党外交战略重点的转变,就是从主要警惕苏联霸权主义的威胁,准备应付新的世界大战,转向了在坚持反霸立场的同时,积极谋求同包括美、俄、日、欧洲在内的一切国家改善和发展关系,努力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这一战略重点的内容包括: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当头、不称霸、不依附任何大国,也不主动与任何国家为敌;不计较历史恩怨,不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同世界上所有国家搞好关系,“我们谁也不怕,但谁也不得罪,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办事。”(同上第363页)其核心是:“在争取和平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发展自己的国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同上第57页)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经济文化落后的现实出发,揭示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从而初步解决了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中所遇到的一系列共同性的重大课题,开创了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尽管在前进的道路上,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困难,但坚冰已打破,航道已开通,这种具有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深入发展,必将会为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开拓更广阔的新天地,对人类进步事业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