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的区域分工协作现状及产业结构趋同现象浅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长江论文,产业结构论文,现状及论文,三角洲地区论文,现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403(2004)04-0035-07
长江三角洲及其沿江地区(以下简称“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七大经济协作区之一,地跨江浙沪两省一市,其所形成的长江经济带是我国产业布局的重要轴线,它的持续、快速和稳定发展对于全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和稳定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在人们对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地域概念上的界定已达成共识,即包括1个省级城市——上海,3个副省级城市——南京、杭州和宁波,11个地级市——江苏省的镇江、扬州、苏州、无锡、常州、泰州、南通和浙江省的绍兴、嘉兴、湖州和舟山。根据2002年两省一市的统计数据汇总可知:长三角地区的土地面积为9.97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1%,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6%—7%,2001年GDP总量为16996亿元,占全国GDP总量的18%,人均GDP为22567元,比全国平均水平7543元/人高出199%,其工业增加值超过全国平均值150%以上的省份是上海和江苏,达到全国平均值100%—150%的省份是浙江。总体来说,长三角地区呈快速、稳定、上升的发展势头。在中国已加入WTO和上海力主打造“金融、经济、贸易和航运”四大中心的大背景下,为率先实现长三角地区的现代化建设目标,作为长三角的各兄弟城市不仅承担着本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更担负着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的长三角地区的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如何使资源在各个城市的配置和利用和在整个区域内的配置和利用都是合理高效的问题”成为众多学者讨论的热点论题,本文将从长三角地区的区域分工协作现状出发,对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工业化水平和产业结构趋同现象进行分析。
一、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的区域分工协作现状
(一)衡量工业区域分工协作的标志:工业的区域配置系数(S1)和区域专业系数(S2)
我们此处采用工业的区域配置系数(S1)和区域专业系数(S2)来对长三角地区的区域分工协作水平进行评价。一般来说,典型的专业化区域工业结构是围绕某一主导行业的发展与其投入、产出前后相关联的辅助配套工业,而长三角地区作为15个城市的联合,各个城市都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的一个子系统,各个城市都要发展某些相同的基础工业及相关的服务产业,因此,大区域内部的工业结构中一般都含有多个工业部门,其多少取决于围绕专业化主导行业而开展的工业链尺度。区域工业专业化程度高,并不意味着产业门类一定少,而应看这个区域的工业结构中是否存在兼具主导性和专业性的专业化主导行业,所以,本文构筑了以下指标体系:
1.工业的区域配置系数(S1)。本指标用以分析某一工业在某一区域工业结构中的比重,考察其是否具有成为区域主导行业应有的规模,一般为0<S1<1。
S1=(某区域行业产值/某区域所有行业总产值)×100%
2.工业的区域专业系数(S2)。本指标用某行业在某区域工业结构中的比重与该行业在全国行业结构中的比重来表示。
S2可以大于1,也可以小于1。当S2大于1时,表明某行业在某区域的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具有全国性的专业化意义。S2越大,这种专业化程度越高。综合S1和S2两个指标,就可以基本判断一个行业是否具有区域专业化主导行业的性质。一般S2值很大,同时S1值又名列前茅的,表明此区域工业结构是围绕少数几个专业化主导行业发展起来的。
(二)长三角地区工业的区域分工协作现状
根据对2002年江浙沪二省一市34种工业行业的统计资料进行整理计算的结果(见表1),进行比较分析后,我们列出二省一市中S2值和S1值均较大的工业行业(见表2),指出各省市具有主导专业化倾向的行业和主导专业化行业,由此可对长三角地区工业的区域分工协作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有个初步的了解。
表1:长三角地区工业的区域分工(2001)
┌────────┬───────┬───────┬───────┬──────┐
│区域│上海 │江苏 │浙江 │行业在全国的│
│├──┬────┼──┬────┼──┬────┤│
│ 指标
│ S2 │S1(%)│ S2 │S1(%)│ S2 │S1(%)│ 比重(%) │
├────────┼──┼────┼──┼────┼──┼────┼──────┤
│煤炭采选业 │0.1 │ 0.6
