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框架下北京现代农业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代农业论文,北京论文,框架论文,WTO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加入WTO,总体上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但从局部利益分析,农业是受其冲击和影响最为严重的产业之一。北京市提出到2010年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而这一时期也是我国进入WTO的关键阶段。如何迎接加入WTO的挑战,加速北京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是北京农业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拟根据北京农业发展的特点,就WTO框架下北京现代农业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对策进行探讨。
1 北京农业的基本特点
随着城市建设不断发展,农业用地逐渐向城市外围退缩。目前,北京农业布局主要集中在四环路以外的效区。暖温带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决定了北京市农业基本特点。
1.1 农业资源优劣势并存
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资源主要有土地、水、气候和植物资源等。北京市总面积16427.2km[2],山区面积占62%,土地开发面积达到96%。市区规划1040km[2],其它区域都在郊区,94%的空间为农村部分。郊区包括10个远郊区县和4个近郊的农村部分,共254个乡镇。据1997年统计,农业人口365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161万人,耕地3427km[2],农业人口平均耕地低于1000m[2]。北京水资源严重短缺,可利用水源41亿m[3],缺水数量平均为10亿m[3]。1998~2000年持续干旱,可供淡水面临深刻危机,预计2010年将缺水19亿m[3];年降水量550~600mm,但西、北部山区为少雨区。年日照时数2084~2873小时,光能资源较为丰富,植物资源类型齐全,包括森林、灌丛和草本等次生天然植被,种类多达1480多种。
1.2 现代农业初具规模
经过20余年发展,北京现代农业形成以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精品农业、籽种农业、创汇农业、加工农业为特色的基本格局,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郊区农业总体特征为现代化水平较高、集体经济实力雄厚、农副产品基地初具规模、工业区和小城镇建设稳步发展。1997年郊区国民生产总值415亿元,在第一产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很快,第二、三产业已占85%以上。199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760元,2000年可达到4630元,北京市郊区农村达到小康水平的基本为100%,目前正在向富裕型小康目标奋进,基础设施、城镇体系、市场体系和文化设施等,都具有较强的物质基础,并出现以房山区韩村河为代表的农村城市化区域。
2 入世对北京现代化农业的影响
北京现代农业发展方向之一是积极参与国际农产品竞争。加入WTO后,农业生产政策和农产品国际贸易都必须严格遵守WTO规则。目前WTO有关农产品贸易的基本条款主要是乌拉圭回合农业协议,该协议就市场准入、出口补贴、国内支持和卫生防疫等做出规定。在该框架下,北京农业存在巨大发展机遇,同时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2.1 有利影响
2.1.1 有利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与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京郊农村经济结构逐步优化,郊区第一产业稳定,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很快,由1985年第一产业与二、三产业产值比例为30:70,到1997年发展为14:86。但农业生产内部结构尚不合理,农业生产种植业仍占有较大比例,种植业又以粮食生产为主。产品生产与变化的市场需求不相适应,95%以上的产品处于供求平衡或供大于求。另外,由于北京地区劳动力成本高,物资费用高,郊区农产品成本高,与周边地区相比,粮食生产成本高0.38元/kg,生猪高2.32元/kg,鸡蛋高1.23元/kg,牛奶高0.36元/kg。依靠自身力量,降低成本的空间已十分有限,加入WTO之后,依靠外部力量的催化,加速农业生产结构内部调整,借助高新农业科技手段,增加效益高的农副产品生产,促进农业产业化,是减少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重要途径。
2.1.2 有利于开辟国际农副产品贸易市场
进入90年代,京郊地区注重创汇农业的发展,具有一定参与国际农副产品竞争的基础。出口产品既有传统的农副产品,如怀柔、密云的“京东板栗”,更有新近开发品质优良的农产品,如延庆县利用本地独特自然条件,积极发展蔬菜产业,销售市场包括东南亚乃至欧美地区。入世之后,我国可享受最惠国待遇和发展中国家享有的某些特殊待遇,为我国农副产品争取平等地位。另外,广泛实行的农业贸易自由化,使世界农业生产布局进行大幅度调整,其他国家会减少不具备比较优势的农副产品生产,北京农业可以利用自身优势,获得这一市场份额。
2.1.3 有利于吸引外资和技术
