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关系之探寻与解读论文

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关系之探寻与解读论文

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关系之探寻与解读

梁 栋

摘要 :从马克思的基本论述和基本观点出发分析马克思和费尔巴哈的关系,发现在“异化”“类本质”“存在论”“实践观”几个方面,马克思与费尔巴哈有联系,但两者哲学存在重大差异。在马克思哲学发展的过程中,费尔巴哈对马克思有所启迪和影响,但是马克思超越和扬弃了费尔巴哈哲学,马克思不是“费尔巴哈派”。

关键词 :马克思;费尔巴哈;“费尔巴哈派”

近年来,国内外马克思主义学者对马克思和费尔巴哈的关系的争论越来越激烈,有些学者认为马克思和费尔巴哈是一脉相承的关系,有些学者认为马克思并不是受费尔巴哈影响而形成现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这些观点都夸大或者降低了费尔巴哈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应该辩证地整理清楚他们之间的关系,看待两者之间的理论连接。

一、费尔巴哈与马克思青年时期的关系

马克思哲学观形成于他的博士求学期间,这是他毕生著作的起点。马克思在青年时期深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所以他的博士论文和黑格尔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他的博士论文不仅对青年黑格尔有所继承还有所超越[1],这其中包括了从理想主义到现实主义、马克思的自我意识的形成、马克思的自由观以及对鲍威尔思想的超越。但是黑格尔哲学自身的矛盾逐渐导致了黑格尔哲学的解体。马克思的博士论文题目为《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从中可以看出,其博士论文主要研究自然和自我意识的关系问题、自由以及宗教的问题。综观费尔巴哈哲学的主要内容,首先是对宗教的人本学批判即异化问题;其次是对一般哲学(即全部哲学)的批判——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再次是感性——对象性(是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立脚点);最后是存在论问题(主要存在的问题)。马克思在自然与自我意识问题上,认为自我意识是与物质或者自然相联系的,并且进一步阐释了自然与自我意识的辩证关系,有一定的辩证法思想。而费尔巴哈却与此不同,他对于对象性的反思形式却是直观的,只强调生活与实践,并且两者之间还存在断层;马克思彻底否定宗教的思想,他在天体运动的论述中谈道,一旦确定了天体运动的绝对性,就意味着有崇高神性而贬低人的自我意识的动机,而费尔巴哈虽然对宗教的分析和批判非常深刻,但是费尔巴哈却不主张消除宗教,而是用新的宗教来代替基督教。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和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虽然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是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哲学立场还是大相径庭的。

二、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关于人本主义的论述

费尔巴哈对于马克思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为马克思批判唯心主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且马克思在早期著作中谈到的例如“类”“异化”等词语的使用,也与费尔巴哈的影响有关。同时,这些影响也让早期马克思的思想和著作打上了费尔巴哈的印记。但其实并非如此。

(一)异化问题

“异化”这个词语首先开始使用于黑格尔哲学中,异化主要说明和分析客观精神的发展过程,所以异化概念在黑格尔哲学中代表着绝对精神的发展、分裂、转化以及走向反面的辩证思想,在理解上非常抽象。而费尔巴哈的“异化”一词被赋予了人本学思想[2]434,费尔巴哈认为,神学的秘密就是人本学,人的本质是宗教的对象和基础,而基督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在宗教中,人与自己的本质是分裂的,上帝与人是两个极端[2]436,上帝作为人的本质的异化已经从其中分裂出去,变成了独立的精神本质,反过来变成了支配人、奴役人、统治人的力量。在欧洲哲学发展史上,费尔巴哈是第一个把异化与人的本质相联系起来的人,并提出了人的异化问题。可以看到,马克思早期的著作例如在1843年《德法年鉴》时期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中,马克思虽然汲取了费尔巴哈关于“异化”的观点,但是并没有完全照搬过来,马克思没有把异化概念仅仅局限于宗教,而是把异化现象引申到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中各个领域。马克思指出,人类异化的原因是市民社会的分裂和对立,但马克思认为,异化不是一种永恒的现象,而是一种受一定生产关系制约的历史现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限制的异化,将随着这种生产关系的消除而完全消除。马克思所提到的异化主要包含以下四方面,首先是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其次是劳动行为与劳动者相异化,然后是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最后是人与人相异化。马克思和费尔巴哈都提出了人的本质复归这一点,并且有着一致的看法。