│0.26│
0.41 │0.04│
0.07 │1.6 │
├────────┼──┼────┼──┼────┼──┼────┼──────┤
│石油天然气 │0.07│ 0.20 │0.07│
0.21 │0.00│0.00│2.91│
├────────┼──┼────┼──┼────┼──┼────┼──────┤
│非金属矿采选业 │0.00│ 0.00 │0.85│
0.33 │0.51│0.20│0.39│
├────────┼──┼────┼──┼────┼──┼────┼──────┤
│食品加工业 │0.28│ 1.18 │0.79│
3.41 │0.56│2.41│4.29│
├────────┼──┼────┼──┼────┼──┼────┼──────┤
│食品制造业 │1.00│ 1.72 │0.23│
0.97 │0.57│0.98│1.71│
├────────┼──┼────┼──┼────┼──┼────┼──────┤
│饮料制造业 │0.49│ 0.94 │0.64│
1.23 │0.99│1.89│1.91│
├────────┼──┼────┼──┼────┼──┼────┼──────┤
│烟草加工业 │0.81│ 1.45 │0.34│
0.61 │0.49│0.88│1.78│
├────────┼──┼────┼──┼────┼──┼────┼──────┤
│纺织业 │0.55│ 3.24 │1.95│
11.50│2.31│
13.61│5.89│
├────────┼──┼────┼──┼────┼──┼────┼──────┤
│服装制品业 │1.20│ 3.27 │1.61│
4.37 │2.36│
6.41 │2.72│
├────────┼──┼────┼──┼────┼──┼────┼──────┤
│皮革、羽绒制品 │0.44│ 0.73 │0.74│
1.22 │2.65│
4.37 │1.65│
├────────┼──┼────┼──┼────┼──┼────┼──────┤
│木材及藤、草制品│1.32│ 1.03 │1.14│
0.89 │1.23│
0.96 │0.78│
├────────┼──┼────┼──┼────┼──┼────┼──────┤
│家具制造业 │1.02│ 0.47 │0.67│
0.31 │1.26│
0.58 │0.46│
├────────┼──┼────┼──┼────┼──┼────┼──────┤
│造纸及纸制品业 │0.51│ 0.97 │1.00│
1.90 │1.39│
2.63 │1.89│
├────────┼──┼────┼──┼────┼──┼────┼──────┤
│印刷业、记录媒介│1.37│ 1.04 │0.57│
0.43 │0.96│
0.73 │0.76│
├────────┼──┼────┼──┼────┼──┼────┼──────┤
│文教体育用品│1.75│ 1.24 │1.30│
0.92 │1.82│
1.29 │0.71│
├────────┼──┼────┼──┼────┼──┼────┼──────┤
│石油加工│0.98│ 4.70 │0.47│
2.26 │0.61│
2.93 │4.81│
├────────┼──┼────┼──┼────┼──┼────┼──────┤
│化学原料制品业 │0.92│ 6.06 │1.46│
9.63 │0.84│
5.57 │6.6 │
├────────┼──┼────┼──┼────┼──┼────┼──────┤
│医药制造业 │0.84│ 1.80 │0.72│
1.55 │1.07│
2.28 │2.14│
├────────┼──┼────┼──┼────┼──┼────┼──────┤
│化学纤维制造业 │0.60│ 0.64 │2.31│
2.47 │2.29│
2.45 │1.07│
├────────┼──┼────┼──┼────┼──┼────┼──────┤
│橡胶制造业 │0.82│ 0.77 │0.93│
0.87 │0.93│
0.87 │0.94│
├────────┼──┼────┼──┼────┼──┼────┼──────┤
│塑料制造业 │1.04│ 2.33 │1.13│
2.54 │1.59│
2.54 │2.24│
├────────┼──┼────┼──┼────┼──┼────┼──────┤
│非金属矿物制品 │0.53│ 2.23 │0.90│
3.80 │0.75│
3.80 │4.22│
└────────┴──┴────┴──┴────┴──┴────┴──────┘
(续表1)
┌────────┬───────┬───────┬───────┬──────┐
│区域│上海 │江苏 │ 浙江 │行业在全国的│
│├──┬────┼──┬────┼──┬────┤│
│指标│S2 │S1(%)│S2 │S1(%)│ S2 │S1(%)│ 比重(%)│
├────────┼──┼────┼──┼────┼──┼────┼──────┤
│黑色金属│1.48│ 8.84 │0.82│ 4.91 │0.29│
4.91 │5.98│
├────────┼──┼────┼──┼────┼──┼────┼──────┤
│有色金属│0.51│ 1.27 │0.85│ 2.1
│0.89│
2.10 │2.48│
├────────┼──┼────┼──┼────┼──┼────┼──────┤
│金属制品业 │1.31│ 3.93 │1.28│ 3.83 │1.34│
3.83 │2.99│
├────────┼──┼────┼──┼────┼──┼────┼──────┤
│普通机械制造业 │1.38│ 5.08 │1.82│ 6.68 │1.70│
6.68 │3.67│
