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创作充满了世界各地的鲜花--论毛泽东八十年的对联创作_毛泽东论文

对联的创作充满了世界各地的鲜花--论毛泽东八十年的对联创作_毛泽东论文

楹联创作遍地花 香飘四海别样红——简论毛泽东80载楹联创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楹联论文,遍地论文,别样红论文,香飘四海论文,毛泽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2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448(2009)01-0106-08

如果说,中国是诗的国度乃众所周知的话,那么,中国还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楹联之国,亦为世人皆晓;如果说,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的三大文学艺术丰碑已为世人所叹赏的话,那么,自明清以来,中国楹联也逐步上升到与诗词曲相并列的地位这一事实,当今亦为众人所充分肯定;如果说,毛泽东是“东方诗神”已为世人所公认的话,那么,毛泽东亦是楹联巨匠联坛圣手,我想亦当为世所赞同。

因为,自从毛泽东诗词问世以来,人们对其研究与探索,可谓细致入微。同样可喜的是,近30年以来,对毛泽东楹联发掘与研究亦有新的进展。毛泽东的楹联,经人们努力发掘,发现其有如鲜花遍地,绚丽多彩别具特色地开放在报纸杂志、工厂、农村、营房的门旁……毛泽东楹联有一种大开掘、大普及、大运用的趋势。毛泽东80年的楹联人生是他革命一生中的一个侧面,从学术史的观点来看,毛泽东楹联具有联史价值,这30年以来对毛泽东80年楹联生涯研究情况也是很值得回顾总结并应继续深入,鉴于毛泽东80载楹联创作的内容十分丰富,限于篇幅,笔者简而论之。

一 自幼与联结情缘,关注联事八十年——毛泽东对楹联的爱好与关注

(一)楹联,毛泽东自幼与之结缘

学诗先知对,知诗先懂联。毛泽东“三岁喜联,八岁妙对,爱联、吟联、赠联、引联、书联、出联、答联、赏联、集联、护联整整80载……”[1]经毛岸青、邵华、毛新宇等同志审阅的《毛泽东名联趣话》亦认为:“毛泽东3岁喜联、8岁妙对直到垂暮联句,诗联整整伴随他80年!……他从3岁最早喜观两联开始,到1976年春天再改《贺新郎》词、吟咏《诗经》‘今我来兮,杨柳依依’等诗;从1971年9月题扇联活现料事如神、处变不惊的智者形象,到1975年春节嘱咐贴春联……从8岁妙对塾师后的几十年每年都有诗联新作问世,到逝世前15天的1976年8月26日还要看宋朝对联爱好者洪迈荟萃‘姓名妙对’、‘对偶天成’等对联的书《容斋随笔》:可见毛主席对诗联的浓厚兴趣终其一生不曾衰减。他的人生是奋斗人生、革命人生、书法人生、诗联人生。”

1954年的深秋,毛泽东在与众亲友谈过去家乡的故人故事时,“当他和文家表兄弟们谈起在唐家坨外公家读书的事时,连他外公文家堂屋挂的对联都仍背的出来。”[2]

毛泽东对于楹联的关注之切、爱好之深、熟练之极。作为一位领袖人物如此喜好楹联,这在中国文学史上,可以说是前不见古人,后难见来者的。

(二)楹联,毛泽东了解社会的途径

“1916年夏天,毛泽东同志利用暑假期间,邀同好友蔡和森同志一道游历湖南几县。他们从长沙动身,各带一把雨伞。伞上缠一条毛巾,脚穿一双草鞋,徒步游历了浏阳、湘阴、岳阳,绕洞庭湖半个圈而返,历时一个多月才回家。他们动身的时候,几乎不带一文钱,但走遍了许多地方。他们的办法是:遇到机关、学校、商店,他们就作一副对联,用红纸写好送去;人们就给他吃饭,或打发几个钱,天黑了就留他们住宿……善于利用某些旧的形式来作新的事业的毛泽东同志却用这个办法来游历乡土,考察农民生活,了解各处风俗习惯——这是他这个举动的现实主义的一面,也是主要的一面。农民问题在他脑子里,是从小以来就没有一刻放松过的呵。他一向反对死读书,主张活读书,即不是书本上的学问,天下国家万事万物都要学习。”[3]

他还和萧子升步行近千余里,历时一月有余,以写字作楹联为生,考察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县城乡,他们给劝学所所长、寺庙的和尚、秀才、学者、名流和学校、商店……送上所作楹联。人家拿钱,一块也好,一串也好,不受对子只拿钱的就不要。一共搞得光洋80多块。据此光洋80块粗略估算,如果以两串钱送出一副对联计算,其时他们所创作、所书写的楹联,该是数以百计,惜无记载,其兴会神来之作传流下来的极为少见[4]。

