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武术教学与传统武馆教学的比较研究论文

学校武术教学与传统武馆教学的比较研究论文

学校武术教学与传统武馆教学的比较研究

李婷婷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体育学系,浙江杭州 310031)

摘 要: 学校是武术普及的很好切入,目前学校武术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立足武术发展与推广的整体形势,情况不容乐观。本研究以学校武术教学和传统武馆教学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对学校武术教学现状和传统武馆教学现状初步掌握的基础上,将这两种武术教学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各自的利弊,吸取经验教训,从而分析得出提高我国学校武术教学水平的发展对策,为我国学校武术教学尽早摆脱发展困境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 武术;学校武术;武术教学;传统武馆教学

1.引言

学校武术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也是武术传播的重要途径,对于普及与发展武术这一运动至关重要。但如今学校武术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诸如“学生喜欢武术却不喜欢武术课”、“家长不信赖学校武术教学水平,更倾向于将学生送去传统武术馆学习”的现象,学校武术发展的整体形势不容乐观,教学模式亟待改进。基于此,本文以学校武术教学和传统武馆教学为研究对象,将这两种武术教学模式进行比较,旨在分析得出提高我国学校武术教学水平的发展对策,为我国学校武术教学尽早摆脱发展困境提供理论指导。

2.武术教学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后,武术发展迅速,国家将武术确立为正式体育项目并组织了一批专家出版一系列武术教科书。目前,学校已成为武术传播与发展的主要阵营,全国已有近40所高校开设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受现代体育理念的影响,武术的开展方向主要趋于竞技体育。近几十年来,我国一直想让武术走出国门,成为奥运会正式项目,受举国体制的影响,学校武术的教学直接复制了竞技武术的管理模式,因而多年来学校武术的教育目标、课时目标、单元目标以及到教学效果的评价也都沿用了体育大教育的范式[1]。关于学校武术教学,已有很多学者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各种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归纳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学校武术教学主要在教学的整体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以及学生自身等方面存在问题[2-3]

在武术进入学校之前采用的是一种家族式传授的模式,它是一种由师徒双方组成的社会活动,按照一定规范和权利义务并以武术技艺为纽带[4],这一模式是中国武术最古老且存在最久远的延续途径。作为承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家族式传授的教学模式起着垂直传承和延伸武术内涵的作用,使中国武术更加深刻和长远。相比学校武术教学,传统武馆教学的研究较少,大多从武馆的管理、教学手段入手分析了武馆发展存在的问题[5]

(1)“最低标准”项目成果国内税法转化的系统性偏差。AP-BEPS“最低标准”项目成果的中国国内税法转化基本完成,但某些方面成果未完全对接到位。例如,BEPS第5项行动计划成果中“义务性自发税收裁定信息交换标准”,以及第14项行动计划成果中“强制仲裁”规则等,国内相关税法中都未有对接转化。因此,中国对接“最低标准”项目成果的国内税法体系与“最低标准”项目成果的规范体系仍存在偏差。

3.影响武术教学效果的因素分析

3.1 教学体系

教学内容往往决定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进而影响教学效果。我国学校武术的教学近50年来均以竞技武术为主[6],目前大多学校武术教学遵循“基本功、基本动作、套路、器械”的顺序,这一模式过分强调套路,学生无法正确理解动作的意义,学习费力,产生厌学情绪,在完成课程后便将内容忘光,因此出现“学生喜欢武术,却不喜欢武术课”的现象。当武术技术动作失去背后的意义,就会成为一种只有武术外壳的中国式体操,这样在教学中,就只能以套路贯穿始终,不关注技术方法和攻防含义,最终将原本开放的运动技术变成完全封闭的技术。由此可见,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在内的学校武术教学体系的是影响武术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

水稻生产机械化应走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的路子,所以需要加大集中育秧设施建设和提高插秧机拥有量。一要加大插秧机购置补贴的投入,让农民有机可用;二要加大对集中育秧设施建设的投入;三要加大对机耕道建设和机具停放场库棚建设投入的力度。

3.2 师资力量

学校武术教学面向的是中小学生、大学生,他们大部分之前几乎没有任何武术基础甚至没有接触过武术,由于全班同学的基础不一,老师的教学设计无法满足每位同学的情况。而且只靠45分钟到2小时不等的课堂教学,学生能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十分有限。而在传统武馆教学中,学生有的是从小开始学习武术的,有的是接触过武术产生一定兴趣或是对武术有一定了解后被家长送到武馆继续学习。此外,社会武馆注重武术技能和武德精神的传授,并且针对不同条件的学徒有不同的目标取向。

目前多数武术教师都是专业运动员的出生,教学理念受到竞技体育的影响往往把套路和散打作为两个项目来传授。在整个武术教学师资体系中,很少有老师同时精通武术套路和散打。另外,我国学校的体育教学看重能够从事不同项目教学的教师,只会武术这一项目的人才并不受欢迎,许多武术专业人士因而转去其他行业,导致中小学专业武术教师严重短缺。虽然新的课程标准对体育教师的武术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多数教师教授的武术课程只停留在技术运动的表象教学中,忽略了对文化内涵的解释,这就导致学生对武术的理解停留在身体动作。总之,现有的武术教师在教育数量和质量 难以满足学校武术教学的需要,难以承担继承武术文化的责任,而武术起源于民间,技术体系在民间不断发展,因而传统武馆教学更具专业性,师父的资质较学校武术教师更高一层。