├────────┼──┼────┼──┼────┼──┼────┼──────┤
│专用设备制造业 │1.01│ 2.50 │1.41│ 3.47 │1.13│
3.47 │2.46│
├────────┼──┼────┼──┼────┼──┼────┼──────┤
│交通运输│1.72│ 1.66 │0.73│ 4.92 │0.73│
4.97 │6.78│
├────────┼──┼────┼──┼────┼──┼────┼──────┤
│电气机械│1.11│ 6.37 │1.23│ 7.08 │1.50│
8.38 │5.74│
├────────┼──┼────┼──┼────┼──┼────┼──────┤
│电子及通讯设备 │1.36│ 2.82 │0.97│ 9.11 │0.44│
4.17 │9.42│
├────────┼──┼────┼──┼────┼──┼────┼──────┤
│仪器仪表│1.39│ 1.36 │1.19│ 1.17 │1.15│
1.13 │0.98│
├────────┼──┼────┼──┼────┼──┼────┼──────┤
│电力蒸汽、热水 │0.48│ 2.54 │0.64│ 3.42 │0.72│
3.86 │5.33│
├────────┼──┼────┼──┼────┼──┼────┼──────┤
│煤气生产、供应 │1.32│ 0.25 │0.79│ 0.15 │0.68│
0.13 │0.19│
├────────┼──┼────┼──┼────┼──┼────┼──────┤
│自来水生产、供应│0.67│ 0.24 │0.47│ 0.17 │0.67│
0.24 │0.36│
└────────┴──┴────┴──┴────┴──┴────┴──────┘
(注:石油天然气为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服装制品业为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业;皮革、羽绒制品为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
品业;木材及藤草制品为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印刷业记录媒介为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文教体育用品为文教体育
用品制造业;石油加工为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原料制品业为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为非金属矿物制造
业;黑色金属为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有色金属为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电气机械为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为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为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业;电力蒸汽、热水为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煤气生产供应为
煤气的生产和供应业;自来水生产供应为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表2:江浙沪两省一市的主导专业化(倾向)工业行业
┌──┬───────────────────────────────────┐
│区域│ 主要专业化工业行业及其(R2、S1)值 │
├──┼───────────────────────────────────┤
││食品制造业(1.00,1.72)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1.20,3.27) │
││木材加工及藤竹制品(1.32,1.03)塑料制造业(1.04,2.33) │
│ 上 │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1.75,1.24)金属制品业(1.31,3.98) │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1.75,1.24)普通机械制造业(1.38,5.08) │
│ 海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1.48,8.84) 专用设备制造业(1.01,2.50) │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72,11.66)
电气机械制造业(1.11,6.37) │
││电子及通讯设备(1.36,12.82)
仪器、仪表及办公用品(1.39,1.36)│
├──┼───────────────────────────────────┤
││纺织业(1.95,11.50)
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1.61,4.37) │
│ 江 │造纸及纸制品业(1.00,1.9)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1.46,9.63) │
