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西藏农牧业的回顾与展望_西藏建设论文

世纪之交西藏农牧业的回顾与展望_西藏建设论文

世纪之交西藏农牧业回顾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纪之交论文,农牧业论文,西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牧业是西藏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产业,农牧业及涉农产业产值占全区国民经济总产值的80%。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全区农牧业生产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就,农牧区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广大农牧民群众尽情沐浴在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的无限温暖之中,正以崭新的姿态、激昂的干劲,跨步迈向新世纪。

一、和平解放以来农牧业发展历程

和平解放以前,西藏的全部土地、草场和牛羊被不到总人口5%的农奴主阶级所占有,广大农奴和奴隶终年依附在农奴主的土地上,没有人身权利、生产权利、生存权利,挣扎在极度贫困、饥饿和死亡线上。旧西藏农牧业生产水平十分低下。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9年实行民主改革,从此西藏的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彻底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百万农奴翻身获得解放,成为新社会的主人,分得了土地、草场、牲畜及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在中央的“稳定发展”方针和自治区工委的“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大办牧业、农牧并举、多种经营”决策精神鼓舞下,农牧区很快掀起了互助生产和“爱国增产保畜”运动的高潮,迎来了农牧业连续6年的增产丰收。1965年,全区粮食、油菜总产分别比1959年增长59%和100%;各类牲畜存栏数比1959年增长78%;农业总产值增长83%。

1965年西藏自治区的成立和农牧区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西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农牧业生产也得到稳步发展。特别是70年代初大力推广以冬小麦为代表的农业先进技术和“草、水、繁、改、管、舍、防、工”牧业八项措施,使西藏农牧业生产继续获得较快发展。1978年全区粮食、油菜总产分别比1965年增长77%和52%;各类牲畜存栏比1965年增长38%;农业总产值增长48.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全党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转移,西藏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进入了改革开放、全面振兴的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特别是中央先后召开的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给西藏农牧业和农牧区提供了诸多“宽、优、特”政策,为农牧区的改革和发展注入了极大的生机和活力。20年来,我区农牧业坚持以党的基本路线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中央为西藏制定的一系列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积极推进农牧区改革,突破高度集中的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土地归户使用,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牲畜归户,私有私养,自主经营,长期不变”政策,建立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多种经营,实现农林牧副全面发展;突破统购统销政策,深化农牧区流通体制改革,放开畜产品、土特产品价格和市场,粮食实行合同订购和保护价收购,加快了农牧业的市场化进程;突破单一集体经济的所有制格局,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改革的深入,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促进了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的更快发展。2000年,全区粮食、油菜总产分别比1978年增长88%和4倍;畜牧业在牲畜总量基本稳定的情况下,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全区肉、奶产量分别比1978年增长2倍多和1倍多;农牧业总产值增长11倍。这20年,是西藏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的20年,是农牧区经济不断改善结构、提高效益、加快发展的20年,是广大农牧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改善的20年。

二、“九五”农牧业发展成就

1994年中央召开的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从全局、战略的高度专题研究了西藏改革、发展、稳定问题,明确了“一个中心、两件大事、三个确保”的新时期西藏工作指导方针,作出了全国支援西藏的重大决策,给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1995年,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召开了全区农村牧区工作会议,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自治区第五次党代会精神,在总结“八五”期间农牧业和农牧区工作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九五”期间农牧业、农牧区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几年来,坚持以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农牧业增产、农牧民增收、农牧区稳定的中心任务和到2000年底实现粮油肉基本自给、基本完成脱贫、多数群众达到小康水平的目标,稳定政策,深化改革,抓住机遇,真抓实干,依靠科技,加快发展,使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获得重大发展成就。

(一)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到2000年,全区种植业连续夺取第13个丰收年,粮食、油菜总产分别比1995年增长34%和28%。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肉奶产量分别比1995年增长38%和25%。农业总产值比1995年增长25%。“菜篮子”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全区蔬菜地面积达5万亩,品种达60余个,年产量17万吨,渔业产量1800吨,部分地市重点城镇旺季蔬菜自给率达70%。主要农畜产品由过去的长期短缺变为总量基本平衡,部分地区出现品种性、结构性的供大于求。同全国一样,农牧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战略性结构调整的新阶段。