2.3.5 血镁浓度 6 项研究[10-12,15,17,20]报道了血镁浓度,各研究间有统计学异质性(P<0.01,I2=92.5%),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详见图6。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血镁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0.06,95%CI(-0.22,0.10),P=0.44]。

(二)类本质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论述了费尔巴哈的实践观,就此可以分析一下两位哲学家在实践观中的联系与差别。费尔巴哈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批判了宗教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在此过程中,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得以形成。但费尔巴哈是一个不完全的唯物主义者,他坚持自然哲学的唯物主义和历史观的唯心主义。谈到实践观,费尔巴哈只是把感性直觉活动作为实践活动,认为实践是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不是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费尔巴哈对实践的理解仅仅从他自己创立的人本主义出发,很简单地把实践活动理解为人的吃、喝、呼吸、排泄等活动。费尔巴哈从人本学出发把实践观也指向犹太人的经商活动[4],也就是说实践就是利己主义的活动。在他的眼中,实践活动就是指小商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去从事的牟利贩卖活动。他转引别人的话说:“如果我是个商人,那我就崇奉麦叩利神,求他使我营业谋利。”费尔巴哈带有局限性实践观产生的原因,首先是直观的唯物主义思想的制约。对于主体的认识上,通过直观只从生物学的角度上来理解,而忽视了人是具有社会性的存在,只看到人是依存于自然界生存的生物,所以费尔巴哈所理解的人带有自然属性而没有社会属性,没有把人理解为在一定社会参加阶级斗争、社会实践以及生产劳动的人。其次,费尔巴哈远离当时阶级斗争的中心,由于当时德国实施腐朽的政治制度,政府迫害当时先进的思想积极分子,费尔巴哈不得不远离德国斗争的焦点中心,随之而来的费尔巴哈的实践观脱离了现实意义,无法应用于群众斗争的实践中。最后,费尔巴哈作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也带有资产阶级的消极性以及软弱性,他认为解决阶级矛盾的办法是调和不是革命,所以他的实践观也具有消极性和片面性。因此可以得出结论,费尔巴哈的实践观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但是却不足以让主体发挥真正的能动性。

(三)存在论

在研究马克思的人本学时是离不开费尔巴哈的人本学思想的。在费尔巴哈与马克思关于人本学的论述中,笔者重点在“异化”“类本质”以及“存在论”三个方面论述了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哲学的不同以及费尔巴哈对于马克思的影响。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既有高度的评价也有很无情的批判,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部著作中,马克思和费尔巴哈正式决裂。早期的马克思受到费尔巴哈的影响这是无可厚非的事实,这种影响使得马克思从黑格尔抽象思辨的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马克思虽然很敬重费尔巴哈,但是却从来不盲目跟从追随费尔巴哈。

