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实施准时制生产的系统思想_生产系统论文

论准时生产制实施中的系统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准时论文,思想论文,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准时生产制(JIT)是起源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一种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的核心是追求一种无库存或使库存达到最小的生产系统,为此开发了包括“看板”在内的一系列具体方法,并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生产体系。由于该方式打破了近百年来大规模流水生产方式在制造业的统治地位,并使制造过程具有良好的柔性,使生产能较好地适应外部条件的变化,从而使日本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占据有利的竞争地位。所以,学术界普遍认为:准时生产制是提高制造业绩效的有效工具。

狭义的准时生产是指在必要的时间、必要的地点运送或移动必要的物料,而广义的准时生产是指使物料尽可能准时移动的所有制造活动。广义的准时生产蕴含着这样的哲学思想,即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而任何事物的联系都依据一定的条件。条件是客观的,也是普遍的,因而任何事物总是有条件的。准时生产制也不例外。企业在实行准时生产制之前,同样必须具备许多条件,如产品的装配时间较短、生产场地较小,以及要求较少的质量标准等。

准时生产制是一种制造过程,正如恩格斯所说:“自然界的所有过程,都处在系统的联系之中……”(注:陶德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96~101页。), 所以准时生产制这种制造过程也应该处于一种系统联系之中。但由于许多企业对准时生产制所蕴含的哲学思想认识不足,因而在实行时产生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在实行之前, 许多企业没有充分考虑自身的条件,使之难以运行。(2)在实行过程中, 许多企业忽视准时生产过程内外部的普遍联系,忽视该过程处于一种系统联系之中,因而对它的成功运行产生不利的影响。本文尝试应用生命系统理论建立一个使准时生产制成功运行的理论框架,供企业在实施过程中参考。

一、生命系统理论

生命系统理论由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创立,其思想渊源于解释生命现象的有机观点。本世纪20年代,贝塔朗菲等人认为机械论或活力论都不能科学地说明生命现象,特别是那种孤立的机械模式不足以解决生物学中的理论问题和现代科学技术提出的实践问题,因而强调要把有机体当作一个整体来考察,并提出用模型来研究生物学的有机系统的概念。该理论一提出,就被广泛应用于研究组织结构,后来又扩展至研究生产过程。为了对组织的行为进行分析和指导,美国的米勒(Miller)于1978年提出了一个有价值的一般化的生命系统理论模型(GLST)(注:Miller J.G.Living Systems.New York:McGraw-Hill,1978.)。米勒指出:该模型生命系统运行必需20个关键子系统,“缺少任何一个子系统,生命系统都无法存活”。美国的瑞登贝克(Reidenbach)和欧利文(Oliva)又把生命系统理论应用于营销过程中(注:Reidenbach R.E.& Oliva T.A.General Living Systems Theory and Marketing:aFramework for Analysis.Journal of Marketing,Fall,1981,23~28.)。所以,生命系统理论对理解组织的结构、企业的生产过程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注:褚启勤:《生命系统理论在新型制造模式中的应用初探》,载《中国机械工程》1996年第7期。)。

生命系统的存在必须依据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1)生命系统是开放的。也就是说,该系统有可渗透的边界, 并且为了生存需要通过这些边界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2)生命系统是一个负熵系统,即该系统需要经常与外部进行能量交换;(3)生命系统是一个在最低水平上的合成物;(4)生命系统包含一个从一开始就具备的结构和过程的蓝图;(5 )生命系统是由有机化合物组成;(6)生命系统有一个控制整个系统的决策制定单元;(7)生命系统由20个关键的子系统组成,这些子系统为其提供必要的功能,并与之形成寄生与共生的关系(见下图);(8 )生命系统具有集成在一起的一系列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具有自组织性,并以一个目标开展活动;(9)生命系统只能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下生存。

生命系统理论模型图

这9个要素适用于所有的生命系统, 而无论这些系统是有机物(植物、动物和人)还是组织(家庭、团体、城市、国家)。生命系统理论的优点在于:系统的特征不是由人为的界限所界定,而是根据系统所表现的功能来界定的。这样,它就不仅仅局限于在生命系统中应用,同样也可以在非生命系统,如制造系统、营销系统和财务系统等中应用。更重要的是,它不是孤立地、简单地定义系统中的要素,而是强调各子系统间的相互联系。

