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教育工作中的不断深入发展,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素质教育的应用可以使封闭的小学语文教学变为开放的教学,扩大语文学习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小学语文焕发出生命的光彩。因此如何充分发挥这一主阵地的作用,建立适应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素质教育的标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一下几方面的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创新 教育论述;
传统式学习以课堂讲授和教师为中心,讲求记忆, 注重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强调学习过去的知识, 学习的资源主要来自于教师和教材, 要求学生接受程式化的知识为导向, 更注重个人学习。体验式学习以学生为中心,讲求学习主体的领悟与体会,不仅仅注重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注重学习的观念与态度,强调在行动中学习, 学习的资源是每个参加者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要求团队学习,分享总结经验, 解决问题为导向。体验式学习的师生之间是平等、互动的,是“你”和“我”的关系,而不是单纯的“教”与“受”关系。
一、树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观念
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算是有效的课堂教学呢?有人认为,最简单的衡量方法就是学生在45分钟的课堂上学到了什么、学到了多少以及成绩提高了多少,比如是否记住了该记住的知识点,是否学会了这类题型的解答,以及是否学会了举一反三。事实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仅体现在这一层面。一个优秀的老师,不仅要求在课前的备课、课堂的授课和课后的配套练习等方面牢记提高教学有效性的观念,而且还要注重每个学生的差异性,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通过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来达到提高语文成绩的目的。
二、精心营造宽松氛围
活泼、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是学生创新的重要前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所以,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教师应该把自己当做普通一员,与学生和平相处,营造出一种宽松的、具有丰富反映的、给学生以心理安全的学习氛围。
经过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要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首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主体教育",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是培养学生创新的根本。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尊重他们的人格,信任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真正把学生当做一个自主的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具有巨大潜能的人,和平对待。因此,学生们有发问的权利,有说"不"的权利,有不同于他人的权利,有保留不同观点的权利。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并且我经常给学生创造"钻空子"的机会,时刻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最大限度地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创新活动。
三、要加强学法指导, 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掌握学习策略和技巧, 提升学习能力
掌握学习方法比学会知识更重要。学会了学习, 解决问题的能力必将随之提高。正如古人所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一般过程, 即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 其目的是使学生乐学、爱学、好学、会学。同时还要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要在教学中,引导、指导学生学习,如教给学生记忆知识的学习方法、抽象概括的学习方法、逻辑推理的学习方法以及掌握获得信息途径和信息加工的方法等。要引导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向主动学习者的角色转变,使学生养成科学学习、善思善问、与人合作、合理利用学习资源等良好习惯, 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积极参与到学习、协作、交流、实践、重建的整个体验过程,主动搜集信息,认真思考分析,与同伴协作互助,努力提高学习效率。
四、要积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拓宽体验性学习途径, 提高学习实效
语文课程就要努力挖掘实践活动的素材, 优化体验学习的途径, 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让学生多读,多写,多积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不断提升语文学习的价值。要重视联系生活, 要建立起文本与生活的联系, 变封闭的课堂教学为开放的阅读体验, 让学生以生活为课堂, 与生活亲密接触和对话, 让生活为语文学习提供丰富养分, 让学生联系生活识字, 联系生活阅读, 联系生活习作, 拓展学生视野, 充实文化底蕴, 提高语文素养, 让语文学习在生活中焕发勃勃生机。要善于走进文本, 让学生走进文本, 走进人物。要善于开展角色扮演, 让学生做一做文本中的那个人或物, 想他所想, 说他所说, 做他所做, 与文本中的人和物产生共鸣,比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落花生》的备课过程时候,我就收集了一些关于花生生长各个阶段的图片及视频资料,为学生创设一个多姿多彩的阅读世界,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也在随时引导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花生是以什么形态而生长的,并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在花生的不同生长过程中,主人公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五、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也称创新意识,是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愿望与态度,是一种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途径解决问题的意愿。只有具有这种意愿,才能善于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也于向书本、向前人、向老师提出质疑,才能具有创新的冲动,才能激发创新意识。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善思、多疑、好问,喜欢尝试,对识记汉字、阅读课文、背诵古诗等都很有兴趣。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决不能泯灭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要千方百计地给予保护与激励。首先,运用语文教材的创新因素,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很多,广泛分布于字、词、句、段及每篇课文中。小语教材中的每篇课文几乎都有创新性,它们从选材、立意到谋篇布局、遗词造句,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都充满了创新精神。甚至课文中某个汉字的识记,都很有学问,都有可能诱发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应善于挖掘、研究和运用这些创新因素,进行创新教育。其次,通过优化教学过程,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因而必须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使其内容丰富、方法灵活、形式多样,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情绪和饱满的状态之中。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可广泛开展情境教学,积极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融洽的教学氛围。创设情境;运用图画、描绘情境;扮演角色、体会情境等。要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活起来。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在听听、读读、说说、画画、唱唱、演演中得到增强。
总之,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作为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教师坚持不懈的努力,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为孩子们打造一个自由发展、张扬个性的亮丽舞台。
论文作者:李恒芳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10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1/3
标签:学生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学习方法论文; 语文论文; 解决问题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课文论文; 《文化研究》2016年10月论文;