毛泽东是以何种方式运用楹联去深入社会的呢?且看:“同事同学见他们化妆成乞丐时如何瞠目结舌;无钱渡江,躺到中流时如何搪塞盛怒的船主,饥肠辘辘而乞讨无门时如何先吃饭后设法付账;见县太爷时如何‘顶住’门房的万般刁难与辱骂……有好人心慷慨解囊相助,也有姑娘慧眼识英雄看出他们的行藏,接触的极广泛,上自百里侯县太爷、退隐林泉的翰林,中正店铺老板、衙门的捕快、师爷,下到医巫僧侣、贩夫走卒,无所不包。”[5]在这样的恶劣环境里,毛泽东就是用作楹联、书写楹联求生存、去品味人生百态。

(三)楹联,毛泽东视其为普及农村文化的重要方面

毛泽东在井冈山时,当他看到当地老百姓因没有文化,而贴无字春联时,他深解民意,一口气写了数十副春联分送给百姓。在整个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为战友、为老百姓所写的楹联难以计数[6]。

早在1926年6月,毛泽东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写的《农村教育》中就指出现代教师不能写作楹联是不如私塾的一大缺陷。他这样写道:“当时,中国的农民留恋私塾,反对学校。因为旧中国是一个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农民非常贫困,进不了现代学校。而私塾收费少,私塾教师熟悉农村风俗,有很大的适应性,能写农民需要的应用文字:申诉状纸、田契、佃约、牛契、继承单、庚交、讣文、挽联、喜联等,而现代教师则不能为。”

说到文化普及,毛泽东必提楹联,他说:“边区有35万户,每家挂起有新内容的春联,也会使边区面貌为之一新。两个宣传部的同志要把这个问题研究一下。写春联就要编几个本子,要搞新的春联。新春联是群众的识字课本和政治课本。35万副春联,内容大体相同,文字可以不同,这是群众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不是也搞几个歌子来唱一唱呢?比如说搞他三五个歌子,使得140万人民都能够唱,并且懂得它的意思,我看这也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消灭文盲的办法,和春联的道理一样。总之,我们的艺术要搞几样确实为老百姓所欢迎的东西。现在老百姓连好的春联都没有,我们还只是谈提高,这只能是空谈。”[7]毛泽东还发出号召说:“要达到……家家有新内容的年画、春联。”[8]

(四)楹联,毛泽东革命斗争中的锐利武器

就是在繁忙的战争年代,毛泽东一有机会就下乡调查研究。在调查时,亦不忘记将调查到的对联作为他论证自己对敌斗争观点的有力证据。他在寻乌调查“杂货”的情况时,所略举的131种“杂货”中就有对联,并指出“明瓦、对联二种完全从赣州来”。在调查寻乌的文化状况时,则引对联“眼见五廪贡;膝绕十二衿”(横批“亲见七代”)为有力证据[9]。

“大约是1938年3月的一个夜晚,听说第二天要开大会,一方面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十三周年,一方面追悼抗战阵亡将士。……到凌晨一时或二时左右,由毛主席办公室又送来新的挽联稿。这是毛主席亲自拟的,不但内容、格式好,写在白宣纸上的毛笔字也分外生动有力。我惊叹主席精力的充沛,他是愈到夜深,精神就愈旺盛。毛主席自拟的挽联,一副副由通讯员陆续送来,一副比一副更妙。”[10]

(五)楹联,毛泽东直至抱病临终前都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日理万机的毛泽东对楹联的兴趣有增无减。如:1954年春,他在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看了康有为所撰书的“岛中有岛,湖中有湖……”这一副长联之后,一面感叹地评说,并立刻叫秘书林克抄下来,以便回去研究;1956年6月20日,当他来到岳麓山上的云麓宫时,尽管时隔30年,他仍不忘云麓宫壁间的楹联,他一副副地背出来,并问及其去向;1958年3月,毛泽东来到四川成都,主持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成都会议。期间,毛泽东参观了杜甫草堂和武侯祠,对于其中的楹联十分关注,并多所评论,还将武侯祠与杜甫草堂的楹联也印发给与会的领导和同志们学习;1962年中共7000人大会期间,毛泽东还向与会的云南代表问及昆明大观楼的长联;在“文革”动乱时期,昆明大观楼长联险遭厄运。其时,毛泽东和周恩来亲自向成都驻军下达保护措施,在军内外传达,从此长联重新闻名天下[11]。

1975年5月3日,毛泽东召集在京的政治局委员开会,在会议最后快要结束时的谈话中,毛泽东顺口念了两副名联:无锡锡山山无锡;平湖湖水水平湖。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接着,又解说了自己所作的《水调歌头·游泳》中的联句。这年春节前夕,毛泽东抱病在长沙,仍然不忘嘱咐工作人员给他的住房门上贴上传统的大红春联。

(六)楹联,毛泽东阅读与评点的终生爱好

1958年3月,毛泽东首次到成都参加中央工作会议。3月8日,他曾借阅楹联书10余种,其中有杜甫草堂的对联,还有孙髯的作品昆明大观楼的长联。3月7日,毛泽东在游杜甫草堂时,对于杜甫草堂和草堂中的杜甫诗和对联的评价,亦能充分说明毛泽东对于诗和楹联均很酷爱[12]。

