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FRBR研究述略及发展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国论文,FRBR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G254.3
《书目记录的功能需求》(Functional Requirements for Bibliographic Records,简称FRBR)自发表以来,引起国际编目界的极大兴趣和重视,对编目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是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IFLA)的研究组于1998年发表的关于书目记录的最终研究报告。这份报告旨在提供清晰的结构化框架,改变传统书目记录的扁平化结构,建立各书目记录之间、书目记录中各著录对象之间的联系,建立国家资料库的基础框架,提出有关国家核心书目记录的建议。这份报告是我们目前研究FRBR的基础,具有深远的意义。笔者通过对CNKI中国知网、维普资讯网与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数据库中关于FRBR的论文,还有一些源于互联网的研究文献和涉及这方面内容的编目专著的总结分析,旨在揭示国内FRBR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
1 FRBR研究进展
1.1 FRBR主题与研究热点
根据CNKI中国知网、维普资讯网与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的检索结果以及有关学术文献的查找情况统计,1998-2009年5月期间,有关FRBR的研究论文共77篇(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国内1998年开始有学者关注FRBR,从2005年开始FRBR受到较广泛的关注,随后的几年研究论文增长较快。
笔者对历年发表的FRBR研究论文的主题进行了统计,总结出国内FRBR的主要研究热点(见表2)。从国内FRBR研究主题看,出现次数较多的关键词有编目、规范标准、书目记录、应用研究、E-R模型、信息组织、用户需求、OPAC等。2005年以前关于FRBR的基本理论、E-R模型、书目记录与编目对象等是研究的重点;2005年以后更多学者开始关注FRBR应用实践的问题,如基于FRBR的编目工作、OPAC检索在实践中的发展变化,FRBR对原有的规范标准的影响等。
对FRBR的基础理论研究贯穿始终,基础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①FRBR研究编目对象和国家书目记录的基本要求;②FRBR的核心内容是应用“实体—关系”模型(E-R模型),该模型将编目的对象分为产品、责任与主题三组实体,再将第一组实体分为作品(work)、内容表达(expression)、载体表现(manifestation)和单件(item)四个层次,每个实体都具有用户感兴趣的属性,实体之间有着密切的逻辑关系;③FRBR研究的主要目标是确立用户任务,满足用户需求,也为国家书目机构推荐一种书目记录标准,简化文献编目,提高编目效率,节约编目成本。
1.2 FRBR研究进展
我国图书馆界普遍认为最早对FRBR进行正式介绍的是王绍平2001年发表的“编目工作的新观念、新方法——从《巴黎原则》到《书目记录的功能需求》”,文中介绍了FRBR的实体——关系模型(E-R模型)。他也是国内在FRBR方面撰文最多的学者之一。其实早在1998年,张建勇和孙月琴就对IFLA关于书目记录的研究成果进行摘要编译,这是国内首次对FRBR进行的系统介绍。2002年真溱从网络信息资源的加工和有序化对策中将FRBR作为一种“简化”方案提出,分析了FRBR的第一组实体在网络信息资源加工中具有的提高编目效率的价值。2004年刘素清的“IFLA书目记录功能需求(FRBR)初探”一文对FRBR做了全面介绍。该文从FRBR的基本理念和精髓、对传统的编目规则和实践产生的影响、它的应用价值等方面对FRBR进行介绍和探讨,给国内业界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参考。2005年以后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FRBR在实践中的应用问题,而高红2008年出版的《编目思想史》则更加系统地介绍了FRBR的基本概念及相关问题。