││化学纤维制造业(2.31,2.47)塑料制造业(1.13,2.54) │
│ 苏 │金属制品业(1.28,3.83)普通机械制造业(1.82,6.68) │
││设备制造业(1.41,3.47)电气机械制造业(1.23,7.08) │
││专用仪器、仪表及办公用品(1.19,1.17)│
├──┼───────────────────────────────────┤
││纺织业(2.31,13.61)
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2.36,6.41) │
││皮革、羽绒及其制品(2.65,4.37)医药制造业(1.07,2.28) │
│ 浙 │造纸及纸制品业(1.39,2.63)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1.82,1.29)│
││化学纤维制造业(2.29,2.45)塑料制造业(1.59,2.54) │
│ 江 │金属制品业(1.34,3.83)普通机械制造业(1.70,6.68) │
││专用设备制造业(1.13,3.47)电气机械制造业(1.50,8.38) │
││仪器、仪表及办公用品(1.15,1.13)│
└──┴───────────────────────────────────┘
由上表可知:
1.每个省市拥有10个以上的主导专业化(倾向)工业行业,但其主要主导专业化(倾向)工业行业基本雷同,其中,江苏和浙江的主导专业化(倾向)工业行业高度重合。从表2中可以看出,两省一市都具有的主导专业化(倾向)工业行业高达7种之多。江苏省和浙江省所具有的相同的主导专业化(倾向)工业行业竟高达10中之多,除了江苏省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与浙江省不同外,江苏省有的行业,浙江省都有,两省一市的主要工业行业高度趋同。从表1可以看出,很少有省或市拥有S2值和S1值都较大的工业行业,或是S2值和S1值都比较低,或是S2值和S1值的其中一个较低。S2值和S1值均较大的工业行业,我们认为其具备区域专业化工业行业的条件,具体有上海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浙江的纺织业,江苏的纺织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这些行业可以发展为长三角地区的区域主导性工业行业。
2.各个省市内部的工业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就本地而言,是多元化发展,可将其置于长三角地区的大背景下,则表现为区域间产业结构的非正常趋同。从表1中可以看出,某些行业在各个区域几乎都占有较大的比重(S1值大)却不具备专业化性质(S2值小),这一方面使得区域间相互争抢资源,无法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区域内具有绝对优势的产业中去,导致作为区域整体的某些行业无法形成绝对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各省市“大而全,小而全”的经济构架给以后长三角地区的产业整合、结构优化与升级等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设置了巨大的障碍。
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现状
(一)长三角地区各个城市的工业发展水平不一,但基本达到了工业化中期水平
我们用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与生产资料工业净产值的比值,即霍夫曼比例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水平。理论上,在工业化前阶段,系数在5左右;在前行业化阶段,系数在2.5左右;在基本实现工业化阶段,系数在1左右;当系数小于1时,则进入后工业化阶段,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深,霍夫曼系数是不断下降的,系数越小,则表明工业化水平越高。
表3 长三角主要城市的工业化水平(2001)
┌─────┬──┬───┬───┬──┬───┬───┬──┬───┐
│地区 ││ │ ││ │ ││ │
│指标 │上海│ 江苏 │ 浙江 │苏州│无锡 │ 南京 │南通│ 杭州 │
├─────┼──┼───┼───┼──┼───┼───┼──┼───┤
│霍夫曼系数│0.57│ 0.74 │ 1.25 │0.8 │0.623 │0.276 │1.22│1.037 │
└─────┴──┴───┴───┴──┴───┴───┴──┴───┘
(注:资料均来源于2002年两省一市统计年鉴,因资料收集有限,此处只选取几个代表性城市进行分析,江苏省和浙江省
的霍夫曼系数应比表中列出值要低。)
由表3可以看出,上海的霍夫曼系数最低,可以判断其已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江苏省则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的过渡阶段,浙江省则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具体而言,15个城市可以分为四大阵营:第一阵营以上海和南京为代表,其重化工业在各市GDP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体现出较强的工业化中后期结构特征;第二阵营以苏州、无锡、杭州、宁波和常州5个城市为代表,传统行业仍是支柱行业,如纺织、化学原料等行业,但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已日益成长为本市的支柱行业;第三阵营以镇江、扬州、泰州、南通、绍兴、嘉兴和湖州为代表,传统行业仍是支柱行业,传统经济结构占主导地位,但已具备工业化初期的基本特征;第四阵营只有舟山,因其是海岛地区,制造业相对落后,仍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