当“毛主席在草堂杜诗版本展览室,看见一部用雪白宣纸影印的宋体杜工部集时,问:‘有多少?’工作人员回答说:‘发行到成都的约有十多部。’主席接着说:‘太少了。”’毛泽东对于中国诗词和中国楹联的评价,往往是话语不多,但句句抓住重点,说中要害,评析深刻,予人以启迪。当“毛主席在看完各种不同版本的杜诗后,望着陈列在橱内的诗集说道:‘是政治诗!’”“主席在‘大廨’前面悬挂对联的地方,用轻微的声音念着上联‘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然后说道:‘是集杜句’。当看完下联,主席微笑并指着对联说:‘好。’”[13]“同时,毛主席还为到会同志挑选了一部分有关四川的历史资料和文学作品,印发给大家。其中有……《武侯祠、杜甫草堂全部对联》等。”[8]

阅读与欣赏楹联书法,尤为毛泽东所喜爱。“毛泽东生前很爱欣赏名家字画和那些书写诗词、警语、格言、楹联等等的名人墨迹”[8]。在毛泽东的“书房里有一套1928年高野侯编辑、中华书局出版的《楹联墨迹大观》,毛主席看到‘与人相见以诚,造物所忌者巧’(赵书禾行楷)的联句时,用红铅笔画了两个大圈”[14],以此表示赞赏。对于“国内有些有名的对联他一口气能背下来,比如昆明大观楼那个180字的长对联,他就能背下来”[8]。

纵观联史,“对孙髯长联的美学价值给予高度而中肯评价的当首推毛主席。他对梁章钜《楹联丛话》中评孙髯长联‘究未免冗长之讥也’的批语后面批道:‘此语不确!’同时指出了孙髯长联最突出的美学价值是:‘从古未有,别创一格!’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说明了孙髯长联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科学的预见性与鲜明的倾向性是从联语中自然流露出来的,从而开创了长篇佳制创作的先河,对后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5]

在阮元改过的长联处,“毛泽东批注:‘死对,点金成铁’。在另一本《两般秋雨庵随笔》中载录这楹联处,毛泽东又批注:‘此阮元改笔,非尽原文’。从这三本书中毛泽东对这副楹联的圈划、批注可以知道,对这一长联,他至少读过三遍,每读必有圈划、批注,读得如此认真、仔细,又是多么欣赏它啊!批注是心有所思信手写来的,从批注中提到康有为别墅的楹联也可以看到,毛泽东随时都很留意楹联的内容,有的还能熟记。”[16]

历代楹联是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学艺术珍藏,就美学价值而论,“孙髯长联是这宝贵珍藏中的一枝五光十色的奇花异葩;它久传海内,最为人们所赞赏,而且影响了像毛泽东这样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诗人,他的名篇《沁园春·雪》可明显地看到其继承和发扬的脉络。”[16]此话言之有理。比如孙髯的长联有:“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毛泽东则有:“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在句式上、气势上,都颇有借鉴之妙。

(七)楹联,毛泽东与作者沟通的渠道

毛泽东利用书联,评联,不仅神交古人,更在乎其惠及当代作者。最为生动的被世人传为佳话的要数毛泽东读张伯驹的挽陈毅联。这位曾经“化私为公”为国献宝的张伯驹,1957年时就被打成了右派。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之始,即被戴上了“现行反革命”的帽子。1969年其夫妇俩便被视为“牛鬼蛇神”而遭强行退职,被押往吉林舒兰县的农村插队落户。当地的农民见了,感到十分的奇怪,说:“你们又不是知青,六七十岁的老头老太太,怎么弄到我们这儿来了?”那里不肯收留他们,……只得双双回到北京。但没有工作,户口也被注销了,老两口身处窘境,真是感慨万千,一筹莫展。当毛泽东读其挽陈毅联后并得知其夫妇俩身处逆境、生活十分困难时,他当即嘱托周恩来总理及时予以解决[17]。

毛泽东怎能与一个“现行反革命”沟通?事得从1972年陈毅同志不幸逝世时说起:

1月10日中共中央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为陈毅举行追悼大会。9时许,毛泽东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出现在追悼会上。毛泽东面对陈毅同志的遗像,默默肃立。顷刻,他从礼堂一个角落里发现了一副挽联,立即低声吟诵起来:

仗剑从云,作干城,忠心不易,军声在淮海,遗爱在江南,万庶尽衔哀,回望大好山河,永离赤县;

挥戈挽日,接尊俎,豪气犹存,无愧于平生,有功于天下,九原应含笑,伫看重新世界,遍树红旗。

吟罢,毛主席立刻备加赞赏地说:“这副挽联写得好啊!”老人家沉思了片刻,徐徐转过头来,问张茜同志:“张伯驹呢,张伯驹来了没有?”

