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勃
安徽省六安市皖西博物馆 237001
【摘要】革命史陈列是我国独有的特色展览类型,不仅具有社会历史的一般特征,而且负有爱国主义教育和传承革命精神的重要作用,是党和国家过去辉煌历史的回顾和见证。史料是指那些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的进程。史料研究是革命纪念馆最基本的工作,要设计好革命史陈列的内容,就要对革命史期间的各种史料有高度的理解和运用。
【关键词】革命史、文献史料、陈列设计
通过做好革命史史料研究这一基础性工作,推动革命史陈列工作全面发展,使革命优良传统得以传承和宣扬,这是做好革命史陈列的意义,也是社会赋予它的历史使命。我国革命史属于近代史一部分,现在普遍将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建国这段时期作为革命史时期,而革命史陈列是由这个时期内的各种历史材料所组成的。一般而言,史料可分为三类,有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
一、文献史料
在社会历史的陈列中,文献史料占据主要的地位,因为文献史料最为直观,是第一手的文字记录,可信度较高,直接阐述具体的信息。但是,文献史料应用在陈列中有许多问题,革命史中文献史料是珍贵的文物,如书籍、报刊、杂志、信件等,纸张比其他的文物更加脆弱,不易保存,并且,许多文献史料记载的革命史内容在今天仍然是相当隐秘和具有政治顾虑的,再者,文献史料所记载的内容受到原作者个人修养和阶级立场的影响,可能会被当时的政治权力所篡改而失真,思想观念水平也会受到旧时代因素的制约,这样的文献史料中的许多信息和观念并不适合对社会公开,以免造成不良影响。最后,由于革命史陈列的内容主要是各种与革命历史相关的内容,陈展物品和宣传内容首先要保证主体思想的政治正确。这样看来,文献史料本身能否被展出,如何挑选出能够展览的文献史料,就是值得考虑和商榷的问题。
文献史料中的内容,对于普通观众来说,直接阅读并理解意思也是有相当难度的,所以,将文献中蕴含的史实整理成通俗易懂的展陈形式非常重要,现在许多展陈的做法是不让文献史料直接和观众接触,而是将文献中的内容提取出来,重新编辑和撰写,做成文字展板,这种方式有一定缺陷,重新编写后的内容中有可能出现意思上的偏差,观众光是看到文字展板上所叙述的内容,却没有真正看到真实的文本,会降低展陈内容的可信度和权威性。还有一种做法是将文献史料当成其他实物展品直接展出,旁边附上必要说明。这种做法的不足是没有发挥出文献史料的优势和价值,由于观众无法隔着厚厚的展板去亲自翻阅文献,自然也就无法了解文献中的内容,简单的说明更是无法表现这些。如果结合以上两种方法的优缺点,采取文献史料加文字展板的做法,这里就需要更高水平的陈列设计,如果简单粗糙的组合,不仅加大工程量,占据更多陈列空间,而且内容重复冗余,降低了游客的观感体验。所以,想要将文献史料更好的运用在陈列展览中,就需要更多更好的方式来提炼文献内容和表现出正确而全面的含义。
二、实物史料
实物史料主要指人类活动的遗留物件。它不像文献史料那样直接表述史实事件,可以被直接利用,而是需要研究者不断地进行解释和分析,分析的结果受到研究者学术水平和思想观念的影响,所以实物史料在表述历史事件、政治制度上有明显的缺陷,很难直接、全面的复原当时的精神文化,而只能得出一些推测性的结论,[王红星:《谈实物史料的鉴别和应用》,《江汉考古》,1992年第2期:67-72。]这是它的局限性。但实物史料也有别的优点,由于实物的表述信息不受个人思想观念左右,能达到最大限度的客观性,所以有时候实物史料的可信度甚至要超过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反映的很多信息是文献史料中没有的,许多实物史料是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可以显示出过去各个阶层人们生产和生活的状况。
革命史的实物史料比起一般历史时期的实物史料有特殊性,它必须能反映出有关于革命人物和革命活动的信息内容,否则就无法应用到革命史陈列中。如果是古代器物,可以从考古学的角度进行类型学和年代学的研究,进行型式划分和年代分期,但是革命时期的实物史料年份不久,最早的距今不到一百年,最晚不过六七十年。由于年代较近,考据和鉴别都是相当容易的。难度在于革命史实物史料需要专业学者进行研究和发掘,才能提炼出对革命史陈列有用的信息和结论,对这些器物进行阐释分析,需要宽广的视野和多学科的专家合作解决。运用实物史料进行对历史进行解释,先要明确实物史料仅仅能反映历史变化中的很小一部分,而且这个历史是间接了解的。实物史料的信息并不明晰,研究时要通过多个角度进行分析,避免用现在的眼光看待以前的器物,未经过鉴别,实物史料无法反映史实,某种程度上讲,从实物史料上解释出来的信息可能一直无法被确信。当实物史料所处时期有文献史料涉及时,就要注意两者的结合,当实物史料本身难以被解释运用时,就用文字记载作为解释它们的重要依据,切勿孤立的对实物史料进行推测,这样才能使提取的信息更加接近史实。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革命史的实物史料不同于其他历史时期,古代史中的许多历史文物代表了古代工艺美术的发展水平,有很高的鉴赏和收藏价值,本身蕴含的信息量对今天社会上的观众具有很强的冲击力,应用到历史陈列中可以很容易就产生感染和宣传的作用,而革命史文物多数并非传世珍贵艺术品,本身缺乏观赏性,工艺水平也是一般,在陈列中是比较缺乏宣传性和感染性的。但革命史文物也是有它的优势的,那就是实物资料本身就是革命史的见证者,能让人对当时革命者的精神风貌有更加直观的认识。想要让实物史料在革命史陈列中起到教育和宣传的作用,就需要人们不断地探索展览的新观念和新想法,深入挖掘物品本身的故事背景,想方设法展示给观众,增强历史的代入感。革命史陈列在形式设计上风格较直接,缺乏灵活性,色彩趋于单调,大多喜欢用红色等暖色,参观者感觉自身处于红色包围中。陈列设计者不仅要懂得展示内容,还要了解当前展览界最前沿的设计理念、设计手法、展示手段。加强对陈展的艺术设计,转变过去的展览观念,分析革命史陈列在新时代的定位,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把握实物史料的本身特点和风格,用辩证唯物主义来看待问题,既要增加展览的艺术性,达到宣传目的,也不能太过形而上,随意加工而脱离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