(二)农牧区改革深入推进。在继续稳定“两个长期不变”政策不动摇的前提下,按照“完善统分结合,壮大集体经济,增强服务功能,推动规模经营”的要求,建立健全双层经营体制,给“两个长期不变”政策赋予新的内涵。减轻农牧民负担政策得到深入贯彻落实,坚持农牧民负担定向限额,坚持执行免征农牧业税等特殊政策,加强对农牧民负担工作的专项检查和治理,使农牧民负担基本控制在上年人均纯收入的3%以下,有效保护、调动和发挥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围绕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农业产业化开始在农畜产品主产区、乡镇企业发达区和城镇郊区起步发展,全区已扶持发展了12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朗县辣椒生产基地、部分地县糌粑加工基地、养殖业公司+农户产业化经营示范区、工布江达县藏猪保护开发基地、5地市城郊牛奶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实体等17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率先涌现,农牧业生产开始向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方向发展。农牧业法制日益健全,依法治农、依法兴农进程加快。

(三)农牧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开始向管理规范化、实施科学化、效益规模化方向发展,投资向重点项目倾斜。突出狠抓了商品粮基地、种子工程、沃土工程、农机化工程、牲畜温饱工程、肉食工程、乳品工程、牧区开发示范工程、藏北畜牧业综合开发、绒山羊基地和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等重点项目。5年来,先后共实施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县9个,粮食自给工程县3个,自治区级商品粮基地县18个,实施畜产品基地、防抗灾基地和牲畜良种繁育基地29个,在76个县(次)实施了牲畜温饱工程、肉食工程、乳品工程,15个县实施了牧区开发示范工程。全区累计改造低产田100余万亩,人工种草100余万亩,围栏草场1600万亩。共扶持发展各类重点户、专业户、示范户4.4万余户。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加大,极大地改善了生产条件,在农牧业增产增收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

(四)农牧业科技发展迅速。“九五”期间,以良种推广应用为龙头,实用技术推广应用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地膜覆盖、旱作农业、种子加工包衣、复种套种、秸杆微贮等一批先进的农牧业科技成果在生产中得到应用,大面积推行了万亩丰产方、模式化栽培等新的科技推广方式,各项技术的有机结合和综合配套应用水平不断提高,行政领导、科技人员和乡村干部三结合的科技承包活动应运而生,使科技的综合增产增效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到2000年,全区机耕、机播、机收面积分别达166万亩、203万亩和104万亩,分别比“八五”末增长3.2倍、2倍和9.4倍,均超额完成了“九五”计划任务。化肥施用总量达4.8万吨。建立规范化的"125"良种繁育基地19万亩,种子精选、包衣率分别达80%和38%,统一供种工作得到有效起步并稳步发展,良种覆盖率达72%。改良黄牛存栏总数达24万头,改良绵羊35万只,澎波毛肉兼用半细毛羊、拉萨白鸡已形成品种群,拉萨黄牛进入育种攻关阶段。畜禽疫病防治工作成效显著,动植物检疫事业迅速发展。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日益健全,区地县三级农牧技术推广站得到全面建设,条件改善,一支以藏族为主体的科技干部队伍茁壮成长。农牧民科技文化素质普遍提高,年培训农牧民和基层干部、科技人员总数达30万人(次)以上。农牧业科技协作与交流进一步扩大,成功举办了第三届国际牦牛学术研讨会、全国重大病虫害防治战略高级研讨班等国际性和全国性的科技(学术)交流会议。全区农牧业科技贡献率达30%以上。

(五)乡镇企业、多种经营蓬勃发展。坚持“合理规划,正确引导,大力支持,多轮驱动”的方针,因地制宜,发挥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农畜土特产品加工业、建材工业、支农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引导乡镇企业向能源保证、交通便利、经济活跃的城镇集中;同时,广泛开展以采集业、家庭副业、民族手工业、劳务输出为主要内容的多种经营,有效壮大农牧区经济,增加了群众收入。2000年乡镇企业总产值、多种经营总收入分别比1995年增长1.8倍和1.1倍。全区农牧民收入的35%左右来自乡镇企业和多种经营。乡镇企业的崛起,有效改善了单一的农牧经济结构,开始形成农工商综合经营的新格局。