“张伯驹没有来。追悼会不允许他参加。他们夫妇俩从吉林回来,一没有户口,二没有工作,生活有困难。”这时,毛主席的目光又回到张伯驹那挽联上。良久,他转过身子,对周总理说:“你过问一下,尽快解决。”[18]

由于有毛泽东的关怀,张伯驹其人及其悼念陈毅那副挽联顿时便成了新闻。周恩来遵照毛泽东的嘱托,亲自过问了张伯驹夫妇的生活和工作情况,不久,张伯驹便被聘为中央文史馆馆员。毛泽东对张伯驹的这一副意蕴瞻之弥深、味之无极的挽联的高度评价,以及对张伯驹夫妇的备至关怀,将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楹联史上,留下闪光的一页。

二 内容丰富佳制多,题材广泛种类全——毛泽东楹联创作

近30年以来,对于毛泽东的楹联创作予以系统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发现毛泽东的楹联作品为数颇多,笔者以“混合”分类之法观之,大致包括如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一)集句类楹联

集句类就是直接从诗词中撷取一句出对与应对。如:

1.集句迎接李立三联。

洞庭有归客;(毛泽东出对)

潇湘逢故人。(李立三应对)[19]

上联是毛泽东在1921年11月间,在长沙喜迎从法国回来的李立三时,脱口而出的出对;下联则是李立三的即席应对之句。“洞庭有归客;萧湘逢故人”,都是出自南朝梁柳恽的《江南曲》的三四两句。

(二)剥体类楹联

所谓剥体类,简而言之,就是在他人的优秀楹联作品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创作环境,将他人的优秀楹联作品经过认真的修改,剥离其旧体,重铸其新联,使其完全为自己的创作目的服务的楹联。如:

2.剥用互娱联。

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毛泽东出对)

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周恩来应对)[8]

毛泽东将刘策成对联的上联“水陆洲,洲泊舟,舟流洲不流”变易了五个字,周恩来将其下联“天心阁,鸽落阁,鸽飞阁不飞”变易了三个字,经毛泽东、周恩来剥离后的楹联用语更为精当,可以说是有“点银成金”之妙!

(三)联句类楹联

所谓联句类,这是毛泽东联语创作和诗歌创作的一种方式,不过他是以联句的方式进行的一种创作。这就是由毛泽东出上联,由他人接续下联。这样一种联语,它们往往是联句诗的一部分。但是相对于一出对、一应对的联句来讲,它们又是属于出对与应对式的楹联。如:

3.与萧子升联句联。

落日荒林暗;(毛泽东出对)

寒钟古寺生。(萧子升应对)

这一副联语,恰似一幅“黄昏图”上的题画联。

(四)即兴类楹联

所谓即兴类,一般地说来,就是应对者毫无思想上的准备,且有时间上限制。否则,就有“后果”要你去“承当”。遇到这样的出对必须是即兴而答,且要对答如流。这就要求应对者有“急智”,必须才思敏捷。如:

4.即兴对塾师联。

濯足;(塾师出对)修身。(毛泽东应对)[4]

毛泽东在八岁的时候,因带领同学们在池塘中戏水,而被私塾的邹先生罚作对联。对不出,另有办法处置。邹先生口出“濯足”,毛泽东速对“修身”,这一双关的应对,博得了邹先生的暗自赞叹。

(五)怀古类楹联

所谓怀古类,就是环绕“吊古”这一具体主题而即兴联句。较之于上一种来说,是双方均捎有一点“准备”的,但也是属于即兴式的作答。如:

5.怀古吊魏都联。

横槊赋诗意飞扬;(罗章龙出对)

《自明本志》好文章。(毛泽东应对)[20]

罗章龙在出句中嵌入“横槊赋诗”之典,凸现了当年统一中国北方的曹操那种文武兼备的英雄形象。毛泽东则借助曹操的名篇——《让县自明本志令》,将这一位英雄人物的伟大形象更进一步地具体化。览古凭吊之意,已是相得益彰、跃然纸上。

(六)哲理类楹联

所谓哲理类,是指从哲理的角度去创作对联。如:

6.自励自勉哲理联。

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

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21]

这是毛泽东在1913年进入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写下的一副治学哲理格言式楹联。全联从正反两个方面,提醒自己要持之以恒地对持学习,不能时冷时热。

(七)自警类楹联

所谓自警类,这里是指从能否为国为民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出发,时刻用楹联警示和提醒自己的联语。如:

7.自警励志联。

少年学问寡成;壮岁事功难立。[6]

此联足以说明毛泽东是如何将自己的学习、与将来能否为国为民联系在一起来对待的。

(八)题赠类楹联

毛泽东在题赠中带有对联句式的话语,内容相当丰富,涉及的题材十分广泛。特别是毛泽东所书写的一些带有对联样式的题词和话语,笔酣墨饱,遒劲有力,情意深长,被广大人民群众、学者和楹联专家视为楹联,这是一种常见现象。