(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根据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我们把产业结构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产业结构的重工业化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经济摆脱农业制约的过程,是工业经济取代农业经济成为经济发展重点的过程;第二阶段是产业结构的高度加工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成长摆脱资源束缚的阶段;第三阶段是产业结构的技术知识集约化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成长摆脱资本积累限制的过程。我们用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之比来粗略反映长三角地区各城市的产业结构现状。
表4:长三角地区主要城市的三次产业结构现状
┌────┬─────────┬─────────┬────┬─────────┬─────────┐
│年份│ │ │年份│ │ │
│城市│1997年三次产业之比│2001年三次产业之比│城市│1997年三次产业之比│2001年三次产业之比│
├────┼─────────┼─────────┼────┼─────────┼─────────┤
│ 上海 │2.5∶50.0∶47.8
│1.7∶47.6∶50.7
│ 南通 │20.0∶46.7∶33.3 │16.2∶49.0∶34.8 │
├────┼─────────┼─────────┼────┼─────────┼─────────┤
│ 苏州 │7.0∶56.2∶36.8
│3.9∶58.1∶37.4
│ 杭州 │8.5∶51.8∶35.0
│6.3∶50.7∶43.0
│
├────┼─────────┼─────────┼────┼─────────┼─────────┤
│ 无锡 │4.4∶57.9∶37.7
│3.6∶54.9∶41.5
│ 宁波 │8.9∶56.1∶35.0
│7.0C55.0∶38.0│
├────┼─────────┼─────────┼────┼─────────┼─────────┤
│ 南京 │6.0∶49.7∶44.2
│4.8∶47.3∶47.9
││ │ │
└────┴─────────┴─────────┴────┴─────────┴─────────┘
(注:此处三次产业之比为各个产业的工业总产值占本市GDP的比重之比)
从表4中可以看出,长三角地区主要城市的第一产业均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在保持稳定后,比重缓慢下降,第三产业均有小幅度提高,但增势缓慢。上海的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在2001年首次突破50%,体现出较强的产业结构演进的第二阶段特征,即产业结构的高度加工化阶段。其余主要城市则处于产业结构演进的第一阶段,南京则处于准第二阶段。从1997年和2001年的三次产业之比的变化来看,上海和南京的产业结构已由“二三一”结构完成向“三二一”结构的过渡,表现为传统性的支柱行业占各市GDP比重日益下降,一批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日益增加,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让位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其余城市尚在由“二三一”结构向“三二一”结构的过渡过程中。
(三)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间产业结构全面趋同
本文采用相似系数来比较城市间的产业结构趋同程度,计算公式为
(1):i和j分别代表两个相比较的区域。
(2):Xi和Xj分别为区域i和区域j个工业行业在本地区工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
表5—1:江浙沪地区的工业结构相似系数(2001年)
┌────┬─────┬─────┬─────┐
││江苏 │浙江 │上海 │
├────┼─────┼─────┼─────┤
│上海│0.84 │0.71 │ │
├────┼─────┼─────┼─────┤
│江苏│ │0.97 │0.84 │
└────┴─────┴─────┴─────┘
(注:此表的数据由表1做相关计算得出)
表5—2:江浙沪各省市的前十大支柱行业(2001年)
┌────────┬──────────┬──────────┬──────────┐
│排名│
上海 │
江苏 │
浙江 │
├────────┼──────────┼──────────┼──────────┤