谈论到费尔巴哈哲学,就不得不关注到存在论问题。但说到费尔巴哈的感性世界,就不得不提起海德格尔的超感性世界。海德格尔认为本质性(即现实性)存在于超感性世界,人们在评价海德格尔的超感性世界理论时,认为超感性世界是形而上学,而感性世界是形而下学,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而费尔巴哈认为本质性或者现实性应当存在于感性世界中,即人就是现实存在的感性存在。人是作为最现实、最真实的存在,不是抽象的思辨,而是有生命的感性实体,人之所以生存也是归功于感性。费尔巴哈的感性不是一种消极的认知能力,他认为只有存在和本质相结合、直观与思维相结合、主动与被动相结合才有真理,并且感官或者感觉才是人的第一个可以信赖的东西。思维以感官为前提,感官把握的是个别的,理性和思维把握的是一般。由此,费尔巴哈总结出了一条感性的存在论原则:感性是理性的基础,肉体决定意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存在先于思维,物质先于精神,感性先于理性。同时费尔巴哈认为,在超感性世界和感性世界存在着一条鸿沟。虽然费尔巴哈认识到了两者之间的距离,但是他终究是没有能够解决这条鸿沟的能力,因为费尔巴哈对于对象性的反思形式仅仅是直观,没有反思活动。虽然费尔巴哈反对形而上学但是却终究没有跳出去。因此,吴晓明老师说费尔巴哈哲学也可以说是黑格尔哲学的支脉。“感性的活动”或者“对象性的活动”是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论的基础。在通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时笔者注意到马克思和费尔巴哈中的差异,马克思在反思到费尔巴哈哲学的缺陷时说道,在费尔巴哈的视角中人不是社会关系,而是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本质,他把人的本质仅仅局限于自然界,自然是人的根据和来源,而这个人又是国家和宗教的本质。马克思认为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和社会,人靠着自己的感性活动创造着自身及社会,这个感性活动或者对象性活动就是劳动,直接从自然界产生的人,只是纯粹自然的本质,人是人的产物,是文化和历史的产物。在历史方面,费尔巴哈的所谓的历史是直观的历史,是抽象的历史。由此得出费尔巴哈的“直观的对象”相对的是马克思的“对象性活动”。总之,费尔巴哈与马克思的存在论构成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三、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关于实践观的论述

相比于当下应用较为普遍的一维码,二维码在信息容量上占据极大的优势,其信息容量是一维码的几十倍,通过编码能将文字、图片甚至音频等数据以信息化的方式表示处理;另外,二维码具有超强的纠错功能,即便二维码出现一些局部损坏,比如污染、缺失、穿孔等都能被正常无误的识读,甚至在损坏面积高达50%时还能将译码错误率控制在千分之一内。就目前二维码的应用现状而言,其在商业领域的发展相当迅猛,所以综合考虑二维码的应用优势以及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建议将便捷性更高的智能手机作为移动端,尽量避免使用常用于工业领域的RFID技术。

实践的观点贯穿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所有部分,对研究马克思和费尔巴哈的同异有着重要的理论作用,是不可忽略的一点。

(一)费尔巴哈的实践观

马克思认为人的生产活动就是类生活,自由有意识的活动恰恰是人的类特征。马克思从费尔巴哈那里吸收了类的概念,认为人就是类存在物。当人作为生物学上的类时,人不仅要维持自己的生命并且还要延续和不断生产新的生命(即生存和繁衍),人的类本质与一般动物是有差别的。一般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统一的,就是说它的生命活动是它维持生命的手段,一般动物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发自本能并没有意识和理性。人则是不同的,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和绵羊不同的地方只是在于:他的意识代替了他的本能或者说他的本能是被意识到了的本能[3]35。正是由于意识,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正是这一点,人也才是类存在物。也就是说人自己的生活对人来说才是对象。人的本质是富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因为人的生产是全面的,人可以通过可能的实践活动来创造和改造事物,证明人是有意识的,动物生产是片面的,它只能生产它身体需要的东西,而且只能控制它的身体。人也可以不受身体需要的控制而生产,只有当他不受这种生产的真正控制时,才是真正的生产。简而言之就是说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不仅生产自身也生产整个自然界。在马克思的视角中,人不仅有自然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费尔巴哈主要是从人与宗教的关系来揭示人的本质和异化,他强调德国唯物主义的宗教起源,认为人的类本质就是上帝的本质,虽然费尔巴哈认为人起源于自然界,同时也承认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他试图从人的社会关系中理解人的本质,但是在他的感性世界中却始终没有真正做到。在费尔巴哈的人本学中,人始终只是抽象的人,是生物学上的人,简而言之,人只有自然性。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的“类”只不过是“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即分有理念)。马克思继承了费尔巴哈类本质的思想,并且进一步发展,指出人的类本质就是人的自由自觉性。