北京是我国政治文化中心,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吸引了大量外资。但是,外商投资区域集中在城区,投资领域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对郊区农业投资比重一直保持较低水平。加入WTO,北京农业的潜在利益将充分显现,特别是京郊地区污染较少、环境质量优越,十分有利于发展高效农业和绿色食品,必然吸引外资和企业的投入,最大限度地争取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并引进发达国家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加快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副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京郊地区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2000年,现代农业已成为北京吸引外资的5大重点领域之一。
2.1.4 有利于提高农业经营管理水平
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是提高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自80年代以来,京郊地区改革农业用工制度,逐步实施农民凭“绿色证书”从事农、林、牧、水产等各业的承包经营,这一制度的实施,调动了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但是,目前农村地区存在不同程度的“等、靠、要”的问题,市场经济意识不强,往往依靠政府扶持或包销产品。根据WTO框架,我国入世后要降低农产品关税,引入外国竞争。相应地引入先进的管理知识和经验,这对于提高农业的现代农业管理意识、促进农业管理部门改善服务质量和建立高效的管理机制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外不少国家和地区农民都有自己的利益组织,如日本的农民协会、美国的农业合作社等。为了提高农业管理水平,应对外部市场的冲击,京郊地区要吸收国外农业管理的经验,在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下,以加强农民自我组织为重点,建立和完善农民协会组织。
2.2 不利影响
2.2.1 农业保护面临严格限制
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较为薄弱的生产部门,京郊农业也是如此。为了保证首都城区生产生活的需求,防止农业生产萎缩,京郊地区实行不同程度、不同级别的农业保护政策,包括政府补贴、行政干预、以工补农等措施,加入WTO之后,这些非关税性措施将全部消失。而入世后我国农业要大幅度消减关税并实行低关税,如水果关税由2000年的30%~40%降到2004年的10%~13%,小麦、玉米、大米等必须保持14.5%的关税,依靠关税实行农业保护的空间十分有限。农业生产失去原有的保护,既要面临自然条件变化可能造成的减产损失,又要面对外部农产品价格的竞争。
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农副产品尤其是粮食价格提高很快,大部分粮食价格已高于国际市场,而北京地区粮食价格又高于全国水平,粮食作物的比较优势不复存在。另外,猪肉、牛肉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失去保护的农产品,逐渐丧失竞争优势,面临国外同类农产品的强烈冲击。
2.2.2 农产品出口可能短期受挫
创汇农业在京郊地区处于起步阶段,农产品出口大多属于初级产品,农产品加工工艺急需改进,质量、档次与国际标准具有较大差距,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农业贸易市场中只能在低层次运作。一旦出现质量或卫生问题时,极有可能被外商索赔,不但难于创汇,而且会蒙受较大损失。此外,如果国内某种产品过多,为了争取更多的出口份额,往往出现激烈的内部竞争,直接导致国外反倾销指控。如果不尽快提高出口农产品的质量、增加农产品种类,农产品出口必然严重受挫,并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
2.2.3 农民生活质量受到影响
长期以来,京郊农业已基本形成粮食、蔬菜、果树、生猪、禽蛋、奶牛等生产基地,并且一直把粮食和蔬菜为主的种植业作为农业产业结构的基础。粮食作物中小麦、玉米生产占较大比重,畜牧养殖业以猪、牛,羊、鸡、鸭等为主,入世后,种植业和畜牧业将受到较大冲击,尤其是小麦、玉米和肉类受到影响最为明显,这些都造成农村居民收入的减少和农业劳动力的过剩,导致农民生活质量下降。
一方面,粮食等大宗农产品和畜牧产品出口量下降,同类产品进口量上升,上述产品的国内外市场均将萎缩,原来北京农业供求平衡关系被打破,出现供过于求;原来供过于求的状况进一步恶化。经营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农民收入自然减少,据测算,农民收入平均下降10%左右;另一方面,为了适应加入WTO带来挑战,农业生产技术广泛应用,随着劳动生产率提高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相当部分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从农业生产分离出来,受文化素质、技术水平所限,很难转移到其他产业部门,也导致农民收入水平的下降。
3 北京现代农业发展策略
加入WTO后的未来10年内,对京郊农业的影响会逐渐显现,这一时期正是北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必须明确相应的发展战略。迎接挑战,将农产品市场开放风险降到最低限度,保护、加强和提升农业。实现京郊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3.1 采取切实可行的“绿箱”政策