(六)农牧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0年,全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比1995年增长51%;人均占有粮食378公斤、油菜17公斤、肉60公斤、奶86公斤,分别比1995年增长26%、21%、28%和17%。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的粮油肉三个基本自给目标已初步实现;大多数群众温饱问题得到解决,部分农牧民已开始进入由温饱向小康迈进的阶段。农牧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群众性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西藏农民体育代表团参加全国第四届农民运动会,夺得历史上首枚金牌,获得比赛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三、二十一世纪农牧业发展展望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今后5到10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是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时期。尽管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我区农牧业获得巨大的发展成就,但是,由于受生态多样、气候复杂、基础脆弱、经济封闭、观念落后等影响,农牧业总体生产水平低,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差;农畜产品质量不高,竞争力不强;农牧区经济结构不合理,农牧民收入增长缓慢且渠道狭窄。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我区农牧业同时面临着不少新的挑战。一是受市场杠杆作用的影响,农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由过去单一的资源约束转变为资源、市场双重约束,而且市场需求约束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我区农牧业生产面临着市场竞争的巨大压力;二是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主的农牧业科技的蓬勃发展,使我区农牧业面临着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大考验;三是内地省区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的现代化农业模式的迅速崛起,给我区传统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四是在农畜产品总量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农牧业经济效益、农牧民收入“双低”的问题日益显现,提高农牧业经济效益、增加农牧民收入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审时度势,寻求对策,果断行动,勇敢地迎接挑战,实现农牧业生产发展的新辉煌。

展望21世纪,我区农牧业经济发展面临着许多难得的机遇。区党委五届四次、六次全委(扩大)会议和全区农牧区工作会议,党的十五届三中、五中全会精神,对我区“十五”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了全面部署,为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为我区制定的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特别是“两个长期不变”和免征农牧业税以及全国支援西藏活动的深入开展,为我区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内地省区不可比拟的政策优势;西藏种植业连续13年丰收,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为加快农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实现农牧区工作重心从增产向增收转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为我区农牧业加快发展步伐,提供了新的机遇。只要我们牢牢抓住机遇,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奋力进取,就一定能够开创农牧业经济工作新局面。

面向新世纪,我区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三中、五中全会,区党委五届四次、六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以农牧业发展为主题,以农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增加农牧民收入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稳定政策,深化改革,提高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农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提高农牧业经济素质和效益,实现农牧业跨越式发展。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抓好以下五项工作:

一抓思路创新。按照市场经济发展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新形势要求,大胆解放思想,全面更新观念,摆脱计划经济和传统产量农牧业思维定式的束缚,努力实现“五个转变”。即:一是由注重数量向数量、质量并重转变。在稳定提高农畜产品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提高农畜产品质量等方面,为农畜产品争得市场、赢得价格、增强竞争能力创造条件,促进农牧业生产从量的积累转向质的飞跃。二是由注重增产向增产、增效、增收并重转变。把增效和增收作为统揽全局的大事来抓,切实解决好农牧民增收缓慢和农牧业比较效益低的问题,为全面步入小康社会作出贡献。三是由注重生产向生产、市场并重转变。努力顺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按照市场规律、价格规律组织和发展生产,使农畜产品供给更好地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四是由农户小生产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化规模型经营转变。在稳定“两个长期不变”政策不动摇的前提下,不断深化农牧区改革,调整生产关系,提高组织化程度,加快农牧业集约化经营、一体化生产发展步伐。五是由指令性计划向指导性计划转变,把工作职能更多地转到指导、管理和服务上来,更好地促进生产发展。

二抓机制创新。围绕解决影响生产力发展的突出问题,深化农牧区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牧业经营新机制。重点抓好“四大体系”建设。一是强化农牧业科研、推广机构职能的转变,实现服务目标由促进农畜产品数量增长向提高质量和效益转变;服务形式由单一技术服务向综合服务拓展;服务内容由产中服务为主向产前和产后延伸。鼓励和支持农牧民开展各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建立专业服务与综合服务组织相结合,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相配套的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二是加强农业立法,狠抓农业执法,探索综合执法的路子,建立设置合理、运行有效、科学公正、行为规范的农牧业行政执法体系。三是建立农牧业监督检测体系。加强农牧业质量、环境监测,大力发展精准农牧业,制定农畜产品行业标准,实施质量认证,用标准化手段,促进农畜产品质量、效益的提高。四是针对农牧区流通渠道狭窄而且不畅,市场发育迟缓的“瓶颈”制约,坚持常年性市场与季节性市场相结合、固定网点和流动网点相结合、发展传统市场与培育新兴市场相结合,重点加强农牧区初级市场建设,探索建立生产要素市场,树立群众和涉农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规范流通秩序和市场行为,逐步形成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畜产品市场体系。要发挥农牧部门的职能作用,加快建立农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农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建设,使其成为引导农牧民调整结构的重要手段。