3.3 学生

传统社会武馆的教学大多是学徒通过观察、模仿、练习等方式学习师父的技能,这种类型的方式完全依赖于师父的个人经验,没有系统的、固定的教学材料和教学计划。但在继承传统武术的过程中,恰恰是因为没有刻意追求武术的标准量化,才给学徒们足够的空间去不断追求与探索,这也使中国武术内容丰富,类型多样,套路广泛。此外,传统教学注重文化的传承,这体现在师父教导学徒不断去感悟先人留下的以武技为载体的武术文化,在此基础上学徒不断启迪,不断训练,不断超越,从而实现感知武侠的真谛,让人们得以在灵魂或骨髓中留下印记。教学方法上,在民间传统武术的实践中,讲究从练到打、循序渐进的中国武术技术继承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在打好基础功的基础上,学徒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甚至穷其一生去不断的理解和实践,实现心与身之间的和谐,技术便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4.学校武术教学与传统武馆教学的比较分析

图中 ,V in、V in′均为输入端电压;T1~T12为开关 1~12;C1~C3为直流电源 1~3;D1~D12为高频隔离变换器 1~12;L1、L2为并联线路1和并联线路2的电感;VAC1、VAC2为直流变换器1和直流变换器2。

4.1 教学体系

4.1.1 学校武术教学

将两组患者术后的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的概率为6.67%,参照组并发症发生的概率为22.22%,两组患者数据对比分析,χ2=4.405 6,P=0.035 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1.2 传统武术教学

无论是学校教学还是传统武馆教学面向的群体都是学生,虽然在教学中老师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但再好的老师也无法教好一个对武术丝毫不感兴趣的学生。学生的兴趣所在十分重要,了解学生需求后,再进行针对性教学,教学效果将会大大提升。此外,学生的学习态度、认知能力、相关武术知识基础、运动习惯都影响着武术教学效果。

学校武术教学的内容长期以来一直与学生对武术的需求不一致,对学生学习武术动机的调查表明:“防御与自卫”排在第一,其次是强化身体素质[7]。在过去的半个世纪,学校武术教学活动以武术套路为基础,武术自卫功能的淡化使武术的魅力降低,其蕴含的内在特性和价值无法展现。虽然在国家颁布课程标准后,我国出版了各种学校武术教学教材,但教学内容仍缺乏系统性,系统内部的各种运动形式也缺乏内在联系,未能突破传统教科书的瓶颈。目前的学校武术教学普遍以班级或年级方式授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是固定的。所有学生使用统一的教科书和教学计划,老师采用单一的传统方法教学,教学方法老套,现代体育教学方法未得到充分利用。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由于武术动作性质的不同,具有强烈攻击性的动作的遗忘速度较慢,教学效果较好,实效性差的动作通常则被学生快速遗忘[8]。因此,只分割武术动作而不谈武术招法的武术教学不利于记忆,导致许多学生反映武术套路的学习复杂而难以记忆。

4.2 师资情况

例如,现在的小学英语课本大多是绘本教学,因此在教学中不是单一的学单词,背课文,更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每一张图片,只有认真的观察图片,才可以活跃学生思维,才可以让学生有话可说,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语言能力。特别是小学英语教科书中所有单元Section C部分均采用了绘本看图说话或者故事的形式,巩固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在这部分中要注重重点句型的练习,这样不仅反复强化训练了本单元的重点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能力等综合能力。

4.3 学生情况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素质的教师是培养高水平学生的重要前提。由于武术拳种数目众多、内容丰富,技术动作复杂,没有一定武术专业素质的教师难以满足教学要求,武术教师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武术教学活动的开展。学校武术教学水平的提高需要以师资力量为基础,武术师资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武术能否顺利开展,决定了武术教学的质量,这也是家长选择将学生送到传统武馆的决定性因素。

第二个“5”是50万吨基础性氟化工材料。“目前瓮福掌握了全球唯一的磷矿伴生氟资源回收利用核心技术并率先实现商业化,变废为宝。目前已形成四条生产线共10万吨无水氟化氢产能。计划‘十三五’‘十四五’初在国内形成20万吨、海外布局30万吨产能,成为全球最大、最具竞争力的战略性氟资源供应商。”

学校和武馆是两种不同的组织形式,在社会功能和作用方面存在很大不同。学校是一个非营利性机构,专注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专业能力,社会武馆则属于营利性机构,在传授技艺的同时适当追求利润。以下将对两种组织形式从教学体系、师资、学生三个层面进行比较,以期找出传统武馆教学的经验,从而为提高学校武术教学水平提出发展对策。