│1
│电子通讯及设备制造业│纺织业 │纺织业 │
├────────┼──────────┼──────────┼──────────┤
│2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电气机械制造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
├────────┼──────────┼──────────┼──────────┤
│3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业│电子通讯及设备制造业│
├────────┼──────────┼──────────┼──────────┤
│4
│电气机械制造业 │普通器械制造业 │电气机械制造业 │
├────────┼──────────┼──────────┼──────────┤
│5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普通器械制造业 │
├────────┼──────────┼──────────┼──────────┤
│6
│普通器械制造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
├────────┼──────────┼──────────┼──────────┤
│7
│食油加工及其炼焦业 │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金属制品业 │
├────────┼──────────┼──────────┼──────────┤
│8
│金属制品业 │电子通讯及设备制造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业│
├────────┼──────────┼──────────┼──────────┤
│9
│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业│金属制品业 │金属制品业 │
├────────┼──────────┼──────────┼──────────┤
│10 │纺织业 │电力蒸汽、热水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总产值 │5051.16亿元 │4857.68亿元 │7734.57亿元 │
├────────┼──────────┼──────────┼──────────┤
│占本省市GDP比重 │66%│61.6% │65.8% │
└────────┴──────────┴──────────┴──────────┘
根据表5—1可知,上海和浙江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为0.71,上海和江苏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为0.84,而浙江和江苏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竟高达0.97,这表明,总体上三地产业结构的趋同现象十分严重。从江浙沪各省市的前十大支柱行业(表5—2)来看,三地的主导产业结构更是高度雷同,长此以往,必将对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形成巨大的整合成本。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瓶颈就是区域内产业结构的低水平趋同现象严重,这不利于整个区域形成大范围内的产业合理布局和专业化分工协作。区域内各个城市的多元化发展放在长三角地区的大背景下,就成了“重复建设”,既不能充分发挥各个城市的比较优势,又无法使资源在区域大范围内进行合理高效的配置和利用,不能形成区域主导专业化工业行业,降低了区域的整体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但对于产业结构趋同现象,我们要有正确的认识:
1.产业结构趋同是自然地理、历史基础等客观因素和地方政策等主观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从自然地理角度看,江浙沪两省一市地处我国“黄金水道”和“黄金海岸”的结合处,其自然要素禀赋在地缘上的相近是产业结构易于趋同的客观基础。
从历史基础角度看,江浙沪地区历来是全国的富庶区,素有“鱼米之乡”、“人间天堂”的美誉,现代工业亦是从这里起步。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又把长三角地区作为国家工业化的战略重点,新建了许多的工业部门,其工业部门在设置上是相似的,这是两省一市产业结构趋同的另一方面原因。
从地方政策角度看,短期内产业结构趋同符合地方经济利益最大化。我们说政府充当的应是“守业人”的角色,可当各地方政府把本地经济发展的好坏作为衡量自身政绩的标准之一的时候,不当的行政力量的介入就会人为地破坏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这体现在对本地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地方保护主义对本地经济的保护和对外地经济力量的排斥,人为地设置或抬高市场进入门槛,造成产业间的地方割据与封锁,在各个城市的小系统中都是“大而全,小而全”的经济构架,这在短期内符合本地区的经济利益,但却与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要求相违背。