二、准时生产系统的要素

基于生命系统理论的上述优点,我们可以把它应用于实施准时生产制的过程中。正如上文所论述的那样,准时生产制是一种制造过程。从哲学的观点来看,准时生产过程处于一种系统的联系之中,在这里我们把准时生产制看作一种制造系统,称之为准时生产系统。

按照生命系统理论,生命系统应该包含20个子系统。由于生命系统理论并不是要求所有系统都必须具备这些子系统,而是强调各系统间的联系,所以准时生产系统应该包括以下几个子系统:

(一)摄取子系统

准时生产系统必须具有一个从外部环境中摄取原材料的摄取子系统。实行准时生产制时,应该充分考虑该子系统与其它子系统间的相互关系,并优化这种摄取原材料的活动。准时生产要求高质量的原材料,要求能适应频繁的交货期,并且生产出用户可接受的价格的产品。为了满足这些要求,企业应该根据材料供应商与工厂的空间距离、供应商提供产品的质量、供应商与厂方联系的紧密程度等,在众多的供应商中选出最优的材料供应商。

(二)转换子系统

转换子系统是准时生产中的基本要素。当物料在生产系统中移动时,转换子系统负责改变物料的外形。准时生产的特征是工艺的改进、装配时间的缩短和产品质量的提高。转换子系统的主要功能就是实现准时生产系统的所有功能,如改进工艺可以直接导致最大限度地减少生产操作;装配时间的缩短极大地降低存货的水平。这样就实现准时生产制的主要目标,同时由于存货的减少可以使生产在较小的场地上进行,使存货成本和场地成本降低。高质量的生产过程减少生产返工和废品,从而使存货缓冲的需求减少,最终强化存货水平的降低。

(三)内部传输子系统

内部传输子系统是指在准时生产系统内部的子系统间传输信息的子系统。它的主要功能是保证准时生产工厂内部各工作中心间信息的通畅。准时生产系统中每个操作者必须迅速获取潜在的、扰动其工作中心的生产问题以及与这些问题有关的信息,如存货缓冲是否用完、本中心产品是否存在质量问题等。如果工作中心通过内部传输子系统及时地获取有关信息并确认问题的存在,就应立即中止工作流程,直至消除这些问题。正是通过内部传输子系统,准时生产制中相互联结的工作中心才能迅速地得知有关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并及时加以解决。

(四)存储子系统

该系统是指把所有未被进行中的工序转换为各种存货的子系统,如原材料、生产存货缓冲和完工产品等形成的库存。对一个准时生产系统的绩效进行度量的尺度就是其存货水平的高低,尤其是原材料和存货缓冲的存储水平。存货水平越高,生产系统的绩效就越差;反之,生产系统的绩效就越好。所以,存储子系统的功能就是尽可能降低准时生产系统中的各种存货水平,以提高整个生产系统的绩效。

(五)联想子系统和记忆子系统

联想子系统是指完成学习过程的子系统,而记忆子系统则对将来要使用的信息进行存储。在准时生产系统中,通过交叉操作、交叉换位和交叉职能会议强化学习过程,这样就实现不同工作中心间信息的转移,并实现已经为所有组织、个人、团体所获得的知识的移动。记忆子系统将各种知识和信息存储于一个弹性数据库以支持未来的决策制定,也就是说支持一个决策支持系统(DSS), 从而使这些知识和信息的利用价值得以提高。

(六)输入传输子系统

输入传输子系统的功能是将与外部有关的信息(如市场需求、政府政策、竞争者行为、新技术等)输入准时生产系统。准时生产系统正是利用该子系统来评价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确认政府政策法规的变化,分析竞争者的行为,预测新技术的发展等。如果没有与外部环境的这种联系,系统最终表现为熵正,就无法生存。换句话说,准时生产系统如果不与外部发生信息能量交换,就会导致整个系统运行的最终失败。

(七)决策子系统

决策子系统是执行子系统,该子系统接受其它所有子系统的信息输入来控制整个准时生产系统。它可以根据从其它各子系统输入的有关消费者需求、竞争者行为、准时生产系统的预期收益等信息来制定和实行准时生产制的战略决策,以引导其它子系统的行为。

