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邵武市人民医院 福建邵武 354000)
【摘要】高血压病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临床治疗高血压病多采用中西药治疗,但治疗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本次笔者对患有顽固性高血压的不同病例应用“分消走泄法”治疗,取得一定效果。
【关键词】分消走泄法;顽固性高血压;治疗
【中图分类号】R54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8-0091-02
高血压病是危害人民健康,容易引起心脏病和中风的一种多发病常见病。它是人体循环脉压增高为主的症候,常见头晕、头胀、失眠、双目模糊、易怒、口苦、口干等表现,一般西药或中药治疗可取得一定效果,但部分患者屡进中西药物效果甚微,血压持续不降,给病人带来极大苦恼。导师邓启源主任医师,系全国第五批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全国基层优秀名中医,福建省名老中医,执医五十余载,临床经验颇丰,对顽固性高血压病,另立途径,应用“分消走泄法”治疗,取得一定效果。
1.病因病机
对高血压病的认识,中医对高血压的症候,散见于眩晕、头痛、风火、风痰、心悸、失眠等范围,多认为是肝风、肝火、痰浊为害[1]。祖国医药认为是精神紧张,情绪抑郁,或饮食辛热油腻之品,或劳累过度所致。盖饮食辛热油腻,则湿热邪浊内郁机体,化热助湿,生痰,蕴于经脉,阻碍气机通畅,加之情绪紧张,以致邪浊上扰,故见血压上升持续不降[2]。温病大师叶天士先生认为三焦属手少阳,既主人体气机升降出入,又司水道运行[3]。若邪留三焦则造成气机郁滞,水道不利,水液输布失常,形成湿热挟痰浊之症。治当开上、宣中,泻下,宣泄气机,以分消走泄法,平衡体液,改善血压增高,体液代谢失常的状态。
2.治疗原则
邓启源综合分析,顽固性高血压病当以平肝丰富的临床经验,运用茵陈蒿汤加益母草30g,茵陈蒿汤(茵陈30g,栀子12g,大黄10g),建泽泻5g,京丹参20g,赤芍药15g,分消走泄,取得一定效果。方中茵陈有利水祛湿热,现代医学认为有较强的降血压作用;生枝子泻火,引热下行,治心烦不眠;生大黄,清热解毒,凉血,荡涤肠胃,除瘀热,降浊,清血中伏火,行水除痰,推陈致新;丹参活血通结,破宿血,调经脉、祛瘀血,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降血压,降血糖;赤芍药治症瘕积聚,活血清热,泻肝火,散恶血,行血中之滞;益母草消水行血,去瘀生新,调经解毒,利尿降压;泽泻利尿降浊,有降压,降血脂之效[4]。
3.典型病例
例1:陈某,男性,65岁,退休职工。自述:头晕、头胀、眠差、心烦、口苦口干,性情急躁,大便干,小便黄臭,血压高已七年,近五个月来血压持续较高,服药不降,经联合用降压药,血压仍持续在190~170/120~100mmHg上下,宿有烟酒嗜好,喜食油腻辛热,曾经血脂检查,均高一倍以上,B超检查,呈脂肪肝,肾功检查尿酸达540以上[5]。证见:神清面肤红润,舌边尖较赤,舌下紫暗、苔厚黄腻,脉象弦实有力,血压185/110mmHg。拟诊:据脉察证,证属饮食不节湿热内扰,痰浊瘀滞为患,治当清热利湿,活血化瘀,通利二便,俾湿热浊邪下行,血压可望下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取茵陈蒿汤加味[6]。药用组方:茵陈蒿50g,生枝子15g,生大黄15g,建泽泻30g,益母草50g,丹参20g,赤芍药15g,嘱进七剂以观消息。二诊:自述药进七剂,大便日下4或5次,小便亦增多,精神较前轻快,行走较前有力,头晕心烦已少,感觉症状有所改善,要求复诊。证见:神振,舌正红,苔黄薄,脉弦有力,血压160/95mmHg,据脉察证,认为血压有降,症已初见端倪,药虽中病,尚不可大意,仍当击鼓再进。拟步前方再进七剂,以观疗效。三诊:药已进2周,眠已获安,头晕亦止,纳食有味,口干口苦已消失,大便日下3次量尚多,尿亦多,尿色淡黄,自言周身上下轻松,每日外出散步二次,每次都在一小时左右。诊见:神清,舌质正红,舌苔薄黄,脉来弦缓,血压145/85mmHg,药已应症,病已趋消,逐处前方再进七剂。前后守方服用45剂,血压稳定在收缩压145~130mmHg舒张压85~75mmHg左右,病人十分高兴认为中医辩证论治有极大作用。
