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央医院眼科 河南 焦作 454000)
【摘要】 目的:观察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在白内障超声乳化中对角膜内皮保护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4月至2015年2月所行的1262例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631例患者术中仅使用透明质酸钠,第二组术中使用透明质酸钠及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结果:第一组术后第一天、三天、一周、一个月、三个月角膜水肿的发生率分别是76例(12%)、50例(8%)、13例(2%)、2例(0.32%)、1例(0.16%),第二组术后第一天、三天、一周、一个月、三个月角膜水肿的发生率分别是25例(4%)、6例(1%)、4例(0.63%)、0例(0%)、0例(0%)。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应用羟丙基甲基纤维素能有效的保护角膜内皮,降低角膜水肿的发生。
【关键词】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羟丙基甲基纤维素;角膜水肿
【中图分类号】R77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6-0243-01
软壳技术由1999年Arshinoff[1]首次报道,其目的在于通过组合应用,充分发挥内聚性和弥散性黏弹剂的性能优势。弥散性黏弹剂的静态黏度和表面张力均低,可均匀弥散分布于角膜内皮面,形成稳定的保护层,隔绝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中各种因素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2],能有效的保护角膜,减少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水肿的发生。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4月至2015年2月所行的1262例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所有患者术前行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检查,细胞计数在1200~3200之间。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男性294例,女性274例,单眼者505例,双眼者63例,年龄最大者90岁,最小者36岁,平均年龄57.6岁。青光眼、葡萄膜炎并发性白内障20例,外伤性白内障16例,老年性白内障1~2级核214例,3~4级核381例;第二组男性282例,女性286例,年龄最大者91岁,最小者39岁,平均年龄58.3岁。青光眼、葡萄膜炎并发性白内障18例,外伤性白内障20例,老年性白内障1~2级核210例,3~4级核383例。二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1)手术方式:术前用倍诺喜(日本参天制药)表面麻醉后,0.5%碘伏冲洗结膜囊;角膜缘行侧切口,注入黏弹剂,上方行透明角膜切口,环形撕囊至直径5~6mm;然后进行水分离,超声乳化晶状体,I/A抽吸皮质至完全干净,再注入适量黏弹剂,后植入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最后彻底吸除残余黏弹剂,水密主切口及侧切口,结膜囊涂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包扎,术毕。(2)黏弹剂的选择:第一组术中前房内注入透明质酸钠,第二组术中前房内先注入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再注入透明质酸钠,植入晶体时向人工晶体推注器内推入羟丙基甲基纤维素。(3)超声乳化均采用囊袋内超声,所有手术均由同一医师完成,术中均未发生晶体后囊破裂、角膜内皮撕脱等并发症,其他手术步骤及手术耗品均相同。
1.3 术后处理
所有患者术后取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双氯芬酸钠滴眼液点眼、二种滴眼液之间间隔10分钟,每次一到两滴,一天四次,一周后改为一天三次,依次递减,共点眼四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眼用凝胶点眼,每晚一次,点眼二周。
2.结果
第一组术后第一天、三天、一周、一个月、三个月角膜水肿的发生率分别是76例(12%)、50例(8%)、13例(2%)、2例(0.32%)、1例(0.16%),第二组术后第一天、三天、一周、一个月、三个月角膜水肿的发生率分别是25例(4%)、6例(1%)、4例(0.63%)、0例(0%)、0例(0%)。经卡方检验,第二组角膜水肿发生率明显低于第一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数据可见表1。
表1
3.讨论
角膜内皮细胞细胞是角膜保持其正常功能的生理性屏障,一旦遭到破坏,将引起不同程度的角膜失代偿、水肿和大泡性角膜炎[3]。人工晶体术后角膜水肿的原因常由角膜内皮损伤所引起,当角膜内皮细胞数低于1000个/mm2时,角膜将发生失代偿而出现水肿[4]。
所有超声乳化手柄的基本工作原理是探头以极高速沿纵向作线性振动,振动频率从27000~80000次/秒,振幅约1/7620cm,极速振动的探头切入接触的晶状体,并将其转变为小微粒(乳化),这些乳化了的小微粒通过探头的芯被吸出[5]。术中可根据晶体核的硬度来调整乳化的能量,能量越大,越容易对角膜内皮造成损伤。
眼用羟丙基甲基纤维素是多糖类分子化合物,它的分子稳定,不被任何酶水解,故无生理活性,不被体内代谢;无毒、无害,不引起炎症反应;理化性质稳定,易被稀释、冲洗及吸出。在前方内残留也不致造成持久性高眼压。将它与透明质酸钠合用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不同黏弹剂的优点,对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起到辅助和保护作用,将二者合用,占据前房和囊袋毗邻的空间,并将前房一分为二,一部分形成保护性不动空间,而另外一部分则在手术操作时充当变的空间[6]。最大程度的发挥对角膜内皮的保护作用。
同时由于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的假塑性差,主要表现粘性,在植入晶体的过程中可向晶体推注器内推入适量的羟丙基甲基纤维素来代替透明质酸钠,不仅可以明显减小推注时的阻力,还能有效减少透明质酸钠的用量,从而降低手术成本。
【参考文献】
[1]Arshinoff S A..Dispersive-cohesive viscoelastic soft shell technique[J].J Cataract Refract Surg,1999,25(2):167-173.
[2]郑幼平,钟敬祥,丁勇等.软壳技术应用于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疗效[J].实用医学杂志,2009,25(10):1659-1660.
[3]何守志.白内障及其现代手术治疗[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26-227.
[4]谢立信.人工晶体植入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75.
[5]李绍珍.眼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72.
[6]Arshinoff S A..Dispersive-cohesive viscoelastic soft shell technique[J].J Cataract Refract Surg,1999,25(2):167-173.
论文作者:孔令普,张岩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2月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3
标签:角膜论文; 白内障论文; 超声论文; 内皮论文; 水肿论文; 晶体论文; 术后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2月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