目前基于人工智能故障诊断主要有两类,一是基于知识的故障诊断,二是基于智能模型式识别的故障诊断。基于知识信息处理系统实质也称为专家系统,采用模块化结构和人类的逻辑思维,推广于不同的诊断对象。智能模糊识别故障诊断是对一系列过程参量进行监测,从测量空间映射到故障空间,实现故障诊断。

(二)马克思的实践观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实践观,深刻揭示了实践的真正意义[5]275。简而言之,第一,实践是具有客观现实性的感性活动,人们的实践活动都是在一定目的的支配下的有意识的活动;第二,实践是具有创造性的能动活动,人是有思想有理性的动物,人的活动的实践性就在于它是有目的性的活动,活动的目的就要使客观世界按照人的意志和要求得到改造,从而使自然对象成为满足人需要的“为我之物”;第三,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活动,人同自然界的斗争是人们连接成为一定的社会关系,以社会形式共同进行的,总结为一句话就是实践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改造世界的创造性活动。这是因为马克思的实践观是从人的主体性角度上出发的,是从社会历史层面阐述的实践观,是能真正指导阶级斗争的有力武器。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手段,人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证实思维的真理性和现实性。所以马克思的实践观具有强大的物质基础和理论基础。马克思对于费尔巴哈的实践观进行了批判和超越,马克思看到了费尔巴哈的局限性,费尔巴哈只看到了认识世界的重要性却忽略了改造世界的重大作用,“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认识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得出的最后结论。

银行一年名义利率(X5)与寿险保费收入之间呈现显著的负相关,这说明当银行利率增加时,寿险购买者通常将寿险保单抵押或直接退保以取得现金向其他货币市场或资本市场投放,寿险需求下降;反之,在银行利率下降时,由于寿险公司对保单利率的调整具有迟延性,这时人们通常会积极投保,以此获得低价格高收益的保障,寿险需求上升。

四、关于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扬弃

以上对马克思和费尔巴哈在异化、类本质、存在论以及实践观做出了论述,分析了两者哲学方面的差异,马克思不是“费尔巴哈派”,但不能否认费尔巴哈的哲学观点对马克思有影响,他的自然唯物主义思想对马克思哲学有启蒙的作用。但是两者一开始的侧重点就有所不同,到了中后期更大的差别出现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批判就有五点以上,阐述得很直白,之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第一章就是“费尔巴哈”,用历史唯物主义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作出对比,以表示他们与费尔巴哈哲学的决裂。

五、结语

通过上述内容的梳理,可以看到,从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开始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费尔巴哈对马克思的影响是存在的,其影响主要有两个,一是把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作为方法论武器,来帮助马克思走出黑格尔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响,展示马克思的自我意识;二是把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作为一个跳板,通过变革以及改造,创造自己独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可见费尔巴哈对马克思哲学形成过程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不起决定性作用的[6]。他们世界观和立脚点的分野也决定了新旧唯物主义的使命和功能的不同[7]54,费尔巴哈对人的理解“仍然停留在理论领域内”,对于共产主义,他“只是希望确立对存在事实的正确理解,然而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任务在于推翻这种存在的东西”。马克思也由此概括出新旧唯物主义的使命和意义的不同,表述出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以及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与差别。

参考文献 :

[1]许逸颖.浅析费尔巴哈哲学对马克思的影响[J].人民论坛,2012(32)

[2](英)伯特兰·罗素.西方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1.

[3](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冯雪,李娜.费尔巴哈实践观以及马克思对其观点的批判改造[J].探索研究.2010(23).

[5]陈先达,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6]张奎良.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再探[J].哲学动态,2015(4).

[7](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中图分类号 :B0-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CN61-1487-(2019)04-0008-04

作者简介 :梁栋(1995—),男,单位为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责任编辑:王宝林)

标签:;  ;  ;  ;  

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关系之探寻与解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