在毛泽东的文章和题词中(包括引用前人的话),有很多对句可以看是很好的对联,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和指导意义。比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22]

毛泽东的题赠联很多。至少可达12个方面。限于篇幅,只列“题类,省去联例。这就是:

8.题赠战友联;9.题赠作家联;10.题赠演员联;11.题赠同学结婚联;12.题赠堂妹联;13.题赠主观主义者联;14.题赠报社联;15.题赠小学生联;16.题赠部队联;17.题赠财贸战线联;18.题赠体育战线联;19.题赠老区人民联等等。

(九)宣传鼓动类楹联

楹联是一种很好的宣传鼓动载体。毛泽东运用对联做宣传鼓动工作可谓得心应手。

20.题书于军旗联。如:

旗开得胜;马到成功[23]。

这是1927年9月9日,毛泽东为秋收起义而题写的军旗对联。

此外还有:21.题书于党支部联;22.题书于会场联;23.题书赠红军指战员联;24.题书于市场联等等。

(十)哀挽类楹联

毛泽东的这些挽联作品,展示了他极为真挚而又丰富的感情世界的一个侧面。主要是下列几个方面的内容。

25.悼挽慈母联。如:

春风南岸留晖远;秋雨韶山洒泪多[24]。

毛泽东在其挽联中,以春风、春晖喻母爱无限,以韶山绵。绵秋雨喻其洒泪之多,充分表达了他哀思之无穷。

此外尚有:26.悼挽伟人联27.悼挽红军将士联;28.悼挽抗日将士联;29.悼挽教育家联;30.悼挽实业家联;31.悼挽国民党将领联;32.悼挽战友父母联;33.悼挽同学联;34.悼挽国际友人联等等。

(十一)山水风景类楹联

毛泽东对于古人“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志向十分羡慕,他在自己的《讲堂录》感慨地写道:“马迁览潇湘,登会稽,历昆仑,周览名山大川,而其襟怀乃益广。”“游者岂徒观览山水而已哉!”正是如此,毛泽东是把游历与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改造社会联系在一起来看待的。他在参观与游览中写下了不少山水风景类楹联,主要有:

35.游历中的写景抒怀联;36.送友时的写景抒怀联;37.书写写景的抒怀联等等。

(十二)评点类楹联

借楹联、借联句、借对句,或者是作楹联为所阅看的文本内容予以批注评点,这样的楹联即可称其为“评点联”。这样的“评点联”,在联海中,有如一颗闪光的骊珠,不能忽视。

毛泽东一生博览群书,他又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传统的良好习惯。他读书是十分认真、十分投入的,他每当读到心身激动感慨之时,或是挥毫圈点,或是挥毫题诗,或是赋笔作联……以此表示颂扬、表示批评、表示注释、表示加深语意、表示发挥原意……这一切,为读者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及毛泽东本人的思想观点各尽其妙。总而言之,“评点诗”或是“评点联”,内涵十分丰富,是评点文字中的精华部分,是很有重视价值的。毛泽东的评点联,总体来看,有两种样式:

38.借用式评点联:所谓借用式,就是借用他人或者是自己诗中的联句,或者是借他人的楹联对文本进行评点。如: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25]。

这是毛泽东读《南史》作者李延寿评论梁武帝的一段话时,他在这一段话的天头上,借用唐人罗隐《筹笔驿》诗中的一联,用红铅笔所作的评点联批,用以表达自己对于李延寿评价的认同,和对于梁武帝这样一个成败皆因己的悲剧型人物一生事业的嗟叹与感慨。

39.创作式评点联:所谓创作式,就是毛泽东自己创作楹联进行评点。

伟哉虞公;千古一人。

这是毛泽东在读《续通鉴纪事本末》卷66下《金主亮南侵》第10至11页中关于虞允文临敌不惧,不计个人得失,身先士卒督舟师击败金兵于东采石的一段精彩而具体的描绘时,毛泽东兴之所,挥笔作联而批之语。

(十三)“他人摘句类”楹联

毛泽东一生所创作的诗词相当可观。据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诗词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9月第1版)统计,共有67首之多。在这些诗词中的不少对句,毛泽东在世时就被不少读者、机关、学校、出版单位等摘而为联。比如:1967年5月1日发行的《毛主席万岁》的邮票,上面有对联“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毛泽东手迹)。笔者认为可以视为是毛泽东所认可的,其联作者署名为毛泽东也是可以的(而其他的毛泽东诗词摘句联、集句联已经署了摘句联、集句联作者的也是可以的)。已经有不少著作是这样处理这一特殊情况的署名权的。如:

40.毛泽建墓联。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毛泽东[26]

[简注]在湖南衡山。毛泽建(1905—1928):