WTO农业协议规定,国内支持不能允许直接方式,如价格支持、投入补贴、出口补贴、风险基金,但在WTO农业保持的基本框架下,允许利用农业协议中的“绿箱”政策。“绿箱”政策是国家对农业进行资金和技术的投入,是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措施之一。事实上,发达国家给予农业的足够保护措施之一,就是将资源从非农产业转移到农业部门。京郊不少地区处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状态,分散的小规模农户经不起市场波动的冲击,如果放弃对农业保护,走农业自由化之路,必将加大农民的经营风险。
北京市应当充分研究“绿箱”政策的内涵和外延,并积极利用现有的经济基础条件,制订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鼓励保护政策。在农业收入方面,适当增加农产品储备,加大农业保险的力度,增加对自然灾害补贴的资金,最大限度地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农业基础设施方面,应用先进的农业科技手段,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采取“绿箱”政策,应当发挥法律法规的调整作用。在发挥国家有关农业法规调节的同时,北京市应当制定适应本地的农业法规及实施条例,以引进市场竞争机制,提高现代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并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3.2 以开拓国际市场为发展目标
加入WTO,国内农业市场和国际农业市场的界限日趋模糊,将融合成共同市场,只有具有巨大优势和竞争力的产品才能顺利流通。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京郊农业经济实力雄厚、拥有首都先进的技术优势和发达便利的信息手段,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在国际市场流通中为我国其他地区做出示范和带动作用,我国其他直辖市如天津也提出类似战略。作为首都的北京更应如此。
开拓国际市场,需要转变产品经营理念。根据文献记载,历史上北京地区一直是农产品调入地,以漕运为主的京杭大运河即为佐证之一。1949年以来,京郊经济以发展城郊型经济为重点,确立满足城区生产生活需要为目标,具有显著的封闭性,致使农产品缺乏竞争力。然而,城区人口不断增加,对农产品数量和质量需求日趋扩大,京郊地区土地资源有限,始终不能实现自给自足的目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外埠产品不断涌入,几乎涉及所有的农产品,不仅来自周边地区,而且包括国内其他地区乃至海外地区,这些产品价格低廉、质量较优,逐渐占据京郊农产品原有市场。京郊农业承受内部生产成本高、外部农产品涌入的双重压力,如果不及时开拓新的市场,必将面临萎缩衰退的危险,在此情况下,京郊农业发展重点应当尽快实现由服务城区向开拓国际市场的转变。
3.3 科技创新、规模经营和调整结构相结合
自1998年以来,京郊地区开展新的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应用科学基础成果,发展设施农业、创汇农业、籽种农业等,对适应WTO和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但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集中表现为如何实现科技创新、规模经营和结构调整的统一。
首都拥有先进的科技技术成果,但与广大郊区农业产生结合起来仍需做大量工作,尤其是结构调整和规模生产需要科学技术指导。农业结构调整中,由于缺乏科技指导,品种选择、管理与经营带有明显的盲目性。在1999~2000年间,随着种植结构调整,部分地区耕地撂荒闲置,地表裸露,遇大风易形成沙尘,成为2000年春夏北京地区沙尘天气肆虐的诱因之一。种植结构调整方向之一是增加特种作物的种植面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一定的规模,就不可能产生一定的效益。然而,小农经营限制了资金、资源的合理配置,限制科技投入,造成劳动生产率低下。
适度规模经营,在京郊地区取得一定效益。如顺义区在稳定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采取集体农场、劳力专业承包等多种形式,促进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80年代全县433个村土地全部实行规模经营,建立近200个农场,70%以上取得明显效益。进入90年代以来,由于生产成本、劳动力价格等影响,规模经营效益出现下滑趋势,急需应用科技技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更新换代。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要求在结构调整中充分应用国内外先进农业科学技术成果,不失时机地引导农业走规模经营之路,采用现代技术、设备,建立和健全社会服务体系,加速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水平,还需要全面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鼓励市属农业院校的毕业生面向农村,对农民进行素质和技术培训。
广泛应用科学技术,能够大大减少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北京农业限制性因素之一是水资源短缺。事实上,北京市耕地面积与以色列耕地面积大体相等,而北京市水资源总量和农业用水量都是以色列的2.4倍,如果实施节水工程技术,不但作物产量与以色列持平,而且能够节约2/3的水量。