例2:李某,男性,71岁,退休干部。自述:患高血压病已20余年,初起血压达160/98mmHg左右,经治疗血压可稳定在140/90mmHg左右,因近日未坚持服药,以致收缩压高达185~175mmHg,舒张压120~100mmHg左右,前三个月,又因家庭纠纷,致终夜失眠,头晕目花,视力下降,双足笨重,口苦口干,尿黄,大便干结,三日一次,曾经求治服药,未获效果,今由女儿陪同前来导师处求治。诊见:面肤红赤,舌赤苔薄黄,舌上津干,口气浊臭。面垢满布,脉来弦革,血压190/110mmHg,询知素有烟酒史30余年,且喜食油腻煎炸之品,盖烟酒生热助湿,油腻滋湿生痰,日久则湿热痰浊,蕴郁机体,壅滞脉络,加之恼怒,肝火上升,故面红舌赤,苔黄津干;脉络不畅,致血压上升,脉来弦革有力;湿热之邪流注下焦,故小便黄,大便结;治当清热行湿,疏通经脉,使浊邪分消走泄。组方:茵陈蒿汤加味,茵陈蒿50g,生大黄15g,生枝子15g,建泽泻30g,益母草50g,赤芍药15g,京丹参20g,珍珠母50g,嘱进七剂,以观消息。二诊:药进七剂后,大便每日畅下3次,尿量亦增多,自感周身轻爽,夜眠改善,口苦口干已少。诊见:神清,舌正红,苔薄黄,脉弦革,血压160/95mmHg,脉症互参,症状初步改善。治疗已切合病机,疗效初见端倪,仍步前方增入大生地20g,以治弦革之脉象,为防肝阳过亢之患,处七剂再观动静。三诊:药后症状持续改善,每晚可睡6小时以上,纳食有味,口干苦已止,大便日下3~4次,小便亦清长,脉来弦缓带革,血压155/85mmHg,药已应症,方亦合拍,无妨再处前方进七剂。自后连治六次,守方服下60余剂。顽固性高血压得到下降,稳定在150/80mmHg左右,嘱其禁止烟酒,忌食油腻煎炸之品,多食清淡、蔬菜瓜果,心情和悦,适当运动,以资巩固。自后多次检查血压均在正常范围。
4.临床体会
中医学认为体内津液的生成,调节输布,转化都有一定规律,主要指脏腑功能和外界环境规律。只有维持体内津液平衡,才能保持人体生命正常活动。《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上述说明了津液的代谢关系,若肺失宣肃,气不布津,脾失健运,水不化气,肾失开阖,水气泛滥,都可使津液生成转输、排泄受到障碍,反为邪,停蓄为患。温病邪留少阳三焦,以黄连温胆汤分消走泄,宣畅气机,以化湿热。诸如此类条例甚多,笔者从师学习,见运用分消走泄法,平衡体液,祛痰浊、瘀湿,促使代谢失常的顽固性疾病,得到恢复。
高血压常见的症状有眩晕、头痛、风火、风痰、心悸、失眠等,而引起高血压的常见病因多为肝风、肝火、痰浊等。若高血压病患是湿热挟痰浊症,对其治疗遵循开上、宣中,泻下,宣泄气机治则,应用分消走泄法,平衡患者体液,改善患者的血压增高及体液代谢失常的情况。本组处方,从中医观点分析有清热解毒,化浊祛瘀,通调水道,改善血液循环,从而达到降压作用。现代药理分析,如大黄有祛瘀通经,荡涤肠胃,改善循环;茵陈抗凝血,生枝子利胆降压,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丹参祛瘀活血,消除自由基,抵制血小板聚集;益母草活血化瘀,消水行血,降低血压。
本文根据对不同病例的症状进行具体分析,主要运用茵陈蒿汤加益母草、建泽泻、京丹参、赤芍药等药,该药方具有清热解毒、化瘀止痰、降压等功效。对患者进行分消走泄法治疗,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轻重对药方进行适当的增加,对患者进行二诊、三诊,在患者治疗期间禁止患者烟酒,忌食油腻煎炸之品,多食清淡、蔬菜瓜果,心情和悦,适当运动,患者进过不同周期的治疗后,其血压均得到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王裕颐.叶天士分消走泄法临床应用探讨[J].山西中医,2010,05(09):1-5.
[2]马伯艳,张福利,张吉芳,刘春红,高恩宇,张洋.“分消走泄”法理论探源[J].中医药信息,2012,03(07):1-2.
[3]莫晶,张吉芳,张福利,张洋,马伯艳.分消走泄法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2012,05(06):92-94.
[4]张国江,韩玉申,任朝霞,李东,杨小花,张淑静,朱冬梅.分消走泄法在中医内伤杂病中的临床应用[J].四川中医,2015,07(04):28-30.
[5]邱健.分消走泄法在脾胃病临床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7(05):3-5+29.
[6]张永,周永学.分消走泄法的理论源流与应用探讨[J].国医论坛,2014,05(01):10-11.
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4年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继承工作室建设基金项目
论文作者:邓裔超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2
标签:高血压论文; 血压论文; 茵陈蒿论文; 湿热论文; 益母草论文; 顽固性论文; 赤芍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