毛泽东堂妹。1923年入党,曾在衡阳一带领导农运,后被捕,牺牲在衡山县王庙坪,时24岁。墓几经迁徙,1966年始落葬于衡山县城南巾紫峰麓凤凰山下。

由上可知道:此墓联落款是毛泽东,且落葬时间是1966年。因此,笔者不管是毛泽东的手笔或是其他同志所写,视此对联为毛泽东所认可的墓联是可以的。可作为毛泽东楹联中的一个特殊之例。

(十四)“他人摘集类”楹联

这里所要论述的问题,与上面的这一个问题紧密相关。从其相关之点来说,此处所论,是上一问题论述的继续、深入与扩展。自从毛泽东的诗词见诸报刊以来,由于其思想性强、艺术性高、内蕴博大精深、意境特别深邃、哲理十分丰赡……尤其是经由毛泽东的书写好的诗词,其书法超群,充满了革命的豪情壮志,始终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于是,一个学习毛泽东诗词、学习毛泽东书法的热潮便久久盛行不衰,一个集毛泽东诗词成联、摘用毛泽东诗词成联、集用毛泽东墨迹成联的毛泽东楹联的再创作活动便风行于海内外。这正如延哉在他的《毛泽东撰联留佳作》所指出的那样:毛泽东的楹联在“他的不少诗词作品中更是妙联迭出,早已唱遍神州大地,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诸如:‘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不胜枚举,真可谓妙联佳构,文采飞扬”。这些被广大人民群众和专家学者所摘取的毛泽东诗词对句所当作的楹联作品,人们随处可见。这些摘句或是集句形式的楹联作品,正是借助毛泽东诗词中的对句,寄托着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祖国的无限热爱;表达了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显示了亿万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敢于为中华腾飞去创建丰功伟绩的英雄气魄。如果我们将这些作品置于景点,则可表现祖国的山河壮丽多娇。目前,人们亦将这些楹联作品置于门旁,载于报刊……作为通栏标题、作为格言联、喜庆的春联……用以评价历史、品评人物、纵论形势、鼓舞斗志……

除了广大的人民群众以充沛的感情集毛泽东诗词为联之外,不少的专家学者以及领导人物,也是很喜欢集引毛泽东诗词佳句成联。比如,郭沫若在1961年3月20日,就在《光明日报》上发表26副毛泽东诗词摘句、集句楹联。再如,云南丽江俗称黑龙潭的玉泉公园,自古以来即为丽江的名胜之地。它建于清代、造型别致、工艺精湛、极富地方特色和纳西族风格的得月楼,是玉泉公园的主体建筑和重要的景点,惜在1957年毁于火灾,1962年县政府重建此楼。当时的县政协副主席周汝成为该楼所创作的楹联就是集毛泽东诗词句而成的联语。如:

41.“他人摘集”楹联。

春风杨柳万千条,风景这边独好;

飞起玉龙三百万,江山如此多娇[27]。

这副集句联一共四句,均是出自毛泽东的诗词。“春风”一句出自[七律二首]《送瘟神》(1958年7月1日):“春风杨柳万千条,六忆神州尽舜尧”;“风景”一句出自[清平乐]《会昌》(1934年夏):“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飞起”一句出自[念奴娇]《昆仑》(1935年10月);“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江山”一句出自[沁园春]《雪》(1936年6月):“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四首诗词中的四个佳联妙句,经过作者的精心搭配组合,语虽四出,但是浑然一体,对偶十分工整,紧紧地扣住了黑龙潭(玉泉)公园的美景,构成了新的独特的意境。再配上郭沫若那精妙的书法,使这一副晓畅明白的楹联,有着天造地设之妙。类似这样的毛泽东诗词集句佳联,几乎随处可见。

三 雅俗共赏皆受教,前进时代鸣号角——毛泽东楹联创作特色

毛泽东的楹联创作,是中国革命进程中鸣响的号角,是无产阶级文艺宝库中雅俗共赏、风骚永存的艺术珍品。所以,探讨毛泽东楹联作品的种种特点,分析其楹联作品精髓之所在,揭示其精妙之所在,这对于人们进一步研究理解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楹联的创作艺术,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特色之一:通俗易懂、明白如话

1939年1月31日,毛泽东在《致路社》(原载1939年3月1日出版的《鲁艺校刊》的信中还强调说:“……问我关于诗歌的意见,……只有一点,无论文艺的任何部门,包括诗歌在内(我想也包括楹联在内——引者),我觉得都应是适合大众需要才好。”毛泽东这一文艺创作思想,决定了他的楹联创作指导思想,也就决定了他楹联创作的特色。

我们只要简单地考察一下毛泽东的楹联作品,就会发现:毛泽东正是基于上述指导思想,他在创作楹联时,是十分注重读者对象的特点的。正是由于他在楹联的创作中始终是要考虑读者对象的实际情况,能够留给读者接受理解以重要的一席之地,所以在其所创作的楹联作品中,能够获得最佳的理解和最为广泛的接受。当毛泽东面对的读者是小学生、师范生,或者说是不大识字、或者说是识字不多的工农兵群众时,毛泽东的楹联必定是通俗易懂、明白如话的,这就构成了毛泽东楹联创作的一大特色。如:

世界是我们的;做事要大家来[3]。

这一副楹联的读者对象是小学生,其文字是何等的通俗、浅显、明白,而其襟怀、其抱负、其观点,又是何等的鲜明,而其中的深奥道理,由浅而入深,学生是能够领悟的。

在我们讲到毛泽东楹联“雅俗共赏皆受教,前进时代鸣号角”时,我们必须要指出的是:毛泽东楹联虽说具有这一特点,但它并不是因此而变得“浮浅”,而是在通俗易懂、明白如话的同时,所寓含的道理却是异常的深邃。如: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

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10]

毛泽东的这一副楹联,可以说是谁都看得懂,可是它所隐含着的深刻哲理和军事科学理论,则是一般的军事家所一时难以融会贯通的,这是为中国革命战争中所证实了的客观事实。对于毛泽东军事思想领会深刻的萧克将军说:“……‘敌进我退,敌驻我忧,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十六个大字。讲走路,连三岁的小孩也会,讲到打仗和行军,就是一门好大的学问。……毛泽东还说: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赚钱就来,蚀本不干。毛主席讲得深刻生动,简短几句话,就把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讲透了。”[28]

特色之二:多忧患多立志的为国为民之作

一是毛泽东在投身于武装斗争夺取政权之前这一时期的楹联创作,既有友情、亲情交往之作,而更多的则是忧国忧民、立志为国为民救国之作。这些楹联作品,对于我们如何对待亲人、如何对待朋友、如何对待学习、如何立志为国……均有很好教育作用、启迪作用、榜样作用、催人奋进的作用乃至警示人生的作用。

据《毛泽东1936年同斯诺的谈话》中回忆,当他开始有了一定的政治觉悟,特别是在他读了一本关于瓜分中国的小册子以后。甚至在1936年还清楚地记得这本小册子的开头一句:“‘呜呼,中国其将亡矣!’它叙述了日本占领台湾的经过,朝鲜、越南、缅甸等国被外国侵占的情况。我读了以后,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沮丧。我开始认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从此,毛泽东是把读书与救国图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这是毛泽东人生中的一大转折。1910年的秋天,他离开了闭塞的韶山。在临行之前改写一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诗云:“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29]这种为祖国而学习的决心何其大也。毛泽东刻苦求学的事迹很多。其有联云:

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

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3]。

全联所强调的是,要学到为国为民的真正本领,必须要有恒心毅力,要有“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恒心和毅力,否则难以为国效命,只能是“少年学问寡成;壮岁事功难立”。

毛泽东还精确地预计到20年内必然会与日寇决一死战,不然不足以图存。如果不是对祖国前途特别关心,作为当时还是一个学生的毛泽东是不可能作出如此准确结论,亦是喊不出要效命疆场以对付日寇之大举入侵的。毛泽东忧国忧民、反抗列强的思想和行动,不仅显现在他的诗词和文章里,亦反映在他的楹联作品之中。比如:

胡虏多反复,千里度龙山,腥秽待湔,独令我来何济世;

生死安足论,百年会有役,奇花初茁,特因君去尚非时[30]。

在这一副楹联里,毛泽东在悼念学友易咏畦的同时,充分地展示了要置生死于度外、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爱国情怀和雄心壮志。

特色之三:展现我党我军对敌斗争战略策略

毛泽东在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这一时期的楹联创作,言简意赅地概括了我党我军重大历史时期某些对敌斗争的战略与策略,是我党我军对敌斗争的锐利武器,是中国革命战争年代对敌斗争的经验总结。比如:

你当年剥削工农,好就好,利中生利;

我今日斩杀土劣,怕不怕,刀上加刀[31]。

这副构思新颖、文辞泼辣、针对性极强、形象生动的楹联,脍炙人口,深为广大工农民兵群众所喜爱。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毛泽东的楹联创作之妙,在于他又有了新的时代特色。毛泽东在这一时期的楹联作品,既体现了我党我军对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真诚态度,又表现了对于蒋介石国民党顽固派不顾全国人民反对,破坏国共合作,破坏统一战线,坚决反共,一意孤行的卑劣行径的谴责和愤慨,阐明了边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号召全国人民坚定信心,抗战到底的联语亦是为数可观的。

特色之四:缅怀战友、激励同志奋斗不息

毛泽东在整个中国革命战争这一时期的挽联创作,感情真挚地缅怀了为革命而牺牲的战友,高度地赞扬了我党我军指战员以及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而前仆后继、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顽强的斗争意志和生动的事迹。毛泽东在这一方面楹联创作作品,是革命传统教育的优秀教材。如:

一哭尔琢,二哭尔琢,尔琢今已矣!留却重任谁承受?