三、口述史料
口述史目前在历史学领域重要的新趋势,对社会历史类陈列也是影响深远。在革命史陈列中,文献史料和实物史料是展览的主体,而口述史料则较为少见。口述史料的来源则与前两者不同,它通过就某些特定题目对当事人、亲历者进行采访的方式来收集信息,所得到的是事件亲历者对这些问题的语言回答,受到被采访者认知范围的限制。这样的访谈得到的资料还并不能被称为口述史料,只能称作口述资料,这种资料有很大局限性,由于它本身的形成依赖事后人的回忆,没有规定的命题,内容随意,多数代表着某种观点,带有口述者的个人偏好,主观性很强,而客观性和公正性有所欠缺。当前在革命史展陈中播放口述者的采访录音和影像资料就属于这类资料,这类运用严格来说并不属于学术界所指口述史
。正常情况下,为了弄清楚一些事件和问题,征集口述资料的过程往往需要多次重复,多个角度,更加深入核心本质,然后把所有得到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最后才能得出合格可信的口述史料。陈列中的口述资料是原生性的,而口述史料是通过科学方法加工后的。对于革命史陈列而言,展陈时更需要运用作为口述资料研究结果
的口述史料,如果随便将有诸多疑问和缺陷的口述资料直接面对观众,是缺乏考虑的。
许多学者认为,口述史料优先度高于文献史料。原因是“在采访中,人们有许多机会来检验口述者的忠诚、能力和知识。但当我们阅读时,我们只能盲目地接受。”[李小沧:《现代口述史的时代性刍议》,《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77-80.]口述史料在革命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文献和实物毕竟是死物,而过去革命年代存活至今的见证者亲自讲述的历史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政治、战争和灾害等原因,在某些历史时期,文献史料和实物史料可能会缺失,但当时的历史亲临者仍然存在的话,这部分人口述史料就价值重大。此外,文献史料对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文件政策记载并非详尽,甚至会有谬误,而当事人的口述可以对这类事件的整体经过有细致真实的描述,利于对整体历史的有更深的认识。离开了口述史料,关于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著作都是写不好的。[程中原:《谈谈口述史的若干问题》,《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20-23.]杨雁斌认为:口述史料的最大特点是翔实、完整和生动,因而具有较强的资料互补性和灵活性,通过这些史料,历史学者不仅能够看到历史,而且能听到活生生的历史。[杨雁斌:《口述史学百年透视(上)》,《国外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5.]
革命史展陈中口述史料是最为立体和生动的,区别于文献和实物,口述史料中的历史信息更加鲜活,更加立体。博物馆陈列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就是可以在重构历史的过程中给人以强烈的现场感,在革命史陈列中加入口述史料,可以加强博物馆宣传和教育的成果。并且,口述史料可以同文献史料和实物史料联系起来,反复印证,以最大限度还原出更多的历史信息。口述史料可以和实物史料相组合,在展陈中除了物证之外,还可以加上作为人证的口述史,发掘出历史上人们的性情思想,让实物史料也能反映出更多丰富生动的信息。口述史料甚至可以和陈列讲解的工作相配合,讲解工作本身就是为了弥补文献和实物不会说话的缺点,增强文物的感染力,方便宣传史料中的信息,而口述史料和讲解工作的作用异曲同工,口述者的讲述表达自身的情感和心态,拉近历史人物和观众的距离,形成近似面对面的交流,引起观众的理解和共鸣,这是一般讲解和文物都不能达到的效果。
四、结语
社会历史类的陈列,主要是系统地展示过去或一个地区历史发展的主要过程和基本线索,或者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地区的历史发展概貌。[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249.]国内革命史陈列普遍使用主题结构法,具体做法是先确定大的指导思想,然后按照时间发展顺序将整个陈列分成几个不同历史时期,在各个时期下面再进行单元和分组,最后把所有的史料按照这个结构框架进行填充,最后将同一段时期内包含的内容整理出事件集合。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可以在陈列中相互组合,相互弥补,加强对史料内容的解读,可以使整个陈列主题更加鲜明,内容更加详实,教育和宣传的作用也会更强。
论文作者:彭勃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8年第3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
标签:史料论文; 革命史论文; 实物论文; 文献论文; 历史论文; 内容论文; 信息论文; 《文化研究》2018年第3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