三抓科技创新。把农牧业科技推广工作的重点放在实用技术推广上,将优良作物和畜禽品种的引进选育、推广应用及农牧业先进生产技术的配套推广作为突破口,把提高劳动者素质作为关键,狠抓科研攻关,加强农科教结合,实现增产技术与增收技术、生产技术与加工技术、减灾技术与增效技术、常规技术与先进技术相配套,全面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实用技术普及率和农牧业科技贡献率。重点研究推广5项技术,即:以提高投入产出水平为目标的节本增效技术;以提高质量为目标的优化动植物品质技术;以增值为目的的农畜产品加工、保存、储运技术;以高效节约为目的的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环境保护建设技术。

四抓结构调整。坚持市场导向、因地制宜、尊重群众意愿、典型示范和科技支撑原则,调整优化农牧业生产布局。农业上,城镇郊区突出发展以蔬菜为主的经济作物和以服务城郊畜牧业发展的饲料作物,按照市场需求,合理确定粮经饲种植比例,以求效益最大化;农业主产区充分发挥粮食基地的优势,相对稳定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把提高粮食品质、加快粮食转化作为主攻方向,增强竞争能力;高寒边缘农业地区,依靠科技,大力改造传统生产经营方式,不断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畜牧业上,巩固和提高草原畜牧业,树立草业先行的思想,提高草地畜牧业经营水平;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树立农牧结合、种养并举的思想,把粮食生产区同时建成畜产品主产区,把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肉蛋奶产品优势,提高畜牧业在大农业中的比重,培育畜牧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加快发展城郊畜牧业,积极发展规模饲养、专业化生产和畜产品加工业,提高畜牧业发展水平和经营的档次。

根据我区的区域特色及市场需求,大力发展以优质粮、蔬菜为主的绿色农业,以发展牦牛、生猪产业为主的黑色农业,以发展绒山羊、藏鸡为主的白色农业,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带。立足优势资源和特色资源,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将农畜产品主产区、乡镇企业发达区和城镇郊区作为发展产业化的起步区域,将农畜产品加工、优势资源开发、农牧业生产资料服务、农畜产品流通等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点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加强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流通业和乡镇企业的结合,逐步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经营的新格局。坚持“合理规划,正确引导,大力支持,多轮驱动”的方针,以市场为导向,突出培植、创造和发挥特色优势,加强乡镇企业结构调整,重点抓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狠抓乡镇企业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加强对多种经营的组织、引导和管理,促进农牧区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五抓农产品生产安全。提高粮食肉奶等主要产品生产能力,是农牧业发展的基础、农牧民增收的基础、社会稳定的基础。在结构调整新形势下,尤其要高度重视粮食肉奶等生产能力的保护和提高,正确处理结构调整与产品安全的关系,始终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稳粮调结构的发展原则,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粮食肉奶产量稳步增长,为结构调整提供有力的支撑。坚决防止因结构出现粮食、肉奶等产品产量大的波动,千方百计确保粮食肉奶等产品的供给安全。

要坚持保护与建设、遏制生态环境恶化与提高防抗灾能力、改善生产条件与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相结合的原则,切实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在农牧区的各项方针政策,努力创造有利于保护、调动和发挥农牧民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发展农牧区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增强农牧区综合经济实力,有利于提高农牧民生活、收入水平的良好环境,尤其要千方百计保护、调动和发挥群众种粮积极性。

充满希望的21世纪正向我们走来。我区农牧业生产在区党委和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一定会在新世纪再创更加辉煌的业绩,作出更加重要的贡献。

标签:;  ;  ;  ;  ;  ;  ;  ;  ;  

世纪之交西藏农牧业的回顾与展望_西藏建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