FRBR自1998年颁布以来已经有了多种文字的翻译版,但中文翻译版直到2008年才出版,FRBR中文版迟迟不出,影响了中国图书馆界对其的深入研究。在张建勇、孙月琴和王绍平等人介绍了FRBR以后,国内图书馆界未对其更多关注,FRBR的研究处于停滞状态。直至中国图书馆学会2005年年会召开,标引与编目专业委员会承办了“文献信息描述、组织进展与展望”为主题的分会场,曾程双修在“从幅编到英美编目规则第三版和规范管理”报告中全面回顾了FRBR的提出与发展,介绍了AACR3的新观念和重要部分,建议成立中文规范档联盟;谢琴芳在“FRBR用户任务对未来图书馆目录影响”报告中分析了FRBR用户任务与书目记录的关系,重点探讨了CAILS联合目录现状对用户任务实现的障碍以及实现用户任务的策略;曹宁在“试论FRBR在中国文献编目规则和机读目录格式中的应用”报告中从FRBR角度分析《中国文献编目规则》修订过程中的几个难点问题、FRBR概念模型在编目规则和机读格式中实现的可能方式等方面提出设想;张沙丽在“著录规范化与全球信息资源共享”报告中概述了著录规范化与信息资源共享的关系及意义。FRBR得到了全面关注。
2 FRBR应用研究
国内对FRBR模型的应用研究偏少,只有几篇文章提及了香港和台湾地区FRBR的应用研究情况。如香港大学在中国个人姓名规范控制中使用FRBR的研究,中国台北中央研究院关于中国绘画和书法的FRBR模型元数据案例研究。其他应用FRBR模型的研究项目还有台湾的数字拓片项目元数据计划、台湾社会人文电子影音数字博物馆、元数据系统的需求评选与发展设计。内地业界目前只有几篇文章尝试从编目系统和检索系统等方面来设计出适合我国编目环境的FRBR模型。
2.1 FRBR对OPAC检索的影响
目前图书馆界广泛使用的OPAC虽然实现了基本检索和高级检索功能,但这种检索方式在信息处理的广度和深度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而以FRBR模型为基础的书目数据库建立后,OPAC将以层次结构向读者展示作品、内容表达、载体表现和单件之间的层次关系,用户通过实体的属性或关系查找书目数据时,能够方便地查找到某个特定资源,如同一作品、内容表达、载体表现的全部资源,特定主题的全部资源或对检索结果加以限制后的全部资源。
郭卫宁在分析美国VTLS图书馆目录的FRBR化OPAC的基础上指出:在资源的组织、功能、界面等方面,基于FRBR模型的OPAC较传统的OPAC有很大的改善,具有显著的优势,是今后OPAC发展的方向。对我国OPAC的FRBR化提出一些建议,如在MARC记录中找到FRBR结构、尝试传统模式与FRBR模式下记录之间的映射与转换等;王松林在研究基于FRBR模型的OPAC检索系统中提到:要实现基于FRBR模型的OPAC检索,文献机构的编目工作者至少需要考虑以下四大问题:文献层次划分的问题、载体表现和内容表达标识的问题、规范档体系建设的问题、分立式目录体系的问题;汪玉红在研究FRBR与OPAC关系的文章中指出:符合FRBR模型的OPAC便于用户任务的实现。如果在未来OPAC设计中能够从基本的数据元素指向作品的属性和关系并通过这些属性和关系实现用户的书目信息需求,OPAC将成为连接从用户任务通往书目记录数据的桥梁,并最终使用户更加有效地获取信息,形成以用户为中心的全新构架。
FRBR的影响在实际检索中究竟如何体现,例如,检索中文译本的原著,作者为Max Weber,如果用普通OPAC结果有数百条,用美国研究图书馆集团RLG的开放联合目录Red Light Green,它对同一作品只提供一条检索结果,检索结果只有几十条。Red Light Green就是FRBR模型的一个非常有效的应用实例。
2.2 FRBR对编目工作的影响
FRBR虽然不是万能的,甚至连编目规则都不是,但是它代表着一种未来的编目发展方向,而且FRBR的相关思想已经在影响着图书馆界的编目理论与实践。
曾伟忠研究FRBR对我国编目工作的影响时提到:我国《中国文献编目规则》(第2版)很多方面借鉴了FRBR的思想。在标目法部分,充分反映了FRBR对于各种载体、各种应用、各种用户需求所履行的功能,对于中文文献与我国读者检索的特点来说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文献著录国家标准系列的基础上,增加许多新内容,反映了FRBR面向对象多层次著录的方法;《中文名称规范数据库》项目结合对FRBR和《国际编目原则声明》等权威文献的研究,积极探讨名称规范控制的发展问题,并取得了一些实质性成果。在古籍文献题名规范制作工作中,引入FRBR实体层次概念,并尝试以统一题名的形式建立了著作层和内容表达层(品种)的规范记录,并在两个层次之间建立了参照关系;《西文文献著录条例》2003年出版了修订版。新条例对著录规则做了极大扩充,除适合于所有文献类型的著录总则外,还增加了各种文献类型的著录专则,涵盖了当今已存在的所有文献类型。