生为阶级,死为阶级,阶级后如何?得到胜利方始休![32]

这一副楹联运用“词语同位”之法,上下联分别以“尔琢”“阶级”在相同的位置上,分别重复三次,以“一哭”、“二哭”“生为”“死为”层层递进,令人读后悲恸之情不禁油然而生,那种感人肺腑的革命情、同志爱跃然纸上。

重读这些寄寓着人生哲理的革命联语,定会使人想起革命先辈创业之艰难,予人以教益,予人以启迪。因此,我们可以说,富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革命传统教育意义,是毛泽东楹联创作明显的特点和精妙之处。

特色之五:创作重表意、不为平仄囿

毛泽东的楹联创作,继承了我国古代楹联创作的优良传统,但又不为传统中的某些陈规戒律所囿,而是敢于创新,敢于突破,做到推陈出新,厚今薄古,古为今用,因意设字,不拘平仄,不拘一格,是我们学习楹联写作,运用楹联为四化建设服务的典范和楷模。如:

春风南岸留晖远;秋雨韶山洒泪多。

平平平仄平平仄 平仄仄平仄仄平

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须补;

仄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 仄平仄仄平平仄

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处寻。

平平平仄仄 仄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平[33]

这两副楹联一短一长。短联巧运神思,驰骋想象,以春风、春晖喻母爱之深,借那遍韶山之秋雨比喻儿子哀伤的眼泪之多,充分地表达了母爱之深沉和儿子哀思之无穷。长联描绘了母亲在病痛中仍然呼叫着儿子的感人至深的场面,和对于母亲虽然信佛仍然是不能长生于世的惋惜之情,追述了母子间的骨肉亲爱之深情。

上述两副楹联,按作律诗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是完全符合楹联创作的传统要求的。然而笔者细考毛泽东楹联使用平仄的情况,发现他所创作的楹联中,不拘平仄楹联占他所创作的楹联总数的72%。他的这些不拘平仄楹联,总是因意设字、长短相宜、不拘一格。要么以自然得体、质朴清新、明白如话取胜;要么以气势雄伟、主题突出、直抒胸臆见长;要么上述诸种特点俱而兼之。有的则借助他那遒劲雄奇的书法与楹联的结合,使其楹联创作独雄于世[34]。

楹联是我国具有1 500余年历史的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对于祖国的传统文化遗产,毛泽东于1942年5月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就指出:“对于中国和外国过去时代所遗留下来的丰富的文化艺术遗产和优良的文学艺术传统,我们是要继承的,但是目的仍然是为了人民大众。对于过去时代的文学艺术形式,我们也并不拒绝利用,但这些旧形式到了我们的手里,给了改造,加进了新内容,也就变成革命的为人民服务的东西了。”毛泽东对于中国楹联自从青年时就是很有研究的,他的楹联作品,就是他的研究成果的具体体现,他的楹联创作实践及其楹联作品,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我们应该向他学习,继承我国楹联创作的优良传统形式,但又不囿于这种传统形式,因意设字,不拘一格,创作出服务于群众所喜闻乐见的、通俗易懂的平仄协调的和不拘平仄的楹联上乘之作。

迄今为止,据笔者目前掌握的资料,经毛泽东创作吟诵、书写题赠的联语达212副之多,而经他圈点、评析、关注、推荐的楹联珍品则达285副之数。依据这些楹联作品,我们还可以归纳出:珠玉纷呈格调高;炉火纯青造诣深——毛泽东楹联创作艺术手法是:录旧句铸新意成联;集佳句成联;镶嵌典故成联;擅长提问成联;擅长“点银成金”成联;擅长运用排比成联;擅长“打比方”成联;创作书法结合成联。古今联坛出特例;空前绝后创奇迹——毛泽东的“特殊楹联”创作是:毛泽东“特殊楹联”有其特殊成因;毛泽东的特殊楹联状况;毛泽东的“特殊楹联”在不断发展变化中的16种创作情况。慧眼识珠珠璀璨;欣赏评说彩再添——毛泽东吟咏欣赏评说的楹联是楹联中的珍品。这些楹联,经他评说,意境更为完美,于读者全面系统地领悟被毛泽东评点的联语的深层意蕴,有着无可估量的意义。如昆明大观楼孙髯的长联,是毛泽东第一个为孙髯辩诬,第一个对名高位显、权倾一时、名重数代,被《清史稿》誉为“身历乾嘉文物鼎盛之时,主持风会数十年”之久的阮元予以全面的开火,大大地提升了大观楼长联的知名度和美学价值,布衣孙髯的“傲骨”和才华也再度在世人面前彰显。

毛泽东楹联80载的研究,是个不尽的“富矿”,限于本刊篇幅,本文难于一一细加品析论列。

收稿日期:2008-10-28

标签:;  ;  ;  ;  ;  

对联的创作充满了世界各地的鲜花--论毛泽东八十年的对联创作_毛泽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