2.产业结构知识“趋同”,不是“相同”,各地产业结构中重要产品亦存在较大差异。
本文对江浙沪两省一市36种主要工业产品进行了变异系数的计算,用以分析三地在制造业上的结构差异。变异系数为0,则结构无差异;变异系数越大,则结构差异越大。比较结构详见表6。
表6:江浙沪两省一市36种主要工业产品在全国的比重分析(2001)
┌──────┬───────────┬────┬───────┬──────────┬────┐
│
省市 │占全国的比重(%)│变异系数│
省市
│占全国的比(%)││
│产品├───┬───┬───┤│ 产品 ├───┬──┬───┤变异系数│
││ 上海│ 江苏│ 浙江││ │ 上海 │江苏│ 浙江││
├──────┼───┼───┼───┼────┼───────┼───┼──┼───┼────┤
│ 化学纤维 │ 5.9 │ 26.6 │ 26.3│ 0.49 │生铁 │ 9.0 │2.9 │ 0.8 │ 0.84 │
├──────┼───┼───┼───┼────┼───────┼───┼──┼───┼────┤
│纱 │ 2.8 │ 20.4 │ 6.8 │ 0.75 │钢│ 12.4│5.6 │ 1.2 │ 0.72 │
├──────┼───┼───┼───┼────┼───────┼───┼──┼───┼────┤
│布 │ 1.1 │ 21.7 │ 13.2│ 0.70 │成品钢材 │ 10.4│11.7│ 2.3 │ 0.52 │
├──────┼───┼───┼───┼────┼───────┼───┼──┼───┼────┤
│丝 │ 0.2 │ 22.7 │ 38.8│ 0.77 │水泥 │ 0.7 │7.9 │ 7.2 │ 0.62 │
├──────┼───┼───┼───┼────┼───────┼───┼──┼───┼────┤
│机制纸及纸板│ 1.4 │ 8.9 │ 13.2│ 0.63 │平板玻璃 │ 3.6 │10.6│ 4.8 │ 0.48 │
├──────┼───┼───┼───┼────┼───────┼───┼──┼───┼────┤
│原盐│ 0.0 │ 9.6 │ 0.9 │ 1.22 │木材 │ 0.0 │0.6 │ 4.4 │ 1.17 │
├──────┼───┼───┼───┼────┼───────┼───┼──┼───┼────┤
│糖 │ 0.0 │ 0.7 │ 0.3 │ 0.94 │硫酸 │ 1.6 │9.6 │ 2.3 │ 0.8
│
├──────┼───┼───┼───┼────┼───────┼───┼──┼───┼────┤
│啤酒│ 1.6 │ 4.0 │ 7.2 │ 0.54 │纯碱 │ 0.6 │14.8│ 1.0 │ 1.21 │
├──────┼───┼───┼───┼────┼───────┼───┼──┼───┼────┤
│卷烟│ 3.8 │ 3.5 │ 3.1 │ 0.09 │烧碱 │ 4.7 │13.7│ 5.4 │ 0.51 │
├──────┼───┼───┼───┼────┼───────┼───┼──┼───┼────┤
│ 家用电冰箱│ 3.2 │ 11.6 │ 1.6 │ 0.81 │农用氮、磷肥 │ 0.4 │5.7 │ 1.9 │ 0.84 │
├──────┼───┼───┼───┼────┼───────┼───┼──┼───┼────┤
│ 房间空调器│ 10.2│ 10.3 │ 7.8 │ 0.12 │ 化学农药│ 3.3 │28.5│ 14.9│ 0.66 │
├──────┼───┼───┼───┼────┼───────┼───┼──┼───┼────┤
│ 家用洗衣机│ 5.6 │ 17.2 │ 17.3│ 0.41 │ 塑料│ 8.4 │15.5│ 2.5 │ 0.61 │
├──────┼───┼───┼───┼────┼───────┼───┼──┼───┼────┤
│ 彩色电视机│ 2.7 │ 7.8 │ 0.4 │ 0.85 │金属切削机床 │ 8.7 │15.2│ 31.3│ 0.51 │
├──────┼───┼───┼───┼────┼───────┼───┼──┼───┼────┤
│原煤│ 0.0 │ 2.2 │ 0.1 │ 1.43 │汽车 │ 12.4│4.6 │ 0.9 │ 0.80 │
├──────┼───┼───┼───┼────┼───────┼───┼──┼───┼────┤
│原油│ 0.4 │ 1.0 │ 0.0 │ 0.90 │轿车 │ 41 │0.0 │ 0.0 │ 1.41 │
├──────┼───┼───┼───┼────┼───────┼───┼──┼───┼────┤
│天然气 │ 4.4 │ 0.1 │ 0.0 │ 1.25 │大中型拖拉机 │ 16.0│14.7│ 10.5│ 0.17 │
├──────┼───┼───┼───┼────┼───────┼───┼──┼───┼────┤
│ 发电量│ 3.9 │ 6.7 │ 5.0 │ 0.22 │微型电子计算机│ 5.4 │4.9 │ 0.5 │ 0.61 │
├──────┼───┼───┼───┼────┼───────┼───┼──┼───┼────┤
│水电│ 0.0 │ 0.0 │ 3.1 │ 1.41 │集成电路 │ 10.1│5.8 │ 1.7 │ 0.58 │
└──────┴───┴───┴───┴────┴───────┴───┴──┴───┴────┘
从表6中可以看出,在36种主要工业产品中,变异系数大于1的有:原盐、原煤、天然气、水电、木材、纯碱和轿车,除轿车外,多是原材料产品。这和各地区的自然要素禀赋有很大关联,上海和浙江因在自然资源的拥有量上比较匮乏,导致它们在全国占有较低的份额,从而变异系数较大。变异系数大于0.5小于1的行业有X种,涉及门类较多。变异系数小于0.5的产品有7种,分别是化学纤维、卷烟、房间空调器、家用洗衣机、发电量、平板玻璃和大中型拖拉机,均是技术含量比较低的产品。