综上所述,就教学体系方面而言,学校武术教学强调技术动作或套路形式,采用一对多授课制,教学方法较单一,教学效果不佳,学生遗忘速度较快;而传统武馆教学强调武术文化的体悟,采用综合化的教学方法,讲究循序渐进。二者都面临师资缺乏的状况,相比传统武馆教学,学校武术教学老师的专业性不够。就二者面对的学生群体而言,学校武术的学生基础不如后者。

5.提高学校武术教学水平的发展对策

5.1 教学体系层面

5.1.1 改变竞技武术框架思维

为了使学校武术更具特色和吸引力,便有必要拓宽教学内容,在内容选择时结合武术的特点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根据学生学习武术的主要动机是保护自己,学校武术可以尝试用武术的攻防性和再现性作为背景,结合练习、套路和格斗练习,选择武术教学内容,从而突出武术健身的价值,提高学生防身自卫的能力。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身体状况采取分层和个性化的教学,以防止教学中的教学事故。此外,在示范性学校武术教学内容的选择中,可改变过去竞技武术的框架思维,适当整合一些地方拳种作为具有当地特色的教学内容,如河南省选择少林武术,广东选择南拳等,以满足不同地区和不同学生群体的武术教学需求。在教授武术时,注意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的结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并采取一些实用、快速的教学方法,以适应现代快节奏的生活和学生的心理特点。

5.1.2 加强教学的整体性

学校武术的发展需要长期规划作为保证,根据体育的相关规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依靠课堂教学一个学期或几个小时,不可能达到武术教学的目的。本研究认为,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通过合理改进武术课程设置模式,如基础课程、选修课程相匹配的课程模式,保证各部分的教学内容合理,内容之间应有有机联系,从而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为学生提供长期的学习和发展机会;另一方面,通过从课堂到课外的合理有效延伸以及有机结合,形成了课内和课外的整合。在课堂上,教授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同时在课堂外建立辅导机制,使课堂学习的兴趣可以在课堂外继续延伸和发展,同时促进校园武术氛围的健康发展。只有这样武术教学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功能。

5.1.3 融入武术文化教学

目前的学校武术教学过于注重武术专业技能,忽视了武术文化教育。武术不仅是强身健体的一种手段,也是育人的一种方式。一套拳法的学习或是武术专业技能的掌握不是武术教学的终极目标,武术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为了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享受武术运动过程的快乐,感悟武术运动精神,了解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在武术教学中,武术文化教育或许不能立即看到效果,它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去体悟和感知。从武术文化层面把握学校武术教学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武术整体的理解,熟知武术与其他相似体育项目的区别,如若不然,民族武术文化将在年轻一代中的流失得更加严重。

5.2 师资层面

学校武术水平的提高需要依靠教师的力量,师资力量的高低是家长选择是否将学生送到传统武馆学习的决定性因素,因而学校武术教学的师资队伍的素质亟需提高。在教师数量方面,国家可以加强 对高等体育院校武术教师的培训,扩大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招生人数,甚至建立武术高等教育机构以及引进社会拳击手进行教学。就教师质量而言,要解决各级学校武术教师素质的问题便需要提高专业院系武术课程设置的专业性与合理性。同时,可以积极组织各种武术教师培训班,有计划地组织各种形式的武术教学辅导、裁判和研究活动,从而使教师注重研究新的武术技术以及新理论和新方法并掌握古代和现代武术家尚武崇德的相关知识等。此外,专业培训还可以帮助教师结合武术本身的特点,改进武术技术技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对武术的意识和兴趣,从而提高武术课的教学质量。

5.3 学生层面

古人把武德看得很重,注重将武德落实到日常行为之中。因而在教师教授武术动作前,可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武术观,同时通过武术内涵的把握进一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加强学生的武德教育,培养学生尊重教师,勤奋刻苦的良好品质,通过具体的武术礼仪规范学生的行为。近年来,外国武技项目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小学武术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在大城市的许多中心区域,跆拳道、空手道发展较好,这是因为跆拳道的教学注重礼仪的培养。只有把思想工作放在第一位,加强武术礼仪教育才能真正确保学校武术教学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温 搏.中国武术教育模式现状及其反思[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09):24-27+37.

[2]《关于学校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课题组.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状况调查研究[J].体育科学,2009,29(03):82-89.

[3] 秦子来.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08):1115-1116+1134.

[4] 邱丕相.中国武术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34.

[5] 吉灿忠,纪铭霞,等.20世纪末文化论争对中国武术的影响[J].吉林体育学报,2014,30(04):8-12.

[6] 马文国.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新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7,34(05):579-583.

[7] 杨建营,邱丕相,等.学校武术的定位及其教育体系的构建[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09):73-76.

[8] 江百龙.武术教学与记忆[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1,(01):72-75.

作者简介: 李婷婷(1996—),女,江苏人,浙江大学教育学院体育学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民族传统体育。

10.16730/j.cnki.61-1019/g8.2019.10.069

【责任编辑 张礼奎】

标签:;  ;  ;  ;  ;  

学校武术教学与传统武馆教学的比较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