吴有梅在她的文章中提到基于FRBR模型的编目子系统界面的设计:利用E-R模型提供的新方法,并采用WEB交互方式让编目人员编目时只需输入信息资料的外部特征和内容特征。这样简单明了,使得非专业人员如信息提供者以及网络编辑员也能看懂并进行熟练编目;对于检索系统的设计,FRBR对名称、题名、丛书名、主题和分类等进行标引,这些标目都可以设置成检索点,用户可以用这些标目名称进行查询。从用户的角度考虑,它能从更广泛的角度为用户检索到所有相关书目。陈琦提出了建立CNMARC至XML的转换表来转换数据等改进方案。
2.3 FRBR对规范控制的影响
研究者阐述了FRBR对规范控制的影响,并积极探讨FRBR在我国规范控制工作中的应用方法及实施的难点和障碍,尝试用FRBR模型来加强规范数据库的建设。刘玉绵阐述了统一题名与FRBR用户任务的关系,指出了统一题名在FRBR用户任务实现中的重要性,描绘了统一题名在相关作品家族中的关系图,提出了解决统一题名规范著录问题的对策。王洋论述了FRAR与中文名称规范控制的具体问题。其研究提出了中文名称规范工作的发展对策,如在实现图书馆环境中中文名称规范数据库共建共享的基础上实现网络环境中规范数据的共享、根据FRBR细化和完善现有的中文名称规范数据、规范数据库建设应按照FRBR概念模型打破文献类型的局限等。高红则探讨了FRBR模式应用于我国国家图书馆规范工作的途径。其研究概述了FRBR/FRAR概念模型中的实体、关系及目录职能等内容,分析了FRBR模式在规范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及其对检索控制的重要意义,也提出了在规范工作实践中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付蔚、王海兰分析了FRBR与FRAR对规范工作的要求:规范控制工作要以实现FRBR所倡导的用户任务为目标;规范控制工作要适应FRBR化目录的层次变化;规范记录的建立要符合国际分享与利用原则。
3 FRBR研究发展趋势
3.1 技术研究
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对FRBR的研究还处在初始阶段,但FRBR代表了编目工作的发展方向,基于FRBR模型的技术、方法以及规范的研究应用为图书馆工作带来了勃勃生机,尤其对编目工作产生极大影响。因此,把FRBR模型应用于实践的相关技术研究始终是FRBR研究的重要内容,并将长期占主导地位。但我国图书馆的技术人员比较缺乏,目前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可以先深入研究分析国外成功的实践案例,为技术开发提供经验借鉴。
3.2 实施难点
FRBR作为一个概念模型用以指导实践,这是“转换书目记录集以符合FRBR需求的过程”,称为FRBR化。最早实施FRBR化的Red Light Green书目数据库采用的是“作品”这一实体集中的书目记录,但这一方式在我国具体实施还存在许多问题。如MARC 21记录普遍采用原题名做统一题名,为作品的集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中文编目中并没有规则要求以原题名做统一题名,由于出版不够规范,翻译题名也有不同版本。责任者名称经常不提供作者原名,而中文人名规范不普及,这些都造成无法确实同一作品。还有诸如不同语种名称标目形式不同、不同语种有各自的数据库等问题,这些都是我国实施FRBR化的障碍。
3.3 对信息资源组织的影响
陈丽萍发表于2004年的文章中谈到FRBR对资源组织的影响,但纵观国内图书馆界对这方面的研究很少。传统的编目模式只能描述具体信息资源,用户想要了解该著作的详细信息就必须找到多条元数据记录。从实体出发的FRBR模型正好符合用户的信息需求,能充分发挥其信息组织的作用。研究如何应用FRBR思想和概念框架来进行信息资源组织,以便更准确地为用户提供所需要的结果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