江浙沪三地的主要产品在技术层次和面向的消费层次上存在差异,上海占全国比重10%以上的产品有:钢、成品钢材、汽车、轿车、大中型拖拉机和集成电路,多以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资金、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江苏占全国比重10%以上的产品有:化学纤维、纱、布、丝、家用电冰箱、房间空调器、家用洗衣机、产品钢材、平板玻璃、纯碱、烧碱、化学农药、塑料、金属切削机床和大型拖拉机共15种,产品以轻纺织业,家用电器制造业和化学原料为主,其技术含量较上海低一级。浙江占全国比重10%以上的产品有:化学纤维、布、丝、机制纸及纸板、家用洗衣机、化学农药、金属切削机床和大中型拖拉机共8种,其技术含量和消费者层次处于上海和江苏之后。这样一来,两省一市虽然共有一些主导产品,但产品的技术层次和面向的消费在档次上存在着高、中、低之分,可以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所以产业结构只是趋同,不是相同。
3.“同构”不是坏事,但要改变目前这种产业结构的“低水平趋同”,由“同质同构”向“异质同构”转变。
从某种角度讲,长三角地区各城市的产业结构趋同正是长三角地区得以形成一个经济区域的基础,也是实现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基础。剔除政府政策等非市场作用力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因素干扰,江浙沪两省一市仍会存在“产业结构趋同”的现象,因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个经济主体所进行的经济活动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投资者会去投资行业利润率较高的产业,从而推动该产业从起步阶段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直至成熟阶段。在各个城市内部而言,当进入该行业的企业的数量和质量与这一地区经济资源的配比已达到最优化配置和行业利润率最高时,我们认定这一产业形成了规模经济。但是市场价格作为一种反馈信息的手段,经由市场反映到生产者手中,存在“时滞”,这时大规模资金的流入,只会导致生产资金的巨大浪费和生产能力的闲置,此时的“重复建设”带来的是规模不经济。所以说“产业同构”在没有人为因素影响下,是人们对市场信息没有正确把握和理解的结果。如果考虑地方政府行为因素,则产业结构趋同现象更是在短期内无法得到缓解。从长三角地区各个城市的产业发展规划中可以看出,其所重点扶持和发展的行业都存在严重的趋同现象。
由此可见,“同质同构”带来的只能是区域内部产业力量的此消彼长和区域产业整体竞争力的下降,阻碍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所以我们要推行的是“异质同构”,这既可以在相关城市间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协作和层次有序的产业链条,又可以实现区域的城市推动区域的发展和区域的发展带动区域城市的发展的良性循环,以此来推进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4.地方利益与区域利益在相互碰撞中艰难协调,要想打破“产业结构低水平趋同”的现象,就必须走出地方利益与区域利益的“囚犯困境”,由“零和博弈”走向“多赢”。
这里涉及地方利益和区域利益的协调问题,我们认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尚无一个可以统领全局的机构来代表区域利益。这种区域利益代表者的缺位,只能导致各个地方政府各自为政,以本地区经济利益为重的局面。各个城市之间虽有合作,但竞争更为激烈,走不出“囚犯困境”。在“囚犯困境”中,彼此的选择是最安全的选择,却不是最优的选择,和许多城市存在的“抵触”心理或“老大”心理一样,这种“我做不了老大,也不能让你做老大”的思想严重制约了地区间经济的协调发展和阻碍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所以,要想破除以行政力量形成的经济壁垒,必须借助外力,即区域统一规划发展小组来进行各个城市间利益的协调和整合,以使各个城市由“零和博弈”走向“多赢”。
结束语:以上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区域分工协作状况、工业化水平和产业结构现状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城市间产业结构的低水平趋同及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都是长三角地区为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所必须破除的樊篱。经济一体化作为一种长期的发展趋势,其实现过程必然伴随着阵痛,但是,也惟有大刀阔斧的改革,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才有实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