(八)各子系统的目标同一性

这不是由任何一个单独子系统所规定的功能,而是整个系统以同一目标开展活动。任何系统都包含相互作用的要素或子系统,它们必须协调一致来实现系统目标。下面以准时生产系统所要实现的“寻求连续改进”目标为例来说明各子系统的目标同一性。在实行准时生产制时,应该对准时生产系统中各子系统进行连续改进,以最终达到如下目标:(1)顾客要求的产品;(2)以顾客对产品要求的速率进行生产;(3 )生产高质量的产品;(4)使不必要的生产提前期降至零;(5)以同一目的进行每一次物料移动以实现零存货,并且无劳动力、材料和设备的浪费等;(6)采用有利于人力资源开发的方法等。

三、各子系统间的相互关系

准时生产系统是由特定的要素(子系统)组成的,当分析准时生产系统中一个子系统的活动时,必须考虑该子系统与其他子系统间的相互关系。在准时生产系统必须具备的8个子系统中,摄取子系统、 转换子系统以及存储子系统属于硬件子系统,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串行的;而内部传输子系统、联想子系统是准时生产系统的质量控制程序系统,属于软件系统。仅仅存在硬件系统而没有软件系统的支持,准时生产系统是难以生存的。输入传输子系统、决策子系统是准时生产系统的导向系统,这两个子系统的建立为准时生产系统指明方向和目标,也是准时生产系统感知外部环境变化的感知子系统。只有感知系统在获取外部环境的变化信号之后,各子系统充分协调配合,按同一目标开展活动,才能最终实现准时生产系统的有效运行。

在实践中,一个企业在实施准时生产制中所遇到的往往不是制造技术本身的问题,而是没有考虑由原来的生产系统转化为准时生产系统时对其它关键子系统和企业整体的影响。下面以准时生产系统对产品质量的控制为例来说明各子系统间的相互关系。

准时生产的要求之一是机器的操作者要对质量负责。在内部传输子系统的作用下,员工可以及时发现产品质量问题(如发现不合格的零件),质量控制程序就会要求整个生产线必须中断,直到问题被解决为止。这样就给产生质量问题的工作中心造成巨大的压力,同时也给生产线的其它操作人员带来影响,因为生产线的中断会影响他们的工作进度,使他们可能不能按计划完成任务。之所以采取这种机制,就是要使生产线上的每个操作人员能迅速获知本中心发生的问题,采取果断措施予以解决。当然,这种机制运作的前提是内部传输子系统和联想子系统充分发挥作用,因为前者可以使操作人员及时发现质量问题,而后者能有助于操作人员迅速找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按照生命系统理论的方法,上述措施可扩展至准时生产系统之外。我们知道,一般认为设计部门是独立于生产系统之外的,但是产品质量与设计质量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设计部门对产品的设计在必须满足消费者要求的同时,还必须满足其下道工序——生产部门的要求。这是因为生产部门是设计部门的顾客,设计部门必须设计出高质量的零件或产品,才能满足生产部门的要求。这样在生产线的运行过程中,产品由于设计原因而出现质量问题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减少,生产线可能中断的次数 就会降低,生产效率得以提高。高质量设计产生的前提是输入传输子系统和决策子系统作用的有效发挥。

同样,产品质量也受摄取子系统——原材料供应商的影响。如果原材料供应商出售的是劣质原材料,而这种材料又进入生产线,同样会导致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在质量控制程序的作用下也会使生产线中断,从而影响准时生产系统的效率。当然,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也受设备维护、保养质量高低的影响。良好的设备维护使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的状态,就使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有了可靠的保证,这正是转换子系统应该具备的功能。而在生产过程中,存储子系统的有效性则决定准时生产系统运行的效益。

综上所述,对准时生产概念的理解和系统方法的采用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通过在实践中学习,我们就会逐渐认识到准时生产制中所蕴含的系统思想。在实施准时生产制时,要着重考虑准时生产系统中各子系统间的相互关系,同时注意使各子系统按照一个目标去开展活动。当然,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生产条件,企业不可能按照一种固定的模式来建立准时生产系统。

标签:;  ;  ;  

论实施准时制生产的系统思想_生产系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