为了更好地实现科技创新和规模经营的结合,在京郊建立若干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是最典型的示范方式。在园区内应用农业生物技术、无公害食物生产技术、工厂化农业技术、智能农业技术等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为园区周边地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新技术、新信息,展示现代农业新的经营方式,培育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带动整个现代农业的发展。并逐步使农业由规模型、外延型向质量型、内涵型模式转变。
3.4 加快京郊农业信息化
信息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标志和客观要求,如美国农业现代化程度比较高,信息化水平相当发达。自1994年以来,北京农业信息化取得较快发展,建立北京市城乡经济信息中心,开发为郊区服务的经济信息网络系统,信息网络与农业部、新华社、科技部等连接,为科研部门提供动态监测以及提供数据库支持。在WTO框架下,信息手段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必备条件。
发展农业京郊农业信息化,就要深刻理解信息化的基本含义,即:一方面,市、区县政府和职能部门应当把发展农业信息化,当作是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把农民与市场联系起来的重要职责,另一方面农民把信息当成生产要素来投入,应当以乡镇为单位,建立基于互联网络的信息服务系统,包括信息资源的采集、加工、整理、发布、提供和利用等。条件成熟的村落也可上网发布和了解有关信息。
3.5 充分利用产品的地域优势,实现产品标准化
国际农产品贸易市场竞争格局具有明显的规律性。一般地,发达国家在世界谷物、肉类和奶制品市场竞争激烈,而发展中国家则在地区特殊产品市场进行竞争。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主要依靠的是名优土特产品,即产品的比较优势或地域优势,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对保持和扩大产品出口意义重大。和全国农业类似,北京农业具有出口优势产业主要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养殖业、园艺业产品、农产品加工业等,具体产品有京东板栗、特色蔬菜、磨盘柿等,新近形成的产品有延庆反季节蔬菜、平谷大桃、大兴西瓜等,未来结合精细农业的发展,应当继续挖掘其他具有地域优势的农产品。
农业标准化既是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参与竞争的必要条件。为了保持产品的地域优势,应当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依靠产品储存、加工、运输等领先技术,推出符合卫生标准、富有营养、适合口味的食品和营养补充剂,并且高度重视产后分级、包装、加工和储运等环节,真正实现产品的质量化。美国、以色列等发达国家在现代化农业建设中,始终重视标准化工作,从产前生产资料供应,到产中技术服务环节,再到产后农产品分级、加工、包装、储运,都制定有系列标准,并在生产过程中严格规范操作,极大地促进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值得京郊农业借鉴。北京地区一些农副产品加工生产企业已开始以国际化标准进行生产,如“三元”牌牛奶已获得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认证标志印刷在所售的每袋(盒)奶制品上,既树立了自己产品的形象,又增加了销售量。
3.6 大力发展京郊乡镇企业
发展乡镇企业,可以有效地吸纳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而剩余的农村劳动力,为增加农业投入积累资金。其中要特别注重发展食品加工业。食品加工业是农村经济的重要部门,是农业产供销一体化的主导行业。可以说,没有食品加工业就没有农业商品化。发达国家,一般都把农业和食品加工业看成一体,因为它标志着农业商品化的水平,为农业积累资金、提供技术。荷兰和法国食品加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其中80%的原料来自动物产品。
目前京郊企业加大充实整合力度,推动二次创业,随着城区众多知名大企业由城区迁到京郊,推动乡镇企业发展涌现出一批电子信息、新医药、新材料、光电机一体化、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今后应按照WTO有关协议的规定,完善质量标准和通过有关质量认证,使更多的产品走向国际市场。
4 结束语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不同,除了具有传统的生产功能外,还具有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京郊农业用10年的时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并在WTO框架下积极参与国际农产品竞争,不但是首都经济发展所需,而且在全国现代农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如何在保护京郊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推动现代农业的全面发展,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重要课题。必须充分认识北京农业的优势和不足,按照扬长避短的